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千古之謎試揭秘(連載一)——伊春暨金山屯所涉金代文化遺存整合考證研究

        2012-08-15 00:46:01仲繼波
        黑龍江史志 2012年18期
        關鍵詞:橫山金代遺址

        仲繼波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第一部分

        珍貴文物出土,古代遺存頗多

        小興安嶺的千古之謎誰人解

        本部分提要:小興安嶺是我國北部最主要的山脈之一,不僅孕育極豐富的森林資源,而且也富有神奇的歷史色彩。然而,以前的歷史介紹似有偏頗,使人們對小興安嶺的早期歷史有些陌生。本章依歷史事實告訴人們:小興安嶺是女真人暨金祖先人重要歷史活動區(qū),特別是金代前后更是重要活動基地,金山屯區(qū)橫山金代遺址和古墓群出土金牌、石幢堪稱目前所有出土文物之最,但由于缺乏文字資料等原因,至今史學界對此尚無具體的介紹和解釋,因此也影響了伊春在金史方面的應有地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性的遺憾。本文將這些非凡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綜合研究,從而為揭開“千古之謎”的神迷面紗而找到考古實例根據(jù)。

        據(jù)有關書籍和伊春市史志記載,以及黑龍江省博物館、伊春博覽館實物展出看到,伊春地區(qū)是古文物特別是金代文物的重地之一(有些還可上溯至北方石器時代肅慎族——即金之祖先的時代)。其中就有鐵力、南岔、郎鄉(xiāng)、帶嶺大青川、嘉蔭、新青等地發(fā)現(xiàn)各種金代文物。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獨特的當屬金山屯區(qū)橫山等地系列金代文化遺址、古墓群和特殊的文物。

        一、伊春暨金山屯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主要金代及其祖族肅慎人遺址、文物概述和例舉

        五號橋遺址 在南岔區(qū)境內,湯旺河右岸二級臺地上。國鐵五號橋南50米,遺址地表是耕地,耕土厚約15厘米。南北長400米,東西寬200米。1982年5月,市文物普查隊在遺址地表采集到雙面磨光石矛一枚(殘)及手制夾砂灰、黃兩種陶片,其陶片和新開流的某些陶片質地相似,但紋飾不豐富;石矛與松花江流域的某些新石器時代晚期石矛近似。該遺址當是晚于新開流文化,早于海青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較大的居民點。

        小狐山遺址 在西林區(qū)白林鎮(zhèn)南端,湯旺河右岸(原河道一級臺地)現(xiàn)河道三級臺地上。位于西林小學操場南30米,家屬隊菜地西北20米,西林區(qū)西林鎮(zhèn)北3公里處。修筑哈伊公路挖土時遺址西北角原貌被破壞。斷層可見文化層厚約40厘米。遺址北角陡崖距地表高約20米,遺址南面呈扇形分布。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1982年6月,市文化普查隊調查時,在該遺址地表采集到兩類陶片。一類是手制夾砂紅衣陶、紅褐陶及黑陶,火候較高,少數(shù)陶片可見唇邊戳刺紋和肩部飾拍印菱形紋,陶胎薄厚不等;另一類是斂口平腹翁器。還有少量唇邊和肩部飾附加堆紋的罐和小喇叭口、平底碗等。從陶系看,屬海青文化類型,小狐山遺址當是青銅時代的居住址。

        嘉蔭河古城 座落在嘉蔭山東南麓,新青林業(yè)局施業(yè)區(qū)內;嘉蔭縣、新青區(qū),鶴崗市交界處,嘉蔭河右岸,西梧桐河左岸。位于新青林業(yè)局前進農(nóng)場南12公里,邵家店西北18公里。1981年,新青林業(yè)局森調隊人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了古城情況。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隊調查了該古城。古城南低北高,依勢掘壕筑城,東西兩面壕外可見斷續(xù)土壩,壕深3米,寬3~12米不等。壕里面是城墻,依城墻有馬面,東北西3面城墻約長1400米,每隔40米或90米即有1個馬面,共存馬面24個,有的馬面低于城墻。城墻底寬6米,殘高2~1.5米不等。古城的偏南部,日偽時期修一“警備道”穿城而過,在橢圓形平面中直徑約為350米。在警備道南約60米處,東西兩面對稱出現(xiàn)豁口約寬20米,當是兩個城門所在,在豁口處又對稱出現(xiàn)向城內延伸的殘墻,當是甕城。在東南翁城內揀到1件3足單耳祭器和5件飲煮器,6件皆屬鑄范合城銅器具。除南面低洼不見城墻外基本完整。1984年8月,在哈爾濱市召開的“全國第三屆契丹女真史學術會”上,市文物管理站王東甲宣讀了他的論文“阿疏城考”,認為該城即是遼末金初的阿疏城,這一點待考證。但不管怎樣,古城內所發(fā)現(xiàn)的6件銅器,均為遼金時代的典型器物,因此,可認定其為遼金古城。

