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奎
(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在高校講授經濟史或者經濟思想史的老師多數(shù)都會感受到這些課程難講,因為就業(yè)導向下的學生對那些看起來似乎“無助于”就業(yè)的課程都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心理。而事實上,經濟史或者經濟思想史的課程是有助于經濟類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發(fā)展歷史與思想演變歷史的,其給學生引致的“收益”是潛在的、長期的而且是無形的?!段鞣截斦枷胧贰穼儆诮洕枷胧分械囊粋€學科分支,其對財政學專業(yè)的本科生知識結構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西方財政思想史是財政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西方國家財政學家財政思想變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其財政思想形成的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乃至其個人成長背景。由此,通過對西方財政思想歷史的學習,可以做到讓學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財政學專業(yè)的學生沒有掌握本學科發(fā)展歷史與思想演變歷史,其知識結構無疑是存在缺陷的。不可否認,受到學生就業(yè)壓力與職業(yè)選擇導向的影響,雖然有一部分的985或者211高校的財政學專業(yè)已經放棄了繼續(xù)開設西方財政思想史的課程,但是仍有較多的高校仍在堅持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西方財政思想史,實踐也證明開設該課程事實上是有助于學生就業(yè)的,如在繼續(xù)深造過程中系統(tǒng)的西方財政思想史知識有助于學生能從更多的視角選擇、研究財政學的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特別是在近年來一些高校舉辦側重于考察學生的理論基礎與知識面的夏令營活動中,西方財政思想史課程中所講授的知識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在西方國家近400年的經濟發(fā)展與財政思想形成的過程中,眾多財政學者或經濟學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經濟或財政思想,如重商主義的財政思想、古典經濟學的財政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的財政思想、新古典經濟學的財政思想、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思想、新政治經濟學的財政思想等。在每個學派中每個學者的觀點不盡相同,而且有些差別是比較細微的,由此就增加了學生掌握的難度。如早期重商主義與晚期重商主義學者對于國家經費、公債的看法就存在差異: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國家經費是由于保證對外貿易安全和保護國內工商業(yè)發(fā)展而產生的”,而晚期重商主義者則認為國家經費“要從增進財富的立場出發(fā),分輕重緩急、生產與非生產領域,節(jié)減非生產經費”;早期重商主義者認為“公債能促進商品和貨幣流通”,而晚期重商主義者則認為 “無條件地發(fā)行公債不能促進資本積累”。由此可知,由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早期重商主義者與晚期重商主義者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此就會讓學生增加其學習與理解的難度。
此外,西方財政思想史上的很多學者都是涉足經濟學、哲學、倫理學的專家,對其財政思想的理解需要與該學者其他領域的思想相互聯(lián)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內涵,由此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如斯密的財政稅收思想是其整個經濟思想體系的對策部分,也受到其自由放任的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如其“看不見的手”、“廉價政府”思想就必然衍生出稅收政策的“確定”、“最小化”原則。而瓦格納生活的年代正值德國政治上完成統(tǒng)一、經濟上快速發(fā)展,同時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尖銳,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維持德國穩(wěn)定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需要利用財政手段建立社會保障政策,由此必然會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而這違背了西方一直奉行的廉價政府的傳統(tǒng),則必然需要從理論上支持政府增加財政支出的合理性,瓦格納定律的發(fā)現(xiàn)則突破了傳統(tǒng)財政思想的桎梏,為財政手段干預經濟、社會發(fā)展首開先河。
