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納粹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探析*

        2012-08-15 00:51:04李戰(zhàn)勝
        關鍵詞:種族納粹民族

        李戰(zhàn)勝,顧 剛

        (中國地質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納粹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探析*

        李戰(zhàn)勝,顧 剛

        (中國地質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4)

        納粹時期德國政治教育理論并非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徒毫不入流的語言堆砌,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明確的政治目標和精心的教育設計,由此構成了一整套嚴密的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本文從哲學、政治、教育三個層面分析納粹政治教育理論,揭示納粹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為全面研究德國政治教育提供有益補充。

        納粹德國;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主持人語:當代德國政治教育,以其發(fā)展的曲折性、轉型的徹底性和成就的顯著性而受到舉世矚目。思想界、學術界圍繞德國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所展開的激烈爭論是這種曲折、徘徊的一個重要體現。在這些爭論中所形成的政治教育理論,是思想界、學術界對德國政治文化和政治教育發(fā)展現狀和趨勢,以學術思想的方式所作的回應,也是對德國政治教育實踐經驗概括的成果。我們只有把德國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變遷、轉型按照歷史的邏輯進行深入探索,才能更加清楚地認識戰(zhàn)后德國政治教育的本來面貌,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其本質特征。本專欄特推出有邏輯關聯的三篇文章,以饗讀者。

        德國政治教育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思想和實踐經驗。它既經歷了以培養(yǎng) “順從的臣民”為目標的封建專制時期的 “國民教育”,也經歷了魏瑪共和國時期以重塑德意志民族精神和鞏固新生的民主政權為首要任務的 “基于國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還經歷了二戰(zhàn)后建立在反思魏瑪和批判納粹政治教育基礎上、以資產階級民主為核心價值的“民主政治教育”。從德國政治教育數百年的發(fā)展史來看,納粹時期的 “政治教化”無疑是最為反動和扭曲的,它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幾乎完全與重要的西方教育傳統、德國政治教育以往的歷史和發(fā)展相決裂,基本上建立在希特勒 《我的奮斗》里所描述的教育目標基礎之上”[1](P86-90)。但納粹政治教育也有其深厚而駁雜的思想理論基礎,具有鮮明的政治目標導向性并做了精心的教育設計,由此構成了一整套嚴密的思想理論體系。

        一、基于納粹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

        所謂納粹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論基礎,也就是希特勒和納粹政權用以說明其政治教育乃至全部教育實踐的 “合法性”與 “合理性”基礎??v觀納粹運動的歷史,其政治教育滲透著畸形的人性觀,充斥著極端種族主義思想、“領袖原則”和權力意志以及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

        納粹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是把人當作感性而非理性的生物,理性作為虛弱的外表完全受到人的本能和意志的驅使。希特勒認為,“相比一個精神豐富但意志薄弱的人,一個缺乏文化教養(yǎng),但擁有強健的體魄、充滿愉悅的決斷和意志力的堅強性格的人,才具備最高貴的民族品質”[2](P48)。納粹政治教育的目標就是把人鍛煉成能夠發(fā)揚種族特性、體格健全、意志堅強、富有斗爭性的 “功能化”的人,尤其是行動果敢的 “永葆激情的戰(zhàn)士和政治軍人”[3](P28)。人的政治天性在于行動,“‘行動型’相比 ‘靜觀型’更符合人的本性”[3](P131)。納粹政治教育理論家阿爾弗雷德·博伊姆勒 (Alfred Baeumler)把 “解脫”和 “憐憫”等具有宗教關懷色彩的觀念稱之為 “消極人類學”,否定啟蒙運動以來把人定義為 “理性人”的觀點,認為在種族中反映了人類的本質和共同特性,即一種確定無疑的秩序和性格為基礎的行動方式,這種行動和反映是無意識的本能。種族共性是時代保持下來的行為方式的體系,因此種族應該是教育關注的對象和原理。納粹教育家恩斯特·克里克 (Ernst Krieck)批評德國傳統教育對人的智力和理性的過度關注,認為它忽視了人的意志和本能的培養(yǎng),新的民族教育應該對人的行為和意志進行教育,致力于積極而有種族意識的教育模式,把人定義為有機生物學意義上的 “培植對象”。在這些人性觀的思想指導下,全部教育的意義只在于塑造軀體健碩、意志堅強、性格殘忍的 “強壯而完美”的戰(zhàn)斗者和政治軍人。

