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利國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一療養(yǎng)院第一療養(yǎng)區(qū),266071)
十二指腸憩室為腸壁局部向外膨出的囊袋狀改變,較多見。由于本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其診斷主要靠X線鋇餐及十二指腸鏡檢查。本文收集2006-01—2011-06應用氣鋇雙重造影方法診斷十二指腸憩室50例予以報告,以期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有所幫助。
收集我科2006-01—2011-06應用氣鋇雙重造影方法診斷十二指腸憩室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1~75歲,平均51歲;臨床表現無明顯癥狀32例,上腹不適10例,上腹部疼痛8例。
2.1 部位 50例患者中共檢出憩室數58個,單發(fā)42例,占84%;多發(fā)8例,占16%。其中降部27例,水平部11例,升部6例,球部6例。
2.2 大小及排空 憩室最小為0.4 cm×0.4 cm,最大為4.8 cm×4.2 cm。<1.0 cm×1.0 cm憩室共38個,均能完全排空;大小為1.0 cm×1.0 cm~3.0 cm×3.0 cm憩室共15個,其中10個完全排空,5個延遲排空;>3.0 cm×3.0 cm憩室5個,4個完全排空,1個延遲排空,改變體位后3 h仍不見排出。
十二指腸憩室為腸壁局部向外膨出的囊袋狀改變。好發(fā)于十二指腸乳頭附近,因該部位肌層很薄,腸腔內壓力增高時,黏膜可通過薄弱處向外突出,形成原發(fā)性憩室。繼發(fā)性憩室是由于十二指腸腸壁周圍組織炎癥造成粘連、瘢痕,牽拉十二指腸腸壁而形成,多見于壺腹部[1]。單發(fā)或多發(fā),發(fā)病年齡一般在40~60歲,30歲以下較罕見,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
該病臨床上無明顯癥狀,常在上消化道造影中偶然發(fā)現,當憩室內因食物潴留誘發(fā)腸壁炎癥反應時患者方出現上腹部不適癥狀,主要表現為上腹疼痛等癥狀。而當憩室因炎癥或結石導致膽管或胰管受阻時,患者出現膽管炎或胰腺炎的表現,也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因此,臨床常將十二指腸憩室誤診為胰腺炎、膽囊炎、消化道潰瘍等。
X線造影時仰臥或右前斜位可較好顯示十二指腸環(huán),從而易于發(fā)現憩室。充盈鋇劑的憩室呈邊緣光滑整齊的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含鋇影,憩室收縮時鋇劑排空。憩室基底部常見有狹小的通道與腸管相連,即憩室頸。憩室內可見正常黏膜與十二指腸黏膜相連,加壓時易于發(fā)現。當憩室黏膜增粗,輪廓不整齊,局部有激惹征象和局限性壓痛時,應考慮合并憩室炎。
無癥狀或癥狀較輕者不需要治療,但對于老年急性復雜性十二指腸憩室病例需手術治療。十二指腸憩室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鋇餐造影和十二指腸鏡確診[2]。鋇餐造影檢查簡便易行,一般病人均可耐受,且可直接觀察十二指腸憩室的部位、形態(tài)、輪廓、大小、數目及鋇劑的排空情況,因此X線鋇餐造影仍是十二指腸憩室診斷的主要手段。
[1]劉林祥.醫(y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38.
[2]吳江,鄧長生.十二指腸憩室120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3,11(11):182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