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成長的適應性分析

        2012-08-15 00:43:13上官酒瑞程竹汝
        關鍵詞:制度結構

        上官酒瑞 程竹汝

        (上海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上海 200233)

        政治與法律

        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成長的適應性分析

        上官酒瑞 程竹汝

        (上海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上海 200233)

        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中間”特色與“彈性空間”,運用傳統(tǒng)比較政治理論是無法解釋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制度是在與不斷變動著的社會結構的適應性互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這集中體現(xiàn)為利益結構變遷與憲法制度的進步、階層結構嬗變與政黨制度的完善、組織結構變化與基層民主制度的成長等。政治制度的適應性成長與社會結構變遷形成了一種互強的格局和態(tài)勢。

        政治制度 適應性 社會結構 政黨制度

        胡錦濤同志在建黨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經過90年的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黨和人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fā)展的成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边@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形成了自身的實踐形態(tài)與理論形態(tài),而且確立了自身的制度形態(tài),即“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lián)系的制度體系”。其中,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選舉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具體制度,共同構成了政治制度形態(tài)。該制度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中間”特色與“彈性空間”,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崇的“中庸之道”,也適應了發(fā)展中政治對制度彈性的一般要求。①程竹汝:《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彈性空間”》,《學習時報》2011年2月14日。這體現(xiàn)為: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形式的區(qū)域代議和以政治協(xié)商為形式的精英代議相結合的代議制度;既非競爭也非壟斷的合作型政黨制度;由典型單一制的地方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qū)制度共同構成的多重性國家結構形式;首長負責制與委員會制相結合的行政制度;有限制約的獨立司法制度等。這些制度形式運用傳統(tǒng)的比較政治理論是無法解釋的,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制度特征,對政治發(fā)展與國家建設意義重大。

        應當承認,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是在改革開放前建立的政治制度框架基礎上得到恢復和修繕的,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得以發(fā)展和完善的,是在與不斷變動著的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性互動中成長起來的。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適應性是指政治制度應對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能力?,F(xiàn)實中,各種組織和制度都會受到環(huán)境變化的挑戰(zhàn),并隨應付挑戰(zhàn)經驗的增加而不斷發(fā)展,當然,也會由于不適應挑戰(zhàn)而終結。通常而言,制度化水平與組織程序的適應水平成正比,“組織和程序的適應性越強,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適應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雹賉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12頁。政治制度成長的環(huán)境最主要是指社會結構,包括利益結構、階層結構、組織結構等密切相關的因素與情勢的總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轉型,特別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使得政治制度運行的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為此,中國政治制度的成長體現(xiàn)了務實性,即適應性調整。正是在適應社會結構變遷的沖擊與挑戰(zhàn)中,政治制度形態(tài)逐步獲得了適應性,與社會結構變遷形成了一種互強的格局和態(tài)勢。在此,主要通過利益結構變遷與憲法制度的進步、階層結構嬗變與政黨制度的完善、組織結構變化與基層民主制度的成長等幾方面闡釋中國政治制度的適應性成長。

