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誤譯的成因與對策研究——以亞瑟·韋利英譯本《論語》為例

        2012-08-15 00:50:45高曉仙趙國月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3期
        關鍵詞:韋利能動性論語

        高曉仙,趙國月

        (1.西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重慶 408100)

        0 引言

        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首要途徑,正如許鈞所說:“翻譯,是文化的媒人,起著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橋梁作用’”[1],如何做好翻譯以達到文化傳播之目的成為當今翻譯界的熱門話題之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而其中的精髓部分向外傳播主要取決于典籍作品的翻譯,因此典籍翻譯的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國本土文化能否順利對外傳播。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是中國儒家經典之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的外譯經久不衰,最早的英文翻譯見于傳教士馬希曼(Joshua Marshman)的節(jié)譯本The Works of Confucius(1809)。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譯本是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Confusian Analects,被收入1861年出版的《中國經典》第一卷。此后,翻譯過《論語》的西方學者先后有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1951)、翟林奈(Lionel Giles 1943)等二十余人,中國學者有辜鴻銘(1898)、許淵沖(2005)等。在中國典籍向外傳播的過程中,蘊含的本土文化因為翻譯而流失或被扭曲,不被外國人所理解,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本文參照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和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對比分析亞瑟·韋利的英譯《論語》,從譯者主體性角度探究其英譯本的誤譯原因,并以此為契機探索典籍英譯策略,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1 譯者主體性及誤讀的概念界定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翻譯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形成面向譯入語文化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譯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體性問題被納入研究視野,其中譯者的主體尤為研究者所熱衷。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譯者主體性包括三方面內容:譯者選擇翻譯內容、翻譯文化和翻譯策略所依賴的“目的性”;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制約主觀能動性的主客觀因素的“受動性”[2]。

        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人文環(huán)境、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認知結構等方面不同,對外界事物的情感和概念難免會產生誤差而影響譯文內容。這種誤差首先體現為誤讀,誤讀是指對文學作品另有所解,是指對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不能窮盡其文本內涵和審美價值的解讀現象[3]。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誤讀會轉化成誤譯,由于一種語言無法詮釋另一種語言的涵義、文化等,使目的語讀者誤解原語內涵和文化。本文通過分析《論語》英譯本上的誤譯現象,尋找由于誤譯而導致阻礙文化傳播的根本原因,從而對典籍翻譯中如何避免誤譯進行建設性的思考。

        2 韋利《論語》英譯本中的誤譯及其譯者主體性

        不同時代的譯本讀者對同一譯本的理解、鑒賞會有很大差異,即使是同時代同環(huán)境下的讀者,由于他們的文化教養(yǎng)、生活經歷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對同一部作品的理解與鑒賞也會千差萬別,在解讀或翻譯某個文本時不可避免誤讀的產生和意義的不斷生成[3]。這種誤讀和誤譯又是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綜合分析后,Nord將誤譯分為語用誤譯、文化誤譯、語言誤譯和文本類 型 誤 譯 四 種 類 型。[4]75因 本 文 只 選 擇亞瑟·韋利的英譯《論語》文本作為研究對象,所以舍棄誤譯表現特征的第四個類型,即文本類型誤譯,僅從前三個方面,即語用誤譯、文化誤譯、語言誤譯來探究亞瑟·韋利《論語》英譯本中出現的誤譯。

        2.1 語用誤譯

        Nord認為語用誤譯是由于面對語用翻譯問題時解決不充分引起的,即,如若譯者對于原作者的意圖理解錯誤或忽略語境,就會導致誤譯。這些語用誤譯主要體現在語言本身以外的因素上,最主要的就是語言的使用層面上,比如:信息發(fā)出者的意圖、接受者的理解和解釋、時間空間不同以及語言使用者的動機目的不同,現舉例加以說明。

        例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李澤厚今譯(以下簡稱為“李譯”):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粗野,文采超過質樸就死板。文采和質樸結合勻稱,才是君子?!保?]189

