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南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2012中國南京“圖像與表演”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軼南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96)
2012中國南京“圖像與表演”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2年6月8日-11日在東南大學召開,與會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圖像與表演各自的獨立性、圖像與表演之間的關系、圖像與表演融合的現(xiàn)狀與未來、圖像與表演的融合與藝術的跨文化傳播等四個方面的話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這對藝術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圖像;表演;關系;融合
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教育部名欄工程“藝術學研究”學術委員會、《藝術百家》雜志社聯(lián)合發(fā)起舉辦的2012中國南京“圖像與表演”國際學術研討會于6月8日-11日在東南大學吳健雄紀念館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國內(nèi)外有關高校、藝術和社科學術機構(gòu)的專家學者40余人出席了會議。
圖像與表演之間的相互融合已日益影響到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本次會議旨在以此為背景,從圖像與表演各自的獨立性、圖像與表演之間的關系、圖像與表演融合的現(xiàn)狀與未來、圖像與表演的融合與藝術的跨文化傳播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研討。
圖像與表演具有各自的獨立性,針對這一主題,與會代表進行了熱烈討論。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顧明棟教授從源頭上分析了中西戲劇美學思想的差異,即梅蘭芳體系強調(diào)寫意的美學原則、程式化的表現(xiàn)方法,以演員為中心的表現(xiàn)形式,突破時間、地點、情節(jié)的限制,以虛擬的動作、布景、人物臉譜和造型創(chuàng)造一個不求逼真、但求詩意、意境美的舞臺藝術世界。雖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有顯著差異,但二者均深受亞里士多德詩學模仿論的影響,實可歸為一派,與梅蘭芳為代表的抒情寫意的中國傳統(tǒng)涇渭分明,二者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顧教授從形象與模仿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中西戲劇體系差異的深層美學原因。南京大學周憲教授著重探討了視覺文化與社會轉(zhuǎn)型、中國問題及其研究范式,認為一方面社會轉(zhuǎn)型催生了視覺文化,另一方面,視覺文化反作用于社會轉(zhuǎn)型。他以視覺文化與社會轉(zhuǎn)型的關系為視角,提出以視覺文化的中國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力圖從研究路徑、基本問題和相關層面來探究如何深化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謝擁軍研究員梳理了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傅惜華先生發(fā)表的20余篇有關戲曲圖像的題記,內(nèi)容涉及戲曲壁畫、畫像、版畫、腳色扮相圖等,傅先生從演員、表演、臉譜、戲衣等角度去分析、評價上述圖像的價值,凸顯出他對戲曲藝術本體的注重和張揚,他編輯出版的《漢代畫像全集初編二編》和《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集中展現(xiàn)了漢代百戲和元明清戲曲文本插圖的真實面貌,其《明代版畫書籍展覽會目錄》和《中國版畫研究重要書目》是戲曲版畫研究必讀的重要文獻,他編輯的刊物《國劇畫報》和《北京畫報》“戲劇特號”以圖為經(jīng)、以文為緯,用真實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方法,為戲劇刊物開辟了一條新穎的發(fā)展之路,值得我們借鑒。上海大學劉海波副教授以電影《讓子彈飛》為案例,重點探討了該片獨特的表演風格,特別是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借鑒。他分別從影片類型、表演風格、角色設計、場景設計等方面分析該片對京劇、特別是樣板戲的借鑒,認為該片的表演體系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和梅蘭芳的表演及美學思想。