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育,孫愛娜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中心,廣東 廣州 510970)
通識教育視角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的思考
胡文育,孫愛娜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大學英語教學中心,廣東 廣州 510970)
以通識教育的目的作為出發(fā)點,結合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作為公共基礎課的特征,初步探索如何將通識教育理念貫徹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中,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通識教育;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中文翻譯,但這一理念卻不是西方所獨有的.“人們有個誤解,以為通識教育理念是源自于西方的‘舶來品’.實際上,通識教育原本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陳堅林、顧世民,2011).通識教育理念的詮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也不盡相同,在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界,通識教育是與專業(yè)教育相對而言的,其“力圖使受教育者知行統(tǒng)一,志趣高雅,人格高尚,全面發(fā)展”(陳堅林、顧世民,2011).由此可見,通識教育致力于學生從道德情操到知識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通識教育首先關注的是一個人的培養(yǎng),其次才將學生作為一個職業(yè)的人來培養(yǎng)”(陳向明,2006).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通識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意味著不僅僅是某些精英高校才需要開展通識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立學院也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提供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和學習環(huán)境.而大學英語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課程在全國兩千多所高校中廣泛開展,將通識教育理念貫徹于大學英語課程中意義重大,因此,獨立學院也應重視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
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學生大學英語的學習狀況有著獨特之處:其一,學生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對英語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太扎實,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其二,學生自律性較差,導致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其三,學生學習功利性較強,英語學習的基本出發(fā)點是通過四六級考試,而應試導向使大學英語課堂變得活力匱乏;其四,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在絕大多數(shù)獨立學院中,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就結束了所有的英語課程學習,接下來兩年就再無英語課可上,到畢業(yè)進入就業(yè)市場,英語已基本忘光,手持四六級證書卻說不出或寫不出一句像樣英語的情形比比皆是.
吳鼎民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即“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tǒng)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吳鼎民,2005).然而,在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僅僅停留在了語言的學習,而語言教學最直接的目標就是四六通過率,四六級已然成了一切教學的導向.
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是應試教育畸形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除了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聽、說、讀、寫、譯技能和追求四六級通過率外,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課程在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的貢獻上似乎建樹甚少.四六級應試導向讓學生將大學英語等同于一門應試課:我來上課,目的無他,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當大學英語課成了四六級備考培訓班時,其重要性和學生認同感都將大大下降.但獨立學院的的確確有著普通本科院校所沒有的難處: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與此同時,師資力量也不夠強大,并且學校需要通過率來體現(xiàn)辦學效果.因此,在低年級階段(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進行英語技能的強化培訓是必要的,但很多獨立學院在大學二年級就結束了公共英語的教學,課時偏少,學生從此再沒機會接觸到英語課程,到畢業(yè)進入就業(yè)市場時英語相關能力和素養(yǎng)已消失殆盡,這并不利于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培養(yǎng).此外,獨立學院學生功利傾向明顯,抱著過了四六級就不碰英語的念頭在學英語.因此,為了鞏固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強調(diào)大學英語對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的重要意義,獨立學院迫切需要設置相關課程去督促學生學習.
目前,中國大部分獨立學院還沒開展或尚無能力開展通識教育,但應有意識地在課程設置上貫徹通識教育的理念.大學英語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因其開展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將通識教育理念貫徹于其中應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一貫徹應首先體現(xiàn)在如何開展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上.當今世界,我們?nèi)圆坏貌怀姓J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學生今天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他們有必要去了解來龍去脈.通過了解外國文化不僅將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更能加強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辨識能力.這對于知識面相對狹窄、人文素養(yǎng)相對缺乏的獨立學院學生而言意義重大.大學英語作為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橋梁,不應只教授學生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基本技能,而更應當給學生帶來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擴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得他們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然而,我們更應認識到,功利傾向明顯的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并不會對人文類后續(xù)課程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因為這些課程即使是在英語專業(yè)也會遭受冷落.實用性明顯的課程如商務英語、外貿(mào)函電會受到更多的歡迎.那么,應如何開展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以貫徹通識教育理念呢?
近年來,大學英語的地位不斷受到挑戰(zhàn).在獨立學院這一趨勢也日漸明顯,大學英語本就不多的課時也遭受威脅,爭取在高年級階段開展后續(xù)課程也就變得更為艱難.現(xiàn)實是殘酷的,但英語教育者們?nèi)援敒橥ㄗR教育在英語教育中的貫徹謀求出路.在獨立學院高年級階段(一般在大學三年級或是從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開始)設置人文類后續(xù)課程(必修課),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與特點以開設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獨立學院學生對于西方文化好奇和興趣一般在于東西方文化差異之處,設置課程名稱時可以采用較為吸引眼球的方式,如“當東方遇到西方”(跨文化交際)、“走進英美”(英美概況)、“中國人眼中的歐洲”(歐洲文化)、“好萊塢與美國”(美國電影與文化)等等.具體到教學中時,教師也應選取適合學生的學習素材和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照本宣科,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獨立學院開展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對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zhì)修養(yǎng)和語言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要從單純給學生講授語言知識到需應用該門語言去給學生講授一門人文類課程,這不僅僅對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要求教師對所講授的課程有一定的修為.要完成這一轉換,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是痛苦的,因為這不僅需要強化自身的語言能力,還需要通過自學或其他途徑來彌補知識結構的不足以提升人文素養(yǎng).更外重要的是,教師應當根據(jù)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和興趣愛好開設相關的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以期實現(xiàn)教、學、研相結合的理想局面.
獨立學院大學英語“一言堂”的現(xiàn)象估計不在少數(shù).因學生基礎薄弱,無法參與或教師認為學生無法參與課堂而由教師主導課堂的現(xiàn)象似乎無可厚非.在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中,教師應學會轉變角色,從課堂中心的神壇上走下來,讓位于學生.通識教育強調(diào)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中國學生集體缺失的正是獨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和辨識能力.人文類后續(xù)課程的目的就在于傳授給學生人文知識,鼓勵他們利用這些知識去思考、討論和分析問題,以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的.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改變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方式,加強師生和生生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并應“注重學生的個體特點,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體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吳偉英,2010).
在獨立學院開展通識教育任重而道遠,而通過設置大學英語人文類后續(xù)課程來貫徹通識教育理念同樣困難重重.然而,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終會將開展通識教育提上議事日程,而大學英語憑借其廣泛性和重要性,必當承擔起開展獨立學院通識教育的相關任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仍需要英語教育者們克服諸多困難和付出巨大的努力.
〔1〕陳堅林,顧世民.試論大學英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1(1).
〔2〕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zhì)人才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05(4).
〔4〕吳偉英.從《教學大綱》看大學英語與通識教育的關系[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G642
A
1673-260X(2012)02-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