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濤
(中山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研究
黃濤濤
(中山大學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
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是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的有效制度,已在一些部門和地區(qū)的實踐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舉報懸賞是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一種帶有私法性質(zhì)的法律行為,屬于一種特殊的行政合同。但是,現(xiàn)實中執(zhí)法部門對舉報獎勵制度的態(tài)度仍然是工具主義的,舉報獎勵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質(zhì)疑,甚至引發(fā)了一些法律糾紛。為此需要在舉報獎勵制度的適用事宜、適用主體、獎勵資金來源和獎勵的標準、舉報獎勵的處理程序、舉報人的權益保障、舉報懸賞的救濟等方面加以完善。
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舉報懸賞;行政合同
行政違法行為舉報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個人等非涉案單位和個人對行政違法行為向行政機關檢舉、揭發(fā)違法者的違法事實或線索并期待受理查處的行為。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被稱為舉報懸賞,①在本文中如無特別說明,舉報懸賞即是指“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是屬于行政懸賞中的一種。所謂行政懸賞是“行政機關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向不特定的人發(fā)出要約,對于接受和履行要約的人給予事先承諾物質(zhì)利益的行為”。[1]10本質(zhì)上,舉報懸賞是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一種帶有私法性質(zhì)的法律行為,其目的是運用物質(zhì)手段強化公民舉報的內(nèi)在動力,激勵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者(舉報人)提供信息,并與舉報者就行政違法信息進行交易,是一種特殊的信息交易制度。
概括而言,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具有“通過增加公權機關的信息擁有量而增強公權能力,通過提升違法者之間的合作難度和增加違法者的防御成本而促使其減少違法行為,從而促進法律的實施”[2]的功能,在行政執(zhí)法領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1.有利于行政執(zhí)法機關獲取執(zhí)法信息。執(zhí)法信息是行政違法者在實施違法行為后所留下的線索或者痕跡以及其他有關違法行為或行為主體的情況,它構成了各種執(zhí)法活動的基礎?!胺傻膹娭浦挥性诜ㄍ碛袌?zhí)行該法律所需信息時才是可能的。”[3]現(xiàn)實中并不當然存在充分、有效的信息,各決策主體決策時往往面臨信息失靈問題。舉報懸賞制度可以視作是執(zhí)法信息獲取方式的制度創(chuàng)新,它在執(zhí)法主體之外建立了信息獲取渠道,它通過有償?shù)姆绞綌U大信息擁有量,提高信息真實性,減弱執(zhí)法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2.有利于增強公權機關的執(zhí)法能力。舉報懸賞制度可以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對違法行為進行監(jiān)督,因此,它可以有效彌補消解執(zhí)法機關執(zhí)法資源不足的困境,延伸執(zhí)法機關的執(zhí)法觸角,有效地消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執(zhí)法盲點。
3.可以有效補償舉報人。補償功能是舉報懸賞制度的核心功能之一。一般情況下,舉報人對可能付出的代價有所顧慮,對可能遭受的打擊報復心存余悸,對個人無償承擔各種舉報風險也難以接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舉報人的積極性。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調(diào)查對象認為對舉報人最好的獎勵形式依次是:認為“授予政治榮譽稱號”的有2370人,占37.2993%;認為“物質(zhì)獎勵”的有2079人,占32.7195%。[4]可見,物質(zhì)獎勵是舉報人比較認同的補償機制,對鼓勵和保障公民更積極地履行社會責任有重要的意義。
