楊 力
(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7)
房地產開發(fā)行業(yè)蒸蒸日上,在國內外眾多知名開發(fā)商爭先恐后的開發(fā)項目的同時,房屋的質量和壽命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售房與購房方的關注焦點。而決定一個樓房的質量好壞,地基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所有的房屋建造都必須是從基礎開始,并且所謂的基礎就是從地基生根的,所以,在一個工程開始動工之前,地基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房屋開始建造之前不可或缺的重要起點。還有種可能就是在建造樓房的時候,會碰到很不滿意,條件非常不好的地基,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求我們了解對地基進行處理的各種方式和合適條件。做一個好的基礎,需要在地基上耗費很多的心思和精力,要對所在位置的地基土層的年代遠近,埋藏或深或淺,分布上的疏或密,范圍上的大小觀察,都需要進行分析和整理,只要從最細微的細節(jié)上注意,才能夠更有效的從根本上避免可能會發(fā)生的各種隱患。
在對地基的處理過程中,首先需要做到對材料的節(jié)省和不浪費,并且還應該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然后在對工程進行和需求的情況下來滿足圖紙上的眾多條件和要求為前提,這才是在真正意義上的處理問題,并且能果斷的避免圖紙與工程進行不符的問題。在處理地基的過程中務必要嚴格要求,堅決杜絕和避免其下沉以及變形的狀況發(fā)生。這也需要在地基的局部點上進行處理,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將地基中可能會存在的對建筑不利的一些物件,巖體、軟體等盡可能的全部挖出來,然后還需要將更多的與土質地面差不多成分和性質的材料填加回去,并且需要在這部分已經進行互調土質材料的部位進行碾壓和踏實,這樣處理的目的和原則是為了保證以后在這塊地基上建造的樓房不會出現下沉或者拱起的現象,從底層保證樓房的質量。
地基處理完成之后,檢查和記錄也是需要進行的一個步驟。地基在挖至基底并且設計標桿標高之后,是需要及時通知勘察單位和設計部門會同驗基的,只有在經過了檢驗處理合格之后簽證,方能開始進行基礎工程的施工。這也是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關鍵點之一。
在建筑過程中總是難免會遇到土質不理想,一些軟弱地基,在這樣的軟弱地基上進行工程建造,一定要認真的進行地基處理。而對這些方面進行地基處理的目標就是有效的采取措施對地基的條件進行改善,其中就包括了下面的這幾點:
1)改進剪切特性:地基土的剪切程度是直接影響地基的剪切破壞和在土壓力作用下的穩(wěn)定程度。所以,為了能夠降低土壓力以及預防剪切破壞,需要采納必要的措施來增強地基土的抗剪能力。
2)改進壓縮特性:是為了提高地基土的壓縮模量而進行的一些措施,為了減輕地基土的沉降。另外,預防側位流動(塑性流動)形成的剪切變形,這也算是改善剪切特性的目標之一。
3)改進透水特性:因為地下水的流動可能會引發(fā)地基上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地基土形成不透水層和減輕水的壓力。
4)改進動力特性:地震時一部分的飽和松散粉細砂(包含一些輕亞粘土)即會產生液化的現象。所以,需要改善它的振動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特性。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預防地基土液化。
5)改進特殊土地不良地基特性:重要的是指要消除或降低黃土的膨脹性和濕陷性的這些特殊土質的不良地基特性。
一般意義上講,處理地基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證在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保障和質量保障。
地基就是指在樓房一些建筑體下位和支持、支撐基礎的土體和石體。而建筑過程中使用的土層包括:巖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這些類別。而人工后填地基和天然形成地基是地基的宏觀意義上分成的兩大類。所謂的人工后填地基是需要人工進行加固加強處理,經常碰到的包括石屑墊層、砂體墊層、混合土質回填然后進行加固夯實等步驟。而天然形成地基是不用再次加工人為的再進行處理的天然固化土層。
但是在一定意義上不管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為后固化的地基,都必須要保證的是要有肯定的強度和穩(wěn)定度,在承載重荷的情況下地基土不可以發(fā)生剪切破壞和喪失穩(wěn)定的狀況;不可以產生較大的下沉或者不均沉降導致的變形狀況,只要保證上述的這些狀況不會發(fā)生,才能夠從根源上保障樓房或者其他建筑體的質量和使用人們的人身安全。而基礎按細致劃分在構造形式上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基礎,其中包括滿堂基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和樁基礎。
滿堂基礎:就是用板梁墻柱進行組合澆筑形成的基礎,就是上面提到的滿堂基礎。一般意義上來講,我們常聽到的筏形基礎就是這個滿堂基礎,我們還可以稱它為筏板型基礎,而它的構造就是主要把柱下面的獨立基礎和條形基礎全都用梁聯地絡起來,然后在底層整體的澆筑底板,由梁和底板共同構成的整體組成。
