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華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英語教研室,福建廈門 361021)
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周桂華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英語教研室,福建廈門 361021)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對有效語言輸入的重視遠遠不夠,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應該為我們所借鑒。本文從重視語言的輸入著手,提出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些建議。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朗讀;背誦;讀寫結(jié)合;分層次閱讀
為順應時代的需求,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法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改革變遷:從20世紀80年代的“語法翻譯法”,到90年代初的“認知法”,再到自90年代末以來的“交互法”。目前“交互法”成為許多高校推崇的首要教學法,但這種教學方法并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外語教學,難以產(chǎn)生明顯的教學效果[1]。英語在中國是作為外國語學習的,課堂之外幾乎沒有英語的環(huán)境。課堂內(nèi),老師和學生也都是中國人,要他們在這樣的一種環(huán)境下模擬用英語真實交際是很難做到的[2]。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普及多少彌補了這些不足,大量的英語音頻視頻材料為我們的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和幫助。課堂教學中,電子課件代替了傳統(tǒng)的板書,經(jīng)常讓學生分組討論,做個小短劇,發(fā)個小演講,想盡辦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我們的教學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但效果如何呢?學生對英語學習依然不感興趣。語言基本功有很大問題,讀寫方面的問題更是令人擔憂。在沒有有效語言輸入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是不可能的。而“讀”是唯一可靠有效的輸入方式。顯然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對輸入的重視遠遠不夠。
“讀”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精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個特點是重視讀,特別是朗讀。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對朗讀下了如此定義:“朗,明也”,“讀,誦書也”。由此可知,朗讀,就是用清晰明亮的聲音誦書。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卑拙右住翱谏喑莎彙钡目嗑?、韓愈“口不絕吟”的心得等,無一例外地體現(xiàn)了古人對朗讀的重視。在語文的學習上,我們自古重視背誦。杜甫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則在《讀書作文譜》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規(guī)律作了具體的總結(jié):“閱者必宜博,經(jīng)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薄拔恼伦x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边@些前人的論述,揭示了背誦的好處、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錢鐘書先生不僅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就連《西游記》 《水滸傳》等古代小說也能背的出來。
西漢揚雄說:“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边@是我國最早論述讀寫關系的。古人還做了許多精辟的論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F(xiàn)代文學巨匠郭沫若有詩云:“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讀與寫甚有關系,讀之得法,所知廣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寫作練習。”他主張要“善讀善寫”?!肮苌谱x,自必深受所讀書籍之影響,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緒與技巧自能有所提高,我謂讀書為寫之基礎,其意在此?!?/p>
在課堂上必須培養(yǎng)學生大聲讀書的習慣。首先,朗讀有利于培養(yǎng)語感,形成對語言敏銳的感悟力。其次,朗讀有利于強化記憶。朗讀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lián)想記憶的作用。再次,朗讀可以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在學習語言時,聲音對大腦皮層建立聽覺表象的作用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說,只有經(jīng)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韻味,領悟深層含義。從更深層意義上講,朗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大聲朗讀詩詞文章,從中品味其語言美,領略其節(jié)奏美,欣賞其韻律美,感受其情感美,體會其意境美。從而領略英語語言文字和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
學生用英語寫作、會話時,詞匯貧乏、用詞不當、文氣不順、語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語,看上去好象是語法修辭的問題,實際上主要是讀得太少,沒有儲備下足夠的東西。只有通過多讀、熟讀,胸藏萬匯,才能自由表達。背誦實質(zhì)上是朗讀的強化形式。當然背誦的前提是會讀。背誦的目的在于運用,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積極地輸出、再現(xiàn)所學的語言材料。
要合理利用多媒體,留下時間讓學生真正的去“讀”。初讀:學生聽單詞、課文,注意語音和語調(diào),放聲朗讀,了解課文大意。在這一層次中學生主要采取自主式學習。細讀:老師要通過設疑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使之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的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但這不是說老師可以什么都不做。首先要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讀出作品的精神和魅力,讀出有自己個性色彩的感悟和收獲。精讀:精讀主要內(nèi)容,重點段落,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一句一句地去讀,去品味作者的構(gòu)思立意、選詞組句、內(nèi)涵外延等,這些都要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熟讀:要積累語言,以致背誦。重要的表達方式和優(yōu)美的句子要熟記心中,重要的段落要背誦。
課堂教學中,聽、說、讀、寫的有效訓練可以融會貫通。初讀時可以進行泛聽的練習,了解文章的大意。細讀和精讀時,可以進行精聽的練習。聽完一句,讓學生進行復述。課后可以進行復合式聽寫,檢查學生對單詞和課文掌握的情況。在不同層次的閱讀中,可以讓學生就課文回答問題,就課文內(nèi)容看圖說話或者復述課文,把課文內(nèi)容改成對話或是小短劇。
說到寫作,學生做了很多練習,老師也不辭辛勞地批改,總結(jié)錯誤,給予反饋。但遺憾的是,學生的寫作不見起色??梢娫谟行л斎肓繘]有達到既定水平的情況下,做再多這樣的練習也是徒勞。因此寫作要和閱讀相結(jié)合。就課堂上而言,可以讓學生就所學的課文進行改寫、縮寫、總結(jié)等。老師可以布置一些相關的題目,讓學生把所學的詞匯、表達方式和一些好的句子用上。這樣,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和運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寫作和語言技巧,有效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會促進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課文。當然學生在平時的寫作中,應該大量閱讀相關內(nèi)容的文章。閱讀使他們集中地了解到相關話題的語言表達,對目標題材產(chǎn)生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見解,開闊他們的視野。然后要求他們寫作,從語言認知方面來講,能夠縮短語言認知和應用過程的距離,減少語言輸入與產(chǎn)出的時間差,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也要養(yǎng)成寫的習慣,讀書要落實到筆頭。
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應該為我們所借鑒,從重視語言的輸入著手實現(xiàn)簡單有效教學。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方面要考慮。比如,怎樣和網(wǎng)絡技術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教學、網(wǎng)絡課堂的自主學習相結(jié)合等。
[參 考 文 獻]
[1]王大偉.“輸入”新論[J].外語界,1999(4).
[2]曹怡魯.英語教學應借鑒中國傳統(tǒng)語言教學經(jīng)驗[J].外語界,1999(2).
[3]楊敬從.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法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3).
[4]曹明海.語文教育觀新建構(gòu)[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H319
A
1008-178X(2012)11-0161-02
2012-07-23
周桂華(1977-),女,山東巨野人,集美大學誠毅學院英語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雙語研究及詞典編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