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紅
(訥河市文物管理所 黑龍江 訥河 161300)
上京龍泉府是著名的我國唐代渤海地區(qū)的首府,是黑龍江省現(xiàn)存的最大的古城遺址。上京故城址地處牡丹江中游東京城盆地內的沖積平原上,今屬寧安市渤海鎮(zhèn)。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龍州領永寧、肅慎、富利三縣。龍州為首州。永寧縣依郭。肅慎縣在上京西南15公里故肅慎地。寧安大牡丹渤海城址為富利縣治。牛場渤海古城,也為龍州所轄。湖州在今鏡泊湖附近。鏡泊湖北岸平房店北山城墻砬子、南湖西1公里許之古城、大石頭河古城,與湖州所屬3縣的佐慕、豐水、扶羅相當。城墻砬子為湖州治所。渤州距龍州未遠,領貢珍縣,大約為現(xiàn)在的牡丹江市北郊樺林古城。
一
渤海為粟末靺鞨所建。唐武德間,粟末靺鞨紛紛歸附。唐朝總元年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為許國公,粟末靺鞨的大舍利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拒絕受命。于是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領靺鞨部眾離開營州,東渡遼水,返回靺鞨故地。唐廷命契丹降將李楷固帥兵追擊,乞四比羽被殺。圣歷元年,大祚榮(乞乞仲象的兒子)率眾到太白山東北奧婁河一帶筑城定居,也稱“舊國”。大祚榮自立為震國王,仍稱靺鞨。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曾受唐冊封為震國公,當然雖自立為震國王,實際是默認了唐朝對他的統(tǒng)轄與宗主地位。
公元七一三年唐朝政府以大祚榮所轄地區(qū)為忽汗州,任命郎將崔忻為“使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前往冊封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府也稱渤海都督府。從此粟末靺鞨等“去靺鞨號”,專稱渤海?!焙龊怪菔俏覈瞥跂|北設置的政治、軍事機構之一,下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周、一百三軍事機構之一,下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有居民十余萬戶和常備兵數(shù)萬人;它的管轄范圍北至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東到日本海,西南抵今開源、鐵嶺一帶,包括今東北大部及蘇聯(lián)沿海州的全部地方。約公元七五五年,渤海的首府遷到上京龍泉府(忽汗城),即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zhèn)。渤海自高王大祚榮起到末王被契丹族攻滅止,共傳十五世,歷時二百二十九年。
渤海經(jīng)常以朝貢、謝恩、祈請、賀正、進俸、賀端午等名義朝唐。《新唐書·渤海傳》記渤海朝獻,從玄宗到懿宗時共達99次。渤海來使至長安朝獻時,還常被留宿衛(wèi),如開元十三年五月“王弟大昌勃價朝,留宿衛(wèi)”;十四年四月“王嫡男大都利行朝,留宿衛(wèi)”等等。唐廷曾先后分別冊封大武藝、大欽茂、大崇璘、大元瑜、大言義、大仁秀等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等。渤海都督府初歸河北道營州都督府管轄,神龍二年改轄于幽州都督府管轄,開元二十八年再改轄與平盧軍節(jié)度使;永泰元年唐設淄青平盧節(jié)度使進行管轄。
二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城,是唐代渤海國的五京之一,也是四個國都之一。在渤海229年的歷史中,政權中心曾兩次遷都于上京163年之久,成為永久都城。第三代國王大欽茂時,上京的宮城已初建完成,并把國都遷入上京。他在位的后期又把國都遷到東京龍原府;到第六代國王大嵩璘時又把國都遷回上京城并完成上京城的內城營筑;十一代王大彝震時又完成了上京外城的營造。以后的十二至十五代王皆一直以此為都,成為渤海政權經(jīng)營時間最長久、建設規(guī)模最宏偉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渤海上京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城環(huán)套。城址:外城墻東西長四公里多,南北寬三公里,城周長約十五公里眾。外城墻是用夯土疊筑成的,有的段落為土石結構,現(xiàn)殘高二至四米,基闊七至十米,頂寬二至三米,可見城墻當時是相當高峻雄厚的。外城里面早已辟成耕地,到處可見殘磚碎瓦,參差陸離分布著建筑廢墟,建筑用的石料隨處可見。經(jīng)調查鉆探證實,外城四面設有十門,南北各三門,東西各二門。