        大青川遺址 在帶嶺區(qū)大青川經(jīng)營所,永翠河右岸三級臺地上。位于火車站東100米,永翠河南150米處。1958年,綏佳鐵路修復線時,筑路工人在大青川火車站鋪岔錢撤土方勞動中發(fā)現(xiàn)一處窖藏文物,省博物館孫秀仁等同志得到報告后,即趕赴現(xiàn)場。經(jīng)簡單清理,在距地表約6米深的窖坑中出土32件文物。其中,有宋代四系瓶、鐵鏵、鐵刮刀、鐵鍘刀、鐵錛、鐵車轄、鐵鑿、鐵鋸條(殘)、魚叉、鐵鎬、熨斗、鐵剪等農(nóng)具、漁具和日常用具。根據(jù)出土文物的開制特點可知,其與省肇東八里城、依蘭縣土城子出土的鐵農(nóng)具相同。大青川遺址當是金代中興時期的居住址。當時村民既發(fā)展農(nóng)業(yè)耕種,也從事漁獵。

        砂山遺址 位于南岔區(qū)湯旺河右岸一級臺地,與金山屯橫山相連。砂山火車站對面,系東方紅戰(zhàn)斗二隊農(nóng)田。1965~1968年,當?shù)卮迕裨陂_荒耥地時出土一方“都統(tǒng)所印”,系銅質、九疊纂書,印呈方形,背有梯形方鈕,邊刻“都統(tǒng)所印”,背上刻“行六部造,貞□五年五月”。另有一把鏤金戰(zhàn)刀,已被村民改制做用具。1982年,市文物普查隊對銅印出土地點進行復查時,未見其它遺跡。據(jù)說曾出土銅錢和鐵箭頭之類器物。該方銅印為金代官印,但該遺址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當時的生活及生產(chǎn)用具殘片,因此,初步可以認定其為金代都統(tǒng)建置所遺。

        石網(wǎng)墜 1983年5月,市文物普查隊于嘉蔭縣常勝公社樺樹林子遺址中采集。橢圓形,為花崗琢磨而成,長190毫米,寬136毫米,厚71毫米,中心有槽,通體光滑,工藝精湛,使用痕跡明顯。其形制不大,實為罕見,該石網(wǎng)墜是研究古代人集體捕魚生活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這說明在幾千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現(xiàn)存市文物管理站。

        柱狀石矛 1961年,省博物館在市征集。全長23.5厘米,鋌長10.5厘米,兩臘非常短,鋌呈圓柱形,形制極特殊,為罕見之精品。它是古代用于狩獵和農(nóng)植的兩用工具,對研究小興安嶺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生產(chǎn)工具及兵器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現(xiàn)存省博物館。

        青銅時代文物陶罐 1983年7月,市文物普查隊于新青區(qū)嘉蔭河右岸前進遺址采集陶片,后經(jīng)復原而成。器口微敞,短頸,鼓腹,平底。呈黃褐色,素面(內外似著紅衣經(jīng)日曬裉色),系夾砂手制。全高160毫米,口徑96毫米,腹徑117毫米,底徑57毫米,壁厚5毫米。該陶罐屬海青文化類型,應是青銅時代日常生活器皿?,F(xiàn)存市文物管理站。

        遼金文物恤品河窩母艾謀克印 1973年,嘉蔭縣文教科韓延波征集。呈正方形,長60毫米,寬60毫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梯形鈕,鈕長32毫米,寬30毫米,厚16毫米。上鑄漢字陽文九疊纂“恤品河窩母艾謀亨(應為克)”印背陰刻漢字楷書,右為“大定十年六月”,左為“少府監(jiān)造”,印側刻“恤品河窩母艾謀克印”,“系重吉猛安下”,據(jù)文字已知它是金代官印。這顆金代官印已書入《黑龍江金代官印集》。