杭州師范大學鄭立君副教授針對山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像進行了細致剖析,認為由于創(chuàng)作地域差異和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思想與雕刻技法的不同,各地區(qū)出土的“孔子見老子”像也各不相同,體現(xiàn)了漢代民間雕刻藝人的藝術思維方式、方法及審美追求的差異。東南大學許克琪教授認為百年來大量的電影作品問世均來自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討論了電影改編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偏見,從而重新認識電影改編的歷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汪方華教授認為,蘇菲·瑪索與章子怡在古裝電影的表演中都走上了一條突破自身形象的轉(zhuǎn)型之路,詩意化表演風格成為她們共同的藝術追求。中國傳媒大學杜彩老師認為,我們今天的某些影視工業(yè)已經(jīng)把技術蛻變成一種“工具理性”并和消費主義原則媾和,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失去了批判內(nèi)涵。研究布萊希特如何觀察、把握和表現(xiàn)歷史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現(xiàn)象,如何用自由開闊的戲劇結(jié)構(gòu)形式提高受眾的思辨認識能力,對于當代中國的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無疑極具借鑒意義。
圖像與表演之間的關系是本次大會的中心議題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周華斌教授認為,在戲劇史研究領域,應關注戲劇戲曲文物、尤其是文物中圖像的研究。他分別從靜態(tài)圖像——古代戲劇圖像的歷史解讀、動態(tài)圖像——當代戲劇與影視圖像的拓展兩方面作出分析,認為對于歷史上難以用文字記錄的、包括原生態(tài)戲劇在內(nèi)的圖像文化,聲像文化的“記錄”應首當其沖,在大量歷史文化瀕臨失落的情況下,聲像記錄更是當務之急。東南大學徐子方教授認為,站在一般藝術學的角度,將圖像(造型藝術)和表演(戲劇藝術)打通研究時其價值更加凸顯。山西洪洞廣勝寺元雜劇壁畫等五幅圖像,在美術史上很少有人注意,但在戲曲史研究領域卻是正確認識元雜劇、明傳奇(海鹽腔、弋陽腔)、明雜劇和近代京劇表演藝術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資料。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今天加以重視。南京大學康爾教授運用理查德·謝克納的人類表演理論,剖析人類表演學的核心,總結(jié)了社會表述的三個時期(口耳相傳時期、文字描述時期、圖像傳播時期)、三種傳播渠道(村言巷語、野史雜記、報刊網(wǎng)絡),并對“讀圖時代”喜憂參半的社會表述作了分析,認為表演與圖像的聯(lián)姻,釀就了“讀圖時代”的獨特景觀,而理論與批評的缺失,必然導致“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喬納森·弗洛姆博士認為,傳統(tǒng)的視覺藝術作品邀請觀眾觀看圖像,由此獲得情感的體驗,與之相對的是,當今的互動藝術作品除了邀請觀眾觀看外,還使得觀眾作為互動的參與者加入表演,從而與作品的原創(chuàng)者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藝術作品。因此,傳統(tǒng)的藝術作品引起情感的反應基于觀眾對某位藝術家作品的觀看,時下的互動藝術作品產(chǎn)生情感反應基于觀眾的觀看和自身認可的表演。東南大學尹文教授以《西游記》為例,認為該作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藝術的界限,語言藝術與圖像藝術相互補充,構(gòu)成了宏大的藝術圖卷,具有豐富的圖像史料與表演形式。上海大學趙曉紅副教授以明代萬歷時期金陵戲曲版畫入手,分析其特征,著重闡釋、揭示其圖像學意義。東南大學李軼南副教授以南京版《牡丹亭》為例,探討了數(shù)字化時代昆劇表演與影像的關系。廈門大學文學院蘇瓊副教授從舞臺上的性別表演入手、以舞臺劇照為窗口,通過瞬間凝固的劇照姿態(tài),了解戲劇的舞臺呈現(xiàn)、感知導演的意圖。劇照所反映的戲劇舞臺的深度、廣度乃至其在戲劇史上的意義殊難預料。中國傳媒大學周廣菊博士認為,香港黃梅調(diào)電影與大陸戲曲電影“以影就戲”藝術觀念不同,前者走的是“以戲就影”的道路,并從視覺表現(xiàn)入手,分析其視覺表達特征。南京曉莊學院饒黎老師探討了數(shù)字表演作為一種新的形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思考數(shù)字表演的影響力及意義。
