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泰
(番禺象賢中學,廣東廣州511483)
嶺南馮家,本北燕皇族,北燕滅亡之際,馮業(yè)帶三百人從海道逃到劉宋,“因留于”嶺南的新會。從馮業(yè)到馮融,馮家三世為刺史,但“他鄉(xiāng)羈旅,號令不行”。為打開局面,梁大同初馮融子馮寶娶俚人大族冼氏為妻,馮家遂代代為嶺南豪酋[1]。隋唐間,馮家已擁有二十幾州,地數(shù)千里,勢力大到有人勸其稱南越王[2]。入唐后,馮氏子孫“歷仕州郡者數(shù)十人,唐末猶為富室”[3]。馮家實左右?guī)X南歷史三百多年,每每嶺南有叛亂時,這家族都能平定。如梁李遷仕,陳歐陽紇,隋王仲宣之亂[1],隋“潮、成等五州獠叛”,唐“廣、新二州賊帥高法澄、洗寶徹”,“羅竇諸洞獠”之叛[2],柳州蠻酋吳君解之叛[4],廣州呂太一之亂[5]等等,而唐安南府的劉延,因馮家沒救助他,遂遇害[6]。故馮家實是“每五管征討,特以為援”之家族[7],是隋唐嶺南最大的豪酋。
許家的特點是世代學識廣博,“知曉故事”,有“經(jīng)史笥”之號[8]。許懋就曾是梁武帝經(jīng)史笥,引經(jīng)據(jù)典“刊正”封禪、“郊天祀帝”和“雩祭”等禮儀[8];“學綜經(jīng)史”許善心亦是隋文帝、煬帝經(jīng)史笥,“正定經(jīng)史錯謬”,亦曾引經(jīng)據(jù)典“刊正”“袞冕”、皇后屬車等禮儀[9];唐高宗游長安古城時,許敬宗是他的經(jīng)史笥,對高宗有關“自秦漢已來,幾代都此?”和昆明池等問題對答如流[10]。故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認為,經(jīng)史之學“乃”許家“家世顓門 (今作“專門”)之業(yè)”[11]。
陳教授這觀點,許家人的著作多有體現(xiàn)。僅據(jù)《梁書·許懋傳》《隋書·許善心傳》《新唐書·許敬宗傳》的統(tǒng)計,許家自撰的書有二百多卷 (參加編修的則更多),且多是經(jīng)史類的:許亨撰《齊書》,與許善心合撰《梁書》,許善心撰《陳書》,許敬宗撰《武德實錄》《貞觀實錄》《五代史》《晉書》等,三代修了六朝 (西晉、東晉、宋、齊、梁、陳)的歷史。另外,許家所任之官亦多與經(jīng)史有關,從許到許彥伯共八代,除許勇惠和早卒的許昂外,有六代任過編修國史的著作郎或撰史學士或秘書丞,有兩代 (許善心和許敬宗)在主管以經(jīng)學為基礎的禮儀之學的禮部任職。這些現(xiàn)象是中國史學界難找到第二家的,陳寅恪之說可謂確論。
聯(lián)姻情況,正史記載較略,而許夫人墓志銘有記述,現(xiàn)抄錄如下。
唐故順政君許夫人墓志銘
順政郡君許夫人者,中書令之子,內(nèi)史侍郎之孫?;職v二朝,家傳萬石。揚眉俯睫,早識人情。觀雪聽琴,見推神悟。年十有四,歸于馮氏潘州刺史順政公。其人焉,中饋是供,外言無間。阮德如之嫁姝,婦德猶偏;張京兆之待妻,時議未許。夫人閨房挺秀,風氣獨高。加以習團扇入懷,徐淑之寶釵曜首。辭深哀怨,義切風霜。以今望古,將無愧色。顯慶三年,初蒙邑號。寵命既備,車服有章。所以警相成之道,婉娩聽從之。事雖酌諸故實,亦發(fā)自天心。用能使傅姆獲安,僚庶肯悅。龍朔元年,遘疾未幾,薨于內(nèi)寢。使君撫孩幼而長號,悼音容之永絕??障肴缳e之日,終無再得之期。況復臨太玉之雄風,照君子之光月。凝階露冷,入牖霞紅。床下催蟲,云間斷雁。于斯時也,豈直神傷而已哉?即以其年十二月廿四日,窆于潘州南巴縣之下浮里。嗚呼哀哉?乃為銘曰:在唐凝績,于周利建。祚土惟中,降年于萬。閨房挺秀,淑順先聞。是稱玉潔,亦比蘭薰。百兩言歸,三周始御。日居未幾,人斯何遽。云收雨夕,彩沒霞朝。一瞻河鼓,再斷星橋。紈素空聲,金翠掩色。備物有像,幽途無極,蒙蒙隴霧,颯颯風楊。身將地厚,義與天長[12]。
依此碑,可了解聯(lián)姻概況。
聯(lián)姻時間,墓志銘不載,這或是避諱許敬宗因此事貶職這不光彩之事。《新唐書》記:“高宗嗣位,(許敬宗)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敬宗嫁女與蠻酋馮盎子,多納金寶,為有司所劾,左授鄭州刺史。永徽三年,入為衛(wèi)卿?!盵10]可見,聯(lián)姻時間在永徽元年至永徽三年間,許敬宗還因此事貶職。
