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明
(宿遷學院 教師教育系,江蘇 宿遷223800)
傳說故事中項羽形象論析
付春明
(宿遷學院 教師教育系,江蘇 宿遷223800)
全國各地流傳的有關項羽的傳說故事將其塑造成一個具有拔山扛鼎之力,仗義濟貧、興利除害,生前盡顯神跡、化險為夷,死后為俗神、賜福佑百姓,才智過人、善于納諫的英雄形象,并且流露出贊頌項羽性格光明磊落、貶斥劉邦狡猾卑鄙的鮮明的愛憎傾向,但也描寫了項羽性格中輕信多疑的缺點。
傳說故事;項羽;形象
項羽在兵敗垓下之時所吟唱的一曲《垓下歌》,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扼腕長嘆;“力拔山兮氣蓋世”是項羽本人對自己形象的定位;《史記·項羽本紀》也言:“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保?](P204)而后,歷代文人吟詠項羽的詩詞中不乏贊揚其“拔山扛鼎”之力的篇什,但也僅限于沿用“拔山”、“扛鼎”二詞來形容,顯得單調和概括。而傳說故事則有聲有色地從各個角度講述了項羽力大無窮,《霸王溝》說的是在安徽渦陽縣楚店集到利辛縣城南邵渡口的一條叫“霸王溝”的大溝,傳說是項羽推車留下的。當時,有一鹽商愿出高價雇人用獨輪車把鹽推到西淝河岸上船,由于雨水太大,道路泥濘,無人敢應,而項羽則不廢氣力一口氣推了60多里將鹽送到船上,所過之處,路陷數尺,后來四周百姓順勢挖成一條“霸王溝”。《霸王潭》寫項羽同其叔父項梁在浙江湖州市避仇時,曾獨自一人到顧渚山游獵,口渴難耐之際,一頭撲在一條山澗中飲水,由于用力過猛,在巖石上留下了兩個膝蓋印跡和一個胸部痕跡,后人便將這潭叫作“霸王潭”。項羽舉鼎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據《霸王舉鼎》一文收錄的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但無一例外地都濃墨重彩地描寫項羽將千斤重的大鼎輕易地舉過頭頂,并繞著展示場地穩(wěn)步走一圈或三圈,再將其放回原處,“力能扛鼎”也因此成為其標志性的符號?!栋酝醢獾咕分v的是項羽同其叔父項梁率八千子弟興師反秦,路過家鄉(xiāng)下相(今江蘇宿遷)時,為了解決兵馬的焦渴問題,項羽大喝一聲:“倒”,水井所在的山峰被扳得“喀叭叭”響,水井被扳倒,水汩汩而出,贏得一片歡騰?!度簟分猩踔琳f項羽能搬動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重的青石板,可謂力大蓋世。
項羽身上還具有仗義行俠、仁愛寬厚的一面,《史記》中有三處都作了互文式的評價:“項羽為人,恭敬愛人”;[1](P1224)“項羽仁而愛人”;[1](P204)“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保?](P1818)此外,鴻門宴上毫不理會范增的再三暗示,不殺劉邦;楚漢兩軍在廣武澗相持未決之時,提出與劉邦單獨決一雌雄以避免天下蒼生遭受戰(zhàn)爭之苦;鴻溝議和之時放回被扣的劉邦的父兄妻兒;垓下突圍至烏江時,深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東渡烏江卷土重來,并且將心愛的烏騅馬送給烏江亭長,將自己的頭顱送給追殺他的故人呂馬童,還想著讓這位故人拿著自己的頭顱去劉邦那里封侯領賞。
