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超(淮安市檔案局,江蘇淮安,223001)
加固洪澤湖大堤
淮河是黃河與長江之間最大的一條自然河,橫貫豫、皖、蘇三省,全長約一千公里?;春酉掠蔚貏莸推?,田疇肥沃,宜植五谷?!敖词?,天下足”,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辛勤勞作,使淮河流域一度出現(xiàn)興旺富有的景象。
淮陰(今淮安)地處淮、沂、沭、泗流域,是一座與水息息相關的城市,曾因水而興,也因水罹災。《說文解字》曰:“水之南為陰,山之南為陽”。古淮陰原本在淮河南岸,而今淮河尾閭存于盱眙,便是南宋年間黃河奪泗奪淮所造成的嚴重后果。
從黃河奪淮之日起,淮陰地區(qū)便淪為水系紊亂、河道淤塞、宣泄不暢、無歲不災的“洪水走廊”。據(jù)歷史記載,從1400~1900年的500年間,淮河流域發(fā)生350次較大水災,280次嚴重水災;從1368~1948年的580年間,沂、沭、泗流域發(fā)生340次較大水災,86次較嚴重旱災?;搓幊闪擞忻拇笥甏鬄?、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窮地方。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淮陰地區(qū)平均糧食畝產(chǎn)不足60斤,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治淮,對于淮陰經(jīng)濟振興、社會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
1949年夏,淮陰地區(qū)解放之際,沂、沭、泗洪水又泛濫成災,927萬畝農(nóng)田被淹,減收夏糧31萬噸,倒塌房屋25萬間,240萬災民斷炊逃荒。當時的蘇北區(qū)黨委立即把包括淮陰在內(nèi)的蘇北嚴重災情火速報到北京。毛澤東與周恩來聯(lián)名簽發(fā)回電,滿懷深情地指令:“全力組織人民生產(chǎn)自救,以工代賑,發(fā)動群眾,積極著手興修水利,以清除歷史上遺留的禍患?!睆亩议_了新中國大規(guī)模治水的序幕,吹響了向千年水患宣戰(zhàn)的號角。
根據(jù)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確定治水原則為“導沂整沭、沂沭合流”,在淮陰北部地區(qū)實施嶂山切嶺工程,為沂水開辟入海通途,并西起嶂山、東至灌云燕尾港入??冢_挖寬1.5至3公里,長144公里,泄洪量為3500立方米/秒,直入黃海的束水漫灘排洪道——新沂河。
周恩來親自批準這項工程,并轉(zhuǎn)請副總理董必武撥給大米3000萬斤。1949年11月10日,中共蘇北區(qū)委、蘇北行署、蘇北軍區(qū)聯(lián)合發(fā)布《蘇北治水運動總動員令》、《關于治沂興墾決定》和《治水人員獎懲條例》,并成立了蘇北導沂整沭司令部,司令部下設秘書處、動員處、工程處、供應處、衛(wèi)生處、督導室。
1949年11月25日,導沂整沭第一期工程開工。朱德特地為開工典禮題詞:“化水害為水利”。時值冬季,風霜雨雪,天寒地凍,工程進展遇到很多困難。導沂工程司令部發(fā)出了“中心環(huán)節(jié)是集中全力開展挖方土競賽運動”的指示,并于12月6日召開千余民工代表慶祝開工典禮大會,號召多挖方土多掙工錢,早完工早回家。中共蘇北區(qū)委書記肖望東冒雨前往工地作動員報告,要求淮陰地區(qū)全黨動手,全面動員,為徹底消滅水患,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人民生活,建設康樂富裕的社會而奮斗。
大會之后,群眾性挖土競賽掀起高潮,涌現(xiàn)了沭陽王兆山、泗陽尤慶蘭(女)、邳睢王新業(yè)、新安趙金科等一批勞動模范。在導沂整沭第一期工程期間,有12211名干部、黨員立功受獎,有75242名勞動模范、積極分子光榮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北京電影制片廠還到工地拍攝了紀錄片,《人民日報》和《蘇北日報》連續(xù)報道了導沂整沭工程的情況,帶給民工和工程技術人員以極大的鼓舞。
1950年5月25日,整個新沂河大堤全線完工,一些附屬工程也基本完成。冬春兩季57.5萬民工實際做工90余天,完成方土4200萬立方,使沂沭洪水全部納入軌道。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當年汛期就經(jīng)受洪水考驗,抗擊了過境洪水五次洪峰襲擊,保障了淮北地區(qū)人民的幸福與安寧。
1950年冬至1951年春,淮陰地區(qū)先后組織動員32.6萬和24.7萬民工投入導沂整沭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加寬加深嶂山切嶺,對嶂山至??谛乱屎哟蟮唐骄痈?.5米,開挖海濱段(由小潮河至??冢┘澳媳眱傻淘鰧捈雍竦取5诙诠こ炭傆嬐瓿?900余萬土方,新沂河各種建筑物全部完成。
