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路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 京 210000)
關于出口復雜度的定義和測算主要是有外國學者提出并加以研究的,國外學者在這方面研究的已比較成熟,國內學者一般是借鑒國外已經比較成熟的出口復雜度來研究我國出口復雜度的問題。所以關于出口復雜度的定義基本上介紹的是國外文獻的研究。
出口復雜度(Export Sophistication)的指標最早由國外學者Hausmmann等(2005)提出,國內學者有的將其翻譯為出口技術復雜度或出口技術含量,該指標假設一國(或地區(qū))的出口水平與該產品出口國的收入水平正相關,并通過計算出口特定商品所有國家的加權平均收入獲得,其權重為該產品在一國(或地區(qū))出口中的比重。出口復雜度可以反映一國(或地區(qū))的某產業(yè)出口商品結構,一國(或地區(qū))出口產品的出口復雜度越高,該國(或地區(qū))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就越高,并且該指標也反映了一國(或地區(qū))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在對出口復雜的研究中,出口復雜度內涵被進一步挖掘,該指標實際上可以用來分析國際貿易、國際生產布局、出口結構以及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一個衡量出口復雜度的指標是出口相似度(Export Sim ilarity Index,ESI),它最早由 Finger和Kreinin(1979)提出,用以判斷兩個國家(或組)之間經濟結構的趨同或差異程度,后被Schott(2008)應用于中國出口復雜度的研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一般把發(fā)達國家作為一個組并與其比較,然后判斷目標國家與這些發(fā)達國家的相似度,出口相似度越高,也就代表經濟結構、出口商品結構、出口商品質量等越相似,即與發(fā)達國家越接近。
國外學者主要采用EXPY指數(shù)測算出口復雜度或者采用ESI指出測算出口相似度,國內學者在研究時大多直接采用EXPY指數(shù)或加以改進來研究我國出口復雜度問題,也有一部分學者采用ESI指數(shù)進行研究,下面根據(jù)出口復雜度的不同測算方法進行分類具體講述了目前國內的研究進展。
采用EXPY指數(shù)研究中國的出口復雜度黃先海等(2010)運用Hausmann模型測度了世界上52個經濟體1993~2006年金屬制品的出口復雜度,結果顯示,中國的出口復雜度確實存在異常性,不過這種異常性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存在,出口復雜度的異常性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同時他們指出中國金屬制品出口出口復雜度的異常性遠超于國家層面,但中國出口復雜度的異常性在減弱。高敬峰(2010)采用 Rodrik(2006)、Hausmmann 等(2007)修正發(fā)展的出口復雜度指數(shù)對2001~2008年間的50個國家進行了出口復雜度的測算,發(fā)現(xiàn),在樣本期間世界的平均出口復雜度從9779上升15667,年均增長率為7.21%,中國的出口復雜度從8813上升到15175,年均增長率8.07%,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國的出口復雜度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結構仍處于較低層次,出口產品仍處于較低端地位。郭晶(2010)基于Hausmmann等(2005)提出的EXPY指數(shù),對1993~2007年46個國家高技術產業(yè)的出口復雜度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發(fā)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出口復雜度高于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出口復雜度明顯高于其實際收入水平應有值,發(fā)展中國家高技術產業(yè)平均EXPY值是人均GDP的1.08倍。出口復雜度的異常性在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存在,只是在中、印等國表現(xiàn)的較突出。隨后,郭晶和楊艷(2010)又用EXPY指數(shù)測算了我國高技術制造業(yè)的出口復雜度,得出了我國出口復雜度提升的結果,并給與了分析,認為我國高技術制造業(yè)出口復雜度的提升主要來自于經濟增長而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并且不同產業(yè)出口復雜度與經濟增長、技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不同。戴翔(2010)認為中國的各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一點與Xu Bin(2010)是一致的,因此在分析出口復雜度的時候,他采用了省際面板數(shù)據(jù)利用Hausmann等 (2007測算出口復雜度的方法分區(qū)域計算了出口復雜度。但是他并未在文章中給出計算的結果,也沒有對各地區(qū)的出口復雜度做出進一步的分析。然而他建立計量模型考察了中國制成品出口復雜度與經濟增長、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結論顯示,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的升級不僅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且對出口增長也有顯著作用。戴翔(2012)又一次運用Hausmann等(2007)測算出口復雜度的方法對中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復雜予以測算并進行了國際比較,得出,中國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復雜度在1997~2009年經歷了快速的增長。邱斌等(2012)對出口復雜度的應用范圍進行了擴大,他們基于出口復雜度的分析考察了參與全球生產網絡對我國制造業(yè)價值提升的影響。他們首先利用Hausmann等(2007)提出的出口復雜度測度方法測算了2001~2009年102個國家2600多個產品的出口復雜度,得出絕大多數(shù)行業(yè)的出口復雜度均呈上升態(tài)勢。