        楊伯駿今譯(以下簡稱為“楊譯”):孔子說:“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個君子。”[6]68

        韋利英譯(以下簡稱為“韋譯”):The Master said,“Natural substance prevails over ornamentation,you get the boorishness of the rustic.When ornamentation prevails over natural substance,you get the pedantry of the scribe.Only when ornament and substance are duly blended do you get the true gentleman.”[7]59

        李和楊注釋句中的“文”皆指各種禮節(jié)儀文,而韋利采用直譯,將“文采”譯為“ornamentation”,即“裝飾”,兩者不僅意義差別很大,指代內容也不盡相同。韋利本意在展現原作原貌,就如他所說“…there is room for a version such as mine,which attempts to tell the European reader what it meant to those who compiled it”[8]76。他在譯文中選用“ornamentation”對應“natural substance”,目的是讓西方讀者更能直觀地感受東方文化,反而卻忽略了原句中“文”的所指,忽略了“文”與“君子”的關系和其語境。“文”在這里應指“君子”為人處世的禮節(jié)儀文,韋利沒有把握好詞與語境的關系,導致了誤譯。再如:

        例2: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顏淵》)

        李譯:子張問知識分子如何才可以做到“達”?[5]366

        楊譯:子張問:“讀書人要怎樣做才可以叫達了?”[6]146

        韋譯:Zizhang asked what a knight must be like if he is to be called“influential.”[7]133

        韋利將“士”直譯為“knight”?!発night”在朗文詞典[9]838中的解釋為“a man with a high rank in the past who was trained to fight while riding a horse or a man who has received a knighthood and has the title‘sir’before his name”,即“騎士、爵士”。而李和楊注解為“讀書人、知識分子”。韋利的直譯與其翻譯觀有很大的關系,他認為在翻譯時,應根據原文的結構逐字逐句直譯,而不是意譯,這種翻譯方法尤其適用于中國古詩的翻譯;他還認為詩的意象是詩人的靈魂,譯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想象更改原詩,意譯很可能歪曲詩的愿意或者致使一部分信息流失[10]19。韋利將“士”理解為騎士,這與他的知識背景、空間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但是《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所用語言簡約而又意義深遠。“士”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意為知識分子和讀書人這一社會階層,中國文化中也不存在騎士這種身份,因此韋利的理解與《論語》本身的意圖產生了偏差,沒有把握好整句話的語境,從而影響了交際效果。

        交際是語用學的本質,要想達到交際效果,必須考慮說話人的意圖和聽話人的解釋以及語境,必須講究語用策略。由于不同時代背景、認知結構和語言習慣以及自己持有的翻譯觀,韋利對《論語》的理解在翻譯某些詞語時沒有把握住《論語》言語的意圖忽略了語境,造成目的語讀者理解障礙。

        2.2 文化誤譯

        Nord認為文化誤譯是由于對文化特性和文化習俗的認識不充分,對其復制或適應所采取的策略不準確造成的[4]?!白g者的語言應用折射出了譯者既有的文化先結構,譯者的文化先結構又從某種意義上制約了譯者在語言應用上的主觀能動性”[11]44。韋利本身語言中的文化先結構對典籍《論語》翻譯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有很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又是負面消極的,如:

        例3:……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李譯:子貢說:“今天那些搞政治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咳!這班度量狹小、見識短淺的人,算得上什么?!”[5]393

        楊譯:子貢到:“現在的執(zhí)政諸公怎么樣?”孔子道:“咳!這班器識狹小的人算得什么?”[6]157

        韋譯:Zigong said,“What would you say of those who are now conducting the government?”The Master said,“Ugh!A set of peck-measures,not worth taking into account.”[7]149

