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宇
(遼寧 大連 116033)
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中,外匯是在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貿易活動的時候,可以用來進行結算的一種外國貨幣形式。一般情況下外匯的實際表現形式有支付憑證、有價證券、外幣現鈔、信用票據等,外匯是國際經濟貿易中的有效結算方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予外匯的標準定義為: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包括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財政部、中央銀行等通過長期或短期政府債券、財政部債券、銀行存款等方式來獲得在國際經濟貿易收支平衡持債權的持有權利。在外匯的互換過程中,有效的期限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互換有效期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外匯劃分成遠期與即期外匯。依據互換有效期限的標準,遠期外匯表示貿易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之后,按照合同中的約定在未來某一個時間履行外匯的交換,遠期外匯的履行期限比較長,超過兩工作日以上;而即期外匯最大的特點是要求雙方在簽訂買賣合同兩個工作日之內履行交換外匯的職責。
公允價值套期符合使用套期會計方法要求,可以選擇使用以下規(guī)定來對其進行處理:第一,若由于項目屬于套期范圍而存在的相應風險,引發(fā)的一系列經濟損失或利潤效益,應該將其全部納入當期損益的計算范圍之內,與此同時,對屬于套期范圍項目的賬面價值進行適當調整。屬于套期范圍之內項目如果是在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孰低基礎上來獲得的后續(xù)計量存貨、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攤余成本都應該按照以上規(guī)定進行處理。第二,如果使用的套期工具屬于衍生范圍,由于套期工具公允價值發(fā)生改變引發(fā)的一系列經濟損失或利潤效益都納入當期損益的考慮范圍之內;而套期工具屬于非衍生范圍的情況下,套期工具賬面價值由于匯率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一系列經濟損失及利潤效益則納入當期損益的考慮范圍之內。
根據套期保值相關的準則可以知道,現金流量、境外經營凈投資、公允價值套期應該全部都符合以下要求,才能使用本準則規(guī)定的套期會計處理方式來進行分析。能夠使用會計處理方式對套期保值進行評估應該符合的要求及原則應該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進行評估的套期應該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同時滿足企業(yè)會計人員初期為其關系制定的風險控制管理方案要求。第二,進行評估套期的有效性應該滿足可靠計量的基本要求。第三,企業(yè)會計人員應該不間斷地對評估套期的有效性施行評價,并保證在規(guī)定的會計套期關系時間段中具有高度的有效性。第四,在套期初始階段,企業(yè)會計人員就已經明確指出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并根據風險管理目標、套期關系、套期策略制定規(guī)范的書面文件,書面文件中應該標明被套期項目、被套期風險性質、套期工具、套期有效性評估方式等。套期應該和實際中可以分辨同時屬于被指定范圍的風險之間存在聯(lián)系,對企業(yè)損益具有影響力。
套期的有效性應該在滿足以下兩種要求的前提條件下才能使用會計方法來進行處理:第一,既往回顧性的評價要求,這個要求是指接受評價的套期在企業(yè)過去時間段中是否滿足會計相關要求,并具有足夠有效性。如果企業(yè)要對套期的有效性進行回顧性評價,那么在其開展中期或年度財務報告的時候都應該對其有效性施行詳細的評價。第二,未來預期性的評價要求,是指對評價套期對象滿足會計要求,并在未來時間段中是否具有充足的有效性。如果要施行預期評價,那么企業(yè)應該在進行套期的初始階段,或者在開展中期及年度財務報告的時候對其有效性施行詳細的評價。
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以下三種方式來對套期的有效性施行詳細的評價。