        都統(tǒng)所印 1974年,在南岔區(qū)戰(zhàn)斗大隊(金山屯橫山南側)征集。呈方形,長7厘米,寬7厘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長方形柱鈕,長32毫米,高26毫米,厚15毫米。上鑄漢字陽文九疊纂“都統(tǒng)所印”,印背陰刻漢字,右為“貞佑五年五月”左為“行六部造”,印側刻“都統(tǒng)所印”?,F(xiàn)存省博物館

        青蓋鏡 1968年8月,帶嶺區(qū)文體科陳洪義在修壩時揀到。鏡呈圓形,直徑92毫米,邊厚4毫米,鏡面微鼓,鏡背中心有一圓形臍,上有一凸出的抹圓柱狀鈕,圓臍外圖案靠上有兩條龍,右大左小,頭須身尾皆清晰可辯,似是相嬉戲。下邊是波濤中的各種小動物,景象活潑與雙龍協(xié)調。在外緣是銘文,銘文外有一圈刻度紋,邊緣是寬6毫米的素面突出圈帶。銘文共28個漢字:“青蓋作鏡自有記辟去不羊宜古市長保二親利孫子為吏高官壽命久?!边吘売小般~院盂”字邊款已不太清。根據(jù)阿城、寧安等地出土的銅鏡邊款特點可知該鏡是金代仿漢銅鏡。這枚銅鏡出土于永翠河畔,對研究女真人生活很有價值,現(xiàn)存市文物管理站。

        三足銅鍋 1971年,省博物館考古部在南岔區(qū)木曾供銷社征集,1982年,轉撥給市文物管理站。銅質,傘沿3足銅鍋,高154毫米,口徑210毫米,深127毫米,腹微鼓,在口下60毫米處有一圈傘沿,沿寬30毫米,鍋底有一圓臍,以臍為中心,等距離有3個足,足高45毫米,雙箱合范鑄成,合箱縫可見,工藝較完整。這種銅鍋是較典型的女真人炊具,省博物館藏品中有許多同類器。

        四耳小銅鍋 1959年,出土于帶嶺區(qū)大青川金代遺址。斂口,微鼓腹,底殘,有明顯使用痕跡。4個小耳,雙箱合范,鑄工精細。金建國之初仍是較落后的部落游牧生活,但這類小銅鍋的出現(xiàn),說明了當時的女真人已經(jīng)基本完成由游牧向定居的過渡。此器物存省博物館。

        三色花卉小口瓷瓶 1959年,出土于帶嶺區(qū)大青川金代居住地址。小口,短頸,長腹,平底,腹部(在肩下)有花卉,上部為褐色彩。全高357毫米,口徑48毫米,底徑107毫米,腹徑195毫米,共3色掛彩,花紋清晰,工藝精美,成胚后2次彩繪,掛彩3次燒成,三彩盛行于唐代,這種小口長腹瓶又不能不受遼代長腹瓶影響。它出于金代遺址,是研究大青川遺址絕對年代,及女真人與契丹、漢族的文化交流等題目的珍貴實物資料。此物存省博物館。

        鐵佩刀 1982年市文物普查隊在嘉蔭縣永安屯采集到鐵刀兩把。Ⅰ式,單刃微翹,全長205毫米,刃長180毫米(已殘缺)已不見木柄。Ⅱ式,單刃微翹,全長285毫米,刃長270毫米,刃部銹蝕,木柄已腐爛,僅有一鐵飾留在柄端。這兩把鐵刀應是某墓主人的陪葬品,但未見過火痕跡。因與鐵鏃一同出土,故可認定其為遼金時代之冥器。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鐵鏈刀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遺址。全長300毫米,單刃,刃長280毫米,呈彎月形,刃背厚4毫米,尖部稍殘尾部有一安木柄的圓孔,系鍛造后加工,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是金代農(nóng)業(yè)中興時期的典型農(nóng)具,已收入《中國通史》第六冊。此物存省博物館。

        鐵鎬 在本市境內出土的鐵鎬有兩種型制。Ⅰ式,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全長280毫米,最寬處66毫米,刃很薄,銎部最厚處5毫米,最薄處2.5毫米,銎部凸起,中心有一圓孔(是按柄處)。Ⅱ式,1961年,出土于本市效區(qū)。銎中心有1上圓下方的梯型孔。兩支鐵鎬均屬鍛鐵加工,是金代較典型的工具,證明湯旺河與永翠河兩岸古代住著女真人,這兩支鐵鎬對研究金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很有價值。兩件均存省博物館。Ⅱ件已收入《中國通史》第六冊。

