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實
(開縣圖書館 重慶 開縣 405400)
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公民文化素質日益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經費投入逐年遞增及公民對科學文化知識的迫切需要,使得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早在1994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圖聯共同制定了《公共圖書館宣言》和《公共圖書館發(fā)展指南》其中指出: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力,不分年齡、種族、國籍、語言、宗教、文化狀況﹑性別﹑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務。我國東南部發(fā)達地方的深圳圖書館、杭州圖書館,于2006年在國內率先實行免費開放。2007年底浙江圖書館取消各類讀者服務費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免費開放服務,2008年年初國家圖書館開始實行免費開放,讀者憑身份證即可入館閱覽。取消了辦證費、年費、存包費、自修室使用費,對其它的非基本服務項目的費用也大幅度降低。在我國圖書館界“龍頭老大”率先垂范的促進和影響下,2011年1月政府下發(fā)了《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對全國公共圖書館全面推進免費開放提出了要求。國家從政策、行政層面的指導,使得各省市文化主管部門,地方財政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不同級別的公共圖書館均有一定的運行經費。對館舍條件也做了相應的要求,購書費也有大幅度的上調,文化部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將全部實現向公共免費開放,中央已將“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經費列入制度性預算當中(6月26日《中國青年報》),這些“硬”的政策措施使一些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迎來了發(fā)展的“第二個春天”。這就是公共圖書館、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中小型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大好機遇。然而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機遇就有挑戰(zhàn),我們這些圖書館人如何應對觀念上,行動上的挑戰(zhàn)也將是長期的,要達到并取得一定社會效益的免費開放服務的目標,還需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服務的目標任務任重道遠。下面就如何搞好免費開放服務談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公共圖書館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是進一步提升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積極行動。對于提高廣大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有著重要意義。
1)免費開放是使社會公眾“無門檻”進入圖書館的第一步,免費不一定等同于閱讀熱,免費服務不一定等同于優(yōu)質服務。
2)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也不平衡,存在著區(qū)域差距和城鄉(xiāng)差距,在欠發(fā)達的西部地區(qū)存在的經費嚴重不足,館藏資源匱乏,專業(yè)人才少,人員素質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能力以及服務水平低下,這些數十年來的人、財、物的歷史欠賬不是馬上就能償還的。這種狀況只能是通過免費開放的形式,抓住免費開放的機遇,積極進取,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開拓創(chuàng)新,逐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3)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只是向社會公眾提供一個閱讀機會均等的形式。而如何完善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引導全民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建立學習型社會,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才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最終目的。
1)公共空間設施﹑場地的免費開放:一般閱覽室、少年兒童閱覽室、多媒體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報告廳(培訓室、綜合活動室)、自修室等。
2)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免費向讀者提供:如圖書借閱、文獻檢索與咨詢、公益性講座和展覽,各類基層業(yè)務輔導,流動服務等。而一些輔助性的服務如辦證、驗證、存包、借閱年費等全部免費。而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財力增長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而發(fā)展變化。
免費開放對公共圖書館來講不只是一次服務形式的轉換,更是一次完善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質量,促進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良機。通過整合文獻資料、人力資源,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完善各種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
對免費開放后的讀者流量、借閱量以及對閱讀環(huán)境的影響,安全問題,服務功能等進行科學分析,從文獻保障,服務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相應對策和措施。在“以人為本”服務宗旨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管理和有效控制,為廣大讀者提供多樣化的免費服務項目和有成效的服務內容和活動,促進“人人愛讀書,人人有書讀”把免費開放服務的社會效益落實到位。
5.1 服務觀念的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圖書館與讀者之間是一種單向聯系,以陣地服務為主。而信息時代的圖書館與讀者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是以讀者為中心的,讀者不斷的以自己的意志和行為影響或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和發(fā)展,而圖書館為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爭取更多的讀者,不得不進行改革,從文獻到信息,從資源到網絡,改變的不僅是圖書館的館藏內容和形式,而且還涉及圖書館的運行機制,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只有不斷地進行觀念創(chuàng)新,不斷產生適應并領先時代發(fā)展的新思路,新觀念,并具體落實到圖書館服務工作中,圖書館才能得到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5.2 服務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和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使圖書館藏結構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改變了文獻的載體形式和傳遞方式。圖書館在信息時代的免費開放和服務,要根據讀者的需求﹑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式方法,進行與之相適應的創(chuàng)新。我們應努力改變原有的服務模式,并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展新的服務項目,拓展服務范圍。下面簡要介紹一些除傳統(tǒng)服務以外的服務方式。
5.2.1 多媒體服務。指圖書館利用計算機網絡所提供的信息服務,讀者通過多媒體、視聽、縮微等技術,運用互聯網,局域網進行不同范圍的文獻檢索服務。
5.2.2 電子郵件服務:對讀者在網上提出的咨詢,圖書館組織專門人員進行解答,并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傳遞給讀者。
5.2.3 讀者點播服務。讀者在辦公室或其它場所通過網絡終端向圖書館信息中心發(fā)出請求,選擇所需的各種圖文信息。
5.2.4 精心策劃和組織各類讀者活動:如知識講座、展覽、培訓、欣賞視聽資料等。
5.2.5 建立“政府信息公共查詢中心”為讀者快捷方便了解各類方針、政策提供方便。
公共圖書館是由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是一個城市或一個區(qū)域文明進步程度的標志。提升免費開放的服務水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要求,既提供雅俗共賞的普適性內容,也提供雅俗分賞的對象化內容,注重開展面向未成年人、殘疾人、弱勢群體﹑農民工的免費服務,盤活現有的文化資源,同時不斷設計增加新的服務項目,培育形成具有區(qū)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將是我們圖書館人永遠追求的目標。
[1]公共圖書館宣言[Z].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4.
[2]文化部 財政部 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Z].文財發(fā)(2011)5號.
[3]黃兆奎.西部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研究[J].圖書館,201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