4.對違法人員或潛在的違法人員有威懾和瓦解的作用。舉報懸賞制度可以增加違法者的防御成本,防御成本的增加可以減少違法行為的發(fā)生。另外,舉報懸賞制度對違法者和潛在違法者有“恐嚇”作用。舉報懸賞制度在增強公權機關信息能力并實質(zhì)上提高違法行為被查處概率的同時,也會通過這種心理機制對違法者和潛在違法者產(chǎn)生影響。
5.有利于新型行政執(zhí)法關系的建立。舉報懸賞制度的本質(zhì)是通過保障舉報人合法權益的方式,有效地發(fā)動、組織和引導群眾,調(diào)動公民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愿,喚醒群眾與行政違法行為作斗爭的公民意識,激發(fā)群眾自愿舉報的積極性,促使群眾深入?yún)⑴c到與違法行為作斗爭的社會生活中。舉報懸賞制度將行政管理目標的實現(xiàn),寓于積極的、誘導鼓勵性的、賦予權益的行政行為之中,對“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新型行政執(zhí)法體制的建立有積極意義。
6.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保護。公共利益具有受益對象不確定性、消費的非排他性、使用上的不可分性、公共利益上的外部效應、易受損害性等特點。由于公共產(chǎn)品不會對任何人產(chǎn)生突出的利益,因而容易出現(xiàn)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凡是屬于最多數(shù)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的集體非理性選擇結(jié)果,公共利益的受損往往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因此,在公共利益領域建立舉報懸賞制度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物質(zhì)獎勵的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大眾漠視公共利益受損的狀況,有效地激勵知情者提供有效的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各種信息,為有關履行保護公共利益職責奠定良好基礎。
1.容易引發(fā)公權力部門“懶政”。舉報懸賞制度容易使行政機關喪失執(zhí)法的主動性,造成過分強調(diào)甚至依賴舉報懸賞制度,認為“無舉報就不作為”,不合理或不合法地轉(zhuǎn)讓自身職權,對舉報信息沒有認真履行審核職能等問題。
2.容易引發(fā)激勵扭曲。物質(zhì)激勵容易造成單純逐利的舉報人群體。在物質(zhì)利益的驅(qū)動下,不少舉報人將違法的假象強加給他人,既侵害他人利益,同時也擾亂執(zhí)法部門的工作。
3.對各種違法信息的審核需要耗費成本。一方面,舉報人因為自身主觀原因,不能準確地反映行政違法的真實情況,從而出現(xiàn)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不排除有部分的舉報人是為了騙取賞金而故意提供無用、無關甚至是錯誤的信息。舉報懸賞必然招致大量的虛假、無用的線索涌入。行政執(zhí)法機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大量的舉報信息進行核實和篩選,以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4.淡化了公民監(jiān)督公權力的責任和權利色彩。舉報懸賞制度對于公民社會、公民的責任心和情感,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公民美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協(xié)助公務執(zhí)行,公民若發(fā)現(xiàn)可能給社會造成重大危害的情由或重大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即使不存在懸賞,也有向相關國家機關報告的道德義務。懸賞的常規(guī)化,乃是用金錢來收買公民對國家的忠誠,不利于公民美德之培育。
關于舉報懸賞制度的基本屬性,主要有兩種觀點:
1.舉報懸賞制度屬于民事行為。這種觀點認為,舉報懸賞制度實質(zhì)上是政府利用私法手段完成行政任務的一種具體方法,從法律屬性看,它屬于私法行為。因而“與民事懸賞遵循相同的規(guī)律,無須區(qū)別對待”。[5]主張這一觀點的主要理由有:
(1)行政機關發(fā)布懸賞公告,提出懸賞條件,實際上是一種民法上的要約行為,而履行要約是對要約的承諾。如果履行了要約的人要求行政機關兌現(xiàn)要約內(nèi)容,而行政機關不予兌現(xiàn)或者拒絕獎勵的行為,則被視為違反了合同規(guī)定,應當承擔相關民事責任。