新沂河工程于1953年春天結束。三年內(nèi)國家投資和地方籌資總投入4179萬元,動員民工242萬多人次,完成土方1.08億立方米,石方18.45萬立方米,混凝土2.52萬立方米。初步建成防御上游5萬平方公里洪水的水利設施,使歷史上肆虐漫流的沂、沭、泗洪水歸槽入海,初步實現(xiàn)了洪澇分排,使沂沭河流域500萬人民、66.67萬公頃農(nóng)田擺脫了洪水災害。周恩來十分高興,稱贊道:“這是十分可喜的事!”“一旦人民當了家,作了主,在建設祖國的事業(yè)中,必然會發(fā)揮出無窮無盡的力量,蘇北人民這樣干是正確的?!?/p>
新沂河的開辟,是世代深受淮河水災之苦的下游人民根治千年水患的一次偉大的成功的實踐,為下一步全面治理淮河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1950年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災情告急。毛澤東明確批示:“從長期的遠大的利益著眼,根本地解決淮河問題”。8月2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政務院第一次治淮會議,提出“蓄泄兼籌,以達根治之目的”的方針和豫、皖、蘇“三省共保,三省一齊動手”的原則。10月14日,周恩來簽署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當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題為《為根治淮河而斗爭》的社論。《決定》明確提出:“下游開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時鞏固運河堤防,以策安全。洪澤湖作為中下游調(diào)節(jié)水量之用。淮河流域內(nèi)澇成災,亦至嚴重,應同時注意防止?!敝螅醒胨恐位次瘑T會、華東水利部以及蘇北行署農(nóng)水處聯(lián)合組成40人的“淮河入海水道查勘團”,在淮陰實地查勘,作出了《淮河入海水道查勘報告》上報中央。
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決定暫緩開辟淮河入海水道。會議《決議》指出:“因目前資料缺乏,時間迫切,勘測需時,加以蘇北人力調(diào)度困難,因此須呈請中央批準于本期工程暫緩開辟入海水道及緩辦三河活動壩”。11月中旬,全國水利會議上專門就此進行討論。1951年1月12日,第67次政務會議仍要求“入海水道繼續(xù)研究,充分準備,1951年汛后動工?!?/p>
1951年5月4日,毛澤東發(fā)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祖祖輩輩飽受洪災之苦的淮河流域人民迸發(fā)出無法估量的治淮熱情。1951年7月26日至8月10日,第二次治淮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認為入海水道可不再開辟,改自洪澤湖至黃海修筑一條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的干渠,分泄流量700立方米每秒。如遇特別干旱年份,洪澤湖水量不缺,蘇北可保持并發(fā)展農(nóng)田灌溉2500萬畝”。決定由國家投資2520萬元,西起洪澤湖北側(cè)的高良澗,東至濱海扁擔港,開鑿一條淮河入海通道——蘇北灌溉總渠。
1951年11月2日,蘇北灌溉總渠開工,鹽城、泰州兩專區(qū)46.3萬人參加施工。開工不久就來了一場風暴,接著又是一場大雪,最低氣溫降至-14℃到-15℃,積雪最厚達0.3米左右,施工遇到很大困難。但民工們以頑強的精神,戰(zhàn)勝了天寒、積水、淤泥、砂礓、流沙等種種困難,在冬季用了不到40晴日,就完成總土方量1/3。1952年2月春季工程繼續(xù)進行,淮陰專區(qū)組織民工加入施工,民工總數(shù)增加到72.5萬人,到5月10日完成全部土方工程。在民工們迎戰(zhàn)最后勝利的時候,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華東分團于3月21日專程來到工地,先后作報告5次,給廣大民工以極大的鼓舞。民工們紛紛表示“治好淮河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抗美援朝力量,建設偉大的祖國”。蘇北灌溉總渠開鑿過程中,各路民工開展了保奪紅旗的勞動競賽,先進工段、治淮模范不斷涌現(xiàn)。淮安縣以許壽永、梁秀英等治淮勞模為代表的工段出現(xiàn)了“紅旗插在淮安段,眼光放在全專區(qū),保奪紅旗不相讓,爭先完成當模范”的動人場面。