圖像與表演融合的現(xiàn)狀與未來也是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東南大學王廷信教授分別從攝影的誕生與事實的記錄、攝影的普及與表演的圖像、技術的進步與圖像的影響幾個方面論述“演出來的圖像”的影響力伴隨技術的進步而擴大,其中可以解讀的信息頗多。上海大學藍凡教授認為由于戲劇與電影在動作與身體顯現(xiàn)視點表達的不同,戲劇是單元的,電影是多元的,從而使戲劇的戲像動作——戲像身體,與電影的影像動作——影像身體具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美學途徑與美學效應。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教授系統(tǒng)分析了圖像與表演生成的文化本源(含表演的初始形態(tài)與功能、圖像的初始形態(tài)與功能)、圖像與表演融合的歷史路徑(含思想文化理念、藝術實踐理論及文獻史料記載等方面的體現(xiàn))、圖像與表演融合的未來空間(含理性回歸的生存空間、日漸廣闊的學術平臺),認為在藝術學理論這樣一個高屋建瓴的學科平臺及學科理論與方法的構(gòu)架體系之下,圖像與表演融合的未來,必將呈現(xiàn)開闊天空、一帆風順的局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馬凌燕老師認為,新媒體藝術是當代重要的藝術形式,新媒體圖像經(jīng)濟包括圖像生產(chǎn)和圖像消費兩個方面,為推動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校應建立相應的新媒體相關專業(y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加強審美素質(zhì)教育等。
圖像與表演的融合與藝術的跨文化傳播也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上海大學金丹元教授從華語電影的概念談起,認為“華語電影”這一概念與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斷裂、身份認同有關,它既是全球化的“推手”,同時又具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但民族認同比國家認同更具普遍性,在“大中華”情結(jié)和全球化思潮的影響下,兩岸三地的電影營構(gòu)了各種“去地域化”的空間審美意象,但具有文化上的同一性和親近性,如何使中國電影真正續(xù)寫和重構(gòu)自己的電影美學并從中顯現(xiàn)“大中華”的軟實力,任重道遠。貴州師范大學朱偉華教授認為在當今傳媒時代,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的成熟,口述和傳媒相結(jié)合,形成音像多媒體,以大大超越舊時文本的方式擴展時空,并以高度可塑性與文字結(jié)合,形成音樂、圖像、文字的“三位一體”。貴州史詩般巨著《亞魯王》的傳承與傳播有其獨特的歷時性軌轍和共時性流布,給學界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我們作出科學、準確的回答。上海大學許正林教授通過考察美國當代基督教音樂宗教與世俗的雙重屬性、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和發(fā)揮作用的機制,分析了美國當代基督教音樂對福音傳遞的影響乃至美國社會的影響及自身存在的問題,認為在一種反抗性文化中孕育而成的美國當代基督教音樂,在商業(yè)利潤的獲取和福音傳遞方面都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為研究音樂在宗教傳播中的應用和影響作出鋪墊。上海大學的趙曼如認為,丑角作為我國戲曲中的主要行當之一,體現(xiàn)出“丑中見美”的審美特點,并從圖像學角度比較、剖析了戲曲丑角與卓別林飾演人物形象的異同。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李倍雷教授最后作了大會總結(jié)發(fā)言,認為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高品質(zhì)藝術學盛會,來自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文學等學科的學者們濟濟一堂,注意打通門類研究,共同探討了圖像與表演的諸般問題,眾多代表針對該主題的深刻反思、細致剖析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今后持續(xù)、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體現(xiàn)了我國藝術學界在新世紀開創(chuàng)藝術學研究新局面、超越種種束縛、推進藝術學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強烈愿望和不懈努力。繼往開來,藝術學學科的發(fā)展將會更加精彩紛呈。
J80-05
A
1671-511X(2012)04-0111-02
2012-06-15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60043)、東南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3213040501,3213041102,3213040101)成果之一。
李軼南(1973-),女,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