        一、利益結構變遷與憲法制度的進步

        根據(jù)憲法學原理,憲法應保持相對穩(wěn)定。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生活中有一種非常特別的現(xiàn)象就是修憲。以1982年憲法為本,先后進行了1988年修憲、1993年修憲、1999年修憲和2004年修憲。如此頻繁的修憲構成中國獨具特色的修憲政治。對此如何認識?根據(jù)馬克思主義,“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fā)展來理解,相反,他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雹谝虼?,要深入理解修憲政治,必須回到物質生活中,特別是從社會的利益結構出發(fā)。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整體性社會,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公有制相伴隨,利益結構呈現(xiàn)為一元化、均質化、平均主義的格局,其特征是強調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至上性,甚至強調個體利益、局部利益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這種利益結構與那個時代國內、國際環(huán)境有關,是短缺經濟的產物,也與諸如行政制、戶籍制、單位制等相關政治制度強行安排和意識形態(tài)剛性控制也不無關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市場化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的變化,從根本上推動了利益結構變遷。從橫向看,呈現(xiàn)為個人、行業(yè)、單位與階層之間利益的分化與獨立化,出現(xiàn)了利益單元個體化、利益源泉多元化、利益競爭凸顯化等特征;從縱向看,個人、集體與國家間利益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基層、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利益出現(xiàn)了分化,利益分配中同時兼顧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利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中國社會結構中最突出、最根本的變化是利益結構的變化。利益結構變化蘊涵了深厚的社會政治意義:一方面,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競爭的展開從根本上解決了計劃經濟時代經濟與政治發(fā)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整個社會由此充滿了活力與生機;另一方面,利益關系的變化推動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關系的變化,有助于現(xiàn)代國家建設、現(xiàn)代社會培育和現(xiàn)代公民塑造,為政治制度成長提供了戰(zhàn)略基礎。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將利益結構變遷帶來的政治發(fā)展機遇轉化為現(xiàn)實,這需要政治制度做出適應性調整和變革。政治制度作為對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分配的正式結構,其使命之一就是規(guī)范利益關系、協(xié)調利益格局,推動社會政治進步。在中國,整體性利益結構被打破之后,各新生的利益單元都展開了最大化、排他性的利益追求。特別是隨著社會利益結構的縱深發(fā)展,出現(xiàn)了諸如個人利益饑渴、部門與地方利益膨脹,甚至非常嚴重的權錢交易等現(xiàn)象,嚴重侵蝕著社會機體,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guī)范利益矛盾與沖突,將利益競爭納入制度軌道,并限制利益嚴重分化帶來的貧富“鴻溝”等,就需要新的政治權力結構,由此重構制度權威。有學者指出:“權力和權威經常聯(lián)系在一起,但并不總是如此,社會結構的轉變,往往會造成一種現(xiàn)象:如果與舊的社會結構相適應的權力結構不與社會結構的變革同步變革,舊的權力結構會繼續(xù)存在,但其權威卻漸漸消散。從結構上看它與發(fā)展中的新社會結構不合拍,從功能上看它與后者不協(xié)調,從道德上看它與后者不能同時取得社會的認同。在這種狀態(tài)下,政治權力便無法有效地執(zhí)導社會的發(fā)展?!雹偻鯗麑帲骸渡鐣髁x市場經濟的政治要求:新權力結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因此,通過變革制度體系的結構和功能就成為一種必然。

        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利益結構變遷的內在需要,中國的憲法制度幾經修改,增強了制度體系對利益結構變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構成了政治發(fā)展的重要成就。其中,修憲對私營經濟合法地位的確定和私有財產權的保障,最有說服力。

        其一,修憲確定私營經濟的合法地位。從所有制結構看,改革的主題就是從根本上突破一統(tǒng)的公有制,推動私營經濟等其他所有制發(fā)展。所有制結構本質上就是利益結構,是社會系統(tǒng)的深層結構,具有重要的轉化和滲透功能,能夠對政治結構和政治制度運行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后,所有制結構的漸次變化,特別是私營經濟的發(fā)展在屢次修憲政治中都得到了鮮明體現(xiàn)。如1988年憲法修正要點為: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并且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這是對所有制改革成果的政治肯定。隨后,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此,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用“國有企業(yè)”、“國有經濟”取代“國營企業(yè)”、“國營經濟”,并規(guī)定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形式。接下來,1999年修憲成果為:“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這樣,通過修憲政治對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地位和作用進行了確認,事實上就是對利益結構變化的政治制度回應。

        其二,修憲對私有財產權的保障。在改革開放前,私人利益和私有財產幾乎沒有存在的保障,“狠斗私字一閃念”就是對此最好的注腳。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私有財產的形成和利益單元的私人化,這構成了對傳統(tǒng)利益結構的重大沖擊,客觀上提出了私有財產權政治和法律保障的要求。這在政治上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條目,并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蓖ㄟ^這次憲法修改,私人財產權的憲法地位得到了確定,私人利益有了保障。以此為原則,《物權法》等保障合法私人利益的法律相繼頒行。這符合現(xiàn)代化的基本規(guī)律,為中國政治的現(xiàn)代性進步奠定了基礎。

