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娟,周曉琴,楊小蘭,李霞,奚忠喜
(大豐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大豐 224100)
肺癌發(fā)病率在我國已躍居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1],手術是目前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法,但患者術后易發(fā)生肺不張、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肺癌圍手術期護理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我科25例擇期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周圍型肺癌患者5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41~74歲,平均56.4歲;對照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42~76歲,平均57.2歲。兩組患者病情、年齡、性別、癌腫分期、手術方式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1 各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由責任護士按照我院肺癌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常規(guī)給予護理措施:包括進行常規(guī)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和飲食指導,戒煙、戒酒,手術前日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相關知識,手術后給予心理護理、呼吸道管理、止痛,監(jiān)測生命體征、氧飽和度和胸腔閉式引流的量、色、性質(zhì),保持胸腔引流管引流通暢,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對癥處理等。實驗組除接受常規(guī)護理外,自入院第2天至術后第7天還接受責任護士一對一的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包括:(1)腹式呼吸[2]。指導患者兩手分別放于前胸部和上腹部,用鼻緩慢吸氣時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動,抑制胸廓運動;呼氣時,腹肌收縮,腹部手感下降,用手稍用力壓腹部使腹部內(nèi)陷,幫助膈肌松弛,呼氣時盡量將氣體呼出。呼吸頻率7~8次·min-1,每次訓練15 min。(2)縮唇呼吸[3-4]。指導患者閉嘴經(jīng)鼻吸氣,呼氣時將嘴收攏為吹口哨狀,使氣體緩緩地通過縮窄的口形,吸氣與呼氣之比為1∶2~3。呼氣時縮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選擇調(diào)整,以呼出的氣流能使距口唇15~20 cm的蠟燭火苗倒向?qū)?cè),但不吹滅為宜,每次訓練15 min。(3)有效咳嗽[5]。指導患者深吸氣屏住,聲門緊閉,使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內(nèi)壓,肋間肌收縮,然后咳嗽,聲門打開,使氣體或液體沖出,每次訓練5~10 min。以上3種呼吸功能訓練在手術當日去枕平臥6 h后且已完全清醒時訓練1次,以后每天訓練2次。(4)節(jié)段呼吸訓練[6]?;颊呷⊙雠P位,責任護士用一手緊緊加壓于患側(cè)局部讓患者用鼻吸氣,并要求將氣吸至責任護士加壓手的下面。隨著吸氣動作局部徐徐隆起,加壓的手漸漸減壓,至吸氣末為輕按局部,此時要求患者維持2~3 s,然后呼氣。此呼吸功能訓練從術后第1天開始進行,每天進行2次,每次10 min。
1.2.2 指標觀察 記錄每日胸腔引流量,直至拔管時將每日引流量相加為總引流量;引流量<50 ml·(24 h)-1為拔管指征,記錄引流時間;術后7 d復查胸片及血常規(guī),觀察肺不張、肺炎等的發(fā)生情況;記錄患者從手術至出院的時間。
1.2.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肺不張對照組4例,實驗組0例;肺炎對照組4例,實驗組1例。兩組比較χ2=4.878,P=0.027<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引流量實驗組(152.80±75.03)ml,對照組(281.20±94.13)ml,兩組比較t=-5.333,P=0.000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胸管留置時間實驗組(2.36±0.91)d,對照組(3.96±1.27)d,兩組比較t=-5.11,P=0.000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住院日實驗組(9.44±1.29)d,對照組(11.40±1.73)d,兩組比較t=-4.533,P=0.00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肺癌患者行肺葉切除術后因肺部本身病變、手術和氣管插管的刺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呼吸道炎癥、分泌物黏稠或大量分泌物超過黏膜-纖毛系統(tǒng)負荷時使呼吸道正常清除分泌物機制受損[7]。同時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會引起肺組織炎癥滲出、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減少、肺順應性下降、小支氣管內(nèi)膜水腫、管腔變窄、間質(zhì)水腫,使肺通氣和換氣功能下降,呼吸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8]。加之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及麻醉藥物影響,手術后傷口疼痛、咳嗽能力減弱、體質(zhì)下降等影響排痰易造成術后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7,9]。以往肺部手術患者只重視咳嗽、排痰能力的訓練,缺乏對呼吸功能的認識,再加上對呼吸功能鍛煉知識缺乏,咳嗽排痰方法不規(guī)范,更易導致并發(fā)癥,從而導致患者肺功能恢復慢,住院天數(shù)延長。
有學者認為,綜合呼吸功能訓練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呼吸肌的主動收縮,重新調(diào)動了氣道纖毛清除功能,增加氣道的清除與防御能力[10],使氣道黏膜功能增強[11],分泌物減少及排除功能增強,是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有效方法[12],可使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從38.0%降至7.8%[13]。本研究對照組和實驗組呼吸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分別為32%和4%,與報道相符,同時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有研究證明,綜合呼吸功能訓練能夠改善患者的主觀功能感受,使患者能主動參與和配合治療,從而有利于胸管引流,使胸水更易排出;同時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可改善呼吸肌的功能,增強呼吸肌肌力,提高肺通氣功能,促進肺復張和氣體、液體排出,從而縮短胸管留置時間[14-15]。綜合呼吸功能訓練使患者主動參與和配合治療,能縮短手術后制動時間,可早日拔除胸管并早期下床活動,這些都可促進肺復張,預防墜積性肺炎,使術后住院時間縮短。本研究實驗組在胸管留置時間、引流量與術后住院天數(shù)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也驗證了上述觀點。
我們認為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給予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可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縮短胸管留置時間、減少胸腔引流量、縮短術后住院天數(shù)。
[1]李夢櫻.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14-216.
[2]尤黎明.內(nèi)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0-31.
[3]古彩英.呼吸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功能和生存質(zhì)量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3):7-9.
[4]鄒春芳,谷偉,陳玉寶.沙美特羅替卡松聯(lián)合呼吸操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28(5):417-420.
[5]呂式媛.護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99-100.
[6]周士枋.實用康復醫(yī)學(修訂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757-774.
[7]FERGUSSON R J,THOMSON C S,BREWSTER D H,et al.Scottish Cancer Trials Lung Group;Scottish Cancer Therapy Network.Lung cancer the importance of seeing a respiratory physician[J].Eur Respir J,2003,21(4):606-610.
[8]鄧曙光,曹索蓮,盛招云,等.呼吸訓練法在肺葉切除術后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7):586-587.
[9]周秀俠.肺部圍手術期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對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08,10(7):15-16.
[10]黃孝邁.現(xiàn)代胸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321-322.
[11]趙德美,李玉芝.呼吸鍛煉在肺癌圍手術期的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9):1091.
[12]顧愷時.顧愷時胸心外科手術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31-333.
[13]李秀梅.呼吸功能訓練對開胸術后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5,2(21):1928-1929.
[14]魏舜.肺功能訓練對圍手術期肺癌患者術后胸腔引流管拔出時間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6(29):2665.
[15]陳國強,紀勇,黃斌,等.呼吸訓練器改善開胸術后肺功能及減少肺部并發(fā)癥的作用[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7(6):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