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若愚
(山東大學韓國學院)
關于學生助困工作實施中的幾點思考
◆趙若愚
(山東大學韓國學院)
目前,各高校的扶貧助困工作大都已經走向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而且隨著社會關注程度的日益增高,助困項目也隨之增多,有更多的貧困學生可以得到來自不同渠道、不同程度的資助。
但是,這些貧困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在接到入學通知書的時候,仍免不了焦慮。因為,盡管綠色通道使很多貧困家庭免除了入學的顧慮,但仍然不能打消父母對孩子能否完成學業(yè)的擔憂。雖然學生可以先進入大學就讀,但他們還是要為高額的學費大傷腦筋。生源地政府、信用社因缺少政策支持也很難提供有力資助。這樣,助困的重心就全部移向了高校。高校的助困措施,有的來自學校內部,比如勤工助學、生活補貼以及國家助學和獎學金等;有的則來自學校外部,包括慈善組織的捐款、銀行的國家助學貸款等等。如何使這些助學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不斷探索和研究的問題。既然受資助的主體是學生,那么我認為我們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學校內部,包括制度的完善、項目的設立和專職部門的建設等多個方面。而來自社會的各項資助又是對學校助困工作必不可少的強有力的支持,學校在爭取外部資助的工作上始終是持積極態(tài)度的。
合理調整學校內部和外部的這些措施,能夠使我們的助困工作更加有序地進行。從緩解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壓力的角度來看,處理好貧困生之間、貧困生與其他學生之間和貧困生與學校、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特別注意的。我提出以下幾點想法,希望能夠對處理這些關系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
首先,在學校內部,設立助困部可以有效解決一些諸如資助對象的選拔、避免重復資助和體現(xiàn)民主又不失公平等問題,而且可以有效分擔學校的壓力。以我校為例,目前絕大部分的助困工作都由學生處經辦。學生處不僅要處理在校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就業(yè)等工作,又要負責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各種助困工作,工作十分繁忙,壓力也很大。設立助困部,并讓其成為學校內部一些助困項目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有效緩解學生處工作壓力的一種途經。助困部可以下設在校學生會,讓學生管理學生,實現(xiàn)貧困學生內部的自我管理或者說是實現(xiàn)其內部的民主、公開。該部主要負責的就是統(tǒng)計各院系貧困學生的信息資料,進行資助對象的內部選拔等工作。在設立之初,考慮到其作為一個嘗試性的部門,難免缺乏管理經驗,可以先把勤工助學的工作移交該部,由其統(tǒng)一負責,這樣可以做到信息的直接傳達,避免信息下發(fā)到各院系,再由各院系傳達給學生而造成的時間上的浪費和信息上的偏差。申請到勤工助學的同學可以直接到助困部了解崗位設置情況,同時助困部要保持與用工單位的聯(lián)系,做到及時公布空缺崗位和已經報滿的崗位,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方便,以免學生在聯(lián)系崗位時多跑冤枉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貧困學生是不愿意讓其他學生過多地了解其家庭經濟情況的,考慮到這一點,該部的另外一項工作任務就是向每位同學解釋清楚學校的各項助學措施,讓他們明白助困工作的實際意義,同時也要讓每一位貧困學生放下思想包袱,讓他們能夠正視自己的貧困現(xiàn)狀,敢于接受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它。雖然仍有一些學生存在我貧困就應該無償獲得資助的心理,但是大多數(shù)貧困學生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一定的報酬,而不是接受無償?shù)馁Y助,畢竟和其他同學一起生活,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誰也不想被認為是靠拿無償補助而生活的。因此,對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一定要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征來開展。由于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很多貧困學生對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積極性不是太高,長此下去,不利于養(yǎng)成他們良好的與人交際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就要求助困部不僅要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把貧困學生很好地組織起來,保證他們受資助的機會,同時還要把本部當作一個特殊的學生社團來管理,讓貧困學生能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學校和各學院舉辦的各項活動中去。
其次,是國家助學貸款的具體實施方法問題?,F(xiàn)在,國家助學貸款已經成為保證部分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的一項有效的外部助學措施。學生在校期間可以申請助學貸款,畢業(yè)一年以后開始支付利息。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貧困學生的家庭壓力,他們的父母不用再為籌措不到子女的學費而感到無奈和絕望,學生本人也可以安心讀書,減輕了給家庭添負擔的顧慮。但是,助學貸款又牽涉到一個還款問題。由于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不需要提供任何物資上的擔保,這樣學校的信譽擔保就成為承擔貸款風險的唯一保證。目前,本科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并不像往年一樣樂觀,貸款學生能否在畢業(yè)以后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并如期繳還貸款,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這樣,助學貸款就面臨著風險和誠信的難題;國家、學校的風險補償最高僅為發(fā)放貸款總額的10%-15%,銀行仍然無法躲避貸款的高風險。