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倫理,簡單的說就是需要在綜合考慮人、環(huán)境、資源的因素的基礎上,著眼于長遠利益,在發(fā)揚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現(xiàn)代設計倫理的理論主張可以以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的《為真實世界的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書作為起點,書中寫道:設計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shù)富裕國家服務;設計不但應該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有限資源的使用問題,應該為我們居住的地球和它的有限資源服務。這種具有倫理意蘊的設計思想開啟了設計理念的新思維。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西方國家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更加具有倫理意義和可操作性的設計理念——“綠色設計”和“人文設計”。綠色設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注重生產(chǎn)過程與生產(chǎn)結果對自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強調(diào)可再生產(chǎn)、可回收再利用、對環(huán)境無污染的使用原則。它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叭宋脑O計”則強調(diào)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類自我價值的尊重,對人們個體需求的滿足。“綠色設計”與“人文設計”雖然只是一種設計理念的倡導,沒有專門的鴻篇巨著對它進行理論闡釋,但卻推動了整個設計界的健康發(fā)展。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人本設計”的概念被引入我們的教材,以致很多設計類文章常把“人性化設計”、“人體工程學”等詞匯偷換為“人本設計”。咋看來,這些概念意義相近,可以互換。但是如果分析其深層含義,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是不能畫上對等符號的。
“人性化設計”屬于“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范疇。設計史家王受之更是簡要的指出“它的宗旨是研究人與人造產(chǎn)品之間的協(xié)調(diào)關系?!盵1]
“人本主義”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從字面上看,“人本”,以“人”為“本”,充滿了對人的尊重和關愛,是應該充分肯定的理念。然而,近代以來,資本擴張導致的人對自身力量的盲目崇信,“人本主義”也就滑向了“人類中心主義”。
那么,設計是否應該“以人為本”呢?這就要看站在何種角度。如果從設計本身來看,“以人為本”的提法并沒有錯,但是孤立地講“以人為本”,就潛在這樣一種危險——即在設計中僅僅考慮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為設計活動的唯一尺度,進而產(chǎn)生誤導,使人走向與自然的對立。前段時間看了部電影《蝴蝶效應》,其開頭的旁白令我記憶深刻:“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地球是一個有其自身生命結構和生長規(guī)律的生命體,它有強大的包容力和自我修復的功能,但是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力量下,它變得滿目瘡痍。這一步步幾乎可以預見的未來,向人類鳴響了警鐘,人類也開始認識到人類屬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屬于人類,人類只是大自然中渺小而柔弱的一部分。
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類缺乏的并不是 “人本”思維,而是人際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協(xié)調(diào)平衡的“大生態(tài)觀念”。至此,提出“以自然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本”的指導思想,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理念。
綜上可以看出,“以自然為本”的實質(zhì),是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并且我們也“可以從自然造物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學習到一些最基本的設計原理。”[2]
道家哲學歷來以自然的無限來凸顯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以天地無言之大美來對照人喋喋不休的狹隘。道家認為人不可能成為萬物的尺度,相反,作為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必須接受自然賦予的神秘規(guī)定。從設計學角度看,起碼有三點值得學習:(l)老子為“設計倫理”提出過最高道德準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2)莊子提出了“萬物一體論”,指出宇宙萬物為息息相關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睆娬{(diào)“天與人不相勝也”、“無以人滅天”。[3]
(3)莊子倡導“吾喪我”、“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4]的大設計理念。強調(diào)只愛自己或某些人的自縛縛人的短視設計乃小設計,愛人類,愛自然,愛宇宙中一切生命存在的大生態(tài)設計才是大設計。
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設計主體,應該從職業(yè)自律的角度去分析和認識,從社會的積極良性發(fā)展、公平正義、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出發(fā),通過設計的手段,來使大眾覺醒和感悟。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的“序”中說:“設計可以介入大眾生活發(fā)揮社會影響力的作用,從日常角度入手,倡導資源循環(huán)再利用,為企業(yè)提供了將設計轉化為生產(chǎn)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方法?!盵5]“設計定要向社會發(fā)言。并從基本觀念入手,向社會灌輸了‘合適就好’的生活新理念”[6]
另外,還應看到,雖然滿足更舒適的生活需求是設計的基本目的,但“肯定物質(zhì)欲求的合理性與個體選擇的多樣性,并不意味著放棄整個社會共同追求的理想”。[7]設計離不開與商業(yè)的關系,但設計師獨立的尊嚴與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自律性應當受到高度的重視。
當然,設計論理的拯救并非是靠設計師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國家、政府的倡導和教化,大眾媒體的輿論和導向,個人的自律和重視,綜其合力,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對理想環(huán)境的希望才不會變?yōu)槭?/p>
注釋
[1]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新世紀出版社 2001.236頁
[2]王美艷 設計之道與深層生態(tài)倫理學 裝飾2007.8
[3][4]《莊子》“齊物論”篇、“大宗師”篇、“秋水”篇。
[5]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朱鍔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6]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朱鍔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7]傅守祥:《審美化生存》,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