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賢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杭州310018)
高等學?!案耪摗闭n開放式教學方式探索
——“聽、讀、評、寫、研”教學模式實踐及啟示
王淑賢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杭州310018)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開展“聽、說、讀、評、研”教學活動,是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可行途徑之一。在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讀一些相關的書目,搞一些同學們有興趣又能參與其中的活動,使同學們在了解歷史但又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狀態(tài)下,既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同學們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高?!案耪摗闭n;開放式教學方式;“聽、讀、評、寫、研”教學模式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之一,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歷來都非常重視該課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改革。2004年10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及《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簡稱“5號文件”)強調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實現(xiàn)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①《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因此,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采用“開放式”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在近些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以現(xiàn)代人才培養(yǎng)理念為指導,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在教師認真講授的基礎上,將學生參與閱讀、討論、調研和寫作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納入到課堂內外教學中,將浙江工商大學倡導的“讀、寫、議”教學模式進一步拓展,構建了一種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式學習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學習得到了有機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聽、讀、評、寫、研”的教學模式具有多維的能力培養(yǎng)功能,它幫助學生認真“聽”,學會“讀”,鍛煉評”,訓練“寫”,參與“研”,這樣一種“開放式”教學方式完全適用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教學與實踐。從其教學過程看,“聽、讀、評、寫、研”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樂趣,培養(yǎng)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各種資源,通過自己的自學和思維來主動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同學交流合作、研討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我們主要是“有步驟、分階段”的實施“聽、說、讀、評、研”活動。
(一)“聽”和“評”——互動式教學,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課前,老師要認真準備教案和課件,并選擇貼近現(xiàn)實生活,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熱門話題,結合“概論”課基本內容的講授,以“時政評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解放思想,活躍氣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讀”和“寫”——讀一本書,寫一篇文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在“讀”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在“概論”課的第一節(jié)就給學生列出所要閱讀的、主要是與“概論”課相關的、對中國社會有顯著影響的人或事等方面的書籍,比如《毛澤東傳》《毛澤東思維方式研究》《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鄧小平傳》《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我向總理說實話》《激蕩三十年》等,供學生選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到兩本進行閱讀。另一方面,在授課過程中,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所形成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體系、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的論述,也需要在黨的文獻中找根據,我們就結合授課內容給學生布置相關的歷史文獻,比如《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歷史問題的決議》《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科學發(fā)展觀學習讀本》《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等,供學生閱讀,以保證它在理論和材料上的正確性。這樣,我們既達到學校要求的閱讀量,同時也保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在理論和材料上的正確性,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1]。通過這兩方面書籍和文獻的閱讀,使同學們對毛澤東、鄧小平等對中國現(xiàn)代社會有影響的重要人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了在當今世界中國要走和平發(fā)展之路的必然性。
在我們的實踐中,學生不僅可以讀老師布置的書目,也可以讀自己喜歡的與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有關的書籍,以及與國內外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熱點問題有關的書籍,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量。如通過讀《大國崛起》《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等書籍使同學們了解當今世界大國及謀求大國地位的幾個國家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從而找出中國的差距、原因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借助“讀”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領會所學的知識,了解我國所處的時代特點以及對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從而使同學們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學生讀書的效果情況還可以通過“寫”和“評”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得到落實和檢查。