馬風濤和劉輝群(2011)引用 Xu Bin(2010)計算的出口復雜度結果描繪了1992~2005年中國出口復雜度與世界平均復雜度之比的趨勢。從整體趨勢來看,中國的出口復雜度在不斷提高,并且在許多年份出現(xiàn)了較快增長。然后,他們用實證方法證實了中國出口復雜度的快速提高與中國工業(yè)部門積極從事國際垂直專業(yè)化分工密不可分,國際垂直專業(yè)化分工的深化對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快速提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殷書爐和張瑜(2011)借鑒Dani Rodrik(2006)定義的出口復雜度指數(shù)EXPY,將一國的EXPY指數(shù)加權平均就得到該國的平均相對出口復雜度,又根據(jù)相對出口復雜度構造出相對價格指數(shù),進而得到平均相對價格指數(shù)。他們根據(jù)平均相對出口復雜度和平均相對價格指數(shù)的測算結果來分析中國的出口復雜度的整體趨勢以及中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得出,中國出口商品相對于OECD國家來說出口復雜度整體上呈上升趨勢。黃永明和張文浩(2011)借鑒Hausmann等(2007)測算出口復雜度的方法對中國產品、產業(yè)及國家層面的出口復雜度進行了測算,并得出中國出口復雜度的并不是完全存在異常性。他們按照貿易方式的不同測算各種產品的出口復雜度,發(fā)現(xiàn)加工貿易對中國出口復雜度的影響較為顯著。同時,他們參照Xu Bin(2007)的研究構造了一個新的區(qū)域加權后的人均收入對中國的人均收入進行區(qū)域性處理,結果顯示經過區(qū)域加權后的中國人均收入在解釋中國出口復雜度方面更有效,中國的出口復雜度并不是一致在快速增長,在有些年份甚至還出現(xiàn)了停滯。
楊汝岱和姚洋(2008)Hausmann等(2005)的基礎上,重新定義貿易商品技術復雜和一國出口商品技術含量,構建并測算了112個國家(地區(qū))在1995~2005年間的有限趕超指數(shù)(Limited Gatch-up Index,LCI)?!坝邢挹s超”指的是一國的出口商品技術含量高于以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的國際勞動分工所決定的水平。經他們研究得出,實行有限趕超的國家(或地區(qū)),其經濟發(fā)展績效明顯高于沒有實行經濟趕超的國家(或地區(qū)),并且根據(jù)歷史經驗表明經濟發(fā)展較為成功的發(fā)展中大國,并不是完全按照比較優(yōu)勢來發(fā)展對外貿易。這一點與Rodrik(2006)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陳曉華和劉慧(2011)借用楊汝岱和姚洋(2008)有限趕超指數(shù)的方法對50個國家的金屬制品產業(yè)技術復雜度趕超系數(shù)進行了測算,得出,產業(yè)出口技術復雜度趕超是各國發(fā)展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發(fā)達國家的趕超力度并不亞于發(fā)展中國家。采取適度逆比較優(yōu)勢的出口技術復雜度趕超策略能促進一國的出口產品范圍廣化。相同的趕超幅度下,發(fā)展中國家所獲得的廣化收益往往會高于發(fā)達國家。
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出口復雜度的時候,大多是基于EXPY指數(shù)進行的,采用出口相似度指數(shù)來研究我國出口復雜對的國內學者相對較少。唐宜紅和王明榮(2010)就采用ESI指數(shù)測算了1997~2008年中國與24個發(fā)達國家的出口相似度,結果表明,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出口相似度整體水平不高,在40%以內,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整體水平不高,這一點與Schott(2006)的研究結果相反。關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可能是選取的樣本不同導致了結果的差異,因為出口相似度的測算結果與選取的樣本存在很大的聯(lián)系。但是,唐宜紅和王明榮(2010)也指出中國與樣本內的21個發(fā)達國家的出口相似度都是上升的。
本文的第二部分給出了國內許多學者關于中國復雜度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因素對中國出口復雜度的影響較顯著,但是并不是對出口復雜度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導致中國出口復雜度異常的原因也不一定是影響出口復雜度演進機理的內在因素,下面對出口復雜度的內在影響機制進行闡述。國內學者從經濟增長、出口增長、FDI、技術創(chuàng)新等不同角度對出口復雜度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研究,具體如下:
唐宜紅和王明榮(2010)通過建立面板模型,檢驗了FDI與出口復雜度之間的理論關系,結論顯示,F(xiàn)DI對出口相似對有微小的正向作用,但隨著出口產品分類的細化,F(xiàn)DI對出口相似度的作用程度下降;郭晶(2010)分析了FDI在影響出口復雜度方面的作用,認為FDI與高技術產業(yè)出口復雜度具有長期正向協(xié)整關系,發(fā)達國家以FDI提升高技術出口復雜度的能力強于發(fā)展中國家;郭晶和楊艷(2010)認為我國高技術制造業(yè)出口復雜度的提升主要來自于經濟增長而不是技術創(chuàng)新,并且不同產業(yè)出口復雜度與經濟增長、技術創(chuàng)新的關系不同。黃先海等(2010)研究得出,不同發(fā)展水平的經濟體其復雜度演進的內在動力不同,發(fā)達經濟體主要靠經濟增長推動,發(fā)展中國家主要靠出口增長推動,而世界整體復雜度的提升更多地依賴于經濟增長。戴翔(2010)建立計量模型考察了中國制成品出口復雜度與經濟增長、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結論顯示,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的升級不僅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且對出口增長也有顯著作用。黃永明和張文浩(2011)比較全面的考慮了國內外影響出口復雜度的因素,認為國外因素較弱,國內因素包括非熟練勞動力、熟練勞動力H、出口產品國內價格、國內存款利率以及金融部門效率是主要因素。并且價格主導的影響機制正逐漸被利率主導的影響機制所替代,因為隨著金融市場的壯大,金融部門對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產品生產的影響進一步深化。