新郎“順政公”應是馮智玳?!缎绿茣氛f敬宗嫁女“馮盎子”[10],許夫人墓志銘又說許的丈夫是潘州刺史,故“順政公”當符合潘州刺史和馮盎子這兩條件。從高力士的墓志銘[13]和神道碑[14]的記述看,馮智玳符合這兩個條件?!恶T君衡墓志銘》雖記馮子游為潘州刺史[15],但《新唐書》記其為馮盎猶子[2],《馮□思的墓志銘》則記其是馮盎之孫,馮智戴之子[16],不符合馮盎子這條件。
聯(lián)姻盛況,許夫人墓志銘云: “百兩言歸,三周始御?!盵12]“兩”通車輛之“輛”,“歸”即女子出嫁,“御”即男子迎親。按此,馮家迎親場面非常大:用百輛大車運去南方的珍奇異寶,且繞城“三周”才入許家。這明顯是炫耀錢財?shù)淖龇?與正史記許家“多納金寶”相合[10]。
許夫人墓志銘記順政公“撫孩幼而長號”?,F(xiàn)所知,馮智玳兒子只有高力士的父親馮君衡?!恶T君衡神道碑》記:“ (馮君衡妻麥氏)以開元十七年 (729),享年八十有七”“終”[17](P2605),麥氏當生于貞觀十七 (643)年,這比馮智玳娶許夫人的時間早七年,相信馮君衡出生最起碼亦早七年,故馮智玳之前已有婚姻,馮君衡不是許夫人的兒子。
許夫人去世后,“窆于潘州南巴縣”[12],按此,墓所在地的廣東電白縣霞洞鎮(zhèn)在唐為潘州南巴縣,可證清末方志說電白霞洞是唐良德縣之誤[18],唐良德應在高州舊良德墟。
許夫人葬在馮氏家族墓地。因為那里還發(fā)現(xiàn)馮盎曾孫馮□思的夫妻合葬墓[16],且許夫人墓志銘有“在唐凝績,于周利建”的記述。關于此句的翻譯,茂名學院李爵芬老師把句中“唐”譯為國號“唐”,“周”譯為武則天的國號“周”[19]。但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是在天授元年 (690),與許夫人下葬時間“龍朔元年 (661年)”不相符。事實上,“唐”指宗廟內(nèi)的大路,《詩經(jīng)·防有鵲巢》有“中唐有甓”句[20],其“唐”即是此義。而“周”,指“周行”“周道”——大路或驛道?!对娊?jīng)·鹿鳴》有“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和“佻佻公子,行彼周行”[20]等句,其“周行”“周道”均是此義。這解釋也與方志記述相吻合,許夫人墓前有一晏公廟,方志說:“古驛道由獅子鋪至驛嶺塘,至油麻坡,入高州,下化州,至雷瓊,皆經(jīng)過此廟?!盵21]這正合許夫人墓“于周 (驛道)利建”的情形。所以,“在唐”一句應譯為“在宗廟內(nèi)道及驛道邊建墓”,反映許夫人是葬家族墓地。
許夫人于永徽初年以十四歲的年齡嫁到嶺南,死于龍朔元年,其在嶺南約生活了十年,壽年為二十五歲左右。此次聯(lián)姻,與馮冼聯(lián)姻相距115年左右。聯(lián)姻的性質(zhì),就許家來說是金錢婚姻,而就馮家來說則是政治婚姻。這可從聯(lián)姻是在馮盎與唐太宗去世后不久的永徽初年中看得出,聯(lián)系貞觀初年朝廷曾集結(jié)軍隊要與馮家開戰(zhàn)[2];馮盎去世后朝廷把馮盎的轄地分為高州、潘州、恩州等事[17](P2605),馮家在馮盎去世和缺少信任感的新皇帝上臺后,應有很強的危機感,迫切想找個代言人,而許敬宗是宰相,是合適人選,故有此聯(lián)姻。
1.隋唐間端州是馮家的勢力范圍
馮盎在隋末就曾“調(diào)兵端溪”,任命陳君頁等官員,并帶陳入朝見唐太宗[22]。
馮家在端州的勢力,實延續(xù)至唐天寶大歷間,那時馮家人還任端州刺史。《全唐詩》卷245-28有韓《送端州馮使君》詩,說端州刺史“一門豪貴領蒼梧……玉樹群兒爭翠羽,金盤少妾揀明珠……鬃馬翩翩新虎符”[23]。該刺史“一門”均是嶺南“豪貴”,又甚為富有,有“翠羽”“金盤”“明珠”,兒女成群,少妾嬌艷,隋唐間嶺南有此地位的馮氏應是本文的馮氏家族。韓是天寶大歷之人,故可知馮家勢力實延續(xù)到天寶大歷間。
2.馮家有傳播漢文化傳統(tǒng),具開采端硯意欲