財政思想史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歷史一樣,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尤其是在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經濟、社會變遷非常迅速,國家體制的變更也經常發(fā)生,所以財政學家面對的經濟社會甚至有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就會發(fā)生變化,如法國的大革命、英國的立憲運動、德國的統(tǒng)一等。經濟社會的變化必然引致財政學家思想的變化,如斯密、李嘉圖、薩伊所處時代的英國經濟一直處于快速上升時期,當時的主要社會矛盾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矛盾,所以這些學者的經濟思想都明顯地帶有反對封建貴族壓制的色彩,思想主張上都強調自由、公平等,財政稅收思想也自然地表現(xiàn)出自由、公平思想;同時,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仍處于賣方時期,商品仍處于短缺時期,發(fā)展生產就是當時最重要的任務,由此薩伊提出了薩伊定律,提出了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命題。這些觀點在今天中國的學生看來存在距離感,甚至會產生困惑感,進而會影響其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幾年來筆者對這門課程的講授,逐步摸索、積累了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有關知識、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經驗。
西方財政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時間跨度大,涉及的國家或地區(qū)很多,其間出現(xiàn)的歷史事件或思想觀點很多,認真、細致的厘清這些事件或思想很有必要。如重商主義思想產生的原因在于15世紀后歐洲的新經濟產生了新制度,商業(yè)資本家為了自身海上貿易的安全支持君主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反對貴族斗爭的特權,而民族國家的龐大開支也需要支持本國商業(yè)資本的發(fā)展,同時文藝復興運動使得人們開始擺脫宗教的桎梏,開始用商人的觀點考察社會現(xiàn)象和經濟生活,其中《馬可·波羅游記》的發(fā)表、牛頓日心說的成立、蒸汽機的發(fā)明與應用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標志性事件,理清每個事件的產生、影響與后果以及事件之間因果關系的解釋有助于更好地講授西方財政思想史上的每種思想觀點。
同時,應盡可能多的利用多媒體輔助工具來組織教學,其中收集各種圖片、視頻、音頻資料是關鍵。西方財政思想史涉及的都是過去二三百年來的歷史人物與思想,除了能找到一些歷史名人圖片外,其他的視頻、音頻資料很難找。幸運的是一些紀錄片提供了一些片段資料(如《大國的崛起》資料片),通過對這些片段資料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明顯地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的興趣與注意力有了明顯提高。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xiàn)教、學的互動,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教學是教和學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通過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可以給學生一種壓力與動力,因為提問,所以學生必須集中精力,否則就有可能無法回答問題,同時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給予A、B、C等級的分類作為平時學習成績的參考,由此會增加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此外,在課堂提問中我一直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對有關問題的看法,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師生都是平等的,努力營造古代先賢亞里士多德倡導的逍遙學派的學習風格。
在西方財政思想史的課堂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區(qū)分其思想中精華與糟粕,從而能正確的有所取舍。如在色諾芬的思想中就有歧視女性思想,認為女性主要是做家務活動(如女紅),這明顯帶有奴隸時代的思想。又如,馬爾薩斯意識到消費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認為應該擴大社會消費,但是他認為由于平民收入有限無法支撐起社會的消費需求,由此社會中就必然需要存在專職消費的群體也就是地主貴族,這種思想明顯帶有時代的局限性。而諸如詹姆斯穆勒、瓦格納等都強調社會公平的重要以及政府介入的重要性,這無疑是一種先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非凡意義。
此外,注重引導學生注意歷史人物的成長背景與其思想形成的關系。一般地,每一個財政學家其思想的形成都會有其成長背景的深刻烙印,二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痕跡。如李嘉圖出身猶太人家庭,其父親為證券交易所經紀人,他12歲到荷蘭商業(yè)學校學習,14歲隨父從事證券交易,1793年獨立開展證券交易活動,所以其后來經濟思想就明顯地帶有維護工商階層的傾向,強調自由貿易;而馬爾薩斯出身大地主家庭,雖然他因為是家中次子而無法繼承其父親的財富,但是其思想明顯地帶有維護大地主階層的思想,主張維護《谷物法》并與李嘉圖展開了持久的學術論戰(zhàn)。同時強調學生注意的是,雖然很多財政思想史學家的思想與其成長背景關系密切,但是不能因其成長背景而固化對財政思想史學家的評價。
