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氣道是將導管直接置入氣管或經(jīng)上呼吸道插入氣管所建立的氣體通道。建立人工氣道的病人可因各種原因?qū)е碌囊庾R障礙或煩躁不安而無意識的拔管[1],其發(fā)生率占機械通氣病人的3%~16%[2,3],而固定不良也是導致導管脫出的重要原因之一[4,5]。此外,由于長時間的固定,容易造成病人的皮膚過敏、耳郭壓瘡、面部皮膚破損等并發(fā)癥。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我院使用了1種新的人工氣道固定方法,較之傳統(tǒng)使用膠布粘貼及單根寸帶的固定方法,固定更為牢固,減少或避免耳郭壓瘡及面部皮膚破損。
1.1 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了2009年5月—2011年6月我院呼吸內(nèi)科ICU行氣管內(nèi)插管機械通氣的病人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65歲~86歲,經(jīng)口氣管插管30例,經(jīng)鼻插管26例。將所有行氣管內(nèi)插管病人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30例采用改良式人工氣道固定方法,對照組26例采用傳統(tǒng)膠布粘貼及單根寸帶固定。
1.2 制作方法 取普通布紋膠布兩段,長約5cm,寸帶兩根,長約80cm,首先將膠布有膠面相對約1cm,并相互粘貼。將制作好的雙面膠布纏繞粘貼于氣管插管上,纏好后裸露面為有膠面。再取一寸帶于氣管插管纏膠布處打一套結(jié)(經(jīng)口插管套結(jié)位于管道上面,經(jīng)鼻插管套結(jié)位于管道下面),兩端拉緊,使之牢固粘貼于氣管插管上,將寸帶一端繞過一側(cè)耳廓上方,經(jīng)枕后與另一端在左或右側(cè)耳廓上方打一外科結(jié)。取另一寸帶兩端分別通過耳廓上方寸帶下,返折回頭頂,打一蝴蝶結(jié)。調(diào)節(jié)好松緊度,使經(jīng)面部固定帶能伸進一指為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56例病人發(fā)生氣管內(nèi)插管的非計劃性拔管5例,占同期ICU機械通氣病人的8.93%,其中研究組1例,占1.79%,對照組4例,占7.14%。研究組未發(fā)生面部皮膚破損,對照組4例,占7.14%,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改良式人工氣道固定方法具有取材方便、可自制的優(yōu)點。以往使用膠布將氣管插管固定于面頰部,膠布的粘性容易受溫度和濕度的影響,病人出汗或面部油性分泌物過多,可致膠布被沾濕松脫[6],易發(fā)生脫落而影響固定效果。尤其對于皮膚易過敏的病人,膠布粘貼更易導致皮膚過敏反應發(fā)生,引起面部皮膚充血滲出,以致破損。改良后的固定方法,避免了膠布與皮膚直接接觸,且纏繞于氣管插管上的雙面膠將寸帶牢固粘附于氣管插管上,大大減少了在進行各種護理操作及病人翻身活動時固定帶松脫或移位的可能,有效減少了氣管插管的脫出。加用1根于頭頂打結(jié)的固定帶,減緩了第1根固定帶對耳郭的壓力,從而避免了耳郭壓瘡的發(fā)生,而來自于不同方向的牽拉力,使得固定更為穩(wěn)妥。改良后的固定方法美觀大方,可以避免在面部留下膠布痕跡,改善了病人的外在形象,減輕了病人的心理負擔,增強了病人的自信心,間接對病人康復起到促進作用。無論是何種固定方式都無法完全避免意外脫管的發(fā)生,嚴格仔細的護理才是避免問題發(fā)生的關(guān)鍵。對于存在意外拔管傾向的病人,應重點防范,充分評估病人的意識狀態(tài)和煩躁程度,采取保護性肢體約束及適當?shù)逆?zhèn)痛、鎮(zhèn)靜。護士交接班時應注意檢查氣管插管的深度和導管的固定情況,膠布和寸帶被病人的汗液、分泌物等浸濕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更換過程中需雙人協(xié)作,專人保護固定導管。
[1] 秦紅.ICU病人自行拔管的危險因素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8):53.
[2] Listello D,Sesslor CW.Unplanned extubations:Clinical predictors for reintubation[J].Chest,1994,105(5):1496-1503.
[3] Welan J,Simpson SQ,Levy H.Unplanned extubation:Predictors of successful termin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J].Chest,1994,105(6):1808-1812.
[4] 武淑萍.38例老年病人人工氣道意外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2,17(11):823-825.
[5] 宋瑰琦.ICU病人氣管置管意外脫管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2):146-147.
[6] 吳小飛.人工氣道計劃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3(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