結合所閱讀的書籍和文獻,我們要求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寫一篇小論文。這樣的“寫”,能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果和寫作水平,尤其是結合所讀的書目寫出小論文,使“讀”不至于落空,還能通過“寫”使學生對某個現(xiàn)實的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
為了落實“寫”的效果,也為了有助于學生相互學習和督促檢查,在論文寫作之后,我們首先要求學生自評并給自己的小論文打出相應的分數(shù),然后以小組(4-6人)為單位對進行評議,相互交流、評比并指出各篇論文的精華之處和不足,給出相應的分數(shù),排出名次,由組長簽名確認。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通過相互的督促和檢查,提高論文的質量,增強彼此間的合作意識。這種建立在知識學習上的自我檢查與自我評價的方法,也使學生有了評價自己學習的權利,增加了學習的責任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三)“研”和“寫”——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撰寫一篇社會調查報告,既使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現(xiàn)實,又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學習中間,老師要拿出三周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撰寫調查研究報告。實踐中,只要學生的選題具備實用性、適用性和新意,不抄襲別人,論文的基本框架比較合理,我們就會給予肯定。這樣可以極大調動同學們參與調研和寫作的積極性,基本可以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論文質量也能基本得到保證。
通過這項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提高了科學研究的素質,掌握了論文的基本寫作要求,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社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寫”和“評”——課堂交流與評比,進一步提高同學的思維、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讀”和“研”,學生要撰寫論文和調查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我們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
對于“讀”基礎上的論文交流,我們首先要求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本小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情況,包括每篇文章的精華之處和不足的地方,以及每篇文章在小組的排名。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小組可通過集體合作制作幻燈片并配上和諧的音樂,使演講的內容更生動,說服力更強。接下來,小組其他成員分別介紹自己的小論文。如有同學對小組評議及排名等不滿意的,可提出申辯,征得同學們的認可后即可修改其分數(shù)和排名。最后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議,評出此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優(yōu)秀的論文并給予表揚和鼓勵。
結合專門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寫出的調查報告的交流和討論,我們首先要求各實踐小組介紹實踐名稱、參加成員、實踐對象、實踐意義、實踐方式、提出的問題、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解決問題的建議或設想等,然后由班級結合每個小組的介紹及所寫的實踐報告是否達到要求等進行評議,現(xiàn)場打分并排出名次,最后再由老師綜合考評后給出最終成績。
無論是小論文的交流和討論,還是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交流和討論,我們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見解,網上下載或照本宣讀都是不予認可的;討論中發(fā)言的次數(shù)以及質量的高低等都會在成績上體現(xiàn)出區(qū)別。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討論課真正起到了交流思想、擴大知識面的作用。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越來越體會到,“概論”課應該采用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通過“聽、讀、評、寫、研”,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搞一些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這幾項教學活動,把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不僅重視系統(tǒng)地學習知識,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既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多更主動地了解中國及世界各國的發(fā)展狀況,還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熱門問題撰寫論文或者調查報告,進行討論,達到舉一反三和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了同學們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對我們的“概論”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實現(xiàn)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我們的“概論”課教學中,“聽、讀、評、寫、研”這樣一種“開放式”教學方式效果明顯。
(一)使學生準確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對“概論”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有些學生剛接觸“概論”課,一看到那么多的課時和教材內容就有一種“頭大”的感覺,還有些學生自認為課程內容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見過,考試時花幾天功夫背背就能應付過關。其實,“概論”課的學習是一個“有步驟、分階段”的過程,我們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設置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學習過程并不是想象的那樣枯燥。在講授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結合相關理論產生的背景,我們會給學生講解一些當時的文獻、文件及播放當時的錄像資料等,使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余地,從而對“概論”課產生興趣,愿意學、愿意聽,更愿意花時間、花力氣完成“聽、讀、評、寫、研”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和要求。
(二)使學生重新了解歷史、認識偉人