        極端種族主義是納粹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種族主義作為源于原始日爾曼-雅利安人反對猶太人種族斗爭的反猶主義傳統,在19世紀后期隨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泛濫而不斷發(fā)展和達到巔峰的意識形態(tài),在 “民族”、“血統”、“國家”等掩蓋著種族主義本質的面紗下形成 “民族共同體”思想,在納粹德國的教育里得到全面的闡釋和實踐。納粹主義通過對社會各階層進行持久的教育過程,而消除現存?zhèn)鹘y、權力等級和內部矛盾等各種偏見,實現所謂不分等級、不分職業(yè)、不分性別的 “絕對平等”的德意志民族內部一致性,徹底消除個人主義?!懊褡骞餐w”思想在教育中的突出表現是 “教育源于共同體又歸于共同體,共同體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典范,這種生活方式持續(xù)地與教育相互影響著”[4](P69),單個的人則沒有價值,教育不是關注個人思想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而是更多地從共同體立場出發(fā)教導人們對領袖意志的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正如希特勒所說,“在這個共同體內,日爾曼人作為純潔的雅利安人,是健康、強壯的人,這就是理想;他們樸實、簡單、勤勞、忠誠,沒有身體上、精神上的缺點;在民族伙伴令人愉快的關系中,作為生機勃勃的能動者,他們將時刻聽從領袖人物的召喚,去實現古老的人類夢想;他們是英勇的戰(zhàn)士,他們將毫不猶豫地為整體獻身”5P239。他希望藉此來獲取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價值感和榮譽感,通過這種模糊階級差別、包容性廣泛的 “共同體”意識來喚起并組織這個民族,最終建立獨裁統治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

        “領袖原則”是納粹政治教育的另一個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其政治教育制度設計和組織實踐的根本原則。希特勒上臺后,提出民族精英進行統治和管理的 “領袖原則”,并和他所鼓吹的種族主義的“民族共同體”思想緊密聯系起來,強調領袖代表著民眾利益和意志,是保持民族團結的維系者,對普通民眾具有絕對的統治權。納粹迅速把 “領袖原則”推行于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教育乃至政治體制的重要基石。他們通過領袖原則貫徹他們的 “權力意志”,推崇暴力和殘忍, “沒有劍,就不可能有經濟政策,沒有權力,就不可能有工業(yè)化”[6](P124),他們相信在任何形勢下幾乎任何問題都可以用體現 “權力意志”的暴力或暴力威脅來解決。在此思想指導下,納粹政治教育強調對領袖的絕對忠誠和服從,教育就是要 “喚醒學生對領袖的熱愛和熱情”[4](P82),激發(fā)民眾 “權力意志”的欲望,成為勇敢、殘忍、富有戰(zhàn)斗性的士兵和政治軍人。

        軍國主義思想也是納粹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之一。在德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軍國主義歷來都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青睞,軍事價值和國家主義在德意志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歷史上的德國學者多有鼓吹戰(zhàn)爭的榮耀和國家至上。大哲學家黑格爾就認為,國家就是一切,是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主宰力量,只有當個人成為國家的一分子的時候,才能獲得自由,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和倫理性。這些傳統思想在納粹德國的教育中積淀為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認為教育的理想是 “總體精神”的培育,關注的對象是政治精英和被塑造的戰(zhàn)士,學校、家庭和軍隊是實現國家總體教育和系統培育國家政治軍人的基本途徑。鮑伊姆勒明確指出,納粹主義教育學的目的是 “通過培養(yǎng)士兵的戰(zhàn)斗者類型取代知識學者的類型”[4](P87),青少年應更多地在軍隊、集中營和勞動營里被訓練成具有戰(zhàn)士品質的民族成員。