        此外,還有石核、單脊平底石鏃、磨光石矛(殘)、琢制石鏃、鐵鏟、鐵錛、鐵漁叉、鐵鏵、鐵矛、鐵鏃、鐵鍬、傘沿鐵鍋、鐵車轄等兵器與農(nóng)耕漁獵工具,以及銅代用祭牌、銅環(huán)、雙耳瓷扁壺、銅香爐、六耳銅鍋、三足祭器、手制陶罐和掛彩瓶、三足祭器等各類用具,出土于上世紀50至80年代,保存在省、市博物館里。

        二、伊春金山屯區(qū)(位于小興安嶺腹部地區(qū))古文化及金代文化遺址、文物概述和例舉。

        金代出土文物和發(fā)現(xiàn)的金代遺址、遺跡和文物,在金山屯地區(qū)數(shù)量大,檔次高。本文將以筆者最熟悉的金山屯區(qū)域為重點,進行金代歷史的研究。

        “北山大砬子”遺址 位于區(qū)(局)址北部一座孤山陽坡上,因東臨湯旺河有突兀矗立的高30米左右的石壁懸崖,而被稱為“大砬子”遺址。該遺址南北200米,東西150米,呈扇形,地勢開闊,依山傍水,系漁獵皆便的古代理想居住地址。遺址文化層約0.4米至1.7米不等,陶片十分豐富。1982年5月和1984年6月,經(jīng)伊春市文物普查隊調查、復查,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晚期和青銅器時期文化遺存2類。其中,新石器晚期遺存,應早于扶余文化,晚于燕歌嶺文化。青銅器時期遺存類似青海文化。在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中,采集夾沙手制黑、灰敞口、直口、斂口、鼓腹、平底罐與缽類陶器殘片多種,采集陶祖、類似陶熊的陶制動物及殘石磨盤底各1件。據(jù)史料記載與實物考查,陶祖為男性生殖器陶制品,是古人崇拜人類生殖的信奉物,它標明當時的歷史已進入父系社會。而殘石磨盤底,則表明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開始從單一的漁獵業(yè)轉入兼營采集生產(chǎn)階段。

        金代橫山北遺址 位于橫山森林經(jīng)營所北部0.5公里處,湯旺河左岸1至2級臺地之間。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長80米,因有磚窯取土,地表已被破壞。1982年5月,經(jīng)伊春市文物普查隊調查,在遺址內一個長6米,寬3米的土坑中,發(fā)現(xiàn)距地表以下0.3米處,有文化層0.15至0.25米。遺存大致分為上下2層。下層為鐵器時期的夾砂手制陶片,獸骨;上層為金代輪制陶片,木炭,獸骨。經(jīng)考查,該遺址當是鐵器時期和金代居住址。該遺址出土的鐵器時期文物應屬同仁文化類型。

        黎明遺址 位于金峰生產(chǎn)隊黎明小隊南0.75公里,湯旺河左岸1級臺地上。遺址在黎明小隊菜園子中,南北長200米,東西長50米。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隊調查,采集到屬于鐵器時期的紅衣陶、紅褐陶和屬于金代的泥質輪制素面陶、拍印紋陶殘片及泥質陶網(wǎng)墜等文物。該遺址為鐵器時期和金代的居住址。鐵器時期文化遺存屬于同仁文化類型。這一時期的遺址還有“饅頭山”和曙光遺址。

        橫山遺址 位于湯旺河左岸的1至2級臺地上(今橫山森林經(jīng)營所境內),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舊稱“王八脖子崗”、“王八脖子獵拿崗”、“庫倫氣”等名,現(xiàn)名“橫山”。該遺址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長約800米,為金代較大的居住址。據(jù)考查,金宣宗貞佑五年,曾有金人屯軍,設立過都統(tǒng)所。在1965年建立橫山營林新村時,以及1968年改建新曙光農(nóng)場后,在遺址西南及東北部建房,造林、開荒種地中,曾發(fā)現(xiàn)土灶、火燒土痕跡。揀集和出土過唐、遼、金代銅錢、鐵矛、鐵鏃、鐵鏵、鐵鍋與契丹文金牌、金帕、金環(huán)、蓋盒、掛釉瓷片、泥網(wǎng)墜、鐵刀、獸骨等文物。其中,契丹文金牌為全國出土的第一枚金牌,已經(jīng)載錄《中國通史》第六冊。1966年至1978年,黑龍江省博物館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分別派人進行調查,將橫山遺址的大部分文物征集到黑龍江省博物館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存展。