        在理論界,一些人對中國式憲法制度修改抱有不滿,批評修憲過于頻繁,無助于憲法的相對穩(wěn)定,會動搖其作為根本大法的權威。應當說,單從法律層面看,這種批評不無道理。但憲法學的一個真理是:憲法與社會存在必須相適應。“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念,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頁。憲法作為最高的法律制度,它無法擺脫社會經濟結構、利益格局變遷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幾次修憲遵循了適應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內在邏輯,通過修憲將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用根本大法和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在修憲政治與社會經濟基礎、利益結構變遷之間形成了適應性互動:利益結構的變遷推動憲法的變革與調整,而憲法的修改和完善對利益結構變化的成果進行了政治肯定,成為推動政治發(fā)展的保障。換言之,中國憲法修改并非出于國家的需要,而是源于社會的要求,是以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關系變遷為出發(fā)點,適應社會結構變遷、邁向憲政而做出的政治選擇。這樣的憲法修改,其政治意義遠遠大于法律價值,體現(xiàn)了憲法制度進步的成果。

        二、階層結構嬗變與政黨制度的完善

        任何社會都有其階層結構,該結構隨著社會的整體變遷會不斷發(fā)生變化。當然,與階級概念一致,階層在根本上也屬于經濟范疇,與社會經濟基礎和利益結構密切相關。1978年以來的改革,特別是市場化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觸動了經濟基礎、利益結構和分配模式,打破了原來由國家和集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資源的壟斷,促進了資源的自由流動,使勞動力、資本、技術和自然資源等要素均可參與收益分配。這樣,對生產要素和資源占有不均、在收入分配中機會和地位不等的人們之間就出現(xiàn)了分化。另外,改革開放以來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的政策,雖然為經濟的快速增長注入了動力,但也造成了一種局面:不同地域、不同群體間出現(xiàn)了分化。就社會群體分化,理論界有較多研究。其中,陸學藝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影響甚大,該報告提出了以職業(yè)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占有狀況為標準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做出了全新解釋。以此為原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群體被劃分為十個階層和五種經濟地位等級。十個階層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yè)服務員工階層、產業(yè)工人階層、農業(yè)勞動者階層、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階層。五種經濟等級為: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底層。②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頁。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已發(fā)生并將持續(xù)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歷經分化重組的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體現(xiàn)了兩大特征:其一,計劃經濟時代封閉性的階級階層結構被打破,新生社會階層已經出現(xiàn)。歷史地看,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整個社會主要由工人和農民兩大主導階級構成,先賦性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資源是決定人們社會歸屬和社會流動的重要準則。改革開放大大促進了階級結構的分化。就工人階級而言,由于職業(yè)分化和經濟地位差異,產業(yè)工人、商業(yè)服務人員與黨政領導干部、機關辦事人員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資源的占有產生了差距,他們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獨立的社會階層。與此同時,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使得一些工人下崗,甚至淪落為無業(yè)、失業(yè)或半失業(yè)階層。就農民階級而言,其主體仍以務農為主,屬于農業(yè)勞動者階層;同時相當數(shù)量的農民流動于農村與城鎮(zhèn)之間,新生成為“農民工”群體;還有一部分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鎮(zhèn)創(chuàng)辦企業(yè),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成為新興的私營企業(yè)主或個體戶階層。其二,不同階層間的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仍處于變動之中。工農兩大職業(yè)在整個社會職業(yè)構成中的地位日益降低,工人和農民兩大階層已成為社會最低層,甚至分化為弱勢群體。與此相反,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等階層則越來越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獲得較高的社會評價。特別是諸如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等新生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逐步提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影響也日益擴大。學界有人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出現(xiàn)了斷裂、固化或“板結”狀況。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事實上,社會階層分化與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整體轉型密切相關。社會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階層結構因此也處于不斷變動之中,不同階層的地位仍沒有定型,而且日益開放的社會流動機制正在不斷地重組社會階層結構。

