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青春電影是指以青少年這一類人物為表現(xiàn)對象,圍繞青少年生活這一題材展開的電影。同時,人們對于青春電影也還存在多方面的認識,僅從稱呼上看,青春電影還被稱為“青少年電影”、“成長電影”等。
青春電影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電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國的青春電影雖然起步較早,但由于種種原因,其發(fā)展與影響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時期以后,我國的青春電影才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電影的影響下,我國的青春電影更是有了明顯的變化。下面,筆者就以美國好萊塢青春電影為切入點,簡要談論一下其對我國青春電影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影響。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國左翼電影運動興起,一時間,中國的電影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局面,當時產(chǎn)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這其中就包括青春電影。比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漁光曲》、《馬路天使》等,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為表現(xiàn)對象,他們由于經(jīng)歷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種種無奈而一時沉淪,最終卻從茫然中幡然醒悟,從而積極和社會反抗來進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這段時期的青春電影主要以“覺醒與反抗”為主題。到進入五六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都沉浸在建國的巨大喜悅之中,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當時的電影人也積極響應時代的號召創(chuàng)作了一批具有紅色經(jīng)典的青春電影。其中以《紅色娘子軍》、《董存瑞》、《青春之歌》等片最為有名。七八十年代,隨著文革的結束,中國電影也步入了一個發(fā)展的新時期,當時隨著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開明與開放,出現(xiàn)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態(tài)亮相的、追懷流逝了的青春歲月的傷痕電影,一時間傷痕青春片成為中國青春電影的創(chuàng)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我國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變以及受到西方世界價值觀的沖擊,西方電影的商業(yè)化浪潮不斷的沖擊著我國電影市場。這時,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為九十年代后的中國電影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往往以社會邊緣人物的處境為突破口,將自己對真實社會的人生體驗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將之展現(xiàn)出來。這時的青春電影中充滿了對青春的焦慮與迷茫,也因此被稱為“感傷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歲的單車》、《陽光燦爛的日子》等。
美國青春電影誕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于好萊塢電影的類型化敘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業(yè)運營模式享譽全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好萊塢電影迎來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個高潮。代表作品有入選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的《無因的反叛》,此外還有《野小子》和《黑板叢林》等。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國出現(xiàn)了歷史上著名的“反文化”運動,故而當時的美國青年熱衷于反叛社會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因此,當時的好萊塢青春電影對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畢業(yè)生》、《逍遙騎士》等。由喬治?盧卡斯執(zhí)導的《美國風情畫》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該片表達了主人公對逝去了的美好時光的一種無限懷念,是一部懷舊影片。美國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好萊塢電影如《早餐俱樂部》、《春天不是讀書天》、《死亡詩社》、《青春年少》依舊是演繹著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個美國處男》和《美國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現(xiàn)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畫了青少年在面對性問題時的困惑與探索。而二十一世紀以后的好萊塢青春電影更是著重的刻畫著這種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處就不再贅述。
在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青春電影興起至今的絕大部分好萊塢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個十分相似的特點,即:青少年在表面上離經(jīng)叛道、憤世嫉俗,給人一種叛逆少年的感覺;但另一方面,卻又展現(xiàn)出了一個內心純潔、善良,富有愛心的有為少年的形象。兩種形象的構建看似是矛盾的,但電影對這兩種形象的定位卻是有著一定合理性的:美國青少年的叛逆是對美國社會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淺薄的中產(chǎn)階級價值觀的一種不滿、鄙視、反抗的體現(xiàn),所以多數(shù)影片中的人物會有不用功讀書、滿嘴淫言穢語、抽煙喝酒、打架斗毆甚至亂性等不良行為;但在這種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卻又不時的展現(xiàn)出其富有愛心、同情心、憐憫心的一面。這兩種形象的交相呼應,恰恰形成了好萊塢青春電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復合形象”,這種形象的出現(xiàn)恰恰生動地描繪出了美國青少年的那種對青春的困惑與迷茫。
