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艷
(安徽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中國賀歲片臺詞的模因隱喻功能*
徐曉艷
(安徽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模因論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以歷時和共時視角對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文化進化規(guī)律進行闡釋的一種新理論。本文嘗試從模因論的角度探討中國賀歲片臺詞中隱喻的運用、復制及傳播,以期能對隱喻與模因論之間的關系有更深的了解。
模因;隱喻;中國賀歲片臺詞
隱喻和模因是目前西方語言學界研究的兩個熱點課題。隱喻的流傳存在著進化的過程,將模因論引入對隱喻傳播的分析中,不僅使我們從文化進化的角度來看待隱喻,還可以進一步剖析在隱喻傳播中的作用,從而探究隱喻在模因的復制和不斷被復制過程中對語言的傳承和發(fā)展及人類思維方式的影響。本文嘗試從模因論的角度探討中國賀歲片臺詞中隱喻的運用、復制及傳播,以期能對隱喻與模因論之間的關系有更深的了解。
模因論的核心概念是模因(Meme),它的名字依照基因而得,是指文化基因,即人類的思想觀念通過文化基因的復制得以傳播和繼承。英國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被視為模因研究的基石。道金斯認為,人是基因賴以生存的肌體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斷復制和永存的一種載體;同樣,人類也是模因賴以生存的載體。因為模仿,模因得以傳承和繁衍,并與環(huán)境相適應。正是由于模因的繁衍能力,道金斯將模因比作能力非凡的“復制機”(replicator)。人們既是源語模因的解碼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語模因的重要傳播者。
關于語言模因的概念,我們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語言之中。任何字、詞、語句、段落以至篇章,只要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可以成為模因。一般來說,模因的復制與傳遞往往要經(jīng)歷幾個不同的階段。對于模因復制的四個階段,海利根(Heylighen)曾作出以下探討:(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須能夠感染新的個體,進入新個體的記憶里。需要在兩個條件下,同化過程才能成功進行:第一,個體需與模因載體有接觸,通過思考,重新組成現(xiàn)存認知因子,獨立發(fā)現(xiàn)模因。第二,所呈現(xiàn)出的模因需分別受到注意,被新個體所理解和接受,思考,重組現(xiàn)存認知因子,獨立發(fā)現(xiàn)模因。(2)記憶(retention):模因在宿方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使自己得到傳播的機會就會越多。(3)表達(expression):指的是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模因中出來,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其中最突出的手段就是話語。(4)傳輸(transmission):若想將某種表達傳遞給其他個體,就須具備看得見的載體或媒介,并且這些載體和媒介應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以免表達內容在傳遞過程中失真或變形,例如:網(wǎng)絡、聲音、文本等。
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即從“始發(fā)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束定芳指出,對于說話者或聽話者來說,他們更為熟悉隱喻中的喻體而非本體。當兩者發(fā)生互動反應時,一般是更為熟悉的事物的結構和特征被影射到陌生的事物上,因此喻體能夠幫助認識本體的結構和特點,因而也具有了認知的功能。由此而來,人們已把隱喻這種修辭手法提升到了思維方法的高度。Ungerer和Schimid指出,隱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事實上,大約在1725年,意大利哲學家和修辭學家G。Vico就發(fā)現(xiàn)了隱喻的認知功能。然而真正把隱喻研究納入認知語言學領域的是Lakoff和Johnson等人。Lakoff和 Johnson認為,只有將概念結構從一種范疇作用于另一范疇,語言表達才能被稱為隱喻,事實上語言表達本身并不是一種隱喻。他們認為,較之語言,隱喻更多的是與思維有關。
當人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與另一種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resemblance)或者相關性(relativity)時,常常會將這樣的相似性或相關性的意象圖式(image)投射到這個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產生了隱喻。隱喻思維能力指的是隨著人們認知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的一種認知能力。當人的思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它已不滿足于對一些具體事物的認識與表達,而是要認知、表達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此時,人們并不是無止境地創(chuàng)造新詞語,而是將新的抽象概念與舊的事物相聯(lián)系,找到它們的關聯(lián)點與相似點,從而用已有事物的認知來處理、表達新的概念,由此產生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投向,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思維發(fā)展了語義范疇的抽象意義。如,很多經(jīng)久不衰的名諺,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生命”等等。把知識比喻成力量,知識越多,力量會越強大;把時間比喻成生命,生命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只有珍惜時間,生命才會長久。