        這樣,為了使德意志民族回歸到德國人靈魂的“原始家園”,納粹德國的政治教育致力于推動基于種族主義的 “民族共同體”思想深入民心,讓每一個德國人都有強烈的雅利安種族優(yōu)越感,也致力于生產健康的種族類型,造就德意志人勇猛、堅強而富有戰(zhàn)斗性的 “男子漢氣概”,并維持創(chuàng)造性和強權性格,最終形成一個 “保持民族性的帝國”,服務于希特勒和納粹黨的民族理想和政治訴求。

        二、基于“種族純潔”和侵略目標的政治訴求

        魏瑪共和國后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面臨一系列難以自拔的危機。德國民眾既感到物質生活上的匱乏,又感到精神生活的無著落,共和國的各大政黨都苦于尋覓醫(yī)治這些創(chuàng)傷的靈丹妙藥。希特勒打著 “民族主義”的旗幟,利用連篇累牘的承諾和為德國構建的 “新世界藍圖”,獲取大部分德國人的政治認同。為了滿足國人的物質生活需求,擺脫精神動蕩和空虛的困擾,納粹把國家的各行各業(yè)都納入政治化的軌道,教育也被冠以 “政治的科學”。 “傳統的非政治性的教育已經過時”[4](P78),而建立在 “更深遠意義的政治科學基礎之上”的納粹教育完成了從 “教育學”向 “政治科學”的轉變,以其深遠的政治意圖作為全部教育的目標指向。

        首先,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構建并傳播納粹政治文化,維護和鞏固納粹極權統治。為了有效動員民眾,并使他們安于受到驅使和勞役,納粹通過廣泛的政治教育和宣傳,蠱惑群眾追隨其左右,以“民族共同體”思想團結所有民眾,使他們無條件地尊重、認同并堅決執(zhí)行領袖的意志。納粹政治教育的作用表達了雙重任務:培養(yǎng)納粹精英人才和塑造統一思想和行為的民眾。納粹人民教育部部長盧斯特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用國家比個人重要以及個人必須愿意和準備為國家和 ‘元首’獻身的學說訓練人”[7](P249)。博伊姆勒也認為,國民的教育應該是國家、民族和世界觀的統一體,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服從國家和民族的意志,接受 “在帝國保護下的民族世界觀的教育”。只有這樣德國人才能認可 “民族伙伴”的政治共同體,才能彼此同甘共苦,共同復興德意志民族。

        其次,渲染復仇情緒和戰(zhàn)爭氛圍,為侵略戰(zhàn)爭積蓄力量。一戰(zhàn)的慘敗,《凡爾賽和約》強加給德國的巨額賠償,引發(fā)了德國民眾集體性的心理創(chuàng)傷。希特勒抓住德國人不相信戰(zhàn)爭會失敗的心理,把所有罪責都歸咎于魏瑪政府和共產主義者、猶太人等 “十一月罪犯”。德國人不再相信現存政府,他們需要一個能夠貫徹 “世界精神意志”的英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帶領他們擺脫經濟困境和其他帝國強加給他們的不平等條約,更重要的是愈合這個民族內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拒絕 《凡爾賽和約》和致力于復興德意志帝國的希特勒成了德國人的心理治療師。希特勒通過教育宣傳大肆渲染軍國主義思想,激發(fā)民族主義情緒,讓民眾相信只有通過戰(zhàn)爭,“德意志時辰”才會到來,德國人才能獲取應有的 “生存空間”。在納粹政治教育中,希特勒明確其政策目標:將德國從 《凡爾賽合約》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占領東方廣闊的生存空間并使之日爾曼化,繼而讓德意志人成為統治世界的民族。