(2)政府及其部門關于行政違法行為舉報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并不含有任何行政權力的因素,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不存在命令與服從關系;公民一方享有是否作出舉報行為的選擇自由,而非因文件的規(guī)定負有行政法上的必須履行的義務,因此,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此引發(fā)的爭議,也應按合同爭議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6]
(3)從國外相關的立法體例來看,在大陸法系民法中,德國、瑞士、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等民法典有專門規(guī)范懸賞廣告的規(guī)定,但它們均不以廣告人以及懸賞目的的不同而對懸賞廣告進行區(qū)分。
2.舉報懸賞制度屬于行政行為。此種觀點認為,行政主體對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的獎勵不同于民事主體的懸賞行為,行政機關發(fā)布舉報懸賞是在履行行政職能,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xiàn)相應的行政管理目的。因此,“將‘懸賞行為’定性為行政行為,把‘懸賞權’界定為行政權更合乎法理。 ”[7]具體理由如下:
(1)舉報懸賞發(fā)布的主體是特定的國家機關,只有擁有相應行政管理職權的機關才能發(fā)布相關的行政懸賞。作為普通的民事主體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非政府組織則無權自行發(fā)布行政懸賞。
(2)舉報懸賞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特定的國家治理任務或者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與完全普通民事主體作出的、以實現(xiàn)私益為目的的私人懸賞相比,行政懸賞具有濃厚的國家行為和意志色彩。
(3)舉報懸賞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具有實際影響。舉報懸賞實際是通過懸賞公告合同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相關行為設定相應的獎勵,屬于行政相對人的可期待利益。
在肯定舉報懸賞的公法屬性的基礎上,就其是屬于行政法中的何種行為類型,理論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主要有:
1.屬于行政獎勵行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jù)是:
(1)從目的內(nèi)容看,行政獎勵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公共利益,通過給以物質(zhì)性或者精神性的利益,鼓勵和刺激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做或者不作某種行為的行政方式?!保?]10舉報懸賞和一般意義上的行政獎勵都是通過給以物質(zhì)性或者精神性利益來引導、激勵行政相對人實施符合政府行為的非強制行政行為。
(2)從功能機制看,行政獎勵通過給予物質(zhì)性或精神性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人們實現(xiàn)行政目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獲得相對人的合作,其實質(zhì)就是行政主體通過必要的誘導機制變政府主觀意向為行政相對人的客觀行為的制度安排。通過懸賞行為為行政相對人設置一定的獎勵利益,并通過這種利益機制驅(qū)使、引導行政相對人主動實施一定的行為。
(3)從訴訟實踐看,在行政案件的審理中,已將行政機關的懸賞通知作為行政獎勵案件產(chǎn)生的依據(jù)。如由于行政機關作出懸賞通知而不履行,或者對有關懸賞通知的理解和執(zhí)行而發(fā)生的爭議,大多按行政獎勵的案件歸為行政獎勵訴訟處理。[8]2.屬于行政承諾行為。有學者主張舉報懸賞屬于行政承諾。行政承諾是行政主體為實現(xiàn)一定的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權范圍內(nèi)所作出的自愿履行相關義務的行政行為。舉報懸賞是行政機關為實現(xiàn)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標,承諾附條件給付公民物質(zhì)獎勵的行為,其各項特征均符合行政承諾的法律特征,所以行政懸賞屬于行政承諾的概念范疇。[9]具體而言,是屬于行政承諾中的獎勵懸賞性承諾。
3.屬于行政合同行為。這種觀點認為,舉報懸賞是一種特殊的行政合同行為,它不僅具有行政性,還具有合同性。它適用了要約與承諾的方式,雙方當事人是在自愿的基礎上意思表示一致,確立了彼此之間的義務。更有學者更具體地指出是屬于“行政機關自身對特定人或不特定人的執(zhí)法承諾、對舉報人的懸賞和獎勵等皆屬行政契約中承諾合同”。[10]