馮冼聯(lián)姻后,馮家就世居唐良德縣,故有“自 (馮)融而上,墳墓皆在新會,(馮)寶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之說[7]。史籍亦記馮寶子孫為良德人,如馮寶子馮仆[24],馮寶孫馮盎[2]、馮寶曾孫馮智戴[2]和馮智式[25],馮寶玄孫[16]馮子游[2]等都是。王興瑞說:“考唐初于隋高涼郡地置高州,治高涼縣 (在今陽江縣境),至高宗永徽元年 (650年)始移冶良德縣。馮盎死于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649年),是馮家于高州移冶之前已定居良德矣?!盵26](P74)
馮家世居的良德縣,在廣東高州市北部良德墟一帶,上世紀50年代末,那里興建了水庫。1974年的枯水期,在東岸鎮(zhèn)良德村冼夫人廟后面山上,發(fā)現(xiàn)一座長達六米的唐磚室墓,出土一件“復雜而新穎”的三筒盂青瓷硯。這硯“乍看造型奇特……是一只圓形圈足硯,再加上二處特別的造型處理而成。首先是在口沿與硯心之間有一周貯水凹槽,而硯心又向中央滑凹;其次是在口沿上并排立置兩圓筒夾子一長方形口盂,高低參差錯落;最后是向外撇的圈足上飾凸柵紋”[27](P271-272)。從獨特性看,這硯不是外來的,很可能是良德土人設計生產(chǎn)的,這說明馮家世居的唐良德縣,已有研習書法、制作墨硯的風氣,馮家具開采端硯意欲。
3.許家代為經(jīng)史笥,有求硯意欲,且嫁到嶺南的許夫人有練書法習慣
許家這特點在第一節(jié)中已有說明,此不羅嗦。許夫人“習訓禮圍,數(shù)游文圃。翰墨尤善,盤悅必書”[15],這均利于促進端硯的開采和推廣。
現(xiàn)所能看到的有明確時間的端硯記載,是蘇東坡所記的許敬宗硯:“杜叔元……蓄一硯,云:‘家世相傳,是許敬宗硯?!家嗖簧跣胖?。其后官于杭州,漁人于浙江中網(wǎng)得一銅匣,其中有‘鑄成許敬宗’字。硯有兩足,正方,而匣亦有容足處,不差毫毛,始知真敬宗物……硯,端溪紫石也,而滑潤如玉,殺墨如風,其磨墨處微洼,真四百余年物也?!盵28]從銘文來看,許敬宗當時很喜愛這硯。杜家相傳一件,漁人“網(wǎng)得一銅匣”,由此,這類硯可能不止蘇所記的兩件,許當時可能制作了一批硯贈送炫耀于文人間。
在端硯還不為人知之時,許家何以得到數(shù)量不少的端硯?以往人們常如蘇軾那樣質(zhì)疑這事,現(xiàn)聯(lián)系馮家一直以來在嶺南積極推廣漢文化,在唐初就有開采墨硯意欲,端溪在隋唐間由馮家管治,許家是文化人,馮家曾給許家送去一百車嶺南奇珍異寶等事,就覺許家擁有端硯應是可信的。
馮家贈許家硯,許又在硯上刻姓名再贈親友。由于許家是文化名人,許敬宗又是禮部尚書,馮許二家以端硯贈親友之風,很易得到文人的認可和模仿,使文化界形成互贈端硯的風氣,對端硯的開采和推廣有提速的作用。故端硯在此后短短的幾十年間,迅速為嶺北文人所熟知并喜愛。在中唐,已有論述端硯生產(chǎn)工序的詩,《全唐詩》卷392-60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23]即是,且已形成互贈端硯的風氣,卷359-28就有劉禹錫《唐秀才贈紫石硯以詩答之》[23]的詩。到了晚唐,這種互贈之事更是常見,《全唐詩》卷61373有皮日體《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23]詩,卷62506有《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23]詩,卷625-06有李咸用《謝遺端溪硯》[23]詩。隨著互贈端硯之氣的形成,端硯的開采量隨之激增,端硯得到了很好的推廣,端硯遂形成了第一個流行高潮——晚唐“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29]。
[1][唐]魏徵.隋書 (卷八十譙國夫人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后晉]劉日句.新唐書 (卷一百一十馮盎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明]黃佐.廣東通志 (卷二十姓氏)[M].廣州:廣東省方志辦,1999.