有關項羽的民間故事側重描述了他的仗義濟貧、興利除害,如《項羽仗義濟貧》講項羽在浙江紹興項里村避難時,由于鬧饑荒,村民們缺乏柴、糧,富人不僅不救濟,也不準窮人上山打柴,項羽替窮人打抱不平,不僅帶著村民上山砍柴,后又乘機逼富人拿出三千石谷子,幫助鄉(xiāng)民渡過難關。富人卻借機告狀,不辨是非的郡守派官兵來捉項羽,在眾怒之下,項羽將郡守殺死,解除了人們的心頭之恨?!渡叨磸R》講浙江紹興杏賣橋的民眾為了紀念項羽為他們除去鑒湖中興風作浪、拱得船翻人亡的大蛇而為其建造了一座廟——蛇洞廟。另外,《項羽智得烏騅馬》、《送劉橋》、《霸王橋》、《泉水汪》、《喚英臺》、《齊眉山》、《瓢兒井》等故事都講到項羽幫助百姓興利除害,此不贅述。
公元前208年的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以5萬軍隊打敗擁有40萬兵力的強秦,作戰(zhàn)雙方人數相差如此懸殊,項羽卻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以少勝多,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乃至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一大奇跡。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zhàn),項羽以3萬精兵對抗劉邦的56萬大軍,將劉邦軍隊打得東奔西逃、一敗涂地,又創(chuàng)造了世界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神話。對其戎馬生涯,項羽自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馀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1](P204)寥寥數語自塑了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清代李晚芳在其《讀史管見》卷一中對其神勇大加稱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啞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保?](P297)正是因為項羽身上所具有的超乎尋常的勇猛品質和英雄氣概,才使得民間百姓日漸將其神化,中國各地流傳著有關項羽生前遭遇險境時獲神相助或者其自身能彰顯神力的傳奇性故事。典型的如《荷花神救項羽》,講項羽有一天被一群追兵追到家鄉(xiāng)沭陽縣西南的虞家莊時,和虞姬二人被敵人捉住捆綁后丟入河中,而河中的半片荷花突然變成兩朵碩大的花朵并將其二人穩(wěn)穩(wěn)接住,得救后跪謝荷花神時,荷花神從水中升起并賜予項羽一桿由大蛇變成的長槍?!俄椌陀菥窞槲靼才R潼區(qū)流傳的一則民間故事,據說當楚軍攻破函谷關駐軍鴻門堡時,全體將士吃水難,一天夜里,受神仙指點的項羽用沖天戟挖出一口三十余丈深的水井,而且相傳這水是瓊漿玉液,到了隋唐時期,引用此井之水,能使男子增強陽剛之氣;而另一口虞姬井則是神仙用環(huán)形金簪化成的,垓下之圍虞姬自刎后,其血飛濺到此井中,使井水更加甘美純香,北宋年間,有丑婦飲用此水后,不僅變得美麗,生了一子絕頂聰明,還中了狀元,自此,人們皆知此井水有保健美容之效?!肚嗤芮椤氛f的是項羽和秦兵激戰(zhàn)三天三夜后,轉移到江蘇宿遷駱馬湖邊整頓休息,可是由于駱馬湖邊的青蛙叫聲,讓士兵難以入眠,于是項羽攜夫人虞姬一起跪求青蛙,剛祈禱完,幾十里駱馬湖邊的青蛙全都不叫了,此后,駱馬湖青蛙——“暗鼓”的歇后語也流傳開來?!栋酝跚f和蘭花塘》、《霸王營》等故事也都講述了項羽身上所具有的魔力和他的奇遇。不僅項羽本人具有神力,而且他所擁有的烏騅馬也具有人的智慧和神力,《烏騅馬救主》、《戲馬臺》、《馬場湖和白云洞》分別講了烏騅馬在浙江紹興張溇村運用神力、智救項羽,在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徐州)后幫助他選擇觀看士兵們賽馬操練的地址以及在后來的彭城之戰(zhàn)中幫助他解決軍隊的口渴問題。