筆者認為,雖然舉報懸賞制度實際上具有雙重屬性或多重屬性[1]11,但其法律性質(zhì)應主要定位為行政合同。這是因為:舉報懸賞制度是一種行政違法行為信息的有償交易制度,自愿和有償是其基本特征。舉報懸賞中存在要約和承諾的雙方合意行為,即行政懸賞不是單方行政行為,其實施需要相對人的參與和合作,具體而言,行政機關發(fā)出的懸賞承諾需要相對人的舉報行為的配合,才能最終有實現(xiàn)的可能。這種合意性正是合同的重要特征??梢哉f,舉報懸賞制度是通過私法的形式(合同性)來實現(xiàn)公法的目的(行政性),具有外在的契約性和實質(zhì)的行政性。
舉報懸賞屬于行政合同的一種,但是它與一般的行政合同又存在不同,其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
1.舉報懸賞是一種“對世性懸賞”。即懸賞的相對方是不特定的或不確定的,而相對方也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去完成該行為。
2.舉報懸賞是一種“或有懸賞”。在發(fā)出懸賞時,懸賞合同的相對人是不確定的,只有舉報人接受懸賞條件并實施相應行為時,并且,舉報人所提供的信息符合行政合同中所規(guī)定的條件時,懸賞合同的相對人才能確定。如果存在多個舉報人,舉報人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競爭機制。
3.在舉報懸賞中,舉報人具有一定主動性和主導性。行政合同的最終實現(xiàn)需要依靠舉報人的選擇自由產(chǎn)生作用,只有舉報人實施了舉報行為,行政合同所產(chǎn)生的執(zhí)行力才及于舉報人。
4.在舉報懸賞中,行政機關的權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傳統(tǒng)的行政合同中,行政機關享有單方變更和解除合同權,并在相對人不履行合同或不正確履行合同時有權對相對人進行制裁。但在舉報懸賞中,行政機關所享有的單方變更或解除合同權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并且不享有對合同相對人的制裁權。
5.舉報懸賞是一種單務合同。在舉報懸賞中,舉報人只要有效實施了懸賞公告中所要求的行為,無論是否知曉有懸賞公告的存在,也無論是否主動申請獎勵,懸賞發(fā)布人(行政執(zhí)法機關)都必須履行給付獎勵的義務。這是維護交易安全、維護當事人的利益的重要保障,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明確這一原則,①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989條規(guī)定:“向公眾作出處于特定情況下之人或完成特定行為之人給付的許諾。一經(jīng)向公眾作出立即受到拘束?!币彩菫槲覈痉▽嵺`所承認的一項重要原則。
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是預期收益大于預期成本的有效制度,并且已在一些部門和地區(qū)的實踐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目前,現(xiàn)實中執(zhí)法部門對有獎舉報制度的態(tài)度仍然是工具主義的,其直接目的只是建立新的低成本的信息渠道。這一認識的偏差造成了對有獎舉報制度的設立上某種隨意化的現(xiàn)象,“在實行有獎舉報制度時,沒有從法律層面認真審核,沒有實施約束性的條件,也沒有評估這種制度的后果”。[11]這也使有獎舉報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質(zhì)疑,甚至引發(fā)了一些法律糾紛。
完善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需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合理地架構激勵機制;二是如何有效地防范道德風險。除了對舉報人的保護以及財力保障等核心問題給予關注外,對于有獎舉報制度的適用對象、獎勵標準、約束性條件、風險防范等問題也必須予以認真研究。下面,筆者就行政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涉及到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逐項分析:
1.適用的事宜。舉報懸賞的適用范圍具有非普適性、輔助性特點,舉報的線索不應成為行政執(zhí)法機關依賴性信息來源。在明確哪些行政執(zhí)法活動適宜舉報懸賞制度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可行性因素。舉報懸賞制度適用于群眾真正掌握真實、有用信息,能夠且愿意向有關部門提供,而執(zhí)法部門自身很難掌握這些信息的情況。二是成本因素。行政執(zhí)法部門比一般群眾更容易獲得的執(zhí)法信息,那就沒有必要通過舉報懸賞制度去獲得。三是職權因素。一些需要特定的行政機關,實施特別的行政調(diào)查權才能掌握的信息,不能通過舉報懸賞制度獲取。四是安全因素。一些調(diào)查信息的活動是存在一定危險性的,為確保當事人的安全,對這一類信息不適宜舉報懸賞,否則,有可能會不當?shù)丶畈糠峙e報人在承擔巨大風險的情況下去實施舉報行為。
2.適用的主體。就適用舉報懸賞的主體,需主要厘清以下幾個問題:
(1)行政違法案件同案違法嫌疑人是否適用舉報獎勵制度?
