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山東財經(jīng)大學東方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我們重溫經(jīng)典,希望能為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盡一份力量。黃國文說過,歷史證明,只有中外結合,才能更好發(fā)展我們自己,特別是現(xiàn)在,只研究外語或者只研究母語恐怕都很難做的更好。在我國,解決“兩張皮”的問題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外語界和漢語界學人的共同努力。黃先生的一番話道出了目前語言學界研究現(xiàn)狀的一個方面,同時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的語言學研究又呈現(xiàn)出跨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特點和趨勢。研究的領域正在向縱深發(fā)展。因此,如何使用語言學理論來研究我們的母語,如何通過研究母語來促進語言學研究的發(fā)展便成了我們關心的問題。
在人類交際的兩種方式中,聽說這一途徑是基本的首位的,從語音發(fā)展和進化的歷史看,口頭語音的產(chǎn)生和使用遠遠早于書面用語。從母語習得的過程來說,所有人都是先通過聽和說這個渠道習得自己的母語的;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大部分交際是以口頭方式進行的。所謂交談,就是參與的雙方或者多方不斷輪流說話,“說話”這個詞不論是在漢語中還是英語中都是指“用語言表達意義”的行為,而語音所表達的意義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指說話人說出單詞和句子所表達的字面意義,另一種是說話人通過說話所含蓄地表示的意義。
能稱得上是一次交談的語言活動,不會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話語組成的,而是參加交談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要使交際成功,參加的人必須有一個共同的交際目標,或者是有一個為交際參與人都接受的大方向。美國哲學家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一種雙方都應該遵守的原則,他稱這種原則為會話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則這條根本原則可以具體體現(xiàn)為四條準則:
數(shù)量準則(Quantity maxim)
1)是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際的現(xiàn)實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
質量準則(Quality maxim)
1)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
2)不要說自己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
關聯(lián)準則(Relation maxim)
說話要貼切。
方式準則(Manner maxim)
1)避免晦澀的詞語
2)避免歧義
3)說話要簡要(避免贅述)
4)說話要有條理
(Grice,1975)
當一個人說出了明顯的不真實的話語,或只是說話人沒有充分的證據(jù)說明自己說出的話是真實的時候,這時就違反了會話原則中的質量準則。例如:X是一名員工,A是他的老板,X不小心把工作搞的一塌糊涂,而他的老板A對他說“工作做的很好!”對于這個例子Grice是這樣解讀的:很明顯,對于A和X來說,A說了一些連自己都知道是不真實的話,同樣X也知道A說的話是不真實的。除非A的話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否則X必須努力解讀出A這句話的隱含意義,而不能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句話。根據(jù)Grice的理論,在很多情況下,違反質量原則第一次而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都是通過一些修辭方法實現(xiàn)的,比如諷刺、暗喻和夸張等,下面我們看幾個例子。
諷刺是用藝術的手法對某些錯誤,弱點進行揭露、批評、攻擊的修辭手段。通過諷刺手法的使用,使大家對這些錯誤、弱點有更鮮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認識。這種修辭手法的使用一般都能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強烈的感受,從而產(chǎn)生某種會話含義。
在第二十三回中,曹操想招安劉表,打算找一名“有文名之士”做說客去完成這個任務。在孔融的極力舉薦之下,禰衡受到了曹操的召見。但是禰衡為人恃才傲物、不拘禮節(jié),對曹操的做法也十分不滿。下面的這則對話是禰衡對曹操手下的一番評論:
……禰衡仰天嘆曰:“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數(shù)十人,皆當世英雄,何謂無人?”……衡笑曰:“公言差異!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彧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諸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招,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筑墻,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事實上,曹操的這些手下文有文,武有武,個個都是天下精英,人人都有曠世奇才。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禰衡卻把他們說成是一些只能做一些下賤工作的無用之人。而事實上,禰衡也知道曹操的這些手下都是英雄。很明顯,禰衡違反了質量準則中“不要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因此,新的會話含義就產(chǎn)生了,禰衡通過對曹操手下的諷刺說明了他自己的雄才大略,說明自己比曹操手下任何人都強。
又稱為“隱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暗喻的使用人明明知道本體不是喻體但是卻一定要把本體說成是喻體,是因為本體一定有某種特性和喻體相似。下面看第一個例子:
在第十一回中,曹操因為呂布偷襲了兗州而撤兵徐州,徐州之危遂解。這時候,徐州之主陶謙想讓賢于劉備,讓劉備統(tǒng)領徐州。但是劉備恐怕天下人說他趁人之危強占城池,所以極力拒絕,下面是他推薦袁術時和孔融的一段對話。
