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良
(江蘇省外國語學校,江蘇 蘇州 215104)
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政治知識的傳授者,把知識一點一滴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應掌握的知識,這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可謂老套路。曾經有一位老師這樣說過,“政治課,并不難教,也不難學,只要會認字,就能把政治學好”;也有人說,“政治這東西嗎,誰都可以教的”。他們的意思是說:老師只管讓學生把書本上每一章、每一節(jié)、每一知識點的每一條、每一款鉤起來,回去下死功夫背,學不好才怪呢。但二十一世紀是全新的、高新技術發(fā)展的時代,教育應該培養(yǎng)高素質、高涵養(yǎng)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教學改革必須要求政治課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為現(xiàn)代化的教育模式。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關的教師及教育研究者對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躍。據此,筆者對有關思想政治課教師素質的研究作一綜述,以供參考。
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方面講,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而不單是政治知識的傳授者。
現(xiàn)代科學知識量逐漸增多、發(fā)展加快,教師要在短時間內把所學政治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應該從以往知識的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去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自己所需的政治知識,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各樣獲得政治知識信息的方法。另外,政治課教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不走歧路、不搞歪門邪道,并且要在他們成長的路上不斷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傊?,政治課教師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而要把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政治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上,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能力培養(yǎng)者和人生引路人。
從教師與課程的角度講,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求樹立牢固的課程意識。
這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把具備課程意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新自己的課程觀念、教學理念,適應新課程改革。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如何領會課程標準,如何理解教材,處理教材,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如何去教、教什么內容,都由教師來決定。教師不僅對教學有深刻的影響,甚至影響到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所以,教師必須具備主體的課程意識,同時還要增強主體的實施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政治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都是根據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guī)定的,教參和考卷則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這導致政治教師成了教研部門的執(zhí)行者、教參的照搬者。如果脫離教參,就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脫離了習題集,就不知道怎樣出考卷。這種教學與課程脫離的情況,會使教師喪失課程意識及課程能力。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觀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發(fā)揮政治課教師在課改中的主體性作用,使之不只是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從教師與課堂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線索和目標,要求發(fā)現(xiàn)和鼓勵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性、發(fā)散性思維。這樣在課堂教育中就容易出現(xiàn)鼓勵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與回歸教材完成教學任務的矛盾。打壓學生興趣,硬套理論固然不足?。粸榫S護學生的即興發(fā)揮,放棄知識結構講授和進行理論深化同樣不好。因為學生想象力、能力的發(fā)展同樣是建筑在知識的內化上的。所以教師應該做的是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著手于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構筑學生的知識體系,使想象和理論比翼雙飛。沒有知識為依托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結不出果實、不可能長遠發(fā)展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完全被學生的思路牽著走。教師必須擁有大量的后備知識,及時肯定、贊揚和升華學生的思維火花,并快速回到主線上來。如果對學生的思想不能理解和點評,可建議放到課后研討。那種認為激發(fā)維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就要讓學生的每個思想火花都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研討的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老師和其他同學可能對涉及的知識準備不充分甚至一無所知,課堂即時研討沒有多大價值。同時,這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不負責任,犧牲了其他同學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權利和機會。所以,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尊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權利,提高課堂效率。
從師德修養(yǎng)方面看,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負責,不丟掉一個學生,不忘記一個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尤其是要愛護差生,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揚長補短,轉化差生,提高差生。這一點也應該是檢驗師德的一條重要標準。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所處的地位決定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只有通過自身的良好道德風范,才能使學生分清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文明與粗野、高尚與卑劣。當代的人民教師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書匠,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必須有自己的教書育人的思想。古人說得好,“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教師的職責就在于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優(yōu)秀教師在學識淵博、教學得法之外,還應該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是以育人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靈為己任。這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是完全出于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的精神,是一種責任感使然。要承擔起育人重任,教師必須加強師德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師德高尚的“人師”。
從文化與心理素質方面看,教師要多方面的自我提高。
首先,理論功底扎實,能把握教材的理論體系,透過“形”抓住“神”。
任何一節(jié)政治課,都有它的理論核心和邏輯結構,這在舊教材中是非常清晰的,結構的完整性和理論的邏輯性很明晰。但新教材以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為指導思想編排,整個教材的體系打破了,每一課的理論呈現(xiàn)方式不再是以往的演繹式。這時,如果教師不能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做到并引導學生從現(xiàn)象中把握本質,歸納規(guī)律,就往往可能把握不住課的核心。新版教材理論重點不再以黑體字強調的形式出現(xiàn),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某個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點或現(xiàn)象,就被轉移了注意力,如果教師不能準確把握課的理論重點,往往也可能被動轉移課的重點,導致舍本逐末??傊?,新教材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師必須錘煉思維,做到透過散形抓住本神,教會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的習慣和思維品質。
其次,要有寬厚的教育科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新課程視野下的教師要求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等學科有較高的造詣,能理解和熟練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根據教育規(guī)律、知識內在規(guī)律及人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綜合吸收多方面的知識與信息,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積極地投入課程改革,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用專業(yè)的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際,在教育教學實際中,豐富自己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因此,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政治教師,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能力。
再次,提高資料搜集、篩選與整合能力。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普及,利用媒體拓展學生視野的情況越來越多。有的教師已經將網絡直接導入課堂,現(xiàn)場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現(xiàn)代網絡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我們能夠直觀且大量地了解社會信息。但這個大量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充斥電腦的巨大材料資源中,哪些才是最能體現(xiàn)觀點的,哪些是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哪些是最能引起學生共鳴、呼應并引導學生情感價值觀發(fā)展的。作為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資料的收集與篩選能力,甄別選取最好的資料,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最后,加強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的維護。