[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卷二百一)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明]黃佐.廣東通志 (卷五十五何如瑛傳)[M].廣州:廣東省方志辦,1999.
[6][宋]歐陽修,宋祈等.新唐書 (卷二百一劉延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明]黃 佐.廣州人物傳 (卷二馮融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M].濟南:齊魯書社,1997.
[8][唐]姚思廉.梁書 (卷四十許懋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唐]魏徵.隋書 (卷五十八許善心傳) [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宋]歐陽修,宋 祈等.新唐書 (卷二百二十三上許敬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目次二禮儀)[M].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梁農(nóng)羲.電白縣出土唐代許夫人墓志 [J].廣東民族研究通訊第十四期.
[13]陶仲云,白心瑩.陜西浦城發(fā)現(xiàn)高力士殘碑 [J].考古與文物,1983,(2).
[1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高力士墓挖掘簡報 [J].考古與文物,2002,(6).
[15]各收藏單位專家編.隋唐五代墓志銘 (陜西卷) (第1冊)[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6]廣東省博物館,電白縣博物館.廣東電白縣霞洞墟唐墓簡報[J].考古,1986,(1).
[17][唐]張說.馮君衡神道碑 [A].周紹良等.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8][清]孫鑄修,邵祥齡纂.重修電白縣志.[M]卷二十五紀述一,高州富文樓本.
[19]李爵芬.唐故順政君許夫人墓志銘并序 [A].廣東省電白縣政協(xié)、文聯(lián):冼太夫人與電白 [C].1995.
[20]詩經(jīng) [M].上海:商務書局,1998.
[21][清]王概,李東紹.高州府志 [M].卷九廟壇,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22][明]黃佐.廣東通志 (卷四十五陳君頁傳)[M].廣州:廣東省方志辦,1999.
[23][清]彭定求.全唐詩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清]康善述.陽春縣志 [M].卷十二名宦志,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25][民國]張以誠,梁觀喜.陽江縣志 [M].卷二十一職官志一,民國十三年刊本.
[26]王興瑞.冼夫人與馮氏家族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7]李公明.廣東美術史 [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
[28][宋]蘇軾.東坡全集·補遺 (十七)·書許敬宗硯二首 (之二),《四庫全書》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唐]李肇.唐國史補 (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