(1)回歸分析的評價方式。回歸分析是給予統(tǒng)計學知識系統(tǒng)的一種評價方式,進行回歸分析首先要在全面掌握充足的觀察數據及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數理統(tǒng)計方式來組建因變量與自變量兩者中存在回歸關系的函數。將回歸分析方式使用套期有效性的評價里,首先要掌握分析評價的被套期項目價值改變與套期工具兩者中是否存在充足的關聯(lián)性,從而分析判斷并能夠最終確定評價的對象是否具備高度的有效性。采用回歸分析方式的時候,因變量是套期工具公允價值發(fā)橫改變的直接體現,而自變量則是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發(fā)生改變或者未來估算得到的現金流量現值發(fā)生改變的直接體現。在回歸分析方式中,套期工具價值發(fā)生改變與被套期項目價值發(fā)生改變比率之間的商等于回歸直線的斜率,用k來表示;進行計算時,y軸上計算時出現的截距使用b來表示;由于屬于被套期范圍之內而引發(fā)的風險導致項目的價值發(fā)生的改變稱為自變量,用x來表示;滿足正態(tài)分布要求,隨機變量為均值,且數值為零,用ε來表示:套期工具公允價值發(fā)生的改變稱為因變量,用y來表示。由此可知,回歸分析使用的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y=kx+b+ε。企業(yè)會計人員在使用線性回歸分析方式來評估套期有效性的時候,如果套期全部符合以下條件及要求,就可以確定其具有足夠的有效性:第一,回歸分析使用的模型是全面完整的,而且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有效性。F的數值也可以被稱為置信程度,是因變量y和自變量x兩者中線性關系強度的直接體現。若F的數值越高,置信的程度也隨之增長。第二,R2這個相關系數不能小于0.96,其表示的是被套期項目價值發(fā)生改變對套期工具價值發(fā)生改變產生的響應影響及影響的程度。如果R2的值等于96%,表示套期工具價值發(fā)生96%的改變是因為某一種特別的風險導致被套期項目價值發(fā)生改變而引發(fā)的。R2的數值越高,說明回歸分析模型與觀察數據之間的擬合程度很高,使用回歸分析模型施行預測評估獲得的效果也更接近于理想狀態(tài)。第三,回歸直線上所使用的斜率應該屬于負數范圍之內,數值同時處于-0.8至-1.25間。
(2)對比分析主要條款的方式。這種分析評估方式主要是將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之間存在的一些重要條款來進行對比分析,根據分析得出的數據及資料結果來評估套期的有效性。若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全部重要的條款都能夠獲得非常準確的匹配,那么由于被套期風險導致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現金流量或公允價值發(fā)生的改變就可以直接進行抵消。一般情況下,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中接受對比分析的重要條款包括定價日期、到期期限、內含變量、商品數量、名義金額或本金、貨幣單位等。
(3)分析比率的評估方式。分析比率的評估方式也可以稱為金額對沖法,經由分析對比被套期某種風險導致被套期項目與套期工具的現金流量或公允價值發(fā)生改變的比率,來對套期有效性進行評估的一種方式。在使用分析比率方式的時候,企業(yè)會計人員應該結合自身風險管理體系及相關制度的特征來選擇進行,將單個時間段中變動數作為比較分析的基礎,或者將累積變動數也就是從套期初始階段至分析階段累積下來的變動數作為比較分析的基礎。如果分析得出的比率在80%到125%之間,就可以確定套期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確認所有遠期外匯的合同時,都應該針對套期的保值施行表外登記,如果被套期的項目已經確定并形成,那么應該針對被套期項目施行外幣會計處理方式。在交易結算和資產負債表的日子里,應該評估分析套期保值里遠期外匯簽訂合同體現的公允價值,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調整,使價值發(fā)生改變,然后再適當調整被套期項目施行外幣匯兌的差額。
[1]張璐、馬廣奇:新會計準則下外匯套期保值的會計處理[J].國際商務財會,2010(3).
[2]黃玉芳、謝重新:新準則下套期保值會計淺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
[3]乾惠敏、王永紅、唐洋:套期保值會計處理的不足與完善[J].財會月刊,2008(1).
[4]黃祖平、唐洋:對套期保值會計準則中會計處理的探析[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9(1).
[5]羅春梅:套期保值會計處理與所得稅法差異探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