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惠
(常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名記載著社會的發(fā)展,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語言是社會符號,它使人類區(qū)別于動物。所以說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人際交流功能,語言也是一種特定文化中基本組成部分,語言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語言對文化和社會有著本質(zhì)的、不可替代的影響,三者之間聯(lián)系密切,并且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各方面關(guān)系的學科,它從不同的社會的角度去考察語言,反映文化特點,而姓名則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體現(xiàn)人們的社會身份。楊衛(wèi)東,戴衛(wèi)平認為: “作為文化的載體,姓名是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宗教、習俗、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等方面的文化信息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社會和文化的活化石”。[1]中西方文化中的價值觀,傳統(tǒng)觀念和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中英姓名就可以充分反映出這一點。姓名是人類用來區(qū)分個體的標志,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姓名,整個人類才可以交流順利有序。
姓名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以及歷史的演變,人們?nèi)∶姆绞降纫蚕鄳?yīng)地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所以姓名與社會、文化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漢語中很多成語都與“名”有關(guān),比如:“名副其實”; “沽名釣譽”; “舉世聞名”; “名落孫山”; “聲名狼藉”等。在英語中也有類似諺語與“name”有關(guān),像The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 (好名譽勝過有財富);A good name keeps luster in the dark.(好的名聲在黑暗中也會光芒四射)。
姓名是一個人的代表符號,人們在取名時往往賦予它某種特殊含義,希望它體現(xiàn)某種精神,象征某種事物,或帶有某種美好的祝福。名字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nèi)容為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與相互作用,它認為語言是社會現(xiàn)象,其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交際工具,語言在執(zhí)行社會功能時表現(xiàn)為不同的變體。[2]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國籍、不同社會的人的姓名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因此,通過研究姓名差異,可以了解不同社會之間的文化差異。
中英姓和名位置排列順序不同,取名的習慣來源不同,這都反映了中西方社會關(guān)系和文化習慣的差異。
既有名又有姓是中西方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姓名的排列順序上卻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例如“蘇軾”,“蘇”是姓,“軾”是名。而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Walt Whitman(沃爾特·惠特曼),Walt是名,Whitman是姓。從姓名的排列上來看,中國人的姓在前,強調(diào)人的出處,中國傳統(tǒng)崇尚文化共性,如果三個字,中間一般是人的輩份稱謂,以示長幼有別,不可顛倒;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不太強調(diào)個人意識,所以姓氏在前而個人名在后。然而,西方人強調(diào)個性、個體,尊重的是獨立的人格與主體意識,民主傳統(tǒng)使得該民族比較強調(diào)個體作用,突出個人價值,取名時把名放在姓前面,因為名代表個性觀念,而姓代表共性觀念,所以姓放在后面。另外,中國人有較濃的宗族觀念,傳統(tǒng)的社會文化不允許有太多的個人意識,應(yīng)該以宗族為上,所以反映到取名上,就把代表宗族和血緣關(guān)系的姓放在前面,把代表個人的名放在從屬地位。[3]
英語姓名結(jié)構(gòu)是比較復雜的,全名 (full name)包括三個部分,依次是個人名 (personal name),俗稱first name,也稱賦名 (given name),由于賦名在全名最前面,又稱首名 (forename)。中間名 (middle name),俗稱second name,通常由長輩來取,也可由本人取,中名一般只有一個,其實現(xiàn)在許多西方人也不用中名,只有在辦理公務(wù)或簽署文件時才會用到中名。姓 (surname),俗稱last name,因為姓屬于家族名,不代表個人,所以姓也叫family name,它是家庭或家族的姓氏,具有繼承性。
相比而言,在現(xiàn)代,中國人名字的結(jié)構(gòu)就簡單多了,緊跟在姓氏之后的就是名字,一個字也好,兩個字也行,總之都是叫名字,沒有第一第二之分,也沒有什么教名與洗禮名之稱。然而,在過去,中國人的名字比英美人復雜得多,因為曾有一段時間,中國人有名有字還有號,甚至有謚號。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自號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拜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然而,現(xiàn)在人們一般不再使自己的姓名結(jié)構(gòu)如此復雜多樣了,這也正體現(xiàn)了語言的社會屬性,語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同社會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而約定俗成的,所以說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性。[4]
