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江蘇南京,210012)
川南師范遺址
惲代英是著名的革命家,也是近代的教育家??梢哉f,惲代英的一生與教育活動緊密相連。他是抱著“教育救國”的理想開始其人生道路的。
惲代英l913年考入中華大學預(yù)科,次年轉(zhuǎn)入哲學系。20世紀初各種救國思潮奔涌神州,教育救國也是潮訊激蕩,惲代英深受影響。在中華大學讀書期間,惲代英就公開發(fā)表了20多篇深刻論述教育的文章,可見他對教育的關(guān)注和投入。1918年5月6日,惲代英在日記中寫道:“余嘗思,果有機會可服務(wù)母校,當以養(yǎng)成學業(yè)一貫之人才,將使此校為中國有名之大學,亦即因勢成事之意也。”他的“因勢成事之意”就是救國。
1917年8月,中華大學校長陳時聘惲代英為中學部主任。惲代英上任之初,就明確規(guī)定中華大學中學部訓練的最高理想是“勤敬”,分“活動”(活潑、勞動、向上、勇敢、博愛、知時)和“切實”(守規(guī)、純潔、誠實、精密、恒久、謙和)兩項;教育的全部目的:“(一)國民常識之善成:國學常識、科學常識、世界常識。(二)生活技能之善成:手工制造,化學制造,國文改良。(三)公民資格之善成:公民知識,公民道德,協(xié)同生活之訓練,社會服務(wù)之提倡。(四)升學能力之善成:英文程度的提高,各科平均注重,提倡預(yù)習,提倡自由研究,擇校之輔導。”惲代英認為,要實現(xiàn)訓練的最高理想從而達到教育的全部目的,必須對學生進行道德品性的教育。他經(jīng)常通過訓話、自修課、自修會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當時,“鄂省學風極為不振”,惲代英到任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xiàn)其教育的理想。
惲代英在學校管理上十分嚴格,堅持新生入學必須考試,擇優(yōu)錄取。他制定了嚴格的教學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都不得違犯。但他又認為:“學校的管理之嚴,乃教育之手段,非教育的目的。提掖學生之自動自洽,乃其目的也”。因此主張改變由學監(jiān)禁錮學生的被動的消極管理,成為幫助學生由學生自主管理的主動的積極管理。他要求老師愛護學生,主張師生平等,反對師道尊嚴。他認為做教師的應(yīng)該以真品行真學問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在教學方法上,惲代英要求教師摒除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法。他指出:“雖美其名為注入式教育,然而注則有之,入則未也”,“這樣的教學方法,只能教學生成為一個無意識的承受知識的器皿,腦筋中不能有一點創(chuàng)造力”。他極力主張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和自學輔導主義,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唯一有效的教學方法”。他對生硬記背的考試制度深惡痛絕,因為學生因考試和留級而去死記硬背,反倒會比其他用功的學生考得好,這樣,考試就不能“獎勤戒惰”,而只能“獎狡猾欺詐而戒誠實罷了”。為此,惲代英明確表示考試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檢查、改進教師的教法,二是幫助學生復(fù)習,用學過的材料形成一種新論斷。同時,惲代英也十分注重體育和美育,他提倡學生參加課間操、踢毽子、打球等各種體育活動,定期舉行體育比賽和召開運動會。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鼓勵同學成立文藝團體,專門聘請美術(shù)、音樂老師對學生進行輔導。
黃埔軍校武昌分校大門舊影
他這樣治校,僅歲余,就使中華大學中學部的校風大變,教學質(zhì)量在武漢中學界名列前茅,許多家長爭相把子女送到該校學習。
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惲代英的教育思想由單純的學校教育,發(fā)展到“倡導社會教育”,不斷揚棄他過去熱衷的教育救國論。
1920年秋,惲代英從武漢赴宣城,擔任安徽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教務(wù)主任,同時兼教修身、國文兩課。惲代英一上任就宣示:“我主張的教育與現(xiàn)在的教育之章程不同,我所主張的教育,教出來的學生能自動自做”。他所致力的是“人的教育”,即教育要順著學生生長的原理,使學生在心理方面、社會方面,得到他們“本身合當?shù)陌l(fā)展”。他擔任的國文、修身等課程都廢除了舊教材,自行編寫講義,采用新材料、新觀念,傳播科學和民主的新文化思想。同時,惲代英健全了學生自治會,建立了學生的各種文藝會社和各班班會,在班會下建立小組,指導學生訂立班級規(guī)約。惲代英經(jīng)常以服務(wù)勞動和放下架子鼓勵學生身體力行。他行裝簡樸,飲食粗淡,卻經(jīng)常接濟貧寒。不論課內(nèi)外,他常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警句,鼓動學生關(guān)心國家大事,不忘救國的責任。