        楊注釋:斗筲之人——斗是古代的量名,筲為古代的飯筐,能容五升。斗筲譬如度量和見識的狹小?!豆糯鷿h語辭典》[12]332-1376中也注釋:“斗”與“筲”都是容量不大的量器,因用以比喻才識器量小。韋利顯然了解到“斗”和“筲”是計量單位,可是受到其文化先結構的影響,他并沒有深究詞語深層的文化意義,因此將“斗筲之人”譯作“peck-measures”。這樣的直譯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必然會使使譯入語讀者對原作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再如:

        例4: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衛(wèi)靈公》)

        李譯:顏回問如何建立國家制度?孔子說:“用夏朝的歷法,坐商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貌,采用舜的音樂,舍棄鄭國的曲調……”[5]454

        楊譯:顏淵問怎么去治理國家??鬃拥?“用夏朝的歷法,坐殷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貌,音樂就用《韶》和《武》?!保?]184

        韋譯:Yan Hui asked about the making of a State.The Master said,“One would go by the seasons of Xia,as State-coach for the ruler one would use that of Yin,and as head-gear f ceremony wear the Zhou hat.”[7]175

        韋利對“the seasons of Xia”進行了注釋:It was believed that in the Xia dynasty the year began in the spring。楊伯駿[6]185也有詳細的注解:行夏之時——據古史記載,夏朝用的自然歷,以建寅之月(舊歷正月)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現象。周朝則以建子之月(舊歷十一月)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為元日。這個雖然在觀測天象方面比較進步,但使用起來卻不及夏歷方便于農業(yè)生產,就是在周朝,也有很多諸侯國是仍舊用夏朝歷法。從韋利的英文翻譯來看,他對“夏歷”這一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詞語理解并不透徹。

        情況 8.4 若f3(v)=3,此時最壞的情況是v點關聯7個6-面,3個(3,3,10)-面(兩兩不相鄰),v的非三角鄰點均為3-點,且它們各自還關聯著一個3-面。由R1,R2.1,R3.1或R3.2或R3.4及最壞3-面9+-點情形可得

        譯者的地域環(huán)境、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生活習俗以及傳統(tǒng)習慣等都歸屬于文化先結構,這些因素,它們互相交織相互作用影響了譯者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和闡釋。因此,譯者的文化先結構制約著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如果譯者的文化先結構與原語文化先結構相接近,譯者很容易理解原語文化并進行解釋和傳播;反之亦然。譯者通常也會按照原語和目的語的文化需要,去確定譯本的翻譯文化,進而相應地確定其翻譯內容和翻譯策略。韋利受自身所處的時代文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以及兩種語言不同的特點和隱藏在語言背后的不同文化的影響,對原語文化的理解難免會出現與原作不同的地方,從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文化層面的誤譯。因此,作為譯者就要身體力行地去溝通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讓譯者本身的文化先結構最大可能接近譯語文化結構。

        2.3 語言誤譯

        Nord認為語言誤譯是由于對字詞和語言結構理解不充分而導致的誤譯,韋利英譯《論語》中也大量存在著類似的誤譯現象,如:

        例5: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李譯:孔子說:“剛強,堅韌,樸實,寡言,接近于仁了?!保?]401

        楊譯:孔子說:“剛強、果決、樸質,而言語不輕易出口,有這四種品德的人近于仁德?!保?]161

        韋譯:The Master said,“Imperturbable,resolute,treelike,slow to speak—such a one is near to Goodness.”[7]151

        中國古漢語語言簡練,意義雋永,一個字或詞常常具有許多意義項,并兼屬許多詞類。例5中,“木”是樸質樸素之意,并非韋利所譯“treelike”(像樹一般),這樣的翻譯與原句稱贊仁德的特點相差甚遠,并不屬于同一性質,顯然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理解障礙或者誤解,單純的將“木”理解為其字面意思,是由于沒有探究深層涵義所造成的。這樣的誤譯是由于深受背景文化影響的譯者受不同語言習慣的影響而造成的,再加上譯者自身對漢語的認知存有誤差,語言文字層面的誤譯,會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翻譯之中。再如:

        例6: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憲問》)