教師心理健康是教師心理素質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職業(yè)對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教育實踐中大量的事例說明,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學生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在許多情況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會直接決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學效果。因此,維護和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綜合各種因素,創(chuàng)設和諧發(fā)展的組織氛圍,進而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即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跨世紀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要想改變過去那種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必須變單一的應試教育為全面的素質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主力軍。因為他們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接觸機會最多,是空間和時間的擁有者。所以教師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素質。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素質,使教學與時俱進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看法。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tǒng)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觀念中生發(fā)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
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迎刃而解。新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我們首先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諸如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師生的交往互動,重視課堂的開放生成,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素質。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教師則重在發(fā)揮引導者或指導者的作用。但目前奮斗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戰(zhàn)線上的數(shù)千萬教育工作者都是在 “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成長起來的,這對新課改的實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而長期的應試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只要熟悉教材,勤于工作,給學生多布置作業(yè),督促學生死記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績,就算是個好老師。應試教育的壓力使我們不少“恨鐵不成鋼”的園丁們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死心塌地地充當“學監(jiān)”,一廂情愿地按照自己的設計為學生實施畸形教育。要教師為分數(shù)而教,學生為分數(shù)而學,為考試而戰(zhàn)。分數(shù)成了教學的中心,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被淡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視。
黑格爾曾說:“一切改革,歸根結底是觀念的更新?!币虼耍覀儽仨殢母旧限D變教育觀念,變小學的“聽話教育”、中學的“分數(shù)教育”為“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把著眼點放在提高全體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品質、心理素質、能力素質上,在教育教學中力爭實現(xiàn)知識性與趣味性統(tǒng)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統(tǒng)一,思想性與科學性統(tǒng)一,真實性與操作性統(tǒng)一。
常言道:藝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舉止言行無時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質的教師無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就道德素質而言,教師應做到人為本、德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質、良好的修養(yǎng)與人格去感化、影響所教育的對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嚴謹?shù)刂螌W,勤奮地工作,無私地奉獻,對學生必然產生一種無聲的教育。要通過各種渠道,營造一種氛圍。通過課堂的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科學的人生觀及未來的生存觀教育;通過平時的言行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養(yǎng)成教育,在規(guī)范學生的不良行為時,杜絕簡單粗暴等現(xiàn)象,使學生在學校能感到集體的溫暖,對教師產生敬慕的感情。教師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的說教在學生那里就會擲地有聲,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先有創(chuàng)新的教師,才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因此,政治教師必須摒棄傳統(tǒng)教育觀念,以前瞻的眼光,突破傳統(tǒng),打破條條框框,以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不斷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真正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想。創(chuàng)新的教育觀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正確的人才觀,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蘊藏著創(chuàng)造潛能,每個學生都能學好,都能成才;二是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既是認識的主體,也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要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有所發(fā)展;三是正確的教學觀,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個性的認識過程和發(fā)展過程,不應視學生為知識的被動接收器,而是作為學習的主體來對待。學生的任務,不僅是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必須解放思想,善于打破常規(guī)。應樹立師生平等、尊重個性的教育觀,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自信的心理品質。只有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才能讓學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維的獨特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才會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言。有位老師提出的“三不迷信,三歡迎,三允許”,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一個表現(xiàn)。“三不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師;“三歡迎”即歡迎上課質疑,歡迎發(fā)表對教材的不同見解,歡迎發(fā)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三允許”即允許學生說錯做錯,允許學生改正錯誤,允許學生保留意見。這也給我們政治教師一些啟示。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連基本功都不過關的教師,何談贏得學生的依賴,何談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來。沒有高水平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就沒有根基;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所謂使命感、責任感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獨立人格和主體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創(chuàng)新精神。而諸方面結合起來就是無窮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應注重內強素質,外練操作能力,開展教師大練基本功、大比武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我們能認識到教師的素質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通過自身知識的內化形成和積累的。
提高教師理論水平,要組織廣大教師學習、領會與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師的教育思想,探尋教育理念的源頭。運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論,解決和說明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用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使教師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嘗試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會、專題演講會等,在讀書中系統(tǒng)地接受古今中外教育大師們教育思想的熏陶,把握教育思想脈絡,進入“源頭之水天上來,水滿溢漲理念生”的境界。
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還要會運用,指導實踐。只有實踐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與同行多學習、交流,吸取他人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在“請進來、走出去”的活動中,使教師在感性上獲得他人的實踐經驗,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注意發(fā)現(xiàn)問題,學校教育一學期全天候向社會和家長開放,通過開放活動,轉變教師的觀念,使教師從“我是教師、你要上學、一切都得聽我的”,轉變?yōu)椤拔医虒W、你要上學、愿意讓我教你嗎”。同時,使教師接受家長的監(jiān)督,征求家長意見。
總之,提高教師的素質,才能適應培養(yǎng)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開闊的思想、創(chuàng)新的理念。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與時代俱進。如果廣大政治教師能在上述諸方面自覺地進行轉變、更新和提高,自覺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構建新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那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狀況,必將出現(xiàn)根本性的轉變,也定會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師在推行新課改,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聲譽。
[1][美]JamesM.Banner,Jr;HaroldC.Cannon著.陳廷榔等譯.現(xiàn)代教師與學生必備素質[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6,第1版.
[2]朱小蔓著.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思想的回應[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第1版.
[3]許嘉璐.未安集——許嘉璐說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第1版.
[4]熊大成,黃日耀等著.教師素質教育論[M].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0.8,第1版.
[5]劉曉明主編.關注教師的心理成長[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第1版.
[6]李建芹著.現(xiàn)代教師心理素質及其培養(yǎng)[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7,第1版.
[7]袁振國主編.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