1921年,惲代英離任。在宣城師范的教育實踐和對舊的教育制度的考察,使他更認清了造成當時教育制度種種弊端的社會根源,認為“教育的問題,正和一切問題一樣,非把全部社會問題改造成好了,是不會得到解決的”,開始把教育問題同整個社會的根本改造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這也正是他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個重要步驟。
1921年10月,惲代英又風塵仆仆,由漢口乘“同和”輪溯江而上,經(jīng)重慶來到瀘縣,擔任川南師范學校教導主任。惲代英到校后,就主持制定了全校的教育標準:“本校教育以養(yǎng)成品行才能學識完滿合用之小學教師……能為社會負責,與兒童以合理教育,且同時能從事于各項有益的社會活動為宗旨”。惲代英還明確提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畢業(yè)以后找個教師職業(yè)糊口,而是為了改造社會。為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內(nèi)容上,他確定了科目的輕重,國文課改為語體課,選五四運動以來的進步文章作教材。教學方法上采用討論式。課余活動組織各種學科研究會,由學生會選出優(yōu)秀學生負責。新辟圖書閱覽室,購置書刊報紙,以滿足學生吸取新文化、新思潮的渴求。惲代英作風民主,事事以身作則,凡學校重要的事情他都召集教職員充分討論,再作決定。在他的倡導下,學校成立了教育研究會,擴充了夜課學習,引導學生實踐社會服務(wù),從而鍛煉學生的決策、計劃、組織等各方面的能力。
1922年4月,惲代英接任川南師范學校校長,隨即發(fā)動了學校公有運動,把川南師范學校的改革推向了新階段。此后不久,發(fā)生了四川新軍閥的一場混戰(zhàn),惲代英的教育改革被迫中斷。
1925年,惲代英在上海與青年學生的合影
在川南任教時期,惲代英已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zhuǎn)變。通過在舊學校的教育改革實踐,他逐漸認識到僅靠教育是救不了國的,而要救國又離不開教育,首先要對青年學生進行革命的教育,教育青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他認清了舊制度下的學校教育,只是一種“多少有些飯碗主義的形式教育”,決心與之決裂。
1923年7月,惲代英來到上海,開始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涯,負責主編共青團中央機關(guān)刊物《中國青年》。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他同時出任國民黨上海執(zhí)行部的秘書,并兼任國共合作創(chuàng)辦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為學生授課,教育他們走革命救國的道路。1926年5月,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加強在黃埔軍校中的領(lǐng)導力量,派惲代英擔任該校的政治主任教官,“督同各教官負有實施政治教育全部大權(quán)”。1927年1月,他又回到武漢,參加籌備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的工作,任政治主任教官、軍校常務(wù)委員,為該校實際的總負責人。惲代英主持武漢軍校時,親自給學生講課,“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淺出,使人感到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確有真知灼見,學生越聽越愛聽,歷久不倦?!彼群笃刚堦惇毿?、董必武、周恩來、毛澤東、陳潭秋為武漢軍校作報告。惲代英還經(jīng)常到毛澤東主持的武昌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每次都給學員留下深刻印象。
這一時期的惲代英,集革命家與教育家于一身。作為革命家,對青年學生的教育更加高屋建瓴,目標鮮明;作為教育家,對青年的引導更加人性化、科學化,潤物無聲。正因為如此,他被廣大青年引為良師益友,被周恩來譽為“中國青年熱愛的領(lǐng)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