        應該清楚,階層結構的變化不只是社會學意義上社會成員分布格局的變化,而是蘊藏著深刻的政治意義。這是因為,社會階級或階層是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體,他們之間的結合方式和活動形式勢必影響到政治領域,產生一定的政治效能,最明顯的就是對政治制度的影響。事實上,政治制度就是對社會中不同階級階層在利益訴求、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沖突和矛盾進行協(xié)調和平衡,以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構造公共秩序的一種公共力量。如果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變化,那么政治制度隨之必須進行適應性的變革與調整。在中國,盡管說當前新分化出來的一些階層規(guī)模很小、影響力不大、價值認同模糊,階層結構整體仍處于變動和重組之中,對中國政治發(fā)展和政治制度建設的影響還比較有限。但從社會與政治現(xiàn)代化的基本規(guī)律看,需要通過政治制度的適應性調整培育合理、健康的社會階層結構,由此推動社會階層結構的現(xiàn)代性轉換。

        對于社會階層分化而形成的新生力量,政治體系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通過政治控制限制新生階層的發(fā)展,將其排斥在體制之外;二是吸收新生階層進入體制,通過制度調適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前者不符合現(xiàn)代化的基本取向,沒有出路,后者是一種恰當選擇。亨廷頓從比較現(xiàn)代化的角度得出結論:“吸收新的團體進入政治體制,意味著政治體制權力的擴大”,而“成功的同化既有賴于政治體制的接受能力,又有賴于參與團體的適應能力,即為了進入政治體制中來,這些團體情愿放棄它的某些價值觀念和權利要求。總的說來,團體的適應能力因體制的接受能力而增強?!雹賉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32、129頁。應當說,中國階層結構的嬗變,特別是新生社會階層的出現(xiàn)及其展現(xiàn)出來的政治能量對制度形態(tài)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反過來,政治制度對階層結構變遷的回應也表現(xiàn)為諸多方面。

        不過,在“政黨建設國家”的中國政治框架中,對新生社會階層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利益訴求、政治參與傾向反映最靈敏,并積極進行適應性變革的是合作型的政黨制度。共產黨順應時代要求,堅持“三個代表”的基本原則,將現(xiàn)代化進程中新生的社會階層視為有效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并認為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一樣,同樣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正因此,“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yōu)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①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頁。這是共產黨對新生社會階層政治訴求做出的積極回應。隨后,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堅持了這一思想,并修改了黨章,這標志著政黨政治應對社會階層分化挑戰(zhàn)做出的調整和應對,展現(xiàn)了合作型政黨制度的高度靈活性與社會適應性。美國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從中國黨政體制的角度觀察和分析中國政治發(fā)展,認為在蘇東劇變后乃至更早的時間,中國“黨政體制”的演變是一種“萎縮”(atrophy)和“適應”(adaptation)的共時性過程,而吸收新的社會階層入黨,擴大黨的執(zhí)政基礎,是共產黨采取的“適應”措施,其目的是穩(wěn)定和扭轉日益“萎縮”的黨政體制。②David Shambaugh,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2008,P.9.這種認識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準確地說,將社會階層嬗變中的新生力量納入政黨政治體系,有助于優(yōu)化中國黨政體制的結構,增強政黨政治的活力,發(fā)揮政黨制度的優(yōu)勢,其政治發(fā)展意義不可低估。

