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山東服裝職業(yè)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發(fā)展社會主義新文化,繁榮農村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有一個獨特、豐富的內涵,包含了廣泛和深刻的思想。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于農民的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以及繁榮新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新農村體育的發(fā)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齊全、環(huán)境優(yōu)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建立農村新風尚、構建和諧農村為目標,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是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全面進步,促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農村體育是在農村地區(qū),以每個年齡段的農村人口為對象,以提高農村人口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發(fā)展為目的,包括農村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各種體育教育和各種形式體育活動。作為農村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體育文化是指所有世代農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農民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它是農民的體育思想和體育文化,在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認知風格、思維模式、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和心理的深層結構,它表達的是一個農民的精神世界、個性特征和文明程度。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體育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越發(fā)明顯,黨中央、國務院從實現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把全民健身體系納入到未來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來,充分肯定了體育文化建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一方面能夠提高廣大居民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當人民群眾的思想、發(fā)展觀念和價值取向等發(fā)生碰撞的時候,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體育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制約著人們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質,鍛煉人的意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體育文化建設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價值觀、人際關系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改變農村落后的觀念、排除不健康的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促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村人口的素質制約著中國人口的整體素質,體育文化的建設不僅能夠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也是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強化農村民風、民俗的建設,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素質的有效途徑。
鄉(xiāng)、村干部和群眾業(yè)余藝術愛好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主力軍。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支體育文化建設隊伍中普遍存在著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和專業(yè)素質不高等問題,致使這些工作人員對體育文化和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理解不夠深入和全面,因此造成了他們不能夠滿足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另一個方面,由于農村體育文化建人才的非常稀缺,人民群眾往往有了對某項體育或文化活動的熱情,但苦于無法找到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導致活動不能順利進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fā)展。
體育場地、設施是體育活動開展的必備的物質條件,同時也決定著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農村體育文化設施包括廣大人民群眾鍛煉時所必需的體育場地、器材以及基礎的體育設施等。近年來,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已經引起各級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是這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運動的需要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一方面,要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加大對農村體育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社會相關資金和企事業(yè)的贊助等方式,擴大資金來源渠道,以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由于對農村體育文化建設重要性和相關體育文化知識宣傳的力度不夠,又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所以未能夠幫助廣大農民轉變對體育文化活動的一些偏見,未能引導他們樹立健體、健心的意識,導致廣大群眾對體育文化事業(yè)的參與熱情不夠高漲。從事基層的體育宣傳工作,如果不能夠從根本上喚起農民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熱情,那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就會面臨很大的難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農村體育文化發(fā)展歸根到底是還是發(fā)展農村經濟。換言之,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是否成功和它所寄生的經濟土壤是密切相關的。當前,在不少地區(qū)的農村,農民在養(yǎng)老、醫(yī)療、低保和體育健身方面還是一片空白,薄弱的經濟基礎無法為體育文化提供發(fā)展的沃土。所以,體育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的前提必須是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政府應當制定合理的產業(yè)政策,在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方面下大工夫,實現農村、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發(fā)展農村體育,才能從根本上發(fā)展農村體育文化,才能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同時,在依靠國家資金投入的前提下,要積極吸引社會投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發(fā)展農村體育文化的良好局面。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把增強農民體質作為農村體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切實抓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加速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堅持面向農民、服務農民,注重實效,惠及全國各地農民,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真正成為“民心工程”,不斷建設和完善一個覆蓋全國的、容量大的、社會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健身服務體系。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民族眾多,又加上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改革開放的程度不同,因此,在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中,不能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須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物質文化水平,必須要與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物質文化水平相適應。另外,要根據各地和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體育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既要廣泛吸收、繼承和發(fā)揚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的體育文化,也要注重與有時代感的現代體育文化相結合。例如,傳統(tǒng)的武術、龍舟、舞龍、風箏、秧歌等項目,這些都是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有當地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而球類、田徑、健美操等一些現代的體育項目也正在農村受到歡迎和推廣。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寓教于樂,讓廣大農民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在運動中體驗快樂,獲得健康,同時也使體育真正走進農村和農民,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當前,制約我國農村體育活動開展困難、開展少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對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和指導。據調查顯示,目前農村幾乎沒有從事體育文化和體育活動的管理機構,村、鄉(xiāng)鎮(zhèn)一級中不設專門負責體育工作的干部,所以導致現有的一些體育活動完全依靠農民自發(fā)組織,體育組織和社團鳳毛麟角。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管理和專門人才的指導,致使這些體育活動的收效甚微,這些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要充分發(fā)揮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功能,在基層設立相應的專門從事體育管理的機構和組織,并通過這些組織的組織、管理和指導,不斷建立健全農村體育社團組織和體育骨干隊伍,注重發(fā)揮農村現有體育組織的特殊作用。
[ 1 ]馬岳良.體育文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價值[ J ].體育學刊,2004(2):24-26.[ 2 ]林克明.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國農村體育現狀、特征及發(fā)展對策的初步研究[ J ].安徽體育科技,2005(1):16-18.
[ 3 ]陳彬.中國農村體育基本理論研究現狀[ J ].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5):96-97.
[ 4 ]裴立新. 當前農村體育發(fā)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 J ].體育與科學,2003(3).
[ 5 ]田振生,袁玉濤. 體育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及發(fā)展對策研究[ J ].經濟研究導刊,2010(2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