齊俊妍等(2011)經研究也發(fā)現(xiàn)金融發(fā)展對提升一國出口復雜度具有穩(wěn)健、顯著的促進作用。邱斌等(2012)基于出口復雜度的分析發(fā)現(xiàn),參與全球生產網絡有助于促進價值鏈的提升,但存在行業(yè)差異性,升其價值鏈地位,但這一積極作用未能在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和資本密集型行業(yè)中發(fā)現(xiàn),這說明只有建升其價值鏈地位,但這一積極作用未能在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和資本密集型行業(yè)中發(fā)現(xiàn)。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學者只是考察了某一個方面對出口復雜對的影響,缺乏從整體上得考慮,另外缺乏出口復雜度與各個影響因素的動態(tài)研究。在研究出口復雜度的內在機制的過程中,都只是以中國或中國的某個行業(yè)為例,這樣得出的結果不能被普片應用。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出口商品的結構和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出口復雜度的研究也越來受到廣大學者的青睞,并且對中國出口復雜度的研究正在不斷的深入??v觀國內外關于中國出口復雜度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大多數(shù)學者是基于EXPY指數(shù)或ESI指數(shù)進行研究,并且EXPY指數(shù)應用更加廣泛,雖然學者對EXPY指數(shù)做了一定的修正,但這并不能影響EXPY指數(shù)在研究出口復雜度方面的重要地位;2、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出口復雜度確實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對于這種提高是否遠高于其自身發(fā)展水平還存在疑問,各學者也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解釋;3、目前還沒有文獻分區(qū)域對我國的東中西部地區(qū)進行出口復雜度的研究,大部分的文獻都側重于中國出口復雜度的國際比較;4、關于出口復雜度的內在機制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都市從一兩個方面考察,并不能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更未能區(qū)分眾多因素中的決定因素;5、國內學者在研究我國出口復雜度方面比外國學者更加注重所研究行業(yè)的的選擇,數(shù)據(jù)的選擇上也更為細致謹慎。
[1]陳曉華,劉慧.產業(yè)出口技術復雜度趕超與出口品范圍廣化[J].中國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6).
[2]戴翔.中國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升級的經濟效應[J].經濟學家,2010(9).
[3]戴翔.中國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復雜度變遷及國際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2(2).
[4]郭晶.FDI對高技術產業(yè)出口復雜度的影響[J].管理世界,2010(7).
[5]郭晶.經濟增長與高技術產業(yè)出口技術含量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10(9).
[6]郭晶,楊艷.經濟增長、技術創(chuàng)新與我國高技術制造業(yè)出口復雜度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12).
[7]高敬峰.中國外貿出口技術結構表象及其深層解析[J].改革,2010(5).
[8]黃先海,陳曉華,劉慧.產業(yè)出口復雜度的測度及其動態(tài)演進機理分析[J].管理世界,2010(3).
[9]黃永明,張文浩.中國出口復雜度的測度與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1(12).
[10]黃永明,張文浩.出口復雜度的國外研究進展[J].國際貿易問題,2012(3).
[11]馬風濤,劉輝群.垂直專業(yè)化、出口商品復雜度與國內含量[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2).
[12]邱斌,葉龍鳳,孫少勤.參與全球生產網絡對我國制造業(yè)價值鏈提升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2(1).
[13]唐宜紅,王明榮.FDI、出口相似度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yōu)化[J].國際經貿探索,2010(4).
[14]楊汝岱,姚洋.有限趕超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8).
[15]殷書爐,張瑜.全球經濟失衡下中國貿易政策的選擇[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3).
[16]Finger,J.Michael,M.E.Kreinin.A Measureof“Export Similarity”and Its Possible Uses[J].Economic Journal 1989,905-912.
[17]Hausmann,R.,Hwang,J.,Roderk,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5,12(1).
[18]Rodrik,D.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World Economy,2006,14(5).
[19]Schott,P.K.The Relatib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J].Economic Policy,2008,53(1).
[20]Xu,Bin.,Jiangyong Lu.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Processing Tradeand the Sophistication of China’s Exports[J].China Economic Rebiew,2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