        李譯:子路問如何事奉國君,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可以觸犯他。”[5]424

        楊譯:子路問怎么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陽奉陰違地]欺騙他,卻可以[當面]觸犯他?!保?]173

        韋譯:Zilu asked him how to serve a prince.The Master said,“Never oppose him by subterfuges.”[7]161

        古文中,句子成分省略或者是用一個簡單的代詞來指代句子成份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要結合上下文來看,才能了解句子中所省略掉的成份到底是什么,或者某一代詞所指代的成份是什么。如果不能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那么譯文就會背棄原文的意思。在這個例句中,孔子指出侍奉君主,不能欺騙,但當君主犯錯時,要敢于進諫,哪怕觸犯君主。韋利對“欺”和“犯”的理解同屬一種性質,都是對君主的不敬,因此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將兩句合并為一句,只將“欺騙”和“反對君王”之意譯出,卻沒有考慮到原句中前后兩句之間的轉折關系。若如韋利所認為,在侍奉君主的時候,僅僅不能哄騙欺瞞,而不直言進諫的話,就不能算作稱職的臣子,這有??鬃拥娜寮宜枷胍x。

        不同語言中的字詞有著屬于自己語言系統(tǒng)和文化系統(tǒng)的外延和內涵,如果譯者不能充分理解字詞的外延和內涵,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同樣,不同語言習慣的差異會導致譯者在表達原語意思時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雖然韋利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自身的語言特點、習慣和思維模式對他翻譯中國典籍有很大影響,出現誤譯在所難免。

        3 影響譯者主體性的其他因素

        譯者主體性貫穿于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譯者主體性不只體現在對原作的理解闡釋、翻譯策略的選擇上,也體現在譯者對原作及其今注版本的選擇上。不同原作文本、今注文本的不同,會導致一定的誤譯。如:

        例7: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憲問》)

        李譯:子貢長譏評人物??鬃诱f:“子貢,你就那么好嗎?我卻沒有這閑工夫?!保?]430

        楊譯:子貢譏評別人。孔子對他道:“你就夠好了嗎?我卻沒有這閑工夫?!保?]175

        韋譯:Zigong was always criticizing other people.The Master said,“It is fortunate for Ci that he is so perfect himself as to have time to spare for this.I myself have none.”[7]163

        此處韋利將“賜”理解為人名,并將反問換成了平鋪直敘。與李和楊的理解存有差異,卻與王云五在《論語今注今譯》[13]231的注釋“子貢批評別人的不對”不謀而合,都將“賜”理解為另一個人。

        例8: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堯曰》)

        李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牛公開稟告光明偉大的上帝……”。[5]564

        楊譯:……[湯]說:“我履謹用黑色牧牛作犧牲……?!保?]234

        韋譯:…(Tang)Said,“I,your little son Lǚ,venture to sacrifice a black ox….”[7]229

        楊在文后注釋:“予小子”和“予一人”都是上古帝王自稱之詞[6]234。李解釋為“我小子”,由此看來,不同譯注文本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譯文。

        譯者的翻譯目的、文化先結構以及客觀因素(如贊助商、出版社)影響了翻譯內容和原本注釋本的選擇。不同的注釋本有著不同的解釋,這為譯者翻譯出好的譯本以達到文化交流和傳播目的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我們發(fā)現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顯示出重要地位,“理解不是被動的去復制文本,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這就道出了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價值,譯者主體性的介入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可避免的”[3]11。由于理解的歷史性和局限性,譯者的理解與原作者的理解難免會有誤差和偏見,而這種誤差和偏見也是譯者主體性的表現,體現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受動性;也正是這種誤差和偏見,才使得原文本的審美價值、意義內涵不斷被呈現和挖掘。