因此,雖然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政策性貸款,但是面對這種風險性比較高的貸款,壓力更多地傾向了銀行方面。同時,學校的壓力在于,銀行無法通過學校提供的聯(lián)系方式有效地和貸款學生取得聯(lián)系或者學生不自覺進行還款而造成的學校社會信譽上的損失。而且目前國家助學貸款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到經辦銀行辦理,學校和銀行對貧困學生界定難、申辦手續(xù)繁瑣、發(fā)放貸款時間長,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尋求一種能夠同時減輕銀行和學校雙方壓力的貸款實施方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看來,實施生源地貸款是既可以有效解決貧困學生入學困難,又能緩解銀行和學校雙方壓力的貸款方式。我省今年已經實施了生源地貸款的政策,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和家長對其還不是太了解。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是指農村信用社對山東省籍考生考入我省普通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其原居住地發(fā)放的貸款。貸款實行分次按學年發(fā)放,學生再次用款時直接辦理有關用款手續(xù)。貸款金額原則上每人每學年最高不超過6000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借款人畢業(yè)后6年。享有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全部由財政補貼,學生畢業(yè)后的貸款利息由其本人全額支付。對于一個貧困大學生來說,要想獲得助學貸款,程序是很復雜的,需要準備的材料,要很多部門蓋章證明。作為高校,又無權認定學生是否屬于貧困生。而學生所在地的民政等部門由于擔心學生在還款時承擔連帶責任,也不十分愿意開具證明材料,因此,許多學生在準備這些證明材料的時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即便如此,這些材料,由于銀行沒有直接調查了解,也不一定被認可。而實施生源地貸款,便于銀行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可以更快捷地確定是否應該為提出申請的學生提供助學貸款。總結一下生源地貸款的優(yōu)勢,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可以簡化貧困學生的認定過程。如果開展生源地貸款,學生是否貧困是很容易認定的,銀行可以根據(jù)學生所在社區(qū)或居委會、村委會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在學校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時造成的銀行無法對其進行家庭經濟情況認證的問題。(2)開展生源地貸款,學生貸款成功率高。由于學生的家就在當?shù)兀y行在為其貸款時,不用擔心這名學生畢業(yè)后到其他地方去就業(yè)而難以跟蹤;這也是銀行對在校學生進行助學貸款最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雖然現(xiàn)在已經通過全國聯(lián)網(wǎng)建立了畢業(yè)生的電子檔案,但是在催促還款等問題上,還是直接與其家庭聯(lián)系的方式比較直接有效。(3)可以減輕學生和學校的負擔。學生考上大學,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或其他證明材料,到銀行申請貸款,然后帶著貸到的學費到學校上學,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減輕了學校的負擔。學生不用再為入校后準備貸款申請、審核材料等一系列繁雜的手續(xù)而影響學習,而學校也不用為確定貸款發(fā)放名額和貧困學生認證等問題上大傷腦筋。(4)銀行風險能夠降到最低。有了學生父母擔保,作為政府和高校,仍然按照現(xiàn)在的規(guī)定將一定比例的風險保證金支付給銀行。這樣,銀行的風險就能夠降到最低。
最后,談一下各院系與社會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加強院系與學校外部各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協(xié)商獲取資助,是處理好學校助學工作內部與外部措施的有益補充。以我校為例,大部分社會資助,諸如三星獎學金等,都是通過學生處聯(lián)系而集中起來,再按名額分配給各個院系的。其實,院系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并利用自身優(yōu)勢爭取外部資助才是更為有效的助學方式。根據(jù)威海本地經濟模式的特點,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和韓國學院都有能力獨立爭取社會資助并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由于威海的韓資企業(yè)、電子類的輕工業(yè)比較多,所以在一些資助項目的協(xié)商方面,以上各院系能更好地結合自身特點,與其達成共識。比如韓國學院的兄弟獎學金和礎石獎學金,都是獨立于學校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之外的、由韓資企業(yè)為韓國學院貧困學生提供的獎學金。這些資助,大大減輕了院系內部貧困學生的負擔,并緩解了院系助困工作的壓力,同時也為整個學校的助困工作分擔了部分壓力。另外,院系從社會得到的資助以獎學金的形式發(fā)放給貧困學生,一方面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又是在他們心理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的,因為他們獲得這些資助都是以其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為依據(jù)的,只有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才能得到相應的資助。
在處理貧困學生、學校和社會三者關系的過程中,還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總結,還有很多方法和途經等待我們去探索。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把學校助困工作的內部措施和外部措施有效結合起來,我們的助困體系就會不斷得到完善,助困工作也會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