蘇北灌溉總渠冬春兩季工程共動員民工118.9萬人次,在短短6個月內(nèi)完成土方6321.9萬立方米,總工日4070萬個,實支經(jīng)費2147.5萬元。它從洪澤湖東岸起,直指黃海,橫穿蘇北,全長168公里,今淮安境內(nèi)73.327公里。同期在渠首興建了洪澤湖控制工程——泄洪量為1000立方米/秒的高良澗進水閘,在淮安城南大運河東側(cè)興建了灌溉總渠第二級控制工程——泄洪量為850立方米/秒的運東分水閘等配套工程。蘇北灌溉總渠及其配套工程的建成,平時保證了兩岸500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照顧渠北地區(qū)排澇,汛期及時將來自淮河中上游的洪水排入黃海,為蘇北平原特別是淮陰大地奪取農(nóng)業(yè)豐收奠定了基礎。
1952年春,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淮陰地委、淮陰專署聯(lián)合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在洪澤湖東南地區(qū),查勘淮河入江水道,決定一邊疏浚原有的淮河入江通道,一邊為淮河入江打開新的門戶。之后,制定了在洪澤湖東南側(cè)蔣壩鎮(zhèn)三河頭興建三河閘的方案。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按照“蓄泄兼籌,三省共?!钡目偡结樤O計:閘長697.8米,63孔,每孔寬10米,閘身高9.5米,泄洪量為8000立方米/秒,國家投資2618萬元。這是蘇北治淮工程中最大的一座節(jié)制閘。
1952年9月,三河閘工程指揮部成立,由蘇北行署農(nóng)水處處長熊梯云兼任指揮,后由陳克天任指揮。來自蘇、浙、皖、滬等省市的3000多名技術干部和技術工人,加上淮陰友鄰地區(qū)15.8萬民工,于10月1日投入施工。
三河閘施工中遇到了三大困難。第一個困難是,15.8萬民工齊集不足1.5平方公里的工地上,人多場地小,每人只攤到幾厘米的段面,既無法挖土,也無法運土。指揮部迅速進行調(diào)整:把工地當成工場,改一班制、二班制為三班制,24小時不間斷施工。但對于從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工而言,開始改三班制都感到不習慣。指揮部專門召開了共產(chǎn)黨員、民工干部座談會,說明工程意義的重大,希望大家克服困難,盡快調(diào)整好作息習慣。三班制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終于按時完成了土方任務。
民工修建運河堤
第二個困難是,閘壩的南翼墻下遇到了游淤,使翼墻砌下的石頭發(fā)生了移動,直接影響到三河閘的安全和堅固。按照蘇聯(lián)專家布可夫提出的游淤處理方案,施工人員用木桶、臉盆等所能找到的容器,將游淤一點一點地清理出來。清理到一定深度后,在最底層鋪上黃沙,中層鋪粘土,上層再加大混凝土的厚度。同時在游淤段下游,圍上十米高的水泥板樁,攔擋游淤使之固定。最終,南翼墻就建設在這樣一段基礎上。近60年來,它和三河閘其它部分一樣,歷經(jīng)無數(shù)洪水大浪,在最高流量達一萬多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沖擊下,始終堅如磐石。
第三個困難是,在閘門、啟閉機安裝過程中,碰到了上海提供的主件運輸難問題。由于蘇北的交通條件差,從陸路運輸建閘器材的條件不具備,只有靠水路運輸,而從運河運輸?shù)讲涣私ㄩl工地,不得不選擇原來就不暢通的高郵湖、寶應湖、三河一線。當年又適逢天旱水淺,給運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廣大民工硬是在高、寶湖內(nèi)挖埂、清障,打通一條水路;同時和船工們一起,在水淺的地方推船、拉纖。32萬噸建閘所需要的鋼架、門板等材料得以順利地從上海運抵工地。
1953年5月下旬,三河閘工程接近尾聲,攔河大壩即將合龍。一天中午11點鐘左右,大風陡起,風力很快達到10級左右。洪澤湖里頓時大浪滔天,先前筑好的攔河壩壩身被風浪沖擊得不停顫動,時刻面臨潰壩的危險。大壩合龍總指揮孫燮華接受老工人的建議,用廣播喇叭指揮民工加大柴石枕,使每個柴石枕達上萬斤,防止被迅急的水流沖走。此外,緊急調(diào)集一萬多名民工,到攔河大壩上游列成三排人墻,減緩風浪對大壩的沖擊;同時,擋浪民工從岸上往合龍口傳遞石塊,又增加了一條運輸通道。大家情緒激昂,高喊“與大壩共存亡”的口號,拼盡力氣與風浪搏斗。下午4時,大風漸停。5時,大壩合龍成功。
1953年7月25日三河閘竣工。次日舉行了放水典禮。工程共做石方7.8萬立方米,土方939.5萬立方米。不但為淮水入江打開了門戶,而且為控制洪澤湖下游流量,降低高寶湖水位,免除里下河地區(qū)水患,攔蓄灌溉用水,確保洪澤湖通航和水產(chǎn)養(yǎng)殖創(chuàng)造了條件。洪澤湖從此“水位漲落不由天,蓄排調(diào)引聽人遣”,變成了一個造福于民的“巨型平原水庫”。