        橫山古墓群 在橫山經(jīng)營所北山的一處面積為100×300米的向陽坡馬蹄形谷地中,座落有56座古代墓葬。墓葬南距橫山屯100米,西距湯旺河岸500米。1965年,橫山營林新村在此造林整地中,曾發(fā)現(xiàn)石桌、石鼓、香爐、銅錢等文物。1966年至1976年,黑龍江省博物館3次派員調查,2次試掘墓葬6座,征集和出土“樂舞浮雕石幢”和玉石鳥、銅鏡以及青色長方磚、契形磚、獸印磚、布帛等文物。據(jù)考查,古墓群為金代女真人墓葬。1982年,伊春市文物普查隊復查時,發(fā)現(xiàn)試掘的古墓皆為紅、青磚砌筑的方形四壁墓室,隨葬木炭清晰可見。另外,墓葬衣帛亦不是粗衣麻布。從而斷定,此墓葬并非平民墓。然而,墓葬者原系何等身分,又為什么有這么多,尚屬不解之迷。

        舊窖址 位于橫山學校西北100米,湯旺河左岸的一級臺地上。窖址場地東西80米,南北100米,窖室為青磚砌筑,高3.5米左右。1968年新曙光農(nóng)場因發(fā)現(xiàn)舊窖而想到開辦磚場。在磚廠開辦時,出土1口六耳銅鍋和1個裝著銅錢的輪制陶罐。后來,陶罐被砸碎,部分銅錢被征集到黑龍江省博物館。1978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又在此征集到鐵鍬頭2把,“崇宗金寶”、“熙宗金寶”銅錢各1枚??脊殴ぷ髡咄茢喽?,該地當為金代窖址。這一時期的遺址還有“二十八”遺址、“大泡子”和干校遺址。

        陶類文物(1)陶祖: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遺址。長53毫米、直徑14毫米,為夾沙陶燒制,火候較高。(2)類似熊(鹿)的陶制動物:長12厘米,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遺址。(3)輪制素面陶罐:1984年征集于橫山森林經(jīng)營所,灰黑色,高100毫米,出土于橫山古墓中,為金代墓葬中的器皿之一。

        石器及石雕類文物(1)殘石磨盤底長265毫米,寬135毫米,厚54毫米,系花崗巖自然面鑿制面成,為新石器晚期棒形脫殼器的底部。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遺址。現(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2)石幢全名樂舞浮雕石幢,俗稱“八面仙”或“八面人”。1968年采集于橫山古墓群,為無人墓志碑。通體采用古代宮庭建筑中的漢白玉雕琢制作,高120厘米,由仿漢脊頂蓋(又稱云蓋),八面樂舞浮雕主幢、園鼓形蟾頭雕和八卦方位扇面形斜坡基座等節(jié)塊組裝而成。主幢分八面,每面43×15厘米,浮雕歌舞人物,有持箜簇,播混者,亦有吹笙弄笛,鼓瑟彈琴者,敲拍擊節(jié),手舞足蹈,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展現(xiàn)一派歡快熱烈景象。好似墓葬者享祀,又似生前豪華景象的再現(xiàn)。該石幢綜合反映了當時石刻建筑藝術水平,被列為珍貴出土文物之一。主幢、頂蓋、園鼓形蟾頭雕現(xiàn)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八卦方位扇面形基座存于伊春市文管所。(3)石鼓漢白玉雕制,宛如戰(zhàn)鼓之狀,現(xiàn)此物已失。(4)類石槽物器,此物已失。據(jù)當?shù)厝嘶貞?,此物長約100厘米以上,寬約60厘米,高約40厘米,并且配有脊蓋,此蓋尺寸比石槽物略大,這一實槽物是應該重點論證的器物。

