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志
(上海東華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1620)
中島敦(1909年—1942年)是日本現(xiàn)代文壇上的杰出作家,憑籍《 山月記》、《 弟子》、《 名人傳》、《李陵》等一系列力作在日本文壇上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他雖英年早逝,卻如流星滑落般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其作品格調(diào)高雅,內(nèi)容充實,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通過對自我透徹地近乎自虐地剖析來表達情感。對因戰(zhàn)爭而迷失自我的日本國民來說,這無異于久旱中的甘露,給大家?guī)砹艘唤z精神上的撫慰。中村光夫曾對其有過很高的評價:“在現(xiàn)代青年作家中,資質、作風,即使作品長短也和芥川龍之介接近的不就是中島敦嗎?在芥川初期的短篇小說中,中島和他的表現(xiàn)方法上完全一樣。即使大膽地說中島的短篇優(yōu)秀作品和芥川初期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有些甚至略勝一籌,一定意義上講可以把中島敦稱作現(xiàn)代的小芥川?!雹僦写骞夥颍啻氦冉甜B(yǎng)——中島敦について[M]//山內(nèi)洋,勝又浩.中島敦《山月記》作品論集.東京:株式會社クレス出版,2001:22.這就是中島敦作品在日本文壇經(jīng)久不衰并影響了幾代日本人的原因。
《山月記》是中島敦最早為世人所知曉的作品,于1942年2月發(fā)表在《文學界》上。這篇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日本文壇上引起了極大轟動,它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作風格使大家耳目一新。其故事情節(jié)借鑒了唐傳奇小說《人虎傳》,但原作所表達的只是因果報應的思想,《山月記》卻是在探討自我命運這一主題,兩者主旨相差甚遠。當今學界對《山月記》的研究并不鮮見,且成績頗豐,如李俄憲的《李陵和李徵的變形:關于中島敦文學的特質問題》等。中村光夫曾這樣評論《山月記》:“這部小說在作者的全部作品中應該是最出色的了,中島敦之所以能為我國文壇認同,也全靠了它?!雹谕希M管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但《山月記》還是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作者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個人情感,而且或多或少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
《山月記》開篇映入眼簾的是“隴西”二字。文中這樣描述:“隴西李征,博學才穎?!雹壑袓u敦.李陵·山月記[M].東京:新潮社,2009:8.本文對作品引用皆出自本版本,筆者注.之后文中再一次強調(diào)了隴西。當李征異化為虎后,他意外地在山上的草叢中遇到了昔日好友袁參,此時的李征被獸性支配著打算吃掉袁參。當其辨認出是袁參時,又跳回到了草叢中,并發(fā)出了“好危險啊”的感嘆。袁參聽到了感嘆之聲,感覺似曾相識,在驚懼之中猛然想到什么似的,便叫到:“那個聲音,不是我的朋友李征嗎?”好一陣,草叢中才傳來低聲應答:“一點也不錯,我正是隴西的李征?!睘槭裁礇]有作“我是李征”的回答,而要在李征前加上“隴西”二字呢?這難免讓人聯(lián)想到“隴西”對于中島敦有著特殊的意味和寄托。
在中國,隴西自古人杰地靈,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和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都出生于此?!对托兆搿肪硪恢杏嘘P于二人的記載:“帝顓頊高陽之裔…利貞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剛…崇子孫居隴西…”①林寶.元和姓纂(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94:9.同樣,被稱為飛將軍的漢名將李廣也是隴西人,《史記》記載:“李將軍者廣。隴西成紀人也。”②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2.《舊唐書》關于唐朝開國君主李淵的出身,這樣記載道:“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雹蹌㈥?