有學者主張行政違法案件同案違法嫌疑人也可以適用舉報獎勵。理由是:第一,有關法律法規(guī)沒有明確將同案違法嫌疑人排除在舉報獎勵范圍外。②例如,《稅收征收管理法》第13條及其實施細則第7條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檢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行為,稅務機關應當按照規(guī)定根據(jù)檢舉人的貢獻大小給予相應的獎勵。第二,同案違法嫌疑人是重要的行政違法行為信息來源,如果將他們排除在舉報獎勵范圍外,會喪失很多重要線索,也不利于從內(nèi)部瓦解各個同伙人。筆者認為,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對同案違法嫌疑人的檢舉行為主要適用減輕處罰或不予處罰的規(guī)定,這同樣能夠起到激勵同案違法嫌疑人檢舉其同伙的作用。因此,同案違法嫌疑人不宜納入舉報懸賞相對人的范圍。
(2)行政機關人員及其家屬是否適用舉報獎勵制度?
舉報懸賞的目的是激勵無利害關系人提供執(zhí)法信息。負有特定義務的國家公務人員對懸賞公告中所列的行為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法定職責,不能將履行職責行為轉(zhuǎn)化為牟利性的舉報行為。同時,還必須嚴禁行政執(zhí)法人員的家屬參與有獎舉報行政違法行為活動。因為,公職人員利用職權和執(zhí)法的便利掌握違法信息,這些信息本應直接進入執(zhí)法流程,而不能轉(zhuǎn)給他人,再通過購買的形式重新獲取。
(3)違法嫌疑人近親屬是否適用舉報獎勵制度?
違法嫌疑人的近親屬是重要的知情人群體,是一些關鍵線索的主要來源。從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違法嫌疑人的近親屬沒有被明確排除在適用舉報獎勵范圍外。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違法嫌疑人近親屬的舉報動機往往不是領取獎金,而是為了糾正違法嫌疑人的違法行為,避免其承擔更嚴重的法律責任。因此,物質(zhì)獎勵對違法嫌疑人近親屬的舉報激勵作用不明顯。另外,“大義滅親”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體現(xiàn),如果用金錢懸賞的方式加以刺激和鼓勵,無疑會使這一傳統(tǒng)美德發(fā)生扭曲和變形,出現(xiàn)如貝卡利亞所說的“懸賞破壞、扯斷親情關系”的后果。因此,筆者認為,對違法嫌疑人近親屬的舉報行為應進行非物質(zhì)的宣傳鼓勵和法律教育,而不應以懸賞的方式進行激勵。
(4)與被舉報人有競業(yè)關系的利害關系人能否成為舉報獎勵的主體?
