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梅,梁 慶
(1.東北電力大學 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2.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上海 200060)
對于裝飾雕塑的認識,人們一般容易從狹義的裝飾概念出發(fā),認為“裝飾”就是對物體表面的修飾與完善,作用就是點綴和附屬,覺得它只是一種唯美的形式和圖案化的立體表現,這是不全面的。其實,裝飾雕塑不僅僅起裝飾和美化的作用,同時也是社會意識、信念和價值觀的一種表現,是藝術表現的一種方式和范疇。它在內容上,以積極向上的理念反映人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形式上,以概括、提煉、簡約、夸張和寓意等多樣的藝術處理手法進行表現。在功能上,即有實用性強的藝術性,也有純粹欣賞性。
裝飾雕塑主要是為了美化裝飾主體,運用工業(yè)設計的觀念、理論、方法或運用現代新科技、新材料、新工藝去造型的裝飾雕塑。裝飾雕塑應包括以下兩個含義:其一,從人類社會及文化的廣大層面上講,裝飾雕塑應是雕塑藝術史的全部括納;其二從雕塑的表現形式與風格類型劃分,裝飾雕塑是指那些以“表現性”的手段,運用形式美的法則,通過概括、夸張和變形來表現造型的雕塑[1]。
現代裝飾雕塑與服裝設計的觀念、理論方法是相通的,故在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在簡練的基礎上形成眾多的、各具特色的現代裝飾雕塑形式風格及其造型語言,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種。
1.1.1 流線式造型
流線形體現了簡練和理性,還有速度感,很適合現代人的心理,因此曾一度成為時髦的造型,在現代服裝的外形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日常服裝因功能制約不能無限制地使用流線式,而作為裝飾雕塑則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示,以流線形去概括比較復雜的造型,或以流線形去表現風、表現速度、表現旋轉的動感,能給人一種流暢明快的感覺。
1.1.2 變圓為方 變曲為直
這是現代裝飾雕塑重要的造型語言之一。特點是把人或動物頭部、身體、四肢由球體、圓柱體變?yōu)殚L短的方體,簡化了復雜的外形。這種形式體現了人的哲理性思維和穩(wěn)重的建筑感。在服裝設計中表現為服裝的棱角感和建筑感。
1.1.3 概括法
就是抓住大的形體特征、比例、動態(tài),省略人的五官、指趾、衣紋,動物的羽毛等細節(jié)刻劃,強調流暢的外形或旋轉的平面,這種手法傳統(tǒng)少見。在服裝中表現簡潔,概括的輪廓。
1.1.4 幾何抽象形
這是簡化的極至,它不是簡單的幾何形體堆砌,而是利用立體構成的原理以幾何形及其切割后的造型組合來表現人的意念,還可表現意境,加上現代材料質感的作用,它給人一種特殊的、理性的、科技的、新穎的美感。
立體的幾何圖案加之簡潔大方的廓形,給人以抽象的立體感,表達一種大方自然地感覺。
1.1.5 肌理
這是基礎平面構成的要素之一,運用在裝飾雕塑上可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國外一些半抽象的木雕,大面積平面處理充分顯示其變化豐富的木紋肌理,使人愉悅并引起遐想。這種人為的粗糙與光滑的對比,表現出光的晃動,使靜止的雕塑平添動感,增加了趣味。肌理手法還有很多,總的來說有自然的和人工的兩種。肌理的運用給現代裝飾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應用到服裝設計中,肌理的效果會產生浮雕的感覺,細膩的表現手法讓服裝更具魅力。
在研究裝飾雕塑與服裝關系的同時,就會想到雕塑與建筑的關系和在服裝中的應用,建筑工程在本質上就是立體裁剪。如果說形態(tài)構成、色彩和材料是決定服飾語言的三個決定性因素,那么,決定裝飾語言的也是造型(結構),色彩(光)和材料(肌理)。在形態(tài)構成和色彩這兩個因素上,裝飾雕塑和服裝就有其相同之處。在形態(tài)結構上,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一幢建筑物、一套服裝,不論它們的造型如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幾何形體排列組合而成,都涉及到比例、尺度、虛實和韻律等關系的處理。
在色彩上,服裝界已是爭奇斗艷,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追求“先色奪人”的第一印象賦予了服裝更新的生命力。而色彩的應用在裝飾雕塑中不僅僅是表面的裝飾,更重要的是裝飾雕塑表達形式上的客觀有力的工具。色彩是影響著裝飾雕塑的光學感受與比例及服裝藝術風格在周圍環(huán)境中的表現,以體現結構方案的特殊性與生命力。