生為人杰,死亦鬼雄的項羽被民間百姓歸于神仙一族,并加以祭祀與崇拜,成為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俗神之一。據史書記載,項羽戰(zhàn)敗身亡后,吳興(大致在今天的浙江湖州)的百姓便為其立祠祭祀。《后漢書·郡國志四》“吳郡”條引《吳興記》云:“縣西北卞山有項籍祠?!保?](P3488)項羽不僅成為吳興一代崇奉的民間俗神,在安徽和州、蕪湖、福建閩西長汀、福建寧化乃至臺灣地區(qū)都保留有供奉項羽的寺廟。各地的民間也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有關項羽死后顯靈、庇護百姓的故事。這種民間俗神崇拜——將那些生前死后的強人能人、冤魄雄魂列為神祇——最早追溯到先秦時期。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人就有了“強死者能為厲”的思想?!按呵飼r期,這種思想還保留著濃厚的恐懼兇鬼報復而祀之的原始鬼魂崇拜的色彩。秦漢以后人們的這種“強死者為厲”的祀神思想就把強死者奉為神,祭祀它不僅是為了不受其害,而且更重要的是福佑。”[4](P74)
《項羽顯神靈》記載了一位叫肖猷的吳興郡太守與項羽神相處甚洽,經常有禱必驗,曾經遇到賊人率眾攻城,他向項羽神求援,項羽神派出數百騎兵幫其破賊解圍。清嘉慶《宿遷縣志》里記載無錫有個以賣布為業(yè)的商人張宏九的貨船在江上行駛到烏江口時觸了暗礁,船破了個大洞,水直往船里涌。情急之下,看到岸邊的項王廟便向項王神呼救,一道銀光從廟里射來,江水立刻停止上涌,第二天才發(fā)現一條大白魚緊緊地堵住了大洞。《霸王神威萬古揚》中講述了項羽神指點一位王氏先祖在洪水到來前把一批耕牛趕過江幸免被淹沒的故事?!俄椡跎窀S优_灣同胞》記載遷居臺灣的福建漳州籍人士許樣的七世孫的堂嬸患癌癥,“無奈之下,大舉請香跪拜項王神靈。夜間,項王托言于病者,到阿里山采集草藥多味即可治愈。按照項王神諭,許氏族人跋山涉水采來草藥煎煮喂之,時僅幾日,病者果然痊愈。爾后,許氏族人及親鄰凡有大病小病小災均受項王神靈恩被。于是,當地鄉(xiāng)鄰百姓無不奉祀朝拜,從此香火鼎盛?!保?](P376)《楚霸王與馬陵山》講述古時候某朝代,我國南邊的一個小國的一個使者,以進貢為名,讓進貢的“寶馬”將中國的財產卷在身上準備帶回本國,哪知在這匹魔馬奔到宿遷上空的時候,被項羽英靈喝住,馬頭挨了項羽一掌后,神馬摔在地上變成了宿遷城內的馬陵山。
與民間傳說中賜福保佑百姓、乃至保衛(wèi)國家的“善神”項羽不同,《南史》、《太平廣記》等俗文學作品將死后的項羽描繪成一個狂妄自大、色厲內荏的“惡神”。在此基礎上,《清平山堂話本·雷川蕭琛貶霸王》更加夸飾了項羽兇神惡煞的面目,讓兩位太守都死于其手,其狠戾之氣盡現。另外,《人中畫》、《西湖二集》卷二十四《認回祿東岳神種須》等俗文學作品記載了項羽氣量偏狹的一面?!墩J回祿東岳神種須》記載得頗為詳細:“話說楚霸王烏江自刎之后,士人憐其英雄,遂立廟于江邊,甚是靈應,凡舟船來往,都要燒紙祭獻,方保平安,若不祭獻,便有覆溺之患。有一狂士過此,不信此說,不肯燒紙,未及半里,風波大作,檣櫓傾摧,狂士大怒,返舟登廟,大書一詩于壁道:‘君不君兮臣不臣,緣何立廟在江濱?平分天下曾嫌少,一陌黃錢值幾文?’題畢而行,竟無他故,祭獻之例,從此而息。至今往來者利焉?!保?](P378)《興浪息浪皆由詩》、《霸王廟改門》兩則民間傳說皆據此衍化、改編而來,可見,通俗文學對民間文學的滲透和影響。但民間文學對通俗文學中塑造的反面的項羽神的形象所能接受的僅限于其性格偏狹的一面,而舍棄了其兇神惡煞的一面,而且,民間百姓根據其“福佑”的實際利益,更偏向于將項羽塑造成一個賜福佑百姓的正面形象。
