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鈴
在跨文化交際領域中,“面子”現(xiàn)象一直受到各國研究者的高度關注。社會學家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78年合作出版了 《語言使用中的普遍性:禮貌現(xiàn)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一書,其中提出了跨文化的禮貌現(xiàn)象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概念即“面子”(face)。他們認為,所謂“面子”,指的是人們希望自身的形象得到他人的重視和認可。講禮貌就是要設法減輕言語行為對面子可能產(chǎn)生的威脅,以避免在交際中造成難堪或關系惡化。早在布朗和列文森之前,社會學家戈夫曼(Goffman,1967)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論”,認為在社會交往中,為取得正面的社會價值,人們要按照社會普遍贊許的標準來表現(xiàn)自我形象,這就是“面子”。 交際的雙方要互相照顧彼此的面子,惟其如此,人際交往才能順暢地進行下去。(許力生,2006)。
西方學者所提出的面子保全論,是基于西方文化提出來的,與中國文化相比,有異有同。對此,中國學者顧曰國提出面子保全論不適合中國文化。(何兆熊,20009)。賈文山認為,中國文化強調(diào)“面子”,“愛臉面”是中國文化中的特色(賈文山,2001)。
雖然中西文化對于“面子”,常常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表現(xiàn)形式。其實,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不難發(fā)現(xiàn),“面子觀”有其共通之處,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本文即選用《老友記》——這部為中西方所熟知的美國情景喜劇為研究對象,《老友記》(Friends),又譯做 《六人行》,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從1994年開機拍攝的室內(nèi)情景喜劇,共播放了10季。劇中情節(jié)安排獨立,人物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尷尬場面的洋相百出不僅是原汁原味的笑料,更是了解美國文化中“丟面子”場合下美國人“保面子”的好教材。筆者簡要闡述美國文化中保全面子的行為方式,并對比中國文化中的“愛面子”現(xiàn)象,指出美國人的“愛面子”和中國人的“要面子”是一種文化共象。
何兆熊在《語用學概論》中指出,貶己尊人是很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在西方文化中幾乎看不到。事實上,老友記中就存在著交際場合中使用這一策略的大量范例。這套風靡全美的劇集講述的是6個年約30歲的年輕人共處一個屋檐下,分享愛情,共歷友情的生活故事。他們的故事跨越美國文化中的各個層面,帶著強烈的紐約中產(chǎn)階層風格,不僅是對生活的調(diào)侃,更是美國風土人情的大觀。在第一季的場景1中,眾人在醫(yī)院里焦急地等待卡蘿生產(chǎn)的消息。當錢德勒和莫妮卡談論到結婚的話題,莫妮卡受到刺激,千方百計維護自己的形象。言辭之間,莫妮卡的咄咄逼人和錢德勒的步步退讓,形成鮮明對比。
錢德勒:等你40歲的時候,我們倆都還沒有結婚的話,要不要考慮一下,在一起,也要個孩子?
莫妮卡:為什么我到40都還沒有結婚?
錢德勒:不是那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假設一下。
莫妮卡:好吧,好吧,那你告訴我,為什么要假設,我到40還是孤家寡人一個?
錢德勒:不是,不是那個意思。
莫妮卡:那是什么意思呢?難道我注定永遠都結不成婚嗎?
錢德勒:[無比尷尬]恩,恩。
莫妮卡:什么意思啊?你說啊?
錢德勒:噢,老天爺啊!我就是跳傘的時候,把背包當降落傘的那個蠢貨啊! (無比懊惱地跌坐在椅子上)
可憐的錢德勒,原本是來安慰莫妮卡,希望她不要觸景生情,以后也會有自己的孩子的??烧l有知道,女主人公的“恨嫁”神經(jīng)一觸即發(fā),刻不容緩。尷尬之下,他把自己比作一個跳傘運動員,錯把背包當成了降落傘,形容自己無處可逃的境地。在這個情景之中,錢德勒百般無奈之下,損害自己的面子,從言語到行為維護了“愛面子”的莫妮卡的臉面,緩和了當時的緊張氣憤。想必當事人也能“開懷一笑”“泯恩仇”吧。
中國文化中的貶己尊人由來以久,也是為大家所熟知的。 從稱謂語開始:“鄙人”、“賤內(nèi)”、“犬子”分別是對自己以及妻兒的稱呼。在西方文化中,雖然貶低自己的情況多有發(fā)生,但是程度并不一致。如今的中國人貶低自己的程度已有所降低,但中國人的愛面子也是相當無奈滑稽的,把對自己的貶損夸張到了最大程度。僅看一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的小品就很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愛面子的小市民:
1995年,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的小品《有事您說話》中,郭東臨扮演的小伙子,逢人就問“您有事嗎?有事您說話”。為了幫人辦事 (也為了顯示自己 “有能耐”),半夜三更去排隊買臥鋪票,實在買不到就貼錢買高價的。結果事情越鬧越大,收不了場下不了臺。即便到了這個份上,他見了人,還是忍不住要問一句:“您有事嗎?有事您說話!”這就是典型的損害自己的利益還要維護“面子”。
上述兩例,前者是在西方文化的交際過程中,巧用貶損手段,化解尷尬;后者是中國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打腫臉充胖子”,雖然維護了另一方的面子,自己卻吃了大虧,只化解了一時的尷尬,卻引發(fā)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亂象。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在第一季的201場景中,菲比為錢德勒剪了一個新發(fā)型,錢德勒夸贊菲比:
錢德勒:太棒了,太棒了,感謝Vidal Buffay大師為我造型。
菲比:你懂的,我們一向是 “因你的精彩而精彩”。 (If you don’t look good,we don’t look good)
布菲是菲比的姓,而美發(fā)大師的名字是維達沙宣,錢德勒把二者合二為一,特意以此來贊揚菲比的技術堪比沙宣大師,將菲比捧得飄飄然。而對話前,大家對菲比的技術是不以為然的。這時候,錢德勒把菲比抬高到大師級別的一個高度,給足了菲比面子,而菲比也順勢幽默地配合錢德勒,干脆喊出了沙宣的廣告語:“因你的精彩而精彩”。場景生動,趣意盎然。
隨著劇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錢德勒和莫尼卡成為了一對情侶,可是也偶爾鬧下便扭。在一場“吃醋”風波中,錢德勒有意為難莫尼卡的朋友。在第五季的場景3中,錢德勒是這樣刁難他人,卻又“偷雞不成,蝕把米”。
錢德勒:丹,你是男護士,不是醫(yī)生啊?是不是太娘娘腔了啊?