        從上面幾點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中涉及的三種誤譯:語用誤譯、文化誤譯和語言誤譯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還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依筆者來看,三種誤譯中文化誤譯最為重要,次之語用誤譯,語言誤譯可以放最后。只要彌補了文化方面的隔閡,語用和語言方面的差距彌補自然不存在太大困難。文化問題涉及到兩種語言中不同的文化,翻譯的最終目的是文化傳播和文化交流,所以解決好文化問題首當其沖;其次,要想獲得較好的交際效果以達到文化交流,就必須了解說話人的意圖和語境,所以翻譯中語言問題也成了順利進行文化傳播的決定性因素。不管是再現文化還是要再現說話人的意圖,都必須以語言為主要形式,并且發(fā)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以這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從譯者主體性角度看這三種誤譯,我們看到在處理這些誤譯時,譯者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理解說話人的意圖,把握整個語境;譯者不僅應保留自己的文化體質,還應積極主動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介紹外國文化的同時推動本國文化,“譯者不僅要傳達原作內容的基本信息,而且還要傳達原作的審美意蘊。越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審美信息、文化意蘊也越就豐富,翻譯的難度就越大,這就更需要發(fā)揮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2]22,但不容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忽視翻譯目的,為了達到特定的翻譯效果,實現譯文的交際目的,讓目的語讀者了解原作內容思想,譯者不得不全面考慮,從而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文化維度對譯文進行處理,因此,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并不是無限制的,它會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正如陳大亮[14]4所說:“主體性說到底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tǒng)一”。綜合上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捕捉原作者的意圖、了解原語文化,還要考慮到翻譯動機和目的以及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水平和時代背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誤譯。

        4 結語

        通過分析譯者主體性在韋利《論語》英譯本的誤譯中的體現,我們發(fā)現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忽視譯者的作用,也不能一味張揚作為中心主體的譯者的作用。首先,譯者不能單一地取歸化而抹去原文中蘊涵的異國情調和文化因素,也不能一味異化而忽視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水平,而應積極主動地了解異域文化,把握異域文化特質,讓譯者本身的文化先結構最大程度地接近譯入語文化結構,同時要把握原語文化的厚重性,以傳播文化為己任;其次,譯者在克服文化障礙的基礎上,就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了解原作者意圖,感受語境,真正做到譯文能恰如其分地在目的語語境中獲得應有的語用效果;最后,譯者需要努力克服語言本身帶來的障礙,避免因為語言這些最基本的因素而給文化傳播帶來障礙??傊?,譯者應以翻譯目的為指導方向,以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水平為基準,相應地選擇合適的翻譯內容、文化尺度以及翻譯策略,最大程度避免誤譯,更好地再現原文。

        [1]許鈞.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1997(1):67-78.

        [2]査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24(1):19 -24.

        [3]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24(6):8 -14.

        [4]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Waley,Arthur.The Analects[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8]Waley,Arthur.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New York:Quality Paperback Book Club,1992.

        [9]朗文出版公司辭典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0]Waley,Arthur.One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M].London:Constable and Co Limited,1928.

        [11]仲韋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底線[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42-46.

        [12]《古漢語辭典》編寫組.古漢語辭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王云五.論語今注今譯[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14]陳大亮.誰是翻譯主體[J].中國翻譯,2004(2):3-7.

        猜你喜歡
        韋利能動性論語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調動主觀能動性,提高寫作水平
        愛心圓
        愛心圓
        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
        《論語·為政第二》
        阿瑟·韋利中國古詩英譯中的“人本主義”透視
        半部《論語》治天下
        亞瑟·韋利版《西游記》翻譯策略的跨文化歸因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2020国产在视频线自在拍|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久久噜噜噜| 亚州韩国日本区一区二区片| 我要看免费久久99片黄色|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中文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九九| 午夜无码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9| 日韩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综合桃花网|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的|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白白色发布在线播放国产| 精品不卡视频在线网址|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自拍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熟妇色 欧美|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中文无字幕一本码专区|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超高清丝袜美腿视频在线| 人成在线免费视频网站|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精品|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hd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蜜桃av在线免费网站 | 国产视频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