司馬遷的《項羽本紀》通過描寫項羽的驍勇善戰(zhàn)生動地展現了其智謀兼?zhèn)涞囊幻妗m椨鹁ū?,一生中所經歷的七十余場戰(zhàn)爭,除了最后一戰(zhàn),幾乎從未戰(zhàn)敗,他在具體戰(zhàn)役中所取得的輝煌戰(zhàn)績,足見他杰出超凡的軍事才能和智謀。特別是巨鹿之戰(zhàn)和彭城之戰(zhàn)兩大戰(zhàn)役極大地彰顯了其軍事上的足智多謀:巨鹿之戰(zhàn),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僅以五萬兵士攻破秦軍精銳四十萬;彭城之戰(zhàn),他只率三萬精兵突襲半日,即將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打得狼狽逃竄。司馬遷用寥寥數語就敘述了這兩大戰(zhàn)役,用速戰(zhàn)速決的勝利結果雄辯地說明了項羽的聰慧,但對項羽如何精明聰慧地用兵的詳細內幕我們無從得知?!恶R場湖和白云洞》這則民間故事則比較細致地展現了其用兵的智謀:項羽為了盡快突破漢軍的埋伏,急中生智命令將士在九里山開掘隧道一直通到漢軍的陣后,然后連夜率領將士從隧道安全突圍,攻破了韓信在徐州設下的十面埋伏。另外還有一則《項羽隱埋金鑼》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其過人的智慧:項羽曾經在浙江會稽(今紹興)準備渡江北上抗秦的前夜,命令士兵在營地附近連夜隱埋12面金鑼,并親手在當地草灣山的石壁上刻下標記埋藏12面金鑼位置的字符。但2000多年來,一直沒能夠解開字符的含義,更沒有發(fā)現項羽留下的寶藏,足見其才智過人。
史籍上記載項羽剛愎自用,在關鍵時刻總是一意孤行,不能接受謀臣的建議和計策,這使他失去了一大批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人,比如韓信、陳平、張耳等人都因為得不到其重用而轉投劉邦。最令人嘆惋的就是在滎陽之戰(zhàn)時,項羽未采納范增急攻滎陽的建議,反而在劉邦被困滎陽、陷入困境之際,接受其鴻溝議和的條件,這不僅使項羽失去最后一次戰(zhàn)勝劉邦的機會,而且也使得其最重要的謀臣范增怒而離去,病死在歸鄉(xiāng)途中。民間傳說一改史家之話語,將項羽塑造為一個善于納諫、知錯就改的人,甚至其死后英靈也能接受他人建議,改邪歸正?!顿苋藘褐G項王》就記載楚漢相爭初期,項羽帶領30萬人馬來到河南外黃縣(今民權縣人和鄉(xiāng)內黃集)境內,準備屠城,該縣縣令的書童佘人兒,只身前往楚營拜見項羽,諫議項王多行仁義才會得到百姓擁戴,不要屠城,結果項羽采納了這位年僅15歲書童的建議?!栋酝鯗稀氛f楚漢戰(zhàn)爭之時,項羽進入咸陽后,準備命令其部隊大掘秦始皇陵,后遇一位鶴發(fā)童顏老人上前勸阻:“你不該動用如此眾多勞役挖墓,那樣又會蹈秦始皇之覆轍?!保?](P307)項羽大悟,立即令將士停止挖掘。《霸王廟改門》說項羽烏江自刎后,為了發(fā)泄心中怨氣,在烏江興風作浪,不讓船過,百姓無奈,就在江邊建一座霸王廟祭祀,并燒上一百紙錢,項王怒氣才平,準船通行。后清代文人方苞經過時,作詩勸導:“巍巍廟貌立江濱,霸王端為食血神,尊道不須懷舊恨,漢家今已屬他人?!保?](P355)項羽看罷,心感慚愧,將廟門搬到廟堂后面去,方苞也感嘆:楚霸王能知錯就改,在地府中也是個好漢??!
