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研究員 李書田
2010年,我國化肥消費量達到5600噸左右,占世界化肥消費總量的34%,其中鉀肥占25%。近年來,我國的農業(yè)鉀肥消費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今后隨著我國糧食產量的提高,鉀肥需求量可能還要繼續(xù)增加,只不過上升的幅度會慢下來。
實際上,除鉀肥以外,農田中的鉀還有其他來源,有機肥則是最大來源,包括人畜糞尿、秸稈、綠肥、餅肥等。我國有機肥的資源實物量達到50億噸左右。它含有的鉀資源達到2951萬噸,氮磷鉀總量達到7000萬噸。另外鉀的還田數量在不同區(qū)域是不一樣的,華北可達50%以上,東南、東北比較低,只有30%左右。從全國來看,鉀的平均還田數量是42%。還有很大一部分有機肥資源沒有歸還到農業(yè)土壤當中。另外有機肥當中最主要一部分是秸稈,全國總量達到8億噸,可提供1190萬噸氧化鉀。
從我國家農田鉀資源輸入量來看,不同區(qū)域也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比較多,華北的氧化鉀輸入量達到600多萬噸,長江中下游為500萬噸。東北、西北相對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東北和西北土壤當中的氧化鉀含量比較高,所以這一方面的投入比較低一些,另外秸稈還田也受到限制。從鉀肥的消費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比較多達到2680萬噸,平均每公頃施用60公斤氧化鉀;最多是東南地區(qū),海南、廣東、廣西等地雖然土地少,但投入比較多,平均每公頃施用量達到106公斤氧化鉀;西北、西南地區(qū)每公頃大概施用30公斤氧化鉀。從全國來看,平均每公頃農田氧化鉀總輸入量為131公斤,以化肥形式輸入的氧化鉀為平均每公頃不到50公斤,全國以化肥形勢輸入的氧化鉀占總輸入量的38%。
從不同區(qū)域農田鉀的產出投入平衡來看,西北地區(qū)基本是平衡的,因為施鉀比較少,有效鉀含量比較高;東北土壤里鉀素含量是虧損的,因為東北地區(qū)施鉀量不多,秸稈還田數量也不多,再加上溫度和水分的影響,大概每年每公頃要虧損45公斤。華北地區(qū)雖然虧缺一部分,但是大概每年每公頃只有5公斤的虧損量,基本平衡,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也基本平衡。東南地區(qū)的氧化鉀處于盈余狀態(tài),主要是鉀肥施用過量。
根據養(yǎng)分輸入的情況分析,糧食作物對化肥的需求遠遠低于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對氮磷鉀的需求量分別是糧食作物的1.5倍、2倍、2.1倍。估算的結果是,如果糧食產量達到5000-6000公斤/公頃,并保持土壤肥力,合理的施肥結構是150-180公斤N/公頃,45-75公斤P2O5/公頃,60-90公斤 K2O/公頃,再加上有機肥30噸/公頃,氮磷鉀比例1:0.3-0.4:0.4-0.5,由此判斷糧食作物的氮鉀用量基本合理,但磷肥過量。經濟作物上,蔬菜上氮磷鉀的平均用量700公斤/公頃, 比例 1:0.5:0.7, 果樹上的用量600-700公斤/公頃,1:0.8:0.9,經濟作物氮磷施用趨于合理,但是鉀的施用量仍略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