學習西方國家的財政思想史最終要通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提煉,來反思我們中國的社會與經濟問題。同時,西方財政思想史的觀點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結合中國的現(xiàn)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興趣與理解。如德國歷史學派反對斯密的世界主義經濟學,而是構建適合德國的民族主義經濟學,其背景就是當時的德國相對于英國、法國這些先進國家,還是屬于比較落后的國家,政治上沒有實現(xiàn)德國的統(tǒng)一、經濟上才開始進行工業(yè)革命,如果按照斯密鼓吹的自由貿易學說實行自由貿易,則德國的經濟將無法由農耕經濟發(fā)展為農工經濟或農工商經濟,由此李斯特強烈要求德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事實證明,李斯特的貿易保護政策確實促進了德國經濟的后來居上。中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伊始,相對于美國、西歐、日本等經濟發(fā)達國家,如果對外實行自由貿易則必然不利于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則李斯特的貿易保護政策無疑是最適合我國的經濟政策,事實上我國實行的一定程度的貿易保護政策確實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但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制造品開始過剩,需要世界市場,于是斯密的自由貿易學說就是適合我國的貿易理論,而李斯特的理論就顯得不太合適了。通過將德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采用的李斯特的貿易保護政策,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貿易保護政策結合起來進行比較與對比,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加深理解。
又如,雖然在西方財政思想史上,諸多財政學家都提出了公平、社會保障的思想,但是真正以國家名義建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始于1870年統(tǒng)一后的德國,其直接原因就在于經濟發(fā)展引致了社會財富分配差距的日益擴大并引起了社會的不穩(wěn)定,迫使德國政府在世界上第一次構建了國家保障體系。雖然中國與當時的德國時空背景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在強調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讓仍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與可參考性,即經濟的發(fā)展必然引致因個體稟賦差異的收入分配不公,并進而引致社會和諧受到影響,此時由政府構建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成為必然。由德國當時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的歷史,聯(lián)系到今天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從而完成了歷史思想與當今社會現(xiàn)實的有機融合,增加了學生讀史鑒今的興趣。
思想史課程中除了介紹歷史人物的偉大思想,如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與地租理論等,而這些歷史人物還有一些歷史典故,通過對這些歷史典故的介紹,使得課堂教學更有生活氣息,也緩解了學生上課時間較長之后的疲勞。如馬爾薩斯雖然是偉大的人口學家與財政思想史學家,但是其因為早年的兔唇而顯得自卑,一度拒絕肖像繪畫;李嘉圖與作為猶太人具有非凡的智慧,通過自身參與股票交易而成為經濟史上少有的幾個富翁型經濟學家,其財產最多是達到價值200萬鎊(折合現(xiàn)值約數(shù)千萬美元);李嘉圖與馬爾薩斯在學術觀點上完全是針鋒相對的,但是其私人友誼確實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話,為了照顧馬爾薩斯晚年生活,李嘉圖還從自己的財產中撥付了一大筆錢給馬爾薩斯。李嘉圖在給馬爾薩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說:“像別的爭論者一樣,經過了多次討論之后,我們依然各持己見,相持不下,然而這些討論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友誼;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見的,我對您的敬愛也不會比今天更進一步。”馬爾薩斯在李嘉圖故去后,深情地說道:“除了自己的家屬外,我從來沒有這樣愛戴過任何人?!?/p>
又如,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是李嘉圖支持其自由貿易的重要理論基礎,誠然比較優(yōu)勢理論是李嘉圖首先提出的,但是在中國春秋時期“田忌賽馬”的故事其實就是比較優(yōu)勢理論的最早應用。在賽馬中,田忌的上中下等馬雖然都不如齊威王的相應等級的馬,但是只要改變比賽順序,就可以贏得比賽,由此也就說明了經濟落后國家與先進國家進行貿易也是有利的。
[1]章莉.本科高年級外國經濟思想史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1).
[2]張世賢.西方經濟思想史[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3]毛程連,莊序瑩.西方財政思想史[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4]張馨,楊志勇,郝聯(lián)峰,袁東.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