        玉器類文物(1)蓋盒1978年10月在橫山遺址挖地窖時發(fā)現(xiàn),全盒系玉石雕制,分上蓋和底盒2個部分,平底園形,高60毫米,口直徑140毫米,上蓋微鼓(已殘),工藝頗精。據(jù)考證,此蓋盒為官衙案幾上盛放印章等物件之用品,黑龍江省內同類器物較少見?,F(xiàn)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2)手玩玉如意1983年在橫山經(jīng)營所群眾手中征集1對。形似檸檬果,每個長5.8厘米,最大直徑2.6厘米,大小一致,玉清色碧,半透明狀,光滑圓潤,富有彈性。經(jīng)考證,可能為古墓群中的隨葬品。現(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

        瑪瑙石鼻煙壺 征集于橫山森林經(jīng)營所。高5.2厘米,口徑2厘米,下腹部最寬處4.2厘米,通體由帶狀瑪瑙琢磨制成。壺蓋處嵌一圈銀絲,頂部裝鑲一塊朱紅色園形松耳石,下部是與壺蓋連接一體的銅質掏勺。整個煙壺造型精美,小巧秀麗,有便利使用之特點。現(xiàn)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

        金質器具(1)金牌1972年在橫山建房挖地基時出土,當時外包絲綢和金鉑(金鉑,現(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一部分)。金牌出土后被群眾分解為若干塊,其中1塊被黑龍江省博物館發(fā)現(xiàn)收回。不久,又從橫山經(jīng)營所征集1塊。其它碎塊至今查無下落。從殘件看,該金牌呈長方形、口角橢圓,全長139毫米,正面光滑如鏡,上有雙鉤陰刻“□”字樣(契丹文字),純金度95%以上?,F(xiàn)為省博物館主要覽品之一。(2)金環(huán)1979年由橫山經(jīng)營所征集,現(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金環(huán)環(huán)粗2毫米,內直徑5厘米。無任何紋飾,純金度達90%以上。

        古錢幣類(1)“大定通寶”出土于橫山古墓群,征集于1983年,現(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1枚)。該幣直徑2.4厘米,重9.8厘,幣色微黃,錢緣較闊,面鑄精致的仿“瘦金體”楷書“大定通寶”4字,背幕無文。據(jù)查,此類錢幣始鑄于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八年(公元 1178)。(2)“開元通寶”1983年伊春文管所征集(1枚),與“大定通寶”同出土于橫山古墓群。該幣直徑重量與“大定通寶”無異。幣面“開元通寶”4字為精美隸書體,錢緣深峻,背幕無紋飾。此幣鑄造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唐代早期的錢幣。

        其它類(1)帶柄銅鏡1982年征集于群眾中,原出土于橫山古墓群。鏡面呈微鼓園形,直徑77毫米,厚5毫米,下有梯形長柄長28毫米,厚3毫米?,F(xiàn)存伊春市文管所。(2)聯(lián)體小木鞋1983年征集,為橫山古墓群殉葬品之一。通體是由椴木雕刻而成的雙聯(lián)體,中間帶有1小鉆孔。每只鞋長3.5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鞋首以徒步登云方式向上卷曲。鞋口呈元寶形,小巧玲瓏,工藝精良。對于研究金代服飾特征具有重要價值。現(xiàn)存于伊春市文管所。

        伊春金山屯出土的主要文物,如“金牌”和“樂舞浮雕石幢”,引起了史學家的高度重視,許多專家學者專門攥文對這些文物進行評介,而且,這些年來,凡是有關金代的著作、書籍幾乎都專門提到金山屯(大豐)金牌和樂舞石幢,足見這些出土文物在金代史研究方面的歷史地位和重要史學價值。下面引述一些重要評介的文章和著作:

        《遼夏金元史徵·金朝卷》(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中有如下表述:“黑龍江省伊春金山屯出土的金代八面樂舞浮雕石幢,反映了女真人較高的文化藝術水平”。史學者李學良1980年在《求是學刊》(第二期)上載文曰:“在小興安嶺中的林城伊春金山屯,出土了一尊八面柱體樂舞浮雕石幢,上有正方形的頂蓋,系仿我國漢以來古典建筑形式的廡脊。下面有三個蟾頭組成的底座。中間柱狀石幢,刻有各式各樣形態(tài)的人物浮雕……宛如在進行一場精彩的文藝表演,表現(xiàn)出高歌歡舞的熱烈場面,反映了女真人較高的文化藝術水平”。著名學者米大偉先生所著《東北歷史》(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中說:“伊春金山屯出土了金代的樂舞浮雕石幢(即石柱子),外形柱狀,八面體,每龕內雕刻一人,共八人,其中一人手舞足蹈,另外七人手執(zhí)不同樂器,似在進行文藝表演,手中樂器與中原同?!敝穼W家王宏北和尚永黎也評價說:“這件樂舞石幢為漢白玉雕刻而成,在柱狀八面體的每一個側面都浮雕著一位樂舞人物,八面浮雕的畫面分別是:一人懷抱箜篌,一人懷中抱阮,一人吹笙,一人彈奏琵琶,一人擊鼓,一人橫笛吹奏,一人雙手敲擊樂器,一人作舞蹈狀。這是反映黑龍江地區(qū)的音樂和舞蹈狀況的最有力的實物見證?!逼渌嘘P書刊也做了介紹。