“同行舉報”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首先,同行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掌握行業(yè)規(guī)則和運作情況,其舉報的線索也往往更有價值,更具有針對性。其次,作為被舉報人的同行,其舉報意愿往往更強烈。不過,同行的舉報目的和動機比較復雜,部分舉報人確實出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打擊行政違法行為的目的而進行舉報,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出于借助執(zhí)法機關打壓同行的目的而進行夸大甚至失實的舉報。目前,我國的法律還不能從整體上否認同行舉報的合法性,而且實際工作也不適宜將這一重要的舉報群體排除在外。但是,對于同行舉報,要充分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要對舉報的真實性進行更加嚴格的核實論證。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對獎勵資金的來源作規(guī)定,各地各部門在實踐中的具體操作也不一樣,一般是由財政預算安排,也有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或者從罰沒款項中提取的方法進行解決。舉報獎勵屬于行政執(zhí)法活動范疇,其資金必須來源于國家機關日常運作經(jīng)費,而不能額外增加費用,這樣才能合理控制舉報懸賞的設置密度。因此,舉報獎勵資金只能來源于財政預算或執(zhí)法經(jīng)費。
合理地界定獎勵標準,是保證舉報人交易利益的基礎。合理的獎勵標準應該準確反映違法信息的價格以及相對人(舉報人)承擔的風險,否則就會影響潛在的知情者提供信息的積極性。獎勵標準應適當分級,每一級別的獎勵數(shù)額又應相對固定,這樣既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激勵梯度,也有利于舉報人獲得確定的回報預期,還可以減少有關獎勵數(shù)額的糾紛。同時,如果行為人為完成指定行為所支付的費用高于定額標準,對差額部分,應本著公平、等價有償?shù)脑瓌t由懸賞人支付。
1.對舉報的登記。應設置統(tǒng)一的舉報受理機構,確保舉報人的信息在最小范圍內(nèi)被人知曉。應建立多樣化的受理方式,電話、傳真舉報、網(wǎng)絡舉報、短信舉報、來函舉報、來訪舉報等。對舉報人反映的問題應如實記錄,并及時交由有關部門處理。
2.對舉報的處理。接到舉報后,有關部門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現(xiàn)場檢查和調(diào)查取證。對于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進行現(xiàn)場檢查和調(diào)查取證的,應對舉報人進行說明。
3.對舉報的審核與確認?!百p務速而后有勸,罰務速而后有懲”(柳宗元語)。對于舉報人提供的舉報線索,行政執(zhí)法機關必須及時予以審核和確認,并及時兌現(xiàn)獎勵承諾。一般情況下,在舉報線索的有效性得到確認后,有關部門即應兌現(xiàn)獎勵承諾。審核舉報線索的有效性,應把握以下原則:一是真實性。即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而不能是虛構或者捏造的。二是可執(zhí)行性。所提供的線索應是未被行政執(zhí)法部門掌握的,如果行政執(zhí)法部門在接到舉報線索前已經(jīng)掌握或已列入查辦范圍的案件,不予獎勵,但需對舉報人做出說明。三是合法性,即不能通過非法的方式或者以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方式獲取。舉報線索的有效性、可執(zhí)行性和合法性一旦獲得確認,有關部門必須及時兌現(xiàn)有關獎勵。
舉報人實施舉報行為,向行政執(zhí)法機關反映行為違法案件線索,是履行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責任。必須完善相關制度,為其積極提供行政違法行為線索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減少舉報人對交易安全的顧慮。
1.認真做好保密工作。相對人的交易風險是影響懸賞績效的重要因素。相對人在作舉報績效預期時,必然會考慮交易安全因素。如果交易收益不足以彌補自身的安全保障成本,理性的相對人就會選擇放棄交易,違法信息的供給量必然趨于不足。因此,為舉報人保密是行政執(zhí)法機關進行違法信息交易時應盡的義務,必須從制度、技術等層面做好保密的各項工作。
2.明確舉報人具有優(yōu)先知情權。舉報人應當比其他公民優(yōu)先得知案件的受理和查處情況。不僅可以要求行政執(zhí)法機關告知行政處理決定,還可以要求提供行政處理決定書及有關案情材料。對于舉報人的知情權要求,相關執(zhí)法機關必須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予以答復。
3.賦予舉報人拒絕直接充當證人的權利。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往往要求舉報人必須“協(xié)助現(xiàn)場查處活動”,否則,無法領取相關報酬和獎勵。實際上,這種規(guī)定是一種超出舉報人應盡義務范圍的不合理要求。雖然我國法律已明確規(guī)定知道案件真實情況的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是由于舉報人本身性質(zhì)的特殊性,可能遭受打擊報復,因此,必須明確賦予舉報人拒絕充當證人的權利。如果因為訴訟需要,必須由舉報人作出證實時,應該取得舉報人的同意。
為保障舉報人的相關權益,有效地處理舉報懸賞糾紛,不僅需要為舉報人設置咨詢權、抗辯權、聽證權等程序性權利,更重要的必須完善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具體途徑有:
1.行政調(diào)解。舉報獎勵是一種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對于是否符合獎勵條件以及獎勵幅度等事項具有一定選擇權和決定權;舉報獎勵是授益性而非損益性,行政權力在某種程度進行妥協(xié),不會對社會正義造成損害。因此,行政機關可以就舉報事項與舉報人進行協(xié)商調(diào)解。