模因和仿體就是隱喻中的本體與喻體,模因和仿體間的相似性與喻體和本體的相似性一致,這就構成了隱喻源領域與目標域投向的基礎。事實上,模因的形成過程與隱喻的形成過程的心理認知機制是一致的。如隱喻:“人生如戲?!比松c戲劇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都是需要人來扮演角色,無論是在人生還是在戲劇中,人物都需盡情釋放自己的歡樂悲喜,表達出對人生的深刻體察和認知。從此例可以看出,模因產生心理機制與隱喻心理機制是一致的。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過程心理認知機制就是通過用一新事物描寫或替代另一相關事物的思維和認知方式,也就是用仿體描寫與替代模因的認知方式,而這一認知過程便是隱喻。
中國賀歲片人物臺詞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而且出現(xiàn)頻率很高。一方面,隱喻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恰當?shù)厥褂秒[喻可以使人物話語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易于人們接受與理解,從而可以增加人物語言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隱喻是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認知事物的基本手段,在對新的、抽象的、復雜的整理進行描述時,人們常借助隱喻,通過人們熟悉的喻體認識相對陌生的本體。賀歲片臺詞從模因的角度上講也是一種模因形式,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隱喻思維是人特有的認知世界的能力,基于這樣的思維模式生成的隱喻是無意識的,然而一旦這種思維模式被有意識地模仿、復制和傳播,那么就具有模因性。由此可見,抽象的隱喻思維也是一種特殊的模因。中國賀歲片臺詞中,運用隱喻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隱喻只是隱喻思維的外在體現(xiàn),隱喻被模仿、復制,傳播的同時,隱喻思維模式也同樣得到模仿、復制和傳播。
例如,在電影《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女兒在爸爸的人生告別會上深情朗誦的一首詩《見或不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詩是:“你見或不見,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不念,情就在那里,不來不去;你愛或不愛,愛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跟或不跟,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棄”。近些天,很多正在緊張備戰(zhàn)期末考試的大學生紛紛在各種網(wǎng)站上掛出了這個狀態(tài):“你學,或者不學習,考試就在那里,不早不晚;你背,或者不背題,范圍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你愿,或者不愿意,科目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你看或者不看書,分數(shù)就在那里,不高不低;你開,或者不開卷,態(tài)度就在那里,不緊不慢;你掛,或者不掛科,命運就在那里,不悲不喜。”這兩首詩構成仿體與模因。他們之間存在不只是結構上的相似性,而且在使用語境中都表達出一種心態(tài)或心情。這種相似性便是隱喻源域與目標域投射的基礎。
再如,電影《非誠勿擾2》中,李香山在表達對人生的看法時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這顯然是一種隱喻的運用,將人生看作是一種修行的過程。當看到這句話時,無疑我們會不自覺到想到其它的諸如:“人生如戲”“人生是旅程”“人生如夢”等等這樣的隱喻表達。事實上,如果我們把“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看成是根隱喻的話,其它的表達就是它的擴展隱喻。“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本身涉及到很多我們可以認知、理解和想象的生活層面,因此,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的心理機制被激活,從而較為容易的理解其它類似句子的意思。同時,“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是個簡單模因,其他的“人生就是×××”是其對其模仿和復制的結果,是模因復合體,因此,基本模因可以體現(xiàn)為根隱喻,模因復合體可以體現(xiàn)為派生隱喻,并且派生隱喻中都蘊含了根隱喻的部分義項。
從上述來看,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是人類隱喻性輸給活動的結果。在一定的語境中,只要某一事物被用來談論另一類事物就構成了隱喻,作為一種信息復制模式,語言模因就是通過相似關聯(lián)用一個范疇的語言用來表達另一個范疇的語言現(xiàn)象。在模因的作用下,新隱喻得到復制,隱喻性思維也同樣得到復制,從而構成了隱喻的認知理據(jù),認知的隱喻性最終決定了語言的隱喻性。中國賀歲片臺詞作為特殊的模因或模因載體將隱喻及創(chuàng)作隱喻的思維不斷復制和傳播時,同時又促進了語言的變異、發(fā)展和進化。
[1]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9 -9 -80.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0.
[4]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122 ~127.
[5]徐盛桓.語用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43.
H3
A
1006-5342(2012)07-0050-02
2012-04-19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從模因論角度研究中國賀歲片臺詞的語言模因現(xiàn)象(2011sk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