項羽豪爽率直,胸無城府,不善權謀,而劉邦狡猾詭詐,厚顏無賴,善于權謀機變,兩人鮮明的性格比照早已深入人心,民間傳說中明顯存在贊頌項羽性格光明磊落、貶斥劉邦狡猾卑鄙的傾向。《劉邦的天下是偷來的》中說本來東海龍王打算把奪得天下的秘訣和法寶送給項羽,結果劉邦從項羽那里騙得消息后,自己冒充項羽從東海龍王那里騙取了獲得天下的秘訣和法寶,所以民間傳說,劉邦的天下本來應該是項羽的,卻被狡猾的劉邦給偷走了。這則民間故事所說的項羽未得天下的原因顯然是有悖歷史事實的,有關項羽敗亡的原因,不少學者已經研究得出一些讓人信服的結論,除了項羽自身的內在原因外,還有諸如對其成敗起重要影響的他人、歷史偶然性等外因。但歷史真實并未阻擋民間傳說沿著民眾百姓情感的傾向發(fā)展,民眾將褒項貶劉這種強烈的情感滲透到民間故事中,就將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想象為被劉邦騙取了得天下的秘訣和法寶,所以,民間百姓的情感之真已經大大超越了歷史本身可能性的事實之真。
《項羽蒙冤》講劉邦乘拜訪項羽之機,讓一位長得酷似項羽的手下化裝成項羽并命令項羽的大將李超火燒阿房宮,這樣,項羽就蒙上了火燒阿房宮的不白之冤,并且失去了人心,最終在楚漢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俄椨鹪V冤》講項羽到玉帝那里訴冤,說九江王英布殺害義帝熊心一事,不是他指使的,并將當事人英布召回當面對質,英布如實招供,說當年不是項羽指使他殺害義帝的,而是劉邦采納陳平的計謀,慫恿自己干的。事成后,劉邦到處宣傳項羽把義帝殺了,說項羽大逆不道,號召天下共討之,并隆重地為義帝舉行喪禮,然后聯合諸侯軍大舉東進伐楚,將項羽打敗。也即項羽殺害義帝不是歷史事實,而是劉邦為攻打項羽找理由而故意栽的贓?!俄椨鹈稍?、《項羽訴冤》這兩則民間故事明確地提出了火燒阿房宮是劉邦讓長得酷似項羽的一名手下佯裝成項羽命令項羽手下大將干的、誅殺義帝是劉邦指使英布所為而嫁禍于項羽,即項羽蒙受了火燒阿房宮和誅殺義帝兩大不白之冤。這種說法似乎是民眾根據其褒項貶劉的心理情感而有意地改寫歷史,并試圖與主流話語對抗,因為現存的史籍和文學作品都將這兩大罪狀歸于項羽。其實不然,因為有學者根據考古勘探和發(fā)掘成果證明,阿房宮很可能沒有建成,而項羽火燒阿房宮是歷史誤傳;而對項羽誅殺義帝一事,不少學者提出了種種質疑,認為不一定是歷史真實,可能是劉邦故意把贓栽在項羽頭上,但由于資料欠缺,無從證實。另外,對項羽一夜坑殺二十余萬秦降卒不少學者也提出懷疑可能是劉邦故意編造或者有夸大之嫌,而有的學者根據考古勘探結果認為史料記載項羽掘秦始皇墓是言過其實,不可置信,很可能劉邦是制造這一冤案的始作俑者。由此可見,民眾并沒有盲目地信服史學家、文學家這些知識精英的主流話語,而憑借對項羽、劉邦兩位歷史人物的好惡情感,從內心深處發(fā)出了自己對歷史的認識與理解,民眾的這種“邊緣者”話語暗暗地在與主流話語進行抗爭與較量,這種聲音雖然很微弱,并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弱勢地位,但隨著學術界有關項羽研究的新成果的不斷涌現,越來越被證實是在接近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是為了還原歷史真實而作出的一種假設,具有糾正和補充“正史”的意義和價值。
輕信多疑是項羽性格中的致命弱點,這一點在史籍中多有反映。輕信最主要表現為項羽特別容易被對手迷惑、上當受騙或盲目地信任所謂的“親信”,屢被出賣。在秦末群雄紛爭中,項羽最大的敵手莫過于劉邦,雖然亞父范增早已預見今后項羽最大的敵人就是劉邦,建議項羽趁鴻門宴之機殺掉劉邦,但項羽卻屢屢被劉邦的花言巧語和陰謀詭計蒙騙,多次錯失滅掉劉邦的良機。另外,項羽非常信任并且重用其季父項伯,但項伯卻在關鍵時候多次出賣項羽。多疑主要指項羽對手下的值得信賴的賢能之人存有疑心,由于其多疑,許多賢能之士先后背楚而歸漢,比如韓信、陳平,甚至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范增也因其多疑而負氣離他而去。
