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盈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
主要由傳播者本身的原因而導致科技新聞失真,可歸結到“主觀因素”范疇。它們表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科學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來不得半點馬虎和輕率。對科學的報.道也不能馬虎和輕率,否則便會實中有虛、訛言滿篇?!冻啥纪韴蟆纺持苣┌嬉话嬉浴抖朊忌桨l(fā)現(xiàn)新的誘人奇景:五彩的蛇山,黑色金絲猴,群居大蚯蚓》為題,刊出一篇頗引人注目的新聞。新華社轉發(fā)這條新聞后,全國不少報紙予以刊登,一時成為人們感興趣的話題。這條新聞不僅吸引了大量讀者,還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如有動物園要去收購五彩蛇、金絲猴,有的專家呼吁保護這一“迷宮”,有的電視臺要去拍電視風光片,等等,可謂害人不淺。在新聞媒介中,不少科技新聞的失真失實都是因為作者采訪不深入、聽見風就是雨、甚至“事實不夠、想象來湊”造成的。
采訪不深入細致,會造成失誤,但如果采編人員獲得了真實的材料而不去認真處理,同樣會在案頭上產(chǎn)生錯誤。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當屬《一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新華社1989年12月13日播發(fā)的這條消息,雖僅208字,卻有數(shù)處失誤,并且由于內(nèi)容之重大,造成的影響也是很不好的。
有時作者為了打動編輯,或編輯為打動讀者,而有意識地在新聞中制造一些戲劇性情節(jié),夸大或遺漏某些事實,這種情況,往往起因于傳播者追求聳人聽聞效果的心理。瀏覽一下各地的報刊,常會見到一條新奇消息被廣泛轉載的現(xiàn)象。這本無可厚非,報刊應該滿足讀者喜歡新奇的需要。問題是,這種新奇事實必須準確。
自然科學經(jīng)過幾千年發(fā)展,理論越來越抽象,并分化出約兩千個門類,各門類的定義也越來越精確。這一發(fā)展過程產(chǎn)生了大量人們?nèi)粘I钪胁⒉皇褂玫拿~術語。其中相當一部分,不僅非科技人員看不懂聽不懂,有時就連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也難以理解,在傳播者面前,尤其是在那些剛跨進這一領域的傳播者面前,科學術語如同一只只攔路虎,不消除它們,便無法步入傳播科技新聞的坦途。正由于這些攔路虎作怪,報上有些科技新聞才不僅顯得生澀,而且時常在—些看似細微實則關鍵的文字上出現(xiàn)錯誤(有些術語解釋起來十分不易,弄不好意思上就有了出入,如熱力學和信息論中的“負熵”、理論物理中的“十維空間”就較難在有限的篇幅里作準確精當?shù)慕忉專?/p>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科學新聞專家沃倫·勃克特(WarrenBur·kett)教授說的這句話,頗值得玩味??茖W家是科技新聞傳播內(nèi)容中的核心人物。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科學家。傳播目的的實現(xiàn),有時就是傳播者與科學家共同勞動的結果。傳播者對科學家具有依賴性。但科學家是人不是神。出于種種原因,科學家的結論中有時也會滲入偏見、出現(xiàn)錯誤,甚至有對正確事物的否定。這就給傳播新聞的人帶來困惑以至在傳播過程中埋下失真、扭曲的種籽。古往今來,科學家失誤的事例并不鮮見。
無論是回顧科技發(fā)展的歷史還是考察當代科技界的現(xiàn)實,都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些重大科學理論問題上的沖突和矛盾。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規(guī)律的現(xiàn)象。但由于矛盾中錯誤的或相對遠離事物本質(zhì)的一方對新聞界的影響,以及記者在對重大學術分歧作判斷時所處的困難境地,科技新聞失真也是很難避免的。偏離事物本質(zhì)的東西經(jīng)新聞媒介報道后等于普及了錯誤,特別是當傳播者處理不當時錯誤論點會在某一時期的新聞中占據(jù)主要地位,所以這種失真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科技新聞的寫作,有時為了避免乏味,可躲開一些并不重要的數(shù)字,或用某些習慣的“模糊”用法來取代精確的數(shù)據(jù)。這是通俗化的一種手法,有其實用價值。例如:某工程師用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于某引進設備部分零件的國產(chǎn)化研究,這里的“一年多”就不一定要精確到“378天”。但是,對關鍵性的或較重要的數(shù)據(jù),卻不能打馬虎眼,不能輕易回避,更不能隨口亂說、張冠李戴。從某種角度講,數(shù)字的精確性也是科技新聞的一個特點,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科技新聞的科學性,數(shù)字弄錯了,新聞也就失真了,會帶來很不好的后果。
這主要針對一些重大成果而言。傳播者遇到有疑竇的科研成果,有義務代表受眾去質(zhì)疑、察疑。專為《紐約時報》等報刊撰寫通俗科技新聞的美國物理學家杰雷米,伯恩斯坦(JerenyBernstein)要求人們在報道科學成果前先問三個問題:1)研究者在哪兒工作;2)他的知識背景如何;3)他在此之前發(fā)表過與此有關的科學論文嗎?曾在《科學》雜志工作,后又擔任《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的布羅德(WilliamJ.Broad)和威德(NicholasWade)認為科學中的騙局很多,有的甚至能維持一個多世紀,因此必須謹防上當。他們憑經(jīng)驗列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傳播者報道時參考:1)這篇論文(成果)是否包含了所有試驗結果;2)它與同一課題的已有成果比是否跨越過大或過于完美;3)同領域的其他學者是否提起過該研究者的名字(提起過說明成果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同);4)他完成這一研究花費了多少時間(科研是時間的耗費者,一蹴而就的偉大發(fā)明是沒有的);5)該論文是否已被學術刊物所接納;6)該成果的核心實驗可以被他人重復嗎(可重復性是判定科研成果真?zhèn)蔚闹匾獦酥荆?/p>
[1][美]杰克.海敦:怎樣當好新聞記者[M].新華出版社.
[2]王洪鈞.新聞采訪學12版.臺灣正中書局.
[3][美]WarrenBurkeet.NewsReporting:Science,Medicine,and High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