2.行政復議。舉報懸賞糾紛可能對舉報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行政復議作為一種行政監(jiān)督和行政救濟的重要制度,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是其基本任務,因此,對舉報獎勵適用行政復議不存在法律障礙。
3.行政賠償。國家賠償法第4條規(guī)定,造成財產(chǎn)損害的其他違法行為,屬于行政賠償范圍。因此,行政賠償適用于舉報懸賞糾紛。
4.行政訴訟。在舉報獎勵制度下,舉報人的訴權結(jié)構有所改變。行政機關對舉報人的舉報行為置之不理或者拒絕處理,均可能侵犯其期待利益。因此,舉報人完全可以依法對此提起確認違法之訴或者履行之訴,而法院則可以按行政合同類型受理,進行合法性審查。這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guī)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法發(fā)[2004]2號)中已有體現(xiàn)。所以,舉報人對處理結(jié)果擁有訴權,當無疑義。
[1]姬亞平.行政獎勵法制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應飛虎.我國舉報懸賞制度建立之探討[J].社會科學研究,2003(3):82.
[3]道格拉斯 G.拜爾,等.法律的博弈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09.
[4]喬德福.舉報與反腐?。跰].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334.
[5]常鵬翱.公務懸賞的法律性質(zhì)[N].人民法院報,2004-12-25.
[6]閻爾寶.政府的單方允諾——行政向私法的逃避[J].人民司法,1999(2):50.
[7]倪洪濤.“懸賞行為”凸顯公安職能定性尷尬[J].政府法制,2006(15):52.
[8]姜偉國.論行政懸賞的法律性質(zhì)——基于典型案例研究的視角[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0(3):86.
[9]艾軍.政府懸賞行為探析——基于公共行政范式轉(zhuǎn)化理論的考察[J].甘肅社會科學,2006(1):83.
[10]楊解君.論契約在行政法中的引入[J].中國法學,2002(2):93.
[11]俞正聲.執(zhí)法不公說明干部法治意識淡薄[EB/OL].[2011-06-20].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 wen/200911/t20091117_5165180.htm.
A Study of the Incentive System on the Reporting of Administrative Illegal Practices
HUANG Tao-tao
(Law Schoo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The incentive system on the reporting of administrative illegal practices is effective in that its profits outweigh its cost and it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practices of som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Offering a reward for offence reporting,a legal act of a private law nature conduc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s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contract.As a matter of fact,however,the lawenforcing departments’attitude to the incentive system on offence reporting is still instrumentalist and the actual implementing of the system has aroused extensive concern and suspicion or has even caused some legal conflicts.It is high time the incentive system on the reporting of administrative illegal practices be perfected with emphasis on rationally construct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guarding against morally related risks.Therefore,the incentive system on offence reporting should be improved in terms of proper matters, proper subjects, sources of incentive money,rewarding criteria,procedures on the offence reporting,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formants’ rights, relief operations, etc.
administrative illegal practice; offence reporting; offering a reward for offence reporting;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DF 31
A
1001-4225(2012)01-0088-06
2011-09-27
黃濤濤(1978-),男,廣東河源人,中山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職員。
汪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