        最后,也為實現 “種族純潔”創(chuàng)造思想和群眾基礎。剔除 “種族價值低劣者”,實現 “種族純潔”是納粹主義的第三個重要的政治目標。為此,希特勒及其政權通過政治教化或政治強制使民眾廣泛接受和認同納粹的種族理論。他們極力宣揚 “雅利安種族優(yōu)越論”,提出 “種族純潔”的理想。希特勒高呼:“他 (雅利安民族)是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每時每刻都從他閃亮的額頭迸發(fā)出天才造世主的火花”,“我們今天眼前所看到的人類文化、藝術、科學和技術的成果,幾乎都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雅利安人的作品”[4](P67)。他把世界上各人種劃分為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承襲者和破壞者三大類,雅利安人是一切高級人類和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和維護者,上蒼賦予其統治世界的權力和使命,而猶太和吉卜賽等民族則是劣等種族和文明的破壞者,應予剔除和滅絕。為此,“全部民族國家的教育工作必須達到這樣的光輝頂峰,種族意識和種族觀念必須深深地植入青年的大腦和心臟,使之成為一種本能和理智”[8](P427)。因為,血統對血統、種族對種族的斗爭決定著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這樣,納粹為逐步剔除猶太等 “價值低劣”的人創(chuàng)造了輿論環(huán)境,尋找到 “合理的”、“合法的”的理由,進而得到大眾有力的支持。

        納粹政治教育赤裸裸地表明了它的政治野心。它清晰地顯示出,納粹主義的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對統治階級絕對效忠和服從的順民,就是要為奪取德意志民族的 “生存空間”而訓練頑強勇敢的、富有侵略性的、毫無理智的戰(zhàn)爭狂徒,就是要為實現德意志民族 “種族純潔”的 “偉大理想”而培養(yǎng)納粹事業(yè)的接班人。

        三、基于理論基礎和政治目標的教育設計

        納粹政治教育旨在貫徹納粹主義思想、維護獨裁統治和實現希特勒及納粹黨徒賦予德國人所謂的政治目標。為此,他們把教育納入政治化、國家化的軌道,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學理論等各個層面進行了精心設計,使教育完全成為納粹獨裁專政的手段。

        希特勒和納粹黨強調國家必須掌握教育全權,并宣告非政治性教育已經過時,學校教育已經進入“政治時代”。魯道夫·本茨認為這種教育是 “自我設定了這樣的目標:為了自己的民族國家而將民族成員培育成具有共同思想和共同行動的人”[4](P78)。在這樣的教育共識上,納粹主義教育反對理性,否定客觀真理,認為真理是由民族、種族的需要和任務決定的,在于人們最后的態(tài)度和決定之中。生存空間的奪取就是民族的緊迫任務,同時也是科學的任務,因此,教育作為 “政治科學”,理應把人進行 “政治士兵”的 “功能化”處理,服務于政治的目標。這樣,納粹政治教育十分重視人的 “可塑性”,把人們具有的所有道德品格和素質都被確定為對民族領袖超凡魅力的崇拜、忠誠和服務為目標。作為 “現代人”的自我主體意識在納粹教育體系中受到全面的壓制,忽略了人性的存在,把人培養(yǎng)為毫無批判性、思考性、自我性的納粹工具。

        教育內容方面,納粹政治教育以民族或 “民族共同體”思想為核心,把 “民族共同體”作為納粹教育的理想,是人類生存的 “現實基礎”。為此,納粹通過 “化謊言為真理”的宣傳教育、讓人振奮而壯觀的大型集會和節(jié)慶活動,“把人們的生命逐漸帶入心醉神迷的境界”,“打動青少年的內心并開啟他們靈魂的更深層,為家庭和民族共同體展現他們的內心世界”[4](P97),納粹成功地動員了廣大德意志民眾。其次,納粹的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納粹 “未來事業(yè)”的生力軍和接班人。為此,希特勒叫囂道:“在我的精英教育里所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人會讓整個世界戰(zhàn)栗”[9](P33)。 “弱者必須從我的教育中清除出去,我要的是具有強烈主動性、粗暴的、專橫的、無所畏懼的、殘酷的青年,是能夠從他們的目光中看出驕傲和閃耀光芒的隨性專橫的猛獸般青年,是強壯和完美的青年”[4](P73)。他要培養(yǎng)的是身體強壯、兇猛殘忍、意志頑強的戰(zhàn)爭工具,而非具有豐滿靈魂的個人,他們不需要有多么好的文化教育素質,更不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希特勒和納粹黨通過教育大肆宣傳 “雅利安種族優(yōu)越論”和 “德意志文化”,讓德國人對猶太人、斯拉夫等外族充滿著仇恨,使他們認為只有個人在國家或民族共同體之中的時候,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為國家領袖和民族共同體獻身最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從而激發(fā)德意志青年的斗爭性和侵略性。