        關于金牌,著名史學專家魏國忠先生專著文章《伊春市大豐(金山屯)金牌的斷代》的考證文章,發(fā)表于《求是學刊》80·4期。魏先生認為金山屯區(qū)橫山出土的這塊金牌屬金代無疑。而且證明,此金牌乃大金皇帝親掌之物,管理極為嚴格,在金山屯發(fā)現(xiàn)此牌,具有極重要的史學價值。但持有人究竟是誰,他認為尚需考證。

        三、金山屯區(qū)域暨橫山等地百姓一些傳說之謎

        金山屯橫山久有民居,曾是當?shù)匾粋€村屯,后發(fā)展成一個農(nóng)場,文革期間在此溝建有“五七干?!保F(xiàn)為森林經(jīng)營所。其地理位置位于金山屯區(qū)(林業(yè)局)南部,與南岔區(qū)(林業(yè)局)接壤。小興安嶺最大的河流湯旺河就從此地流過,為湯旺河的中下游,再往南,湯旺河則彎向東南方,經(jīng)湯原縣,流入松花江。橫山南緣,是砂山屯(現(xiàn)歸南岔區(qū)管),北面有饅頭山,二十八溝,金峰農(nóng)村,再北就是金山屯區(qū)(局)址所在地,著名的山間河流——大豐河從這里入湯旺河,而大豐河溝系是通往小興安嶺東麓至鶴崗、佳木斯平原和黑龍江的三角州的通道。橫山作為當?shù)匾粋€自然村屯,歷史多有變遷,人口居住也不穩(wěn)定。但這里有小興安嶺區(qū)域最大的古墓群,而且附近發(fā)現(xiàn)大量金代遺跡和多種文物。與之相對應的是當?shù)匾恍┠腿藢の兜膫髡f和特殊的山溝地名。

        1、橫山經(jīng)營有怪怪的山溝名:“孩子溝”、“孫子溝”、“孫麻子溝”、“饅頭山”、“五龜奶子山”、“三饅頭山”、“王八脖子崗”、“王八脖子獵拿崗”、“干巴溝子”、“五國流”、“五國嶺”、“二十八(阿師拔)”、“唐國山”、“趟過嶺”、“粘魚河”、“庫(卡)倫氣河”、“烤肉庫倫”、“二十查拉巴氣”等。

        2、金山屯區(qū)域:“點將臺”、“金兀術點將臺”、“臥龍鱉河”、“查(拉)巴氣”、“查(拉)巴氣·斯必干河”、“查(拉)巴氣山”、“嘎啦氣河“、“三十查(拉)巴氣”、“大真(金)峰”、“大荒溝”、“蠟白山(老白山)”、“阿爾坦·阿布拉·愛拉”、“忽魯頭溝”、“石忽魯砬子”、“烏龜韃子大砬子”、“皇帝砬子”、“烏龜奶頭山”、“多寶金山”、“業(yè)龍山”、“五堵砬子”、“鷹鴿砬子”、“臥龍彎”等。

        3、關于金兀術墓的傳說。自從橫山發(fā)現(xiàn)古墓群,當?shù)匾恢眰髡f金代名將“金兀術”墳墓。而南溝點將臺之南山被人傳說為金兀術圍獵場和金兀術“點將臺”。

        4、關于罕王墳的傳說。橫山古墓群,當?shù)匾渤S腥藗髡f這是“罕王”墳,“可汗”墳。但罕王、可汗為何人,版本不一。

        5、關于“大宰相”出地的傳說。當?shù)厝藗髡f此地出過“大宰相”。此“大宰相”為何人,說不清楚。

        6、關于“萬戶侯”的傳說。當時傳說金朝時此地為萬戶侯之府地。

        7、關于“大帥府”的傳說。說橫山是大金元帥府地。

        8、金山屯區(qū)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地名是:“大荒溝”、“大真峰”和“查(拉)巴氣”(山、河原址以前叫此名)。