        三、組織結構變化與基層民主制度成長

        現(xiàn)代化理論表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分野在于社會組織結構的差異,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彌散性的共同體,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自組織化的系統(tǒng)。從這個意義看,政治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就是推動社會與國家關系從傳統(tǒng)一元從屬走向現(xiàn)代二元分立,培育自主化的現(xiàn)代社會。無疑,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的民主化取向對國家權力的制度化提出了要求,但建構一個組織化的現(xiàn)代社會則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民主制度的發(fā)展水平和運行狀態(tài)。英國民主理論家赫爾德認為:“在今天民主要想繁榮,就必須被重新看作一個雙重的現(xiàn)象:一方面,它牽涉到國家權力的改造;另一方面,它牽涉市民社會的重新建構。只有認識到一個雙重民主化過程的必然性,自治原則才能得以確定:所謂雙重民主化即是國家與市民社會互相依賴著進行的轉型。”③[英]赫爾德:《民主的模式》,燕繼榮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頁??梢哉f,制度是國家的軀體,組織是社會的軀體。雖然現(xiàn)實中政治制度往往作用于社會組織,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改造,但政治的基礎是社會,政治在根本上決定于社會。馬克思主義認為:“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頁。由此可得出一個結論:政治制度必須與社會組織結構相適應,并隨著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而不斷做出適應性變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共產黨通過各式各樣的集體化運動,以其密集的組織網絡為依托,將中國社會改造成了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城市的單位社會和農村的人民公社運動,能夠說明這一點。這種社會組織結構雖然改變了傳統(tǒng)中國一盤散沙的狀況,但是在政黨主導下強行推動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政治性或政黨性,由此造成了國家、社會與政黨關系的高度一體化。改革開放前社會與政治生活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可直接或間接從這種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中找到原因。因此,再造社會、推動社會組織結構的“去政治化”,構造一種政黨、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新型格局,就成為政治與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主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社會組織結構再造的歷程,這與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其中,政治體制改革以權力轉移為中心,即政黨向國家和社會轉移,中央向地方轉移,政府向單位、企業(yè)和個人轉移;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這推動了資源的自由流動和自主空間的形成。兩相結合,不僅動搖了傳統(tǒng)的集權體制,而且各種現(xiàn)代性的社會和政治力量開始發(fā)育成長。這主要包括具有自主權的地方政府、企業(yè)單位和日益獨立的社會個體,構成了推動社會組織結構變遷的根本動力。正因此,中國社會中各式各樣的非政府組織紛紛建立并發(fā)展起來,社會自組織化的發(fā)展速度之快,令人吃驚。據(jù)民政部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4.8萬個,另有上百萬個沒有登記就開展活動的社會組織,它們分布于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不同領域。當然,大多數(shù)社會組織作用的發(fā)揮都還比較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和政治的控制。西方學者認為,在中國不可能出現(xiàn)純粹的國家—社會的分離,中國正在出現(xiàn)的公民社會是一個“不成熟的公民社會”(nascent civil society),或者是一個“國家引導的公民社會”(state-led civil society)。①Clemens Stubbe Ostergaard,“Citizens,Groups and a Nascent Civil Society in China: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1989 Student Demonstrations”,China Information,Vol.4,No.2,Autumn1989,PP.28-41.盡管如此,西方學者還是將公民社會的發(fā)展視為衡量中國政治進步的有效準繩與國家社會關系的重要指標。他們認為,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確實存在,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真正成長為公民社會,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特別是與1980年代相比,中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從代表社會下層表達意見、支持個人權利和利益以及支持擴大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等方面來看,這些新的社會組織回避政治,是一種去政治化的公民社會。②Jude Howell.ed.,Governance in China.Rowman&Littlefield,2004,PP.144-150.雖然,中國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公民社會成長的政治環(huán)境有待于進一步改善,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各種社會組織的蓬勃發(fā)展已經擁有了相當?shù)纳鐣臻g,并在試圖相對獨立于國家。這已推動政黨、國家與社會關系由高度一體化的格局逐步走向分離,極大地重構了社會組織結構。

