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明
(呂梁日報社,山西 呂梁 033000)
現在,黨報的很多時政報道為群眾所詬病,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多數時政報道對群眾的生產、生活、工作、娛樂等沒有實際用處,所以他們不喜歡,因此,我們要從群眾的角度看時政活動,從群眾的視角寫時政報道,把他們的眼球吸引過來。
時政活動主要有會議、典禮和調研、慰問、參觀等幾大類,會議類一般的寫法是開什么會、會議議程是什么、什么人參加、會議指出了什么、領導說了什么等,調研類一般的寫法是什么人調研、什么人陪同、看了什么地方、領導說了什么等。這些寫法一般從組織和領導的角度入手,“官本位”明顯,官話套話空話太多,內容和群眾太遠,大多群眾不喜歡看。有些報道中即便有群眾想知道的內容,也因為形式“官樣”,群眾一眼就能看出,對它形成了習慣性的排斥,再加上社會節(jié)奏變快、媒介多樣,這些文章往往“群龍見首不見尾”,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時間和必要。
時政活動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形式,黨報進行報道也是重要報道任務,有些活動甚至用一般的報道形式還是很合適的,比如黨代會、人代會等。但是,黨報是用來“推動經濟發(fā)展、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的,是用來“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jiān)督”的,“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比绻蠖鄶等罕姶蠖鄶禃r間連報紙都不看,宣傳的效果可想而知,黨的事業(yè)必然會受到影響,黨報存在的必要性也就不大,這是萬萬不行的。
黨報時政報道的改進呼吁了很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徹底改變現狀。目前,時政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過分強調宣傳性而忽視了新聞性,即在處理宣傳價值和新聞價值上出現了嚴重不平衡,在指導思想上存在重人不重事、重領導導不重受眾的陳舊觀念,不能滿足讀者多樣的閱讀需求。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宗旨意識淡漠,封建意識濃厚、官僚主義嚴重是一方面;黨報使命感不強等是另一方面,記者責任心不強、對新聞不敏感現樣也存在。對此,我們必須全面治理。
首先,要強化宗旨意識,明白自己進行時政活動是為人民服務的,報道出來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能逢事必報、必我、必顯、必長、必臭,影響黨的形象,“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有關部門應帶頭改變對時政活動報道的要求,并出臺制度長期執(zhí)行。
其次,黨報要增強使命感,“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深入實際,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多宣傳人民群眾中涌現的先進典型,激勵全體人民信心百倍地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主動向領導請示,改進時政報道,不能因為領導喜歡就跟進,也不能因為領導不管就敷衍了事,更不能沒有憂患意識、不努力尋求自我發(fā)展辦法,永遠躺在黨的懷抱睡懶覺,而應該在主動搞好輿論引導的同時,積極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fā)展自己,在為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主動參與市場競爭。
再次,記者要強化責任意識,掌握群眾所需,鉆研業(yè)務知識,“按照新聞傳播規(guī)律辦事,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手段,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p>
從群眾的角度寫時政報道的方法很多,具體有這樣一些方法:減活動、加新聞,要根據新聞報道活動,根據新聞及其價值的大小來確定新聞的詳略和宣傳力度的大小;減“虛”活動、加“實”活動,只有級別、沒有新聞的“虛”活動要減,而關系國計民生的“實”活動,即使沒有領導參加也應增加報道量;減現場、加場外,時政報道來自現場,但它的根卻應該是在場外,只有將場內與場外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好的時政報道;減領導、加群眾,寫時政報道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主席臺上、領導身上,主席臺下、領導身邊的人員的活動、發(fā)言也不能忽視,只要留心,時政報道也會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