在肌理上,裝飾雕塑的圍護體不僅僅是單純的表皮,而是更進一步被作為建筑雕塑的“衣服”,成為服裝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界面[2]。作為構造的肌理,就像人的皮膚和樹的表皮,遠不止是一種視覺表象,而實際上是外觀構造的組織方式,具有功能性和美觀性。在服裝大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眼里,世界因千變萬化而異彩紛呈,花樣繁多的絢麗色塊好似漫不經心的音符,由不規(guī)則的流線切割而成,沒有對稱,因為自然界本身就是不規(guī)則的。
在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裝飾雕塑文化和服裝文化都是簡約與繁雜并存、解構與建構雕塑同在。在某個時期或一件作品中,總是一種主義作為主流,而另一種主義又融合在其中,裝飾雕塑文化和服裝文化是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成長發(fā)展起來的。
由現代主義演繹的建筑靈感表現得妙趣橫生,或是以建筑般比直大氣的線條和風格演繹服裝廓型,或是以雕塑般細膩的刻畫方式處理服裝的細節(jié)紋理。
歐洲服裝設計師更注重時裝的結構,他們的設計構思與建筑雕塑師的構思有相似之處,其作品也帶有類似建筑雕塑物的外觀特征,所以把他們歸為“建筑雕塑風”亦稱“裝飾雕塑風”這一流派。
20世紀30年代以埃爾莎·夏芭亥莉(Elsa Schiaparelli)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設計常常與“建筑雕塑風”時裝不謀而合;60年代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和安古烈·古亥格(Andre Courreges)推出的“太空風貌”本來是社會上流行的對人類征服宇宙空間的渴望和藝術中未來主義在時裝領域的反映,但那些幾何形樣式、仿金屬色澤質地和鋼盔式帽形都具有“建筑雕塑風”的特征;70年代和80年代與樂壇“新浪潮”相呼應的青少年時裝設計師則是這種流派改頭換面的復興這些設計師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類型,一類設計師更喜歡使用有機的形式、變化的曲線和比較柔和的外輪廓,如羅貝托·卡布奇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又能表現出一些人情味;另一類設計師則盡量只使用螺旋形、圓形和方形等簡單和對比強烈的幾何形狀,如皮爾·卡丹的作品更“硬”、更“冷”。我們也不妨分別稱之為“軟建筑雕塑風”和“硬建筑雕塑風”。
當代“建筑雕塑風”時裝特別是“硬建筑雕塑風”時裝,被認為是反懷舊、反歷史主義、反浪漫主義、反田園情調和反女性嫵媚的?,F代主義建筑雕塑對其影響之大是不容否認的,這種時裝經常使用黑色和白色以及紅色等單一色調,與包豪斯風格化的原則頗為一致。又如,馬克斯·基巴爾金(Max Kibardin)設計的單縫線大衣采用螺旋形纏繞,與俄羅斯先鋒派藝術家塔特林((Vadimir Tatlin)為第三國際設計的旋轉游樂塔式的紀念碑非常相似(該塔雖未建成卻非常有名)。還有,現代主義對裝飾的摒棄,在“建筑雕塑風”時裝中也得到強烈的反映。設計師們熱心的是尋找諸如涂層織物等各種新面料已取得類似鋼鐵、混凝土、大理石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的質感。他們是如此注重和依賴形式,以致有意識地回避使用人體的有機曲線。他們有時甚至走極端到運用笛卡兒坐標紙和數學方法進行設計?!敖ㄖ袼茱L”時裝表現的是一種大都市情調,也是大都市職業(yè)婦女咄咄逼人地爭取權力和地位的新態(tài)度的反映?!敖ㄖ袼茱L”是大膽和強有力的,缺乏女性的柔弱,這正是20世紀日益壯大的女權運動所希冀追求的理想形象。
服裝可以蔽體御寒,也是給身體和精神提供庇護的物件,物質豐裕的現今,它顯示身份、品位、文化甚至信仰的功能被更多強調——這一點,建筑帶給我們的,亦然。布魯克·霍奇的展覽企劃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在他的設想下,建筑雕塑師與時尚設計師的作品對應著被展示,特別是以結構、包裝、折疊、皺紋等方式所呈現的設計思維,加以收集并且找出兩者異曲同工之處,讓人看見服裝的軟與建筑雕塑的硬之間,猶如人體的皮膚和骨骼,激蕩出有血有肉的奇妙火花。展覽還打破了純粹以單一對象(如單純以雕塑、繪畫等作品為主題)展示的條框,加入活靈活現的對比和聯想、創(chuàng)新的設計實驗裝置作品、燈光及高科技手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裝飾雕塑的材料在服裝中主要體現為對纖維材料和綜合材料采用多種制作手段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作為“軟雕塑”的立體的表現語言——加法或減法塑造,意味著現代纖維藝術已經開始改變傳統(tǒng)的平面化表現方式,成為一種分割空間并占領空間的獨立藝術。
