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瑋
(合川日報社,重慶 合川 401519)
現場新聞是在各種新聞體裁中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報道形式,也是一種有強烈自身特色的常用體裁。它以新、短、快、活見長,現場感強、時代感和立體感強烈,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被新聞界公認為“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之產物?,F場新聞,尤其是來自新農村生活中的現場新聞十分鮮活,有較強的生命力,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活”源泉。隨著新聞界“三貼近”的要求與呼聲與日俱增,尤其是在重慶“大城市帶大農村”市情下,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蓬勃生機,源自其中的新聞層出不窮,多創(chuàng)作現場新聞是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筆者在采寫新農村題材文稿中,有一些淺悟。
現場新聞就是一場情景劇。它要有現場感,因而需要入情“捕”景。
一般來說,農村社會生活中的現場新聞有農事生產、農產交易、喜慶聚會、自然災害、交通事故、鄰里糾紛等,其最大特點是稍縱即逝。首先是采訪入場:即趕到現場后,應及時為展示“情景劇”序幕收集素材,如果隨身帶有照相機或攝像機,第一件事應當拍下現場的瞬間,然后再進行采訪,這樣能抓住最感人、最震撼人或最具沖擊力、有動感的一幕,其傳播效果和感染力不亞于四五百字的描述。也為寫稿時的導語或情景導入準備了第一手材料。
在新聞現場,如果事情正在發(fā)生,筆者要先調動所有感官緊盯現場,從事態(tài)的全方位進行觀察和記錄。待事情結束,再及時詢問當事人或采訪目擊者有關需要補充或再現的信息。還記得2004年《廈門晚報》刊發(fā)的一篇優(yōu)秀現場新聞:《特別的禮物給特別的他》,它引用報料人說的一句話,再現了這個女孩一手拿著玫瑰一手拿著掃把打掃火車站清潔衛(wèi)生的情景,可她卻不是清潔工來導入“情景”,自然引起讀者的好奇和深思。它的成功還在于,除了事情罕見感人外,寫法上精練生動,運用了對話和許多動詞。
“聚焦”(捕捉信息),是隨后的“主體”采訪,是新聞現場的“主劇情”?,F場包括場景、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等,其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內心活動等主要信息是稍縱即逝,因此需要練就現場觀察的“絕活兒”。
現場觀察的“捕”景方法有:一是要有意識地觀察。要從長期的積累中練眼力,練出透析現場新聞的“第三只眼”來,新聞的敏感度自然生成。二要帶著問題觀察。鮮活的現場新聞往往來自于基層。農村通訊員要學會透過表面看出本質、“嗅”出它的新聞價值來。有一次,筆者采訪新農村建設,擬寫新型農村社區(qū)村民集中居住點的建設成效。到了現場,見多數村民沒有入住那些巴渝新居,十分留戀舊宅“生活”。經采訪發(fā)現,村民們帶有鐘情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對新農村生活向往的“兩面性”,于是通過人物內心刻畫、對話、場景描寫等手法,以《合川“桂花”村:秋冬護桂三絕招》為題成稿。三要站在時代前沿觀察事物、揭示本質,隨后這篇報道仍展示出新農村建設的勃勃生機,增強了作品的新聞價值。
通過對現場場景、周圍環(huán)境、現場人物等方面信息的采集,目的是要“全景式”展現劇情,包括與之有關的場景:周圍的山水、熱鬧場面、田間地頭、院壩圈舍、苗圃樹林等環(huán)境,還有諸如救人英雄、技術指導專家、植樹女交警、立功受獎村民……等現場人物及其言行、表情、心態(tài),這些內容都是現場必須采集的范疇。
隨之要從點、線、面著手,以穿“珠”綴“寶”式“串聯(lián)”并把它舒展開來。以筆2003年在《合川報》刊發(fā)的《村里最鬧熱的地方要數綜合服務社》這一習作為例:一是“點”聚焦,確定“準星”憑眼力。抓住最感人的場面,讓目光聚焦到一個閃光點上,“畫龍點睛”。在一個偏僻的山村,沉寂多年的村“兩委會”辦公點熱鬧起來本就稀罕,再把“準星”瞄向綜合服務社這個“最熱鬧”的聚焦點,緊隨事件發(fā)生而轉及到村衛(wèi)生室、山腳下移民果園、葛專業(yè)合作社等場面,其余次之。二是“線”掃射,跟蹤主線開眼界。當時的采訪,順著主線掃射、觀察跟蹤村民看病、保健療養(yǎng),農資買賣、養(yǎng)牛傭耕,移民種果、發(fā)展專業(yè)合作社等“點”,以開放眼界,生動地展現了當地的新生事物——村級綜合服務社及蓬勃發(fā)展這一閃亮之“珠”。三是“面”籠罩,眼觀全境鎖主題。到村寨采訪,不應忽視農副產品、文化娛樂,甚至理發(fā)、擺談等現場,對其中門市的成色、面積及物品堆放等作仔細觀察和記載;要看多個現場,眼觀全境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說服力。
再則,有了點、線、面的素材,如何在采訪后的寫稿中“串聯(lián)”起來,如穿“珠”綴“寶”一般?要使采訪為寫稿服務、寫稿讓采訪得以具體深化,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采寫“串聯(lián)”?!洞謇镒铘[熱的地方要數綜合服務社》一文以農村的新生事物,揭示出當好農村經濟合作走“兩社兩化”勃勃發(fā)展之路這一“寶”貴經驗,使之活力四射、全景式舒展,因此獲得了當時《合川報》競賽一等獎。
現場新聞不僅事實素材鮮活,而且寫作手法運用也相當靈活,遵循現場新聞寫“活”的基本法則。
首先,謀篇(擬稿)構“活”骨架。謀篇,就是打腹稿,是對現場采訪到的素材進行整理。只有理清思路,歸納重點,按主次安排、發(fā)揮采訪索取素材的價值。把現場抓到的亮點擬寫在初始標題上,起“濃眉大眼見精神”的作用。細節(jié)之處如一花朵,要現微觀,凸顯感染力。同時,安排布局要有合理性,做到詳細得當、通順自然。
其次,寫作(“成”稿)“活”筋脈,使之“血肉”豐滿?,F場新聞寫作或成稿,除手法要求靈活外,形式多樣的細節(jié)描寫會增色不少。2011年入秋天旱,筆者前往龍市采訪時發(fā)現菜農旱情較重,在蔬菜基地見到了菜農、業(yè)主,分別用“七月蔥,八月蒜?!磥碇荒芊艞壛恕!焙汀斑@些菜苗蔫耷耷的,……我們這里的‘青草壩蘿卜’今年可能絕收啦!”兩句簡短的對話,生動形象,漸強遞進、緊扣災情,如身臨其境。采寫的《合川龍市鎮(zhèn):3萬畝菜地盼雨播種》很快被《重慶日報》農村要聞版刊發(fā)。
現場新聞做“活”標題,讓形式結構與主題內容至善至美。擇其“點”切入、加小標題,可減輕正文包袱。不過,再簡短的現場新聞都要對最有典型性、最能體現主題思想的素材加以豐富,濃墨重彩。筆者采寫的《合川“桂花”村:秋冬護桂三絕招》之切題角度,《冬種豆:忙碌兩三月收獲七八茬》、《獅灘那片橘林:滿園蜂聲唱不盡》等現場新聞,雖文章不足千字,但那十余字的標題卻揭示了農民增收之后的歡快、農村面貌一新的鮮明主題,可謂“一字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