從各個時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現(xiàn)”上來看,則大體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從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階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階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所以當時的青春影片多表現(xiàn)出青年人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不滿,以及一種與命運抗爭的情調,這是一種對命運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電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為表現(xiàn)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無論是七八十年代的傷痕青春片還是九十年代后的感傷青春片都較多的表達出一種對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數(shù)影片都折射出一種因時代的變遷,青年人對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構建下的當代社會的一種不適、對抗,更有甚者表現(xiàn)出一種“反叛”的情緒。
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是與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萊塢青春電影的影響。如七十年代拍攝的《美國風情畫》這部影片,四個中學畢業(yè)生在即將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與茫然,故而決定徹夜狂歡。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樂部》則展示了五個叛逆中學生與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教育制度的沖突與對抗。由上述分析可見,美國青春電影中青少年的”叛逆與反叛“形象可謂是從其誕生之日起便已現(xiàn)端倪,并一以貫之。而我國的青春電影中的青少年“叛逆與反叛”形象是從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這之中,好萊塢青春電影對我國青春電影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無論是好萊塢還是中國的青春電影,兩者雖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會形態(tài)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兩者雖然在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青春母題”卻是一致的——成長與叛逆。成長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個過程,自然也是青春電影所著重要表現(xiàn)的橋段。有研究者認為對于“成長”的內涵,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涵義,分別是:身體成長(包括身體發(fā)育、體格和體質方面上的成長)、心理成長(主要指自我意識和理性判斷能力上的發(fā)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長)以及精神成長(指價值觀、信仰觀等人生觀上的發(fā)展與成長)。[1]縱觀中美青春影片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長”的刻畫是十分翔實的,叛逆表現(xiàn)在身體身外的各個細小方面。因為,成長與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變的“青春母題”,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中美青春電影的“青春母題”在電影中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狀態(tài)”——浪漫與毀滅。[2]由于青春期是一個人心理、生理發(fā)展變化最為明顯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心理上開始逐漸對異性產(chǎn)生好奇與好感,開始渴望接近異性。青春電影恰恰又主要是以青少年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為基本敘事情節(jié)而展開進行演繹的,所以自然少不了青少年人之間的相互對異性的朦朧的愛意以及青澀的愛情,而這往往也顯現(xiàn)著浪漫與唯美。在青春電影中,除了展現(xiàn)了青少年浪漫情懷的一面,同時,青少年人由于種種原因而頹廢、叛逆、反叛的事例與情節(jié)也比比皆是。無論這種肆意的頹廢、無由的叛逆、瘋狂的反叛是出于何種原因,這其中都表達出了一種對青春的“毀滅”。
中國青春電影發(fā)展至今,已有約80年的歷史了,在各個時期,中國青春電影都僅僅依照著時代的特點展現(xiàn)著那個時代的青少年人群的群態(tài),可以說,中國青春電影就是展現(xiàn)中國青少年的一面鏡子。雖然,中國青春電影發(fā)展到今天進步明顯,但同時還應看到,我國的青春電影還是有著諸多不足與上升空間,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應加強個體“平民化”視角來展現(xiàn)新一代青少年人?,F(xiàn)在很多青春電影往往偏愛關注社會中的邊緣群體、特殊群體,因為這類群體里的青少年身上能折射的問題更符合大眾獵奇的心理需求。關注這部分人本身沒有什么過錯,但是要看到,在社會中還是“普通的青少年”居多,這部分人身上也許沒有千奇百怪的故事,也許沒有崎嶇坎坷的經(jīng)歷,也許沒有令人噙淚的遭遇,但是,這部分人身上仍有屬于這一個時代青年人所共有的“符號與印記”,而這同樣需要去關注、去挖掘、去再現(xiàn)給大眾。
注釋
[1]石曉芳.《影像青春——九十年代以降大陸青春電影發(fā)展初探》[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
[2]沈小風.《略論青春電影的三種狀態(tài)》[J].電影文學.2007年15期.
[1].田鵬.《〈麥田里的守望者〉與好萊塢電影的互動關系研究之二——好萊塢青春電影中的霍爾頓?考爾菲德形象》[J].電影評介.2008年17期
[2].錢春蓮.《多元不羈的青春書寫——內地、香港、臺灣青年電影導演青春片研究》[J].當代電影.2010年04期
[3].石曉芳.《張揚?流浪?憂傷——中國青春電影發(fā)展初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