與史籍中記載的類似,民間傳說《點將臺》生動地講述了他與依附劉邦的大將韓信交戰(zhàn)時中計,不戰(zhàn)而退。具體情節(jié)如下:項羽從垓下突圍,來到秣陵(南京古稱)江北,想渡江至江北,卻遇到韓信帶領的一支漢軍。兩軍人馬旗鼓相當,但韓信擔心自己軍隊不敵項羽軍,便用計激將項羽比比誰的人馬多。于是項羽先將自己的兵馬展示給韓信看,而韓信則利用附近的石山頭作為屏障,讓自己的兵馬圍著石山頭頭接尾、尾接頭源源不斷地轉圈子,項羽被誆騙了,以為漢軍至少有五六萬,無奈之下,喝令軍隊退回垓下。其實,項羽手下有的兵將已看出韓信計策的漏洞,但疲于作戰(zhàn),也未告知項羽實情,項羽也只能被蒙在鼓里、白白受韓信戲弄?!冻鑾X》講項羽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后,帶領潰敗的楚軍到巢湖岸邊的龍王山安營扎寨,準備東山再起。由于楚軍駐地易守難攻,韓信所帶的漢軍難以用武力攻取,便改用文攻。韓信派人夜晚用糖稀在楚軍駐地周圍的路上寫下“霸王無道,項羽必敗”八個大字,糖稀的香味引來數以萬計螞蟻爭食,粘聚成八個螞蟻大字,楚兵見之,認為是天意滅楚,導致軍心大亂,項羽也不明其由,驚呼“天亡我也?!薄段浵佁鞎放c《楚歌嶺》情節(jié)相似,只不過韓信的計策改為張良的計策,用糖稀寫的螞蟻“天書”為“楚霸王死”四個字。
民間傳說描繪項羽的多疑不同于史書中側重記載他不信任手下賢能之才,而是將多疑的對象設定為一個與他萍水相逢的無多大關聯的單純的農家婦女,通過故事的簡單述說,項羽的多疑卻被描繪到極致?!度氯龔R會》講垓下之戰(zhàn)后,項羽戰(zhàn)敗,一路逃到陰陵山腳下,下馬向一位割草的農家婦女問路,并求她不要告訴別人有一大將從此路過,婦女立即答應。但項羽上馬走不多遠,不放心,又掉馬向婦人說明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再次強調讓婦人死活也不要告訴他人自己從此路過,婦女雙膝跪地發(fā)誓絕不說出其去向。項羽聽后又上馬趕路,走不多遠還是不放心,又打馬回來,婦人見項羽對自己仍不相信,便拿起手中的柴刀自刎而死。
總之,民間傳說故事凸顯了項羽力大無比、智勇雙全、生前生后都造福百姓、善于納諫等英雄品質,不僅將正史中描寫的較為抽象概括的具有拔山扛鼎之力、才智過人的項羽形象具體化,而且民間百姓舍棄了俗文學中塑造的項羽死后為“惡神”的形象、淡化乃至忽略了其性格中的某些致命缺點,竭力將其美化甚至神化,突出地體現在其褒項貶劉的愛憎傾向。當然,民眾也并非一味地將項羽偶像化,而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評判標準和道德正義敢于破除正史典籍中對項羽的傳統(tǒng)之見,甚至充分地發(fā)揮其想象力為項羽辯誣、去顛覆傳統(tǒng)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等知識精英層對項羽的誤解,為接近歷史真實而作出大膽而合理的假設,這也充分證明了民間文學具有糾正和補充“正史”和正統(tǒng)文學的意義和價值,而民間文學的主體構建力量——民眾也具有卓越的膽識。
[1]司馬遷.史記[M].韓兆琦,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2]凌稚隆.史記評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3]范曄.后漢書·郡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朱迪光.中國古代民間祀神活動之因由及其特征[J].青海社會科學,1991,(2).
[5]政協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委員會.千古英雄項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
[6]周清原,周楞伽.西湖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付春明(1981—),男,碩士,宿遷學院教師教育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