內城位于外城內中北助,長方形,南北長—千米,東西寬五百米。城墻大部分已經(jīng)坍頹,僅部分地段保存較好。宮城在內城里,南北長五百八十米,東西寬五百米,也是長方形,東、西、南各有一門址。城墻主要是用玄武熔巖堆砌的,相當堅固,現(xiàn)存高度約二至三米。宮城正門位于南墻中部,經(jīng)鉆探考察,發(fā)現(xiàn)了二個側門址,兩側門之間是一個高達五米多的臺基,上面列有四排直徑為七十厘米的柱礎石。這個臺基是當時宮城南門的門樓遺址。宮城東、西墻中部各有一門,但規(guī)模不大。
宮殿址:宮殿址集中在官城里邊,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共五座。從宮城南門往北約二百米處,是第一殿址(俗稱“金鑾殿”)。臺基四周用石塊砌筑,高出地面一米多。殿址東西長六十四米,南北寬二十七米,臺基上保存有四十個大型礎石,這是當時宮中主要宮殿之一。第一殿址北為第二殿址,因被盜掘過,現(xiàn)在臺基遺址高低不平。殿址東西長八十二米,南北寬二十八米,上面有不少位置錯亂的柱礎石,從面積上看,這是宮城內最大的殿址。第二殿北一百三十米處是第三殿,基址上的樁礎石都完好地保存在原來位置上,可看出當時建筑的輪廓來。第三殿北為第四殿,建筑址較低,柱礎石整齊地排列在地上,可看出是由幾幢房子組成的,房與房之間有走廊相通。第五殿靠近宮城北墻,不如上述幾座宏闊。各殿之間,兩側都有長廊相接。現(xiàn)存的長廊址的柱礎石是對稱的,尤其第一殿址東側長廊柱礎石仍清晰井然的保存在原位置上。宮殿是渤海封建貴族進行統(tǒng)治和居住的地方。
八角石井:在宮城中部,第二殿址東側,有一口古井,是渤海貴族們用過的。在文獻中,對這眼石井有過不少記載。清初的《白云集》中說:“別有小城,似宮禁,左右石井二,白石銑砌八角形”。月外的一眼外,今已不存。據(jù)《盛京通志》記載,清代曾從井中淘出過鐵砧、占鏡和帶文字的銀牌等。因井口是八角形,當?shù)厝舜嘌胤Q其為“八寶琉璃井”,其實井即不是琉璃的,也沒有“八寶”,卻砌筑得十分玲瓏別致。井口和井壁通體用灰白細質玄武巖塊精心砌筑,井身光好無缺。井水清例甘潤,是東京城一帶上好的水井,至今來住行人多飲井水解渴。一九六三年曾對八角井口進行維修,上建井亭,周圍設欄鑲鏈,妥予保護。
禁苑址(俗稱“御花園”)禁苑址在宮城東墻外,是渤海統(tǒng)治者享樂游賞的去處,占據(jù)內城的東部,南北長八百五十米,東西闊二百米。苑中有一個橢圓形的湖池,至今還很低洼,常年積水,蘆葦叢生,曾是渤海王族蕩丹觀魚的地方。在瀕臨游池的東西兩岸各有一個人工堆筑的假山,殘高約三至五米。在臨近北岸的池內,有兩個對峙的小丘,丘上的野草閑花映襯著殘斷的琉璃碧瓦和幾塊大的柱礎石,這是湖中亭榭的遺墟。
街坊址:經(jīng)考古鉆探證實,外城內主要有五條寬闊而筆直的大街,是由外城四面十門對應鏈接而成的。從內城南門到外城南墻中門,是城內一條最寬的衍道,寬達八十八米,可稱作城內的中央大街。這條大街把城內分成東、西二區(qū)。其余四條街寬四十至五十米之間。街道兩旁是“坊”址,即被規(guī)劃的居民區(qū),居住著官吏、商人、手工業(yè)者和農民。每一坊占地面積,大約長五百米,寬四百米左右。上京城的街坊布局講究對機每坊的規(guī)模也大體一樣。在街道的兩旁有坊墻,闊三至五米,即街道在坊墻之間穿過。除五條主要大街之外,還有坊與坊之間的通道一類的小巷。滄海桑田,而今這些街坊址的大部分早巳變?yōu)楦睾同F(xiàn)代居民區(qū)了。
寺址:在城內發(fā)現(xiàn)有渤海古寺址十座,城外發(fā)現(xiàn)二座,這主要是受中原地區(qū)佛教盛行影響的結果。寺廟規(guī)模宏闊,如“中央大街”東側的一個寺廟址,殿基東西長五十二米,南北寬三十點七米,上面礎石整齊,四周鑿石鑲邊。在寺址附近可時常采集到銅佛、陶佛以及建筑裝飾品的殘件。
三
在舊中國,上京龍泉府古城遺址,曾多次遭到一些帝國主義者的破壞和盜掘。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期間,在一九三三和一九三四年間先后兩次大規(guī)模盜掘,破壞了很多遺跡,盜走了許多珍貴文物。
解放后,黨和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視。一九六一年,上京龍泉府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設在渤海鎮(zhèn)的寧安縣文物管理所),設立大批永久性標樁和標示牌,發(fā)現(xiàn)和征集大量文物,發(fā)動群眾進行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保護、管理和宣傳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1]邢定康.旅游學研究[M].2007.
[2]米大偉.東北歷史:黑、吉、遼及東蒙通覽[M].2009.
[3]楊永茂.黑龍江簡史譯本[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