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郭 鐵
個稅起征點上調幸福指數(shù)
□ 本刊記者 郭 鐵
個稅起征點上調
時間
2011年5月
入選理由
個稅起征點上調與否,與老百姓的錢袋子息息相關。從起初的2000元標準,到熱議的3000元提案,再到3500元的最后決議,老百姓最關心的其實是“國富”與“民強”的對等關系。只有藏富于民,GDP的連年飛躍才具有真正價值。
2011年4月,國務院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將工薪所得稅起征點從當時執(zhí)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
個稅不僅關乎國家的財政收入,更關乎百姓的“錢袋子”。常委會會議后,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向社會公布了個稅法修正案草案,并廣泛征求意見。截至5月25日10時,8萬多網(wǎng)友共提交了22萬多條意見。
4月27日下午,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了關于修改個稅法的決定草案。其中有些組成人員建議在此基礎上對起征點再適當提高。同時提交審議的草案二審稿,對3000元起征點未作修改,但將超額累進稅率中第1級由5%降低到3%。
就在社會各界普遍將3000元認定為新的個稅起征點時,2011年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稅起征點將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
9月1日,新的稅改方案正式施行。經(jīng)計算發(fā)現(xiàn),免征額調高至3500元后,個稅最高可省480元。應征收金額在38600元以下的人群,稅負將比一審草案的3000元標準少繳納180元至25元。
繼個稅免征額提高以后,減免小微企業(yè)稅負、營業(yè)稅改增值稅試點等一系列“結構性減稅”不斷進入公眾視線。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清華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從近年來居民收入增速低于政府財政收入、國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等趨勢,可以預測“結構性減稅”時機的到來。
有經(jīng)濟學者認為,這些舉措表明我國正進入“減稅通道”。稅改將有利于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實現(xiàn)更為公平的分配方式,回應更多的民意呼聲。
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上海財經(jīng)大學教授胡怡建:
未來立法部門在進行稅收政策調整和財政支出時,都應該更多地考慮老百姓的滿意度,真正向民生事業(yè)、公共服務等傾斜。同時千方百計壓縮行政公務支出,適度減少投資建設支出,以此來優(yōu)化支出結構。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稅收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