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尤宏偉
(伊通滿族自治縣廣播電影電視局,吉林四平 130700)
新聞寫作是應用文類寫作,是與文學寫作相對的一種文體,屬于兩個不同范疇。但是追尋新聞的發(fā)展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新聞是從文學寫作中脫離出來的逐漸形成自己寫作特點的,所以新聞寫作也必然與文學寫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要想在新聞寫作中體現(xiàn)出文學寫作的技巧,首先要清楚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之間的區(qū)別。首先,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的寫作目的不同。新聞寫作的目的是告知人們信息,人們要從新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獲取到世界和社會最新最快的變化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也就是說,不能為人們提供信息新聞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使人們獲取信息是新聞寫作的目的。而文學寫作不同,文學寫作是為了發(fā)泄作者自身的情感,是通過作者情感的抒發(fā)使得讀者獲得美的感受。作者由于受到了客觀世界的激蕩,而迸發(fā)出寫作的熱情,這個客觀世界可以是美麗壯闊的自然風景,也可以是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活。文學的寫作主體受到了激蕩,然后寫作成文章,使得讀者在欣賞文章的時候,感受到美,達到了情感的享受?!安黄絼t鳴”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目的。其次,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的所用語言不同。因為新聞寫作與文學寫作不同的寫作目的,寫作主體會選擇不同的語言風格去成文。新聞的構(gòu)成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他的目的是傳播信息給人類,又因為新聞的傳播方式的限制,新聞不可能像是文學寫作那樣出一整本書去報道一個事件,這就要求新聞的語言是簡潔的、準確的。另一方面新聞要求向所有需要的人傳播信息,并能讓人們有效獲得信息,因此語言的通俗易懂和生動形象也就成為了它的特點之一。而文學寫作則不然,文學寫作是為了給人以美的感受,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有的時候?qū)懽髦黧w還會選擇塑造一系列的形象去表現(xiàn)。如何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如何才能給讀者以美的感受,成為了文學寫作選擇語言風格的關(guān)鍵?;诖?,文學寫作的語言常常是豐富的具有多種修辭變化的??梢允羌で榈囊部梢允瞧綄嵉目梢允峭窦s的也可以是豪放的,但是無論是那種風格,文學寫作的語言都需要是注入大量的寫作主體情感的。
明白了新聞寫作和文學寫作兩者的區(qū)別,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新聞中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是來源于文學寫作的,即故事化的表現(xiàn)形式。所謂故事化的新聞技巧,就是敘述新聞事件時將文學寫作中的對話描寫、細節(jié)描寫、場景設(shè)置引入,從而使新聞具有了故事性和戲劇性。為新聞增加了可讀性和感染力,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新聞的故事化,是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信息的極度膨脹,信息量過剩導致,受眾已經(jīng)不能僅僅滿足于傳統(tǒng)的“讀題”新聞和“新華社”新聞的模式,為了滿足受眾的對新聞信息獲得的需要,媒體不斷的自我完善的結(jié)果。新聞的故事化技巧,由于其對民眾的口味的符合和良好的傳播效果而被新聞界和民眾的廣泛認同。成為了越來越多記者用以描寫新聞事件的方式,這種富有戲劇化的新聞敘述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枯燥無味的新聞狀態(tài),使得新聞的可讀性上升,受眾可以被新聞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跌宕起伏而勾起相應的情感,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新聞節(jié)目就選擇了故事化的新聞敘述技巧。