        現(xiàn)代政治制度得以確立和有效運轉的前提是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是現(xiàn)代社會組織結構的發(fā)育和成長。馬克思認為:“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領域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才能發(fā)展。在商業(yè)和地產還不自由、還沒有達到獨立存在的地方,就不會有政治制度。”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3-284頁。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非政府組織的成長、社會自主化的發(fā)展所產生的能量勢必觸及政治領域,對政治制度形態(tài)的發(fā)展構成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原有的政治資源與社會基礎構成挑戰(zhàn),但黨和政府并沒有因此壓制和打擊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2005年山西永濟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綜合性農民協(xié)會,以及2007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法》等,表明黨和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堅持了一種積極接納的態(tài)度,肯定了社會組織結構變遷的方向。在黨的很多文件中,把新興社會團體力量視為民間組織、中介組織或“新社會組織”,并通過政策與制度對非政府組織發(fā)展進行規(guī)范和調控,強調要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在社會建設和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組織結構變遷的版圖中,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興起和發(fā)展最引人矚目,主要是指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和城市的居民委員會。與其他非政府組織不一樣,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為基層社會的一種新生事物,其發(fā)展在相當程度上是黨和政府直接推動的。1982年《憲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隨后,1987年通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基本確立了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歷經10年的試行,1998年新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實施,村民自治的發(fā)展由此步入了法制化軌道,并在實踐中全面推行。而1989年全國人大通過了《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對居民委員會的性質和地位、結構和功能、以及與上級政權機構的關系等做出了制度規(guī)定。作為社會民主的基本形式,雖然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發(fā)展得到了國家自上而下的推動,但它們的發(fā)展也具有內在動力,這就是基層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在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廣大農民成為自主生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瓦解了農村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時代的人民公社喪失了其存在的基礎,代之而起,村民委員會成為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形式。在城市,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以來隨著單位制度日益解體,原來的“單位人”逐漸轉變?yōu)椤吧鐣恕?。這種變革肢解了原有社會結構,要求城市基層社會有一種新的組織出現(xiàn),去解決城市中滋生出來的社會問題,于是居民委員會這一自治組織應運而生??梢?,中國基層民主政治正是適應社會組織結構變遷而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盡管說,基層民主的發(fā)展到目前為止還存在諸多問題,但也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別是,村民自治的發(fā)展顯示了強大生命力,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鄉(xiāng)鎮(zhèn)政權建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和示范效應,而諸如“兩票制”、“海選”、“秘密投票”等村民自治運行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在政治制度體系建設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正因此,村民自治被西方學者譽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

        由此可見,中國基層民主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在與基層社會組織結構變遷的適應性互動中實現(xiàn)的,組織結構變遷推動了基層民主發(fā)展,基層民主發(fā)展又反過來改造社會組織結構。正是這種互強的發(fā)展格局,推動了中國政治制度形態(tài)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將基層民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并列在一起,視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報告還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對干部實行民主監(jiān)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必須作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范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xiāng)社區(qū)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可見,改造基層社會組織結構始終是基層民主制度成長的使命。

        The Adaptability of Political System Grow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ANGGUAN Jiurui,CHENG Zhuru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political system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not be explained.It reflects distinctive “intermediate”and “elastic spa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as been gradually grown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interaction with continuous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which embodies several aspects:interest structure change and constitution system progress,class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perfection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organization structure change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 development.A mutual strong pattern and situation has been formed between the adaptability of political system growth and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political system,adaptability,social structure,political party system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08BZZ004)。

        上官酒瑞(1977-),上海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中國政府與政治;程竹汝,上海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D621

        A

        1008-7672(2012)01-0065-08

        肖舟)

        猜你喜歡
        制度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論《日出》的結構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創(chuàng)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yè)持續(xù)成長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V在线激情| 欧美日韩国产乱了伦|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国产特黄级aaaaa片免|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视频| 九色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麻豆久久久9性大片| 暖暖免费 高清 日本社区在线观看| 无码不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 中文字幕你懂的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乱人伦中文字幕成人网站在线| 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av| 欧美国产激情18| 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国产| 精品免费在线| 手机看片福利日韩国产|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囯产精品无码va一区二区| av大片在线无码永久免费网址|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无码| 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级毛片内射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