        這些古墓、遺址、多種文物和當?shù)剡@些耐人尋味的地名遺留以及各種民間傳說,是否有什么相互的聯(lián)系?深層次的歷史仍是一個謎。至今仍未有一個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比如以金山屯橫山為代表的金代遺址是怎樣形成的?哪些人在這里生活過、居住過、打過獵或捕過魚或征戰(zhàn)過?這里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又十分獨特的文物——金牌、石幢、古墓群由來如何?這里有金代著名人物活動遺跡嗎?民間的許多傳說雖然未見經(jīng)傳,但它是有來源的還是無源之水?這里的許多歷史現(xiàn)象和人名地名的特殊詞匯,是小興安嶺先人的遺留延續(xù)還是現(xiàn)代人的主觀臆造?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等等,從發(fā)現(xiàn)這些古跡文物至今,尚沒有一人做出肯定的回答。實事求是地說,這確實是個天大的難題,就是專業(yè)頗深的歷史學者,也難亦其難,因為這些遺跡和文物大多沒留下文字,或者說,壓根就沒有任何文字(金牌和銅錢除外)。沒有文字、沒有憑據(jù)胡亂瞎說,那是歷史學家的大忌!可是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這些沒有文字的遺跡和文物,就永遠做為一個問號而成為永遠的迷嗎?筆者認為,這不是我們應持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而且應當從各方面、各個角度、各個領域為破解這些千古之迷而勇敢地進行探索,哪怕能找出一絲希望之光也是可取的。

        我認為宋德金會長(中國遼金暨契丹女真史學會會長,著名歷史學家)講的很有道理,他說:“這些年來,許多與遼金契丹女真活動有關的地區(qū),都在大力發(fā)掘這方面的歷史文化資源,地方史志研究者,愛好者也做了許多工作。盡管由于種種限制,其總體水平不高,但是他們憑借地緣優(yōu)勢,對于推動區(qū)域文化研究發(fā)揮了作用。學者有興趣寫作一點大眾閱讀物,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用較通俗的形式發(fā)表出來,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史料上,遼金史料較少,成了開展遼金史研究的一大障礙。擴大史料來源更為重要,凡古往今來人們生活的一切遺留,不論是物質的還是觀念的,統(tǒng)統(tǒng)當作史料看待。地下埋藏的古文字、古樂物、地上遺存的廟宇建筑,石刻雕塑、文化史方面的民俗、傳說、觀念、信仰,民族學方面的民族語言文字,文獻方面除舊籍方志外,凡檔案、筆記、小說、戲曲、詩文、宗教典籍等等一切,全部納入史料范圍。這點對文獻不多的遼金史研究尤為重要?!?/p>

        筆者以一個當?shù)厝说囊曇斑M行了幾十年積累研究,搜集了當?shù)厣鐣F(xiàn)象特別是對地理名稱的追索研究,發(fā)現(xiàn)了大量有益線索,為破解這些歷史之謎找到了另一把金鑰匙:地名說——民間傳說,——當?shù)貙嵺E實物查證——史書及專業(yè)書刊論文記載相互對照,終于發(fā)現(xiàn)一絲光亮的希望!下邊逐章予以介紹和分析。

        猜你喜歡
        橫山金代遺址
        三星堆遺址
        神秘的地下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fā)現(xiàn)遺址?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情暖橫山
        金代張楠墓志考釋
        金代吏員服飾淺探
        對金代提點刑獄的幾點認識
        長白山冊封始于金代
        西夏時期橫山地區(qū)若干問題探討
        西夏學(2018年2期)2018-05-15 11:21:52
        元豐五年宋朝進筑橫山雜考——兼論《種太尉傳》中的一些問題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18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中国片|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九色|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播放| 成年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三区| 亚洲第一女人的天堂av|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高湖呻呤久久av|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236宅宅理论片免费| 久久丁香花综合狼人|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 亚洲男人堂色偷偷一区|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看久久久久久a级毛片| 乱码午夜-极品国产内射|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国产av一级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一区二不卡| 在线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丨九色丨国产人妻熟女|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99亚洲乱人伦精品|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直播 |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 欧美国产高清| 亚洲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