莫妮卡:住嘴,錢德勒!
丹:沒事的,我可是很努力地從醫(yī)學院畢業(yè)的。
錢德勒:哦.
丹:不過我在海灣戰(zhàn)爭做男護士的時候,可沒有人覺得我娘娘腔???
錢德勒:當然沒有啦。(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聽著,恩,謝謝你為我們做的一切,好吧。 (打嘴仗敗下陣來)。
在這個場合中,錢德勒因為吃醋,本想損人一把,讓男護士丹抬不起頭來。誰料,卻被人反客為主,更加體現(xiàn)了這個男護士的個人閱歷和風度。男護士丹的表現(xiàn),道出了自己醫(yī)學院畢業(yè),也曾參加海灣戰(zhàn)爭。豐富的閱歷,讓丹有力地挽回了自己的面子。雖然和中國文化中的“顧左右而言他”有所不同,但是這種話題的轉換卻非常及時有效,反擊了對方。在中國文化中,雙方的交談出現(xiàn)無法繼續(xù),或是如上例中的一方故意為難時,另一方常常話鋒一轉,保住面子?!睹献印ち夯萃酢菲d,孟子對齊宣王進諫: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p>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曰:“已之。 ”
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
王此時尷尬無比,只好眼睛轉向別處,避而不談,保存面子。這個例子是中國文化中保全面子的典型,從故事中演變出的成語就是“顧左右而言他”,用來形容此時的情景。
當話題不方便轉移或是話題并未轉移之時,交際一方選擇避重就輕,來淡化此時的難堪境地。老友記中308場景里,蓋勒夫人抱怨說自己的母親愛發(fā)難,此時,她的女兒莫尼卡也順勢向她提出自己的抗議。
莫妮卡:老媽,那真是個奇跡,快跟我說說。 如果外婆還在這里,你會把你對她的這些抱怨告訴她嗎?
蓋勒夫人:告訴她什么?
莫妮卡:告訴她,她是多么地吹毛求疵,雞蛋里面挑骨頭,比如挑剔你的頭發(fā)啊什么的
蓋勒夫人:搞不懂你講什么。
莫妮卡:你和她說實話的話,會不會好點?
蓋勒夫人:...那倒未必。有些話還是不說為妙啊。
在交談中,蓋勒夫人不僅明知故問,還避重就輕,說“有些話還是不說為妙”,保留自己一貫愛挑剔的習慣,不讓女兒說出口。而中國文化中這樣的例子也是俯拾即是,看看中國版本的例子,在《韓非子》中,扁鵲見蔡桓公一節(jié)就有相同的妙處。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北怡o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桓侯先說自己沒有病,后又說“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把問題歸到醫(yī)生的身上,雖然不是轉移話題,但也是避重就輕,與老友記中的蓋勒夫人如出一轍。中西文化中的“愛面子”和“要面子”由此可見一斑。
德國漢學家卜松山教授認為,跨文化對話有一種鏡子效應,把陌生文化當作一面鏡子,可以更客觀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的不足。(高永晨,2003)。筆者通過對比兩種文化對“面子”的相同認識,把西方文化當作鏡子,以此為契機,重新發(fā)掘本土文化的“面子觀”,目的就是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積極性,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正所謂“知己知彼”,以中西方文化交往雙方的共同點作為交往動力,這場交際的“戰(zhàn)役”才能夠“百戰(zhàn)不殆”。只有學會求同存異,才能夠更好地達到交往的目的,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
[1]Friends.六人行[M].北京:學苑音像出版社,2005.
[2]Wenshan Jia.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I-dentity in the 21stCentury[M].Ablex publishing,2001.
[3]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邵守義.演講與口才[J].演講與口才,2006(12).
[6]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