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話題:
很多人喜愛油炸食品,因為其味道鮮美松脆。但在美食背后,因高溫烹飪所產生的丙烯酰胺(一種致癌物質),卻始終在提醒貪戀美味的人們,慎食!少食!禁食!高溫油炸食物中含有丙烯酰胺,這已不是什么新聞,早在2002年就有這方面的研究報道。那么,丙烯酰胺到底為何物?哪些食物中含有丙烯酰胺?它是怎么產生的?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少?我們必須遠離高溫油炸美食嗎?……
特邀專家
劉少偉 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jiān)管研究中心教授
阮贊林 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jiān)管研究中心教授
本 刊:高溫油炸后產生的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物質?
劉教授:丙烯酰胺是一種白色的化學物質,一種不飽和酰胺。人體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黏膜等途徑都可以間接接觸到丙烯酰胺,飲水是其中的一條重要接觸途徑。淀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飪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如炸薯條、炸土豆片等,其含量超過飲水中允許最大限量的500多倍。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水中的丙烯酰胺含量限定為1 ηg/L。
丙烯酰胺化學結構式
本 刊:那么,到底哪些油炸食物容易產生丙烯酰胺?
阮教授:丙烯酰胺常存于高溫油炸食品的化合物中。在高溫油炸烹飪過程中(溫度>120℃),食物中的天門冬酰胺和還原糖會產生丙烯酰胺。尤其是馬鈴薯和谷類食物,會產生較多的丙烯酰胺(見下表)。
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表
本 刊: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是怎么產生的?
劉教授: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加熱(溫度>120℃以上)烹飪過程中形成。140℃~180℃為生成的最佳溫度。一般在食品加工前檢測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溫度較低(如用水煮)時,丙烯酰胺的含量相當?shù)汀M瑫r,食物中水含量也是影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采用燒烤、油炸加工,在其烹飪的最后階段,由于食物水分減少、表面溫度不斷升高,丙烯酰胺形成量就更高。
阮教授:丙烯酰胺的產生既與食物的烹飪方式有關,同時又與溫度、時間和水分等因素有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發(fā)現(xiàn):谷物類油炸食品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為0.15 mg/kg,最高含量為0.66 mg/kg;谷物類烘烤食品的平均量為0.13 mg/kg,最高含量為0.59 mg/kg。
本 刊:丙烯酰胺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呢?
劉教授:丙烯酰胺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體現(xiàn)在其致癌性。丙烯酰胺是2類致癌物,其在動物和人體均可代謝轉化為其致癌活性代謝產物——環(huán)氧丙酰胺。人們經常食用高溫油炸食品會增加其致癌性,危害身體健康。有研究顯示,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酰胺的人會出現(xiàn)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癥狀,并伴有出汗、肌肉無力等末梢神經病癥。
阮教授:目前,國外有丙烯酰胺對動物的毒性數(shù)據,對人體的數(shù)據還沒有。據悉,國內有對人的數(shù)據,可靠性不詳。丙烯酰胺是一種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中度毒性,人體接觸多了中毒的概率大大增加,中毒后的癥狀是紅斑脫皮、眩暈、四肢無力、神經損傷。
本 刊:在美國,肯德基和麥當勞曾被告上法庭,最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要求它們進行產品公示,您對這個問題是如何看待的?另外,在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尚未對丙烯酰胺含量作出相應規(guī)定的情況下,該如何監(jiān)管,您有什么建議嗎?
阮教授:我個人很贊同這樣的做法。我認為,公示食物種類及其含量,這既是生產廠商的義務,同時也是消費者的一種知情權利。消費者有權利知道他們所食用的食品含有什么,從而作出自己的選擇。食品標簽的顯著位置上應標示食物種類及其含量,同時應在標簽上標出丙烯酰胺的執(zhí)行標準。近幾年,我國各地的質監(jiān)部門不斷加大對《食品標識管理規(guī)定》的執(zhí)行力度,嚴格規(guī)范食品市場。
目前,在國內外,的確還沒有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定丙烯酰胺含量,這是未來的一個關注點。我個人建議,政府應該加大對丙烯酰胺的監(jiān)測和控制力度,盡快把對丙烯酰胺的監(jiān)測和規(guī)定加入到食品安全法中,對食品行業(yè)進行規(guī)范,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監(jiān)測工作。
本 刊:既然丙烯酰胺有那么多危害,與蘇丹紅事件不同,丙烯酰胺并非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進去的,那我們平時應該多注意哪些方面才能避免攝入丙烯酰胺呢?
劉教授:要防止丙烯酰胺的攝入,首先要盡量避免過度烹飪食物,但應保證做熟,以確保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導致食源性疾病。同時我們要大力提倡飲食均衡,減少甚至不吃油炸和高脂肪類食品,多吃水果和蔬菜。
阮教授:同時,我國也應加強對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監(jiān)測與控制,開展我國人群攝入丙烯酰胺的暴露評估,建立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暴露值,研究和制定減少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加工烹飪規(guī)范。
當美味的誘惑與健康“對立”時,感性常常讓人們糾結其間。因為食品不像毒藥毒性立竿見影,故人們常有僥幸的心理——偶爾吃一點點沒關系的,而不知不覺地成為一種嗜好,最終釀成悲劇。希望消費者能理性飲食,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盡早完善此類食品的安全評估,用標準化來提升此類烹飪食品的安全品質,讓美味和健康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