        納粹還對學校教學理論進行精心的設計。希特勒在 《我的奮斗》中指出,青年有了強健的體魄,才能具有霸道的自信心、堅強的毅力和靈敏的決斷能力,才能推動 “整個民族表現出偉大的意志力”。強健的體魄是保持民族生存的要素,國家必須全力維護。希特勒要求學校增加體育運動的課時,閑暇時間也要組織學生從事體育活動,“PT科目”(主要內容是越野跑、足球和拳擊)活動占據了大量的課時。納粹教育家菲利普·霍爾特 (Philipp H¨ordt)在課程及教學領域引入 “基本原則”的思想在納粹學校教育實踐中影響很大,他認為只有在民族的意義上才存在教育,“在未來的教育領域中,勞作、課程和游戲應該是融為一體的,是具有行動力量的、明智且愉快的整體以及現實生活的基礎”[4](P89),他強調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僅涉及到認知,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對國家和社會中集體生活的富有深度的理解。霍爾特從共同體的功能層面導引出其教學方案和課程內容。他將教育過程劃分為三個方面:第一,促使和培育個體獲得非凡魅力的氣質;第二,勞作式的學習;第三才是智力的啟發(fā)。至于這些方面在集體生活中如何實現,他提出了教學實踐中的四個基本形式:節(jié)慶活動、勞作、游戲和課程。他認為積極參與眾多儀式節(jié)目和歡慶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和氣質,積極參與勞動和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學習,當然,基本的課程是必需的,是促使學生智力成長的重要方式。由此,在家庭中,在游戲場上,在工作中,在教堂里和在政治生活中,一種民族共同生活的 “廣域范圍中的學?!遍_始形成,納粹教育將德國傳統的教育學從單純的課程理論中解脫出來,試圖以此來避免教育偏向理智主義的片面化,由此卻導致了對德國教育傳統的顛覆和 “黑暗教育時代”的降臨。

        納粹德國的政治教育需要青年人具有種族意識和侵略性的思維模式,目標是制造聽話的順從者,并推動侵略擴張和種族清洗。這樣,基于納粹主義的政治教育為了實現納粹政治目標,把忠誠、服從和為國獻身作為衡量人的主要美德,體魄和美德在教育實踐中具有優(yōu)先性,體育訓練和思想灌輸也就成了納粹政治教育的兩大支柱,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分析思維能力的教育則受到壓制。

        四、對納粹政治教育的評價與反思

        納粹批判和拋棄一切有關西方及德意志傳統中人性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摧毀一切強調個體的教育觀和教育機構,取而代之構建了一個基于自成一體的教育理論基本原則之上的完整的政治教育體系。該體系有深刻的哲學與思想理論基礎,有服務現實的政治目標,以及落實于實踐的教育設計,成為納粹統治與侵略擴張的 “合法性”的極佳論證?!斑@種政治教育嚴重地損害了人民和國家的活力,因為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以自由的個人而不是扎根于民族的德意志人的培養(yǎng)為目標的?!保?](P139)納粹極端反動的政治教育思想體系,成為了德意志社會在納粹時代十三年中所要走過的人類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暴政道路上的路標,誤導了整整一代德國年輕人,盡管他們當中許多人也曾經確實快樂而充滿活力地生活過??傊?,德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政治教育如同納粹德國那樣墮落和反動,這段時間的政治教育除了給人類留下受其毒害至深的一代德國人而毫無其他意義。

        對納粹思想毒瘤的肅清和反省,一直是二戰(zhàn)后德國國家和民族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聯邦德國建立之初,“根據納粹獨裁統治的歷史,聯邦政府和社會需要履行一項特殊的任務,那就是促進以民主、寬容和多元化為基礎的政治覺悟的發(fā)展”[10](P13)。因此,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 “二戰(zhàn)史觀”,鏟除政治極端主義思想,培養(yǎng)民主政治觀念,是戰(zhàn)后德國政治教育的根本性任務。這既是西方大國重塑德國社會、文化的 “非納粹化”和民主 “再教育”運動的延續(xù),又是聯邦德國實現國家復興,推行歐洲一體化外交時取信于國際社會的需要,更是建立、完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政體,按照資產階級的政治理念培養(yǎng)教育青年一代的必然要求。