在“聽、讀、評、寫、研”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對我們黨的歷史和偉人的認識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學習“概論”課前,一些學生對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的認識比較片面,再加上有些學生家庭的祖輩在“非常時期”受到過牽連,更是對那段歷史有所排斥。通過“聽、讀、評、寫、研”的學習,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環(huán)境,從而對當時的領導集體所做出的決定及采取的措施有了更進一步更辯證的認識。不少學生愿意花大量的時間去搜索和閱讀經典作家的傳記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材料,與老師探討一些重要理論成果的產生背景和實踐指導意義,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提高了學生科學分析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突出它的理論性,但也容易把主要氣力“放在‘是什么’的知識層面,強調知識點,不僅造成了與中學內容的重復,而且也容易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1]17。在“概論”課“讀、寫、議”的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們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2],以理服人,重點把力氣放在“為什么”的理論層面。通過系統(tǒng)學習,使學生從就事論事、只關注現(xiàn)象形態(tài)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提高了他們的理論素養(yǎng),增強了他們科學地認識和分析復雜社會現(xiàn)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配合“讀、寫、議”活動,我們會結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撰寫調查報告,分組交流和總結。不少學生還積極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一些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把學生分成論文交流小組和社會實踐小組,進行討論、辯論、陳述,有助于課堂學習活動化、交際化,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識。與人合作和交流并不是不要學生獨立思考,相反,沒有獨立思考就不可能擔當起各自在小組中所擔任的角色,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交流和討論,可以提高同學們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課堂中的應用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些學生在“聽、讀、評、寫、研”學習中積累了經驗,增強了合作,激發(fā)了興趣,也會積極組織和參加各類學生科技活動競賽,進一步鍛煉和提高自己。
在我們的“概論”課教學中,“聽、讀、評、寫、研”這樣一種“開放式”教學方式雖然效果明顯,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
(一)少部分學生“讀”書的主動性較差
“概論”課是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門涉及內容十分廣泛的課程,既要求學生了解每個方面涉及的理論和知識、歷史和現(xiàn)實,又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多讀書、讀懂書就顯得特別重要。多數(shù)學生能認真閱讀與“概論”課有關的、對中國社會有顯著影響的人或事等方面的書籍以及近期中央會議的講話和決議。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讀書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甚至反感“政治類”“思想政治理論課類”的書,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局限于教師布置的閱讀參考書目,借口圖書數(shù)量有限、借不到書、沒書可讀等等原因,在教師定期檢查時臨時應付。
(二)相關的理論基礎和寫作技能還比較欠缺
“概論”課要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1]18。但有些學生因為讀書不夠,讀不懂書,不能按教師的要求寫作,甚至不知道論文的寫作格式和基本框架,還有些學生直接把讀后感當作論文。另一方面,“概論”課與專業(yè)課不同,一些學生相對缺乏內在動力,再加上平時從廣播、報紙、網絡上幾乎都能接觸到概論課的內容,在運用理論時往往與政策混為一談,把政策當作理論來論證。
(三)網絡下載和抄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
一些學生通過網上搜索、拷貝和粘貼,將不同的文章拼接起來、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作品”。個別學生肆無忌憚地大段引用別人的文章,甚至一字不改地照搬學術刊物上的觀點。
(四)個別同學或小組的討論流于形式
在小組或班級對論文進行評議時,有個別小組、個別學生礙于“同學面子”“不好意思”,以影響“同學間的友誼”等等理由為借口,對其小組成員的論文沒有認真閱讀、評比,沒有選出優(yōu)秀的論文,最終小組成員不分彼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沒有真正起到“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的作用。
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提示我們,“聽、讀、評、寫、研”這樣一種“開放式”教學方式在我們學校的“概論”課教學中還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模式,仍處于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提升。
[1]教材編寫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4(01).
An Exploration on the Open Education Mode of“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Mode of“Listening,Reading,Commenting,Writing,and Researching”
WANG Shu-xian
(H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It is feasible to use the mode of“Reading,Writing,and Discussion”in the course of“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ecause it could be viewed as an approach to deepening reform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Asking students to read some related books related,and organizing interesting activities are measures helpful to students to learn that knowledge well,enjoy active atmosphere in class,as well as improve the a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Based on this teaching mode,students could strengthen the belief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open education mode;the mode of“l(fā)istening;reading;commenting;writing;and researching”
G649
A
1009-1505(2012)04-0092-05
(責任編輯彭何芬)
2012-02-01
王淑賢,女,陜西銅川人,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