運用故事化技巧的新聞所報道的新聞,一遍都是貼近百姓生活的日常生活故事或者是驚心動魄的事件。擺脫以往導向的、政治性的、思想性的說教面孔,新聞變成了受眾感興趣的方式傳播信息,讓受眾感覺輕松、愉悅的同時,接收信息與反饋。媒體的任務就是傳播信息,傳達社會主流意識,并積極引導輿論,而故事化技巧的引入,使內(nèi)容通俗化、大眾化、趣味化,一方面是媒體達到其任務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以受眾為本的人文關(guān)懷。這種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在以受眾為中心、追求市場化的媒體們開始調(diào)整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百姓減少嚴肅的硬新聞的比例的希許,更加強調(diào)新聞事件的故事性、情節(jié)性和人情味。符合了我國新聞從宣傳逐漸向新聞本原、受眾本位的回歸的發(fā)展趨勢。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雖然伴隨著全球化,故事化技巧風靡了全球新聞界,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故事化只是新聞的表述技巧之一,他不能否認掉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脫離了真實性,新聞就成為了文學寫作,也就是失去了應用寫作與文學寫作的區(qū)別特性。在真實的基礎(chǔ)上,把故事中的懸念、沖突和描寫引入其中,才是故事化新聞的技巧的正確方法。所以故事化技巧,要求作者要善于撲捉新聞的細節(jié)。
史家筆法,起源于春秋時代的“史家春秋筆法”,“史家春秋筆法”是由孔子創(chuàng)作的一種具有語言藝術(shù)的文章寫法。左丘明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shù)慕忉專骸啊洞呵铩分Q,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意思是說,春秋的的寫作手法,用詞細致但是意思卻十分明顯,志趣含蓄深淵,婉轉(zhuǎn)而順理成章,不歪曲事實刻意詆毀他人,懲罰邪惡的同時勸導人們向善。由于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后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nèi)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jié)。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所褒揚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寫作。所以秉筆直書、書法不隱是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我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吳冷西曾經(jīng)說:“新聞應該按新聞的規(guī)律辦事—讓事實說話”。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要想達到新聞的理想傳播效果,給人們傳播有用的信息,就必須通過揭露事實的本質(zhì)或是描寫真實的現(xiàn)象。從這個角度來說,史家筆法中的實錄原則,就于新聞寫作的真實性相一致。實錄原則是史家筆法關(guān)于真實性的具體要求,它強調(diào)筆者必須根據(jù)歷史的真像,還原歷史本身的原則去記錄歷史,過多的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或是因為某種政治上的目的刻意的夸大某人的功績或是詆毀某人都是違反實錄原則的,實錄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封建王朝中,一些文官的寫作不可避免的帶著當時時代要求的痕跡,實錄原則要求真實,要求忠于歷史和事實。表現(xiàn)在新聞中,實錄就是要按照事實的真像去寫,從人物到事件,從話語到細節(jié),從場景到當事人的表現(xiàn),都要求真實,新聞不允許任何的杜撰和虛構(gòu)。要求寫作者要把事件的真像真實無誤的向大家傳播。
梁啟超曾說:“西哲有言‘報館者,現(xiàn)代之史一記也’。故治此業(yè)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鑒既往,示將來,導國民以進化之途徑也”。新聞事業(yè)是一個光榮的事業(yè)同樣的新聞寫作也肩負著自己的重擔。他不同于文學寫作的美的享受,新聞寫作要求在向人們傳遞信息的同時,引導人們了解生活的真滴,領(lǐng)會社會的深度,自然的廣闊,從而讓更多的人富有開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正因為這樣,將史學創(chuàng)作講究“志而晦,婉而成章”引入新聞寫作中也是有他的實踐意義的,文學作品常常講求意境深遠,也就是說要用有限的文字,給讀者以無限的回味與思考,所以文學作品在寫作過程中要委婉的表達情感和意圖。也就是劉熙載《藝概》中多體現(xiàn)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表現(xiàn)在新聞寫作中,則是使用更加精煉的文字和更雋永的詞匯去表達新聞事件,講當事人濃烈的情感和自己的主觀感情婉轉(zhuǎn)的表現(xiàn)出來,在新聞中透露出濃厚的社會關(guān)懷和人文關(guān)懷,用更引人思考的文字去代替簡單陳述句使新聞達到超乎想象的傳播效果。
[1] 童兵. 理論新聞傳播學論.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
[2] 劉明華. 新聞作品選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