        對納粹政治教育的反思,需要以對人、人性、尊嚴的反思為基礎。聯邦德國 《基本法》確立了“人的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憲法原則,“國家公民”的角色已經取代了納粹時代 “民族伙伴”的地位。在納粹那里,所謂的 “民族伙伴”實質上只是為納粹助紂為虐的機器,其政治教育的終極目的也無非是培養(yǎng)這種 “毫無個性、順從且兇殘的機器”。從納粹政治教育培養(yǎng) “政治士兵”的中心觀念出發(fā)去理解榮譽、忠誠、勇敢、順從和獻身時,這種教育顯然已完全忽視了人性的存在,因為納粹統治者將這些所謂的道德品格確定為對民族領袖的超凡崇拜并甘愿受他們奴役為目標,這種民族的政治教育把人們訓練成絕對服從、毫無批評性、思考性和自主性的群體工具,個人毫無尊嚴地生活在極端獨裁的統治生活中。這完全背離了西方傳統的人性教育觀念,也徹底拋棄了啟蒙運動以來德意志文化中的教育理想:個人天賦完全地發(fā)展,各種潛能最圓滿、最協調地發(fā)展,最終融合成一個整體。(思想)政治教育盡管在本質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特征,它也絕不能忽略甚至背離人的本性和尊嚴,因為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和諧發(fā)展,才會有社會的文明進步、民族的繁榮昌盛。

        [1]傅安洲,彭濤,阮一帆.德國政治教育概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2]Gamm,H.J.FürhrungundVerfürhrung.P¨adagogikdesNationalsozialismus[M].München:List Verlag 1964.

        [3]Wilhelm,T.P¨adagogikderGegenwart[M].Stuttgant:Kr¨oner,1977.

        [4]Assel,H.G.PolitischeP¨adagogikimWandelderZeit[M].Frankfurt am Main:Haag und Herchen,1983.

        [5]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6][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第1冊)[M].董樂山,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74.

        [7]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M](第四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8]Assel,H.G.DiePerversionderpolitischenP¨adagogikimNationalsozialismus[M].München:Ehrenwirth 1969.

        [9]Blackburn,G.W.EducationintheThirdReich[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5.

        [10]BPB.BundeszentralefürpolitischeBildung——Jahresbericht2000/2001[M].Bonn: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2002.

        (責任編輯 齊 睿)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in Nazi Germany was a kind of rigorous system and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idea foundation,explicit political aim and elaborate education design instead of the indecent language lap of the Nazi partis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zi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from the aspects of philosophy,politics and education,illuminates the essence of the Nazi political education,and provides useful supple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German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azi Germany

        LI Zhan-sheng,GU Gang

        G551.6

        A

        1671-0169(2012)02-0115-05

        2012-01-09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當代德國政治教育理論及其批判借鑒研究”(10BKS054);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戰(zhàn)后德國政治文化變遷背景下的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研究及啟示”(11CKS025)

        李戰(zhàn)勝 (1984—),男,河北滄州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顧 剛 (1983—),男,湖北十堰市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

        猜你喜歡
        種族納粹民族
        我們的民族
        說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種族和蓄奴問題 精讀
        英語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30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論美國基于種族的“肯定性行動”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2
        論埃里森文化批評中的種族政治觀
        多元民族
        捶醒穿日軍制服、行納粹禮的無知
        跟蹤導練(一)3
        《白絲帶》: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中国女人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推荐国产精品店|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9| 国产小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av高潮呻吟|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久热香蕉av在线爽青青|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白白色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五月天激情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av|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久久半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 天天综合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九一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视频| 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97激情在线视频五月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专区|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国产一级内射一片视频免费|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二十三式性视频(动)| av色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