因此,英漢民族之所以在姓名順序和結(jié)構(gòu)上有如此大的差別,大部分原因歸因于兩個民族的社會形態(tài)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
取名時,人們都寄托著美好的希望和企盼,尤其是父母給自己小孩取名,望子成龍心切,每個家庭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小孩寄予滿腔期望。古人云: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興,事不興則業(yè)不旺。因此,從古到今中國人非常注重給下一代取名,也很在乎自己的名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所以,人們在取名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儒家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提倡的孝道和長幼有序的觀念更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在姓名中就很常見,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于名字的選擇也有新的變化,從人名中可以透視到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及社會文化。中國的漢代國強民富,當時的人們企盼長壽,能繼續(xù)過著國泰民安的日子,會給自己的孩子起名為“安國”、“延年”、“去病”。唐宋時期因為當時佛教受漢族文化影響,人們常用贊美性的詞匯作為自己的名字,如“子”、“卿”等,這在后來也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
總體來說,中國人取名的來源主要有:
(一)表達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如永健、永壽、長生、志堅、志強、志高等。
(二)按照小孩出生時的季節(jié)或天氣取名,如春生、冬生、雨生等。
(三)根據(jù)小孩的出生地點來取名,如果一個人叫“京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北京;如果叫“滬生”,他大概生在上海。
(四)用花卉、植物取名,將梅、蘭、竹、菊、桂、芝、芹、蓮等字入名,如:石評梅、戴愛蓮、葉佩蘭、陳梅瑛、白楊、李玉芹等。
(五)取名時特意突出孩子的生辰八字,中國人以生辰八字與金、木、水、火、土“五行”對照排算而給孩子取名,缺某一行則以該行之字取名,像木生、林森等。又如:魯迅先生在《閏土》一文中寫道“閏土,五行缺土,取名閏土”。
(六)以前在中國一般家庭都會生幾個孩子,按照孩子們出生的順序來取名,在我國周代“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為老四。這四字常用于人名,如吳伯雄,何叔衡等。
(七)強調(diào)歷史事件,如解放、新生、衛(wèi)國、建國、治國、安國、定國、建華等,這類名字的時代感鮮明,可以看作為是中國人最不同于西方人取名的地方。建國前,不少人祈盼富裕的生活,就給孩子起名來福、發(fā)財、富貴之類的名字。尤其新中國誕生以來,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名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比如抗美援朝時期出生的人,就有不少叫援朝的,比如李援朝,趙援朝。大躍進時期,有些人提出了鋼產(chǎn)量要超過英國,趕上美國,因此有些人就給孩子起名叫超英,躍進等。文革時期紅色時髦,有些人禁不住紅字的誘惑,也給自己的孩子取個帶紅字的名字,一時張紅、李紅、王紅遍天下。
(八)與自然現(xiàn)象有關(guān),如冰、雪、霜、云、峰、岳、江、泊、海、濤、竹等字入名,像王冰、李雪、張云、楊峰等,這說明中國人的名字也受環(huán)境的影響。
有些漢語的名字也帶有濃厚的宗法色彩,尤其是男名,通常由表示輩分排行的“字輩名”或叫“族名”。族名表明家族次序和長幼尊卑,體現(xiàn)極強的宗法意識,所取的名字從內(nèi)容上也表現(xiàn)出宗法觀念和倫理精神。男性多用標識社會倫理道德的字,如: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勇等。女性多用表示女德的名字,如:貞、淑、靜、慧、嫻等。[5]
姓名既是人的符號,又是人們彼此相區(qū)別相聯(lián)系的一個記號。自古以來,人們對自己姓名十分珍視,一個響亮的、優(yōu)雅的、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會交往,提高親和力,增強人際關(guān)系,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古人說:“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確實是這樣,中國人歷來講究取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名字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并非只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作為一個符號的姓與名,雖然不能決定人的命運,但它卻一直帶有時代的信息,銘刻著文化觀念,留下了家族血統(tǒng)的烙印,凝聚著父母對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隱含著不同的理想抱負、情趣、愛好與目標追求,它對人生可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西方人取名往往與宗教、道德觀、美學、環(huán)境、哲學等方面有關(guān)聯(lián),英文名的取名來源主要有下面幾種:
(一)與宗教密切相關(guān),如Christian(基督教徒)、Christopher(基督的神人,使者)、Eliot(上帝的禮物)、Elizabeth(上帝的祭品)等。
(二)以植物尤其以花為名,特別是女人名,如:Daphne(月桂)、Lily(百合)、Viola(紫羅蘭)、Iris(蝴蝶花)等。