舊唐書(本紀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1.可見,李淵也是隴西人。除此之外,有“詩仙”、“詩俠”之稱的李白,曾在《贈張相鎬》中吟道:“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蓖瑸樘拼娙恕⑻柗Q“詩鬼”的李賀,在《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中對自己的出身這樣吟唱:“隴西長吉摧頹客,酒闌感覺中區(qū)窄。”無疑,在中國古典文化中,“隴西”自古英才輩出,故而有著隴西血統(tǒng)的李征,是相當驕傲的。其內(nèi)心深為自己是隴西人而感到自豪,而這種自豪與異化為虎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心理落差對李征的打擊是致命的。中島敦在開篇就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來襯托李征的不幸人生,從“隴西”二字即可窺探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
對于李征這樣一個孤傲清高的人異化為虎是他命運的轉折點。究其原因,在李征看來“這全因為在下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恥心。既憂慮自己并非珠玉,又不甘刻苦磨礪,另外,仍有幾分相信自己或可琢磨成玉,因此不屑與碌碌無為的瓦當共處……人性都是被猛獸所驅使……對于我這種尊大的羞恥心就是猛獸”。顯然,尊大的羞恥心猶如猛獸般占據(jù)著他的內(nèi)心,主導著他的思想。對于隴西高貴的血統(tǒng)和自己的少年得志,李征感到驕傲和自豪,而尊大的羞恥心又使他聽到了另一個相反的聲音。這聲音告訴他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才華和出身并不很特別,一旦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華,馬上就會遭到他們的嘲笑。這種聲音像魔咒般困擾著李征,使他從自信的極端迅速地滑落到自卑的極端,經(jīng)常陷入極度崩潰的狀態(tài)。由于尊大的羞恥心,他非常在意外界的目光,用外界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從而陷入到深深的矛盾之中。這種矛盾的羈絆使他完全喪失了力量,無法行動。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總會近乎本能地首先意識到外界的看法,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導致了他自我的迷失。既想融入外界的生活得到別人的認可,又害怕遭受拒絕,他的內(nèi)心是極其矛盾的。懷著無人能理解的苦楚,他躲進了自我的世界中,整日惶惶不安,其內(nèi)心世界的危機一覽無余。這種危機的爆發(fā),最終導致其精神世界的解體,雖然還有著人類的思維,但外表卻已經(jīng)是一只老虎。對其而言,這是相當悲慘的遭遇。
那么,李征對待這一噩運又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這一定是夢吧。剛開始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當我明白這一切絕非是夢時,我不由得茫然了,覺得異??謶?。我完全無法判明為什么會發(fā)生那樣的事,因而內(nèi)心感到非常惶恐。不明白究竟為何會遭受如此不測。不明不白地強加于我的東西順耳受之,又茫茫不知所以然的茍活下去,這便是我們這些生物的法則?!比欢@真的是“生物的法則”嗎?在委托袁參記下了自己詩作后,他這樣評價自己:“想成為詩人但卻化為一只老虎的可憐男人?!痹瑓⒂浧鹎嗄昀钫饔凶猿爸?,悲切得默默傾聽著。由此可見,自嘲是李征的性格特征之一,同樣,對于人生所謂的法則他持自嘲的態(tài)度。自嘲表達了李征對這一噩運無奈的接受和無聲的反抗,這種反抗越是無聲就越有力。
《山月記》中對咆哮一共提到三次。第一次是在李征告訴袁參雖然自己頭腦中仍可成就許多妙美詩篇,但已無法恢復人的生活,靠什么方式去發(fā)表傳播,而且他的頭腦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老虎,覺得自己浪費了過去的時光,一旦想起都難以承受。每當此時,他就會爬上對面山頭的大巖石,向著空谷吼叫(老虎的吼叫,指的就是咆哮)。李征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能懂,而且也后悔浪費了自己的才華和過去的時光,不能接受這樣的噩運。可見,這時李征的咆哮不只是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悲鳴,更有對其命運的痛惜甚至憐憫。在李征身上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一種大眾化的心理,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著像李征一樣的夢,即通過自身努力建立事業(yè),卻以失敗告終。故而,李征的第一次咆哮是建立在悲的感情基調(diào)上的。