綜合材料的運用,主要指采用纖維、皮革、金屬、木材等多種硬質材料,運用美學原理,比如,通過質感對比、材料對比、對稱、結構對比等造型語言,充分顯示不同材料的質感美、色澤美和造型美,是服裝的裝飾雕塑更具有時代的氣息。
流行的立體服裝面料受到建筑和雕塑藝術的影響,通過褶皺、折疊等多種方法,使織物的表面產生肌理效果,加強了面料的立體外觀,使采用此種面料的服裝具有外斂內暢的效果,減輕了壓迫感和束縛。
在面料上添加各種精巧而別出心裁的手法使本來平淡無奇的面料平添精致優(yōu)雅的藝術魅力。在面料上加珠片、刺繡、反光條、花邊、絲帶等手法,賦予全
新的變化和風格,更大限度的發(fā)揮材質視覺美感的潛力。服裝材料藝術不僅表現在服裝材料的獨特處理上,還表現在不同材質之間的組合搭配上,設計一般應用對比思維和反向思維的方式,打破視覺習慣,以不完美的不對稱美為追求目標,把金屬和皮草、皮革與薄紗、透明與重疊、閃光與亞光等各種材質加以組合,產生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出位效果。
配飾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多樣個性,強調來自建筑雕塑藝術的棱角和廓型、鮮亮的飽和色彩,或凸現詭異情調、宮廷感十足的繁復細節(jié)…,決定了配飾作為服飾中最具裝飾意義的細節(jié),必然會借鑒其他藝術領域的靈感。建筑藝術中的結構主義被運用到了配飾設計中,越發(fā)強調存在感和結構感的夸張配飾鮮明地提示我們——大些再大些,硬朗再硬朗,是當仁不讓的時尚潮流。除了放大的體積感以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建筑般的幾何輪廓,以及建筑中所使用的石材的運用。棱角分明、有明顯的反光面,或者有鋼筋交錯似的觀感的配飾都是非常具有建筑靈感的時尚單品。
裝飾雕塑能夠運用多變的空間樣式,實體的空間占有是雕塑空間最基本的形態(tài),但是裝飾雕塑卻有它靈活、多變的特長,以充實飽滿的體積最大限度地占有空間造型,往往給人們一種強烈的膨脹感或者渾重凝重的力度感,或減少雕塑實體的應用體積,采用減粗、拉長等手法,使造型增加虛空間,產生向內施壓的作用[3]。這些靈活、多變的空間樣式及藝術手法正是裝飾雕塑的優(yōu)點所在。
靈活性機動的適應性是裝飾雕塑的藝術特征之一裝飾雕塑的“適應性”具有以下雙重含義:
一是針對設計作品自身而言,以適應某一特定空間創(chuàng)作或設計的造型,被稱為“適形”造型。
“適形”的積極意義在于,它將一種被限定的條件能夠轉化為造型中的有機因素,變不利為有利,從限定中施展一定的自由,從而激發(fā)設計者的敏銳的感知力和藝術形象的創(chuàng)造活力因適而定形,就勢取形,隨機而應變的“適形”,表現出靈活機動的適應性。
二是不同的材質與制作手段,不同的功能因素,都是裝飾雕塑必須加以考慮并充分利用的“適應”因素,同時,它們也為裝飾雕塑發(fā)揮“裝飾”效能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
裝飾雕塑設計誘發(fā)曲線立體效果。具有雕塑一樣立體效果的設計影響,將完全改變服裝的線條,釋放出曲線的力度,突出結構的變化。
服裝設計是將服裝的形與量、空間與平面的轉化過程,是將各種不同類型的服裝構思或服裝藝術形象實物化的重要技術條件[4]。裝飾雕塑設計是服裝款式設計的繼續(xù)、延伸和發(fā)展,是再塑服裝外形美及創(chuàng)建結構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把服裝的裝飾形式美與創(chuàng)建服裝結構美的科學方法相互滲透,才能成功地將款式設計意圖準確地表達出來,才能充分體現服裝的裝飾風格美感。
任何藝術都具有其獨特性,對于裝飾雕塑來說,象征性思維不僅僅促成了其表現手法的形成。同時,也充分顯示出裝飾雕塑藝術特征的獨特性。每種結構都有自己的表現意義,成為永久性的形式象征。裝飾雕塑不受客觀因素固有狀態(tài)和所謂“真實性”的束縛,按照主觀的思想和情感的需要自由的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因而是最符合藝術與美的本質。
[1]王鐵城,劉玉庭.裝飾雕塑[M].沈陽: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111-123.
[2]湯獻斌.立體與平面—中西服飾文化比較[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96-116.
[3]卞向陽.服裝藝術判斷[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135-145.
[4]胡小平.服裝設計表現的突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