……玄德曰:“袁公路四世三公,海內(nèi)所歸,近在壽春,何不以州讓之?”孔融曰:“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掛齒!今日之事,天與不取,悔不可追?!薄?/p>
在這個例子中,孔融使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把袁術比喻成了冢中枯骨。事實上,孔融知道袁術活的好好的,更不是冢中枯骨,很明顯,孔融說了連他自己都知道是不真實的話,很明顯的是違反了質量原則,這樣實際上孔融的意思就超越了字面本身的意義,從而產(chǎn)生了新的會話含義,說明袁術和冢中枯骨沒什么差別,將來不會有什么作為,最適合統(tǒng)領徐州的人選還是劉備。
再看第二個例子:劉備三顧茅廬,終于得見諸葛亮,下面的對話是他們的第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玄德曰:“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悔?!笨酌髟?“德操、原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緣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
在這個例子中,諸葛亮也使用了暗喻的手法,把司馬徽和徐庶比喻成美玉,而把自己比喻成頑石。這樣說明顯的違反了質量準則,產(chǎn)生了新的回話含義,諸葛亮這樣說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謙虛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是對劉備的一種試探,想看看劉備到底是否是真心想請他出山。
緩敘和夸張從兩個相反的方向違反了質量原則的同一個次則:不要說你自己都認為是不真實的事情。緩敘和夸張都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言過其實的描述,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種特征或品格,鮮明地表達思想情感的修辭方式。不同的是緩敘是通過過分的淡化或者縮小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來表達說話人的某種感情,而夸張是通過過分強化或者是夸大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性來表達說話人的某種感情,不論使用哪種方式,都會產(chǎn)生新的會話含義。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新的會話含義分別是由使用緩敘和夸張這兩種修辭方法產(chǎn)生的。
例一:在第七十五回中,關羽因為被龐德暗放的帶毒冷箭射中了左臂,華佗聽說后主動到關羽的大營中為關羽治療。下面是華佗和關羽在治療過程中的一段對話:
……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驚?!惫?“任汝醫(y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肉皮,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賬上帳下見者,皆顏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楚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盡刮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舒展如故,并無痛矣?!?/p>
通過上面的文字描述我們可以知道,事實上華佗對關羽進行的是一次不打麻藥的外科手術,刀在骨頭上刮,可想而知這是一種多大痛苦,然而關羽卻說“并無痛矣”。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機器人。這是關羽用緩敘的手法違反了質量準則,這樣產(chǎn)生的新的會話含義是我關羽絕非常人,雖然我受傷了,但是并無大礙,跟著我的這些人并不用擔心什么。關羽這樣說,一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其個人形象,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穩(wěn)定軍心的作用。
例二:在第四十三回中,曹操大兵壓境,為了實現(xiàn)聯(lián)吳抗曹,諸葛亮只身過江,舌戰(zhàn)群儒,力促聯(lián)吳成功。但是孫權猶豫不決,又被諸葛亮激怒,轉入后堂去了。下面是魯肅和諸葛亮在孫權離開后的一段對話:
……肅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笨酌髟?“吾視曹操百萬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肅聞言,便入后堂見孫權?!?/p>
在對話中,諸葛亮用了夸張的手法,曹操的百萬之眾不可能因為諸葛亮一舉手而變成齏粉,這一點諸葛亮本人也是清楚的。但是諸葛亮明知道自己做不到還要這樣說,就是要產(chǎn)生一種新的會話含義,說明他信心十足,有十足的把握去消滅曹操,讓孫權對他有信心,從而促成孫劉聯(lián)盟的形成。
《三國演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一,作品中人物眾多,形象各異,對話豐富,意義深刻。用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分析古典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把古典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分析得更加透徹,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語言學理論研究和漢語研究的結合,拓寬了語言學理論應用的范圍,推動了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
[1]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詩——《三國演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54.
[3]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自然.Notes on Pragmatics[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姜望琪.PRAGMATIC Theories&Applications[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