第二次是在遇到袁參之前的夜晚,他對著月亮怒吼,怒吼的原因也是想向人傾訴燒灼心胸的悲痛,可是卻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痛苦的內(nèi)心世界。因無人理解自己而更覺憤懣,借咆哮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當悲傷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潛藏在人性中的反作用力便會應運而生。也就是一旦某種理念在主體心中不斷強化的時候,在其選擇悄然接受的同時,也會產(chǎn)生與之相對立的一面。此時的李征就是如此,他始終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斷強化異化為虎的悲慘遭遇,其內(nèi)心便會產(chǎn)生一種與這種命運相抗衡的想法,無奈此時的他早已化為虎身,所以只能借助怒吼這一方式來發(fā)泄情感。也就是說,李征的第二次咆哮是他怒的鳴奏。
第三次咆哮發(fā)生在送走袁參時,文中這樣描述道:“一行走到山丘,他們依照囑咐回頭眺望剛才的樹林草地,看到一只猛虎從茂密的草叢竄出,老虎仰頭朝著失去了白色亮光的月牙,咆哮了兩三聲后,再度躍入草叢,就再也看不見身影。”對前兩次的咆哮固然可以理解,可是在與好友送別時為什么一定要用咆哮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方式呢?文中解釋此舉旨在讓袁參返回時不要再經(jīng)過這里,因為那時李征或許被虎性支配著,有可能會把袁參吃掉,所以在臨別時讓袁參看到其獸性的一面。用咆哮送別友人這正是《山月記》最精彩之處。咆哮讓我們看到了李征想成為詩人的執(zhí)著追求,也讓我們看到了其內(nèi)心深處的絕望?;蛟S在此之前,李征還幻想著有朝一日能重新變回人形,但這最后一聲的咆哮則是其絕望的宣言,同時也暗示著他徹底而主動地隔絕了與“人”的聯(lián)系。而隱藏于這種割裂之后的正是中島敦本人對“人”的悄然反抗,這里的“人”就是指代當時的日本社會。
《山月記》發(fā)表于1942年,那是一個激劇動蕩的年代。這種動蕩始于“明治維新”,當時代表著新興階級利益的人發(fā)起了這場運動,懷著滿腔熱忱的有識之士希望在這場變革中挽救國家前途命運。無論對其自身價值實現(xiàn)來講,還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這都是無可厚非的,可一旦這種熾熱的情感被一批別有用心、充滿貪婪欲望的人利用時,就背離了其初衷。當局者這種已經(jīng)異化了的欲望,是那么的扭曲。慶幸的是在日本文壇還有中島敦這樣的人來維護著文學的圣潔和格操。當李征在送走好友的時候,告訴他不要回頭看,正是作品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和折射?!皯?zhàn)爭帶給日本人民的直接后果,是生活水平的急劇下降,大米和生活必需品價格暴漲,民眾在困苦中掙扎。”①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8.這是1918年日本國民的生活狀況,由此可推知,異常慘烈的二戰(zhàn)時期,日本國民的生活狀況是何等窘迫。
在現(xiàn)代文明與近代文明的沖突中,總會由于碰撞而產(chǎn)生進步的催化劑。但如日本般沖破人類道德的底線將其他民族視如草芥,這是整個人類的遺憾。撇開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僅就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還能有中島敦這樣的作者,關心民眾疾苦,用一種冷靜而豁達的視角來審視當時的日本,這是難能可貴的。他不僅敢于為人先,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表達對社會的反諷,而且是用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敲響了時代的警鐘,我們不得不說中島敦是日本文壇上的一朵奇葩。
[1]濱川勝彥.中島敦作品研究[M].東京:明治書院,1976.
[2]三好行雄.日本現(xiàn)代文學研究必攜[M].學燈社,1983.
[3]李俄憲.日本文學的形象和主題與中國題材取舍的關系[J].外國文學研究,2008(2).
[4]高寧,韓小龍.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