獨立基礎:在滿堂基礎中提到的獨立基礎基本上是放在柱下的,經常用到的斷面形式包括踏步形的,錐形的和杯體形的。材質包括的常常都是采納素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并且當柱為現澆的時候,獨立基礎和柱子是整體澆在一起的。然后當柱子在預制的狀況之下,我們可以將基礎做成杯體形狀,再將柱子鑲在其中,最后只要再將細石混凝土嵌固,這樣完成之后的基礎就被稱為杯口基礎。而實際上獨立基礎又被細分為3類:坡形基礎、階形基礎、杯形基礎。
條形基礎:其實條形基礎在通俗意義上解釋就是一些長度大于寬度的最常見基礎模式。如果按上部結構可以分為墻下條形基礎和柱下條形基礎。基礎的長度在計算上是不小于基礎的寬度。并且條形基礎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放在一條軸線之上而且和兩條或者更多的軸線相交,或者也有可能會和獨立基礎相連,可是截面的大小和鋼筋卻不會大小相同。然后這個橫向鋼筋會被當成是主體受力的鋼筋,而縱向鋼筋就將會被當成是次要受力鋼筋或者是普遍分布鋼筋,主要的一點是受力鋼筋是肯定會被放在最下面的。
樁基礎:這就是在建筑過程當中最經常、最普遍都會用到的基礎。主要是在當地基的表層土質情況非常特殊,如果我們采納了淺基礎是無法保證地基的強度和變形情況或者一些穩(wěn)定性和其他質量方面的要求,通常在選擇地基的時候沒有合適的處理措施,就會考慮到樁基礎。按照制作材質又可以把樁基礎細分為管形,圓柱狀,三角形,正方形,十字體等?;蛘甙凑諛兜呢Q向負荷的方向又可以列為抗壓樁和抗拔樁,并且按照樁的傳力或者作用性質進行區(qū)分,是可以分類為兩種,一種可以稱之為端承樁,另一種可以稱之為摩擦樁,還有一種是按施工方式進行的分工,區(qū)分為兩種:一種為灌注類樁;另一種為預制類樁。
依據樁基礎的荷載承受的原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摩擦樁,嵌巖樁,柱狀樁。按照施工不同區(qū)分為:鉆孔和挖孔兩種灌注樁。依據成樁的方式還可以把樁型分為沉入樁,灌注樁還有大直徑樁。沉入樁又可以被稱之為打入樁,是靠樁錘的打擊力量把預制樁打擊入土,再進行人工的固化壓實,起到加強地基穩(wěn)固的作用。沉入樁在遇到土質質量較差,持力土層埋藏較深的時候就需要對地基進行處理了,必要時采用深基礎來滿足對地基穩(wěn)固、強度足夠、不會變形這些重要需求。
施工工藝流程如下:
施工開始的準備工作→安排、放置樁架和腳手架,并立樁架、擺置吊機等機器和工具→整理好各種沉樁的工具和設施→移樁架對→吊樁、插樁→樁位置和樁斜度檢測→下沉→首次樁體斜度的檢測→接樁→最后的捶打和振動→最后的樁質控制條件檢查→結束。
1)在準備進行沉樁前應處理好上空和平地上的不利于沉樁的一些物質,清理場地和搭好施工平臺和支架,為施工前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
2)地面打樁的時候,需要在打樁設備工作的區(qū)域內將地面修平,夯實,然后準備好墊木,鋼軌和一些動工需要的腳手架。
3)在進行打樁工作之前還需要做好打樁先后順序的準備工作,合理安排,并且需要考慮到幾個問題。首先是盡可能的降低樁架的挪移差距,然后是要知道,土層被擠緊會隆突,接下來就會使后面的工作不好進行下去,嚴重時樁的數量排列緊密,兩樁之間靠的太近,這樣會使后果更嚴重。所以,如果出現地基的坑不大,土層太過緊密的現象,要從中間往兩側推進,而出現地基的坑過大的現象時,樁的數量很多,就應該分階段開始了。
4)樁架的組成通常往往是先在地面平臺上拼接組成,然后使用吊車和扒桿還有樁架的自身上吊部分將其直立,豎立起來之后要依據規(guī)定來平衡重量,然后拽起纜風繩,使其樁架更加堅固穩(wěn)定。
在建筑工程中質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沉樁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出現很多種緊急狀況,一旦施工的過程出現了這些狀況,應堅決停止施工,這是避免危險發(fā)生的最有效措施。
1)沉入下去的深度突然產生了強烈的變動。
2)樁的本身,有移動位置和向旁傾斜的現象。
3)下樁困難,不下沉,并且敲擊下去有回彈的現象。
4)樁的頂端位置和樁體本身有性狀發(fā)生變化和有裂紋或者直接爆裂開的現象。
5)下樁的地面或者樁的下位旁邊的地面有鼓開或者松動的現象。
一個建筑物的基礎位置是承接著地面之上可以眼見的和地層下面不可見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對這幢建筑物的經濟和質量的兩方面體現,因此提出的地基處理是建筑的精髓和重點。每個建筑是否在時間的推進下和外力的活動中都能夠承載負荷,耐震等一系列打擊下仍能保持穩(wěn)定,不變形,都取決于工程開始之初對地基的處理,只要將地基做好,才會有好的建筑物,才能使建成的建筑有放心的質量和更高的性價比,才會發(fā)展成為開發(fā)商安心,購買者放心的最佳目標。
[1]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編寫組.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匯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2] 《建筑施工手冊》編寫組.建筑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3] 郭利民,方承訓.建筑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4] 趙明華.基礎工程[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5] 沈保漢.樁基礎施工技術現狀及發(fā)展方向[D].北京: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