1954年夏,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三河閘超流量行洪,最高達10700立方米/秒,幾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免遭滅頂之災。多年以后,陳克天在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三河閘是江蘇造福于民的第一大閘。這座屹立在洪澤湖畔的巍巍豐碑,將把我們黨領導群眾改造山河的豐功偉績,永遠載入史冊?!?/p>
洪澤湖位于淮陰地區(qū)西南部,地跨淮寶(今洪澤)、淮陰、泗陽、泗洪、盱眙5個縣,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積2090平方公里,承受淮河上中游15.82萬平方公里范圍的來水。它既是淮河下游的一座巨型水庫,又是一座過水型湖泊。湖底高出里下河地區(qū)平均高度5至9米,洪水期最高水位可達14至16米。因此,歷史上稱之為“懸湖”。洪澤湖古堤高家堰,簡稱高堰,曾名捍淮堰,現(xiàn)通稱洪澤湖大堤,位處洪澤湖的東北岸,是中國古代僅晚于都江堰幾百年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1931年汛期,上游淮水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高家堰倒塌,洪水沖決運河大堤,使淮陰至揚州一帶頓成澤國。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水漫高家堰,淮揚不見面”的由來。所以,洪澤湖大堤和運河大堤作為淮河下游抵御洪水的終極屏障,可以說是蘇北人民的生命線。
從1951年8月開始,中共淮陰地委、淮陰專署根據(jù)中央和華東水利部的指示,動員廣大群眾對洪澤湖大堤進行加固。不僅對民國以來兵匪之亂時挖戰(zhàn)壕、筑碉堡等造成的破敗堤段加以修復,而且重點對石工墻的變形、崩裂以及基樁潰爛等病患進行全面整治,并在石工墻前加筑石戧。松動的條石,以水泥砂漿填縫、勾縫,被風浪吸出的條石吊洞以混凝土澆砌填補,對破壞嚴重危險較大的進行翻修補建。堤后滲水段增設反濾層,部分堤前增設石護坡等等。工程共持續(xù)三年時間,先后加固了高家堰南北臨湖的石工堤墻4060米,高良澗經(jīng)順河集、界圩向西北繞成子湖接泗洪安河的馬蹄形環(huán)湖大堤約100公里,洪澤湖西岸沿淮河的盱眙、泗洪一帶的淮河大堤68公里,其他河道流入洪澤湖入口堤壩18公里,并疏浚大小河道290條,總長1346公里,洪澤湖周邊受益農(nóng)田面積735萬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蘇北行署即組建蘇北運河工程局,下設運河南段、北段兩個工程處和若干事務所,分別負責里運河和中運河的修復工程?;搓帉^(qū)負責北段工程處,組織動員廣大群眾突擊搶修運河堤防的險工險段、堵閉運河堤防缺口,拉開了運河治理的序幕。蘇北行署撥糧800萬斤,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宿北、宿遷、泗沭、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等地10萬民工,培修運河堤防300余公里,保證了1949年的安全度汛。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根治水患發(fā)展水運,運河治理翻開了新的篇章。1950年汛期,中運河受到洪水嚴重威脅,淮陰地區(qū)共動員民工9萬人,用10天時間,搶做土方40萬立方米,加固了劉老澗以下的堤防。同年6月,又在中運河(宿遷至皂河)上利用原運河北堤加高培厚筑成18.4公里的駱馬湖南堤,堤頂高25米,頂寬6米,完成土方109.34萬立米,投資43.76萬元。1950年至1952年,在大運河流經(jīng)的宿遷、泗陽、淮陰、淮安等縣計169公里范圍內(nèi),修復和加固運河堤岸247處,整修閘壩7座,大大增強了淮陰境內(nèi)運河堤防抗御洪水的能力。
隨著蘇北灌溉總渠的開鑿,三河閘的興建和洪澤湖、運河大堤的修筑、加固,浩瀚的洪澤湖成了淮河流域最大的自然蓄水庫。汛期淮河上中游的來水通過蘇北灌溉總渠東注黃海,同時經(jīng)過三河閘南泄長江,保障了蘇北平原的安全;平時可以調(diào)節(jié)水量,灌溉淮陰及里下河地區(qū)約3534萬畝農(nóng)田。加上導沂整沭系列工程的完成,淮陰人民終于馴服了蛟龍,征服了旱魔,淮陰大地1260萬畝旱田基本實現(xiàn)了旱澇保收。1954年夏,淮河洪水暴發(fā),洪水量達640多億立方米,超過1931年,直瀉洪澤湖的最大洪峰量達15800立方米/秒。但由于上述諸多水利設施發(fā)揮了宣泄洪水的巨大作用,洪澤湖大堤和運河大堤安然無恙,歷史上“水漫高家堰,淮揚不見面”的悲慘景象,從此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