(三)按照住地的地貌特點來取名,像: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叢林)等。
(四)以武器命名的人較多,一般是男人名,比如:Giles(盾)、Oscar(天賜之矛)、Barry(矛)、Edgar(華美的矛)等。
(五)以名人、權(quán)威來命名,在美國很多人取名“Washington”和“Lincoln”,以示對其崇拜。而這個取名方法在中國則視為大逆不道,尤其在封建社會,人們?nèi)∶仨毐苤M,否則就是犯上。更不說是在世的君王,就是去世的皇帝名也不能使用。另外,按照規(guī)矩,同族祖先曾經(jīng)用過的名,后輩也不許用,否則就是不孝,小孩取名一般而言不能與父母、祖父母,舅舅等同字,以視對長輩的尊敬。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六)用父母親朋的名字為自己取名,比如,有時英語姓名中常常帶有前綴 Mac,或 Mc.如Douglas MacArthur(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表明MacArthur是Arthur的兒子,書寫時Mac,Mc后首字母也要大寫。子孫完全襲用父輩名字,這時需在姓名后加Junior(縮略形式Jr.)一詞或加羅馬數(shù)字,以示區(qū)別。“Jr.”漢譯“小”,加在中文譯名全名之首。如:小約翰·福特John Ford,Jr.,再如:托馬斯·戴利第二 (Thomas Daly II)。
(七)選一些意思是“漂亮、大方和可愛”的詞給女孩取名,比如 Allen(陽光)、Alice(美麗)、Ann(高雅)、Catherine(純潔)、Emily(勤勞)、Jenny(文靜)等等。男子取名時則會選擇一些表示“堅強、勇敢、高尚”等的詞,像Andrew(剛強)、Frank(自由)、Henry(統(tǒng)治者)、William(意志)、Robert(明亮的火焰)、Charles(大丈夫)等等。
(八)部分英語名字則體現(xiàn)著神話的色彩,如Angel(天使)等。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是英語民族社會生活的中心,影響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宗教道義是人們行為和道德標準,而古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其影響滲透到英語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英語中有許多名字來自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如:Hector(赫克托)是希臘神話里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勇士,意為“保護神”;Ulysses(尤利西斯)是羅馬神話中的英雄,意為“憤怒的”。以神話傳說中的神名為名還有Apollo(太陽神 )、Diana(月亮女神 )。[6]
綜上所述,姓名伴隨人一生一世,非常重要,人從呱呱墜地,便有了自己的姓名,并帶著它進入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姓名是一個人獨特的代表符號,不僅僅是一個體生命的簡單稱號,還代表了人許多更本質(zhì)的內(nèi)涵,包括出身、文化程度、形象、社會地位等,所以人與人交流時,通過姓名可以傳遞許多信息。同時,作為一個人的代表符號,因為其社會性,姓名又具有法律意義:一個經(jīng)公安機關(guān)登記,有了國籍、戶籍的姓名,又成了人身內(nèi)容的一部分,它也代表著人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
通過對中英姓名不同特點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和社會的差異及特點,姓名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本身傳遞著特定的文化信息,中國人的姓名體現(xiàn)著家族的血緣關(guān)系和宗法觀念,反映出傳統(tǒng)家族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價值取向,而英語民族的姓名及命名方式則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個體價值的重要性,并且還傳遞著一定的宗教精神。[7]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在取名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和進步,傳統(tǒng)觀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出社會的變化和進步,由此可見,社會生活的變革對語言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符合社會語言學的研究規(guī)律。人的姓名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代號或者稱呼,更反映了一個家庭的期望以及本人的興趣、愛好、抱負和理想,同時也可體現(xiàn)社會習俗、文化異同、民風傳統(tǒng)和時代特點等。由此可見,語言,文化,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是密切不可分的,彼此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楊衛(wèi)東,戴衛(wèi)平.中國人姓名文化特色[J].作家,2008(16):193-194.
[2]胡壯麟,姜望琪.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76.
[3]王振亞.語言與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4]夏中華.現(xiàn)代語言學引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39-41.
[5]胡建華.關(guān)于中西人名文化差異的跨文化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2002(3):80-85.
[6]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37.
[7]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