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虹芳
(臨滄日報社,云南 臨滄 677000)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運用于黨的工作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寶。
同樣,黨的新聞事業(yè)傳播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是黨的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聞工作的目的是服務群眾,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來自群眾,新聞工作的根基在群眾。新聞工作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不僅能有力促進新聞宣傳提高水平和信譽,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力促進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黨的新聞事業(yè)起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新中國成立后,新聞事業(yè)較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了“群眾辦報、全黨辦報”的光榮傳統,但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隨著新媒體傳播的快速和便捷使得我們的一些新聞工作者變得懶惰了,滋長了機關作風,而不是按照新聞工作的規(guī)律、特點到一線去調查采訪、到一線去抓鮮活的新聞;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情景也不多見了。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深入生活少,接觸實際少,采訪不到位。有的記者把深入基層采訪的事讓縣里的通訊員代勞,甚至干脆讓基層通訊員把稿件寫好,掛上自己的名字去發(fā)表;采訪也往往是靠打電話、發(fā)郵件,“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技術手段,而不去深入基層,深入新聞現場;還有的靠搜集各單位、部門的簡報寫新聞,結果多次出現報道嚴重失實的問題,造成惡劣影響。這和過去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艱苦調查,靠腳板跑新聞的作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多情況是當前不少新聞工作者只注重盯著上頭的信息,只看到黨和政府發(fā)布的信息權威性大、社會關注度高的一面,而忽略了黨和政府大政方針在基層的實施情況、實施效果等等。這些種種表現都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馬列主義新聞觀,與對新聞工作者職業(yè)要求格格不入。
從2011年8月開始新聞戰(zhàn)線啟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各新聞單位結合自身特點,采取多種形式扎實推進,一大批來自基層文風清新、帶著泥土芬芳的新聞報道呈現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贏得了讀者的好評。綜觀那些具有強烈社會反響的新聞報道,都出自于記者編輯對社會實踐的深入探索。他們走出辦公室,擺脫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將視野投向改革建設前沿。將人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冷暖安危作為重點報道內容,結合黨的政策方針,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述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的故事,傳達群眾的真情實感。讓新聞真正走進了群眾的內心,最終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實踐證明,所有充滿故事性、新聞性,能反映時代變遷、社會風貌的新聞報道都不是記者坐在電腦鍵盤前憑空敲擊而成的,也不是從文學作品里移花接木的,而是在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過程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悟的。
新聞工作要成為新聞傳播的主干道,在更大的范圍、更深的程度上影響群眾、引領群眾,就必須繼承和發(fā)揚我黨新聞事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既是新聞報道者了解情況、認識事物、獲得真實報道材料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又是黨的新聞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和作風。事實在基層,在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新聞報道者往往不直接參加社會實踐,但又要真實和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多方面的變化情況,往往容易出現浮光掠影和片面失實現象。為了彌補這種先天不足,新聞報道者應當轉變“泡在會上,浮在面上”的作風,轉變“等、靠、要”的作風,轉變道聽途說、閉門造車、主觀臆斷等“客里空”作風。應當腳踏實地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新聞事件的現場,向當事人、知情者和周圍群眾調查了解相關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材料。應當經常性地深入工廠、農村、部隊、學校,向工作和戰(zhàn)斗在工業(yè)、農業(yè)、國防、教育和科研第一線的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采訪調查,了解他們的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傾聽他們的呼聲、愿望和要求,搜集他們的工作經驗、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模范事跡。
“走、轉、改”的關鍵在于廣大新聞工作者要確立群眾觀點,培養(yǎng)群眾感情,堅持群眾路線。“走、轉、改”也不應該是一次活動,而應該是新聞戰(zhàn)線的一種狀態(tài),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常態(tài)。過去很大程度上,我們偏離了這個常態(tài),甚至忘掉了這種狀態(tài)。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為了促進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增進群眾感情、強化群眾視角,克服疏遠群眾、淡漠群眾、游離于群眾之外、凌駕于群眾之上的不良風氣,通過拉近新聞報道同人民群眾的距離,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是提升報道水平、培養(yǎng)報道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加強職業(yè)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質量素質效益、推動事業(yè)科學發(fā)展的有力舉措。今后,要切實把“走、轉、改”作為長期堅守的理念和永遠肩負的責任,將基層意識和群眾觀點融入日常工作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真正做到沉下身子、沉下心,從根本上改變作風、改進文風,使之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和職業(yè)追求。要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找準坐標、把握基調、掌握尺度,著眼大局抓新變化、著眼趨勢抓新思想,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jiān)督統一起來,更好發(fā)揮新聞宣傳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引導人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走、轉、改”活動不斷引向深入,就必須以老一輩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和身邊的模范人物為榜樣,將堅持“三貼近”原則變成自覺行動,建立健全推動采編人員走得深入、轉得到位、改得徹底的制度機制,確保活動制度化、常態(tài)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