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華
(懷化學院 音樂系,湖南 懷化 418008)
《幽思》是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先生1937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帶有濃郁江南曲調(diào)風格的長笛名曲。曲調(diào)優(yōu)美、情趣高雅,表現(xiàn)出中國山水畫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這首樂曲采用了傳統(tǒng)的中國五聲調(diào)式旋律與典型的奏鳴曲曲式結構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結構完整、旋律優(yōu)美、情趣高雅,表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極高藝術境界。樂曲中插有兩處極為精彩的華彩樂段(cadenza),其內(nèi)涵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與流暢自如的演奏形式充分地展現(xiàn)了長笛高超的演奏技藝,美侖美奐,至今仍是中國長笛音樂華彩樂段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典范。[1]
該樂曲由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聯(lián)系,每一部分都可以作為獨自的段落,而且每一部分都由三段構成;第二部分不是第一部分的簡單重復,而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而來的,該部分的第一段與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是一樣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則是很巧妙地把第一部分相對應的段落進行了轉(zhuǎn)調(diào)的變化,這樣得到了一種同中求異的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長笛音色優(yōu)美動聽,其變化遠超過交響樂團中許多其他的樂器。音色中色彩的變化就如同繪畫的調(diào)色盤,色彩越多可變化性就越大。當我們聽到某些優(yōu)秀的長笛演奏家演奏時,常常為他們動聽的聲音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所傾倒,他們的聲音時而甜美、柔和,如同夢幻般美妙;時而活潑、明朗,使人心情舒暢;時而高亢、激昂,使人振奮激動……音樂的意境、情感和內(nèi)容,都表現(xiàn)的十分完美和引人入勝。[2]而音色的變化是與氣息的運用密切相關的,因此,要得到一個優(yōu)美動聽、豐富多彩的聲音,一定要運用好氣息的技巧。
我們在演奏《幽思》這首作品時,要充分發(fā)揮長笛音色的優(yōu)勢,將樂曲中的民族音樂元素通過音色和氣息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并演奏得優(yōu)美動聽、引人入勝。如我們在演奏第一段時(見譜例),
因為該曲是一首中國式的山水畫,且旋律多在中低音區(qū),要將聲音吹得飽滿,富有彈性,色彩偏暖,略帶松散,將山水畫中的淡雅表現(xiàn)出來;特別是第一句結尾的音即第九小節(jié)低音的“RE”,更加要將聲音吹得飽滿、醇厚。為了得到這種飽滿富有彈性的聲音,要將每一口氣吸足,并沉到肚臍下面6寸左右的地方,然后用力控制住,之后將氣輕輕地吹出,要吹得悠長、緩慢;在吹第一句結尾的音即第九小節(jié)的低音“RE”時,加大氣息量,且腹部控制氣息的力量不能放松,將氣息穩(wěn)住,這樣聲音才能飽滿、醇厚,樂句終止的感覺也才會比較明顯。
在演奏第二段時,由于作曲家將旋律移高了一個八度,多在長笛的高音區(qū)上,因此音色要變得明亮起來。這種明亮的音色需要改變運氣方法,將之前略顯緩慢的運氣變得積極起來,且腹部的控制力度要加大,將氣息穩(wěn)穩(wěn)地控制在下丹田,這樣氣息才能綿綿不斷,并且集中。在演奏26至29小節(jié)時,應做一個突弱的處理,將聲音變成灰色,和前面幾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一種“意料之外且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長笛演奏中的顫音,我們一般分為指顫音和氣顫音兩種。這兩種顫音雖然都屬于顫音的范疇,但卻是長笛的兩種不同方面的技巧,因此分別進行闡述。
1.指顫音
指顫音就是在所標記音的上方或是下方做連續(xù)的二度甚至三度快速的運指,一般用“tr”標記。
在《幽思》這首作品中,指顫音出現(xiàn)在兩段華彩樂段中,見譜例。華彩一:
華彩二:
這兩段指顫音,是在所標記音符上方做大二度的運指,演奏時,手指放松、不能抬得太高,手指運動的頻率不能一成不變,要結合氣息和速度的變化,頻率由慢而快然后再放慢。這樣吹出來的指顫音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樂曲的意境也才能完美展現(xiàn);同時,指顫音的這種頻率的變化也是中國作品中長笛演奏具有民族氣息的特征之一。
2.氣顫音
氣顫音在長笛演奏中是至關重要的,它在表達樂曲的情感、內(nèi)涵和豐富感染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沒有優(yōu)美的氣顫音,就無法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樂句的深刻內(nèi)涵,同時也不可能有著豐富的感染力。
氣顫音運用的好壞主要由顫音的頻率和幅度決定。在《幽思》這首作品中,氣顫音的運用同樣是豐富多彩,令人流連忘返的,這主要出于作品情感表現(xiàn)的需要。在演奏第一段時,氣顫音的頻率要稍慢點,大概在每秒鐘4次左右;幅度的選擇要稍大,第一句結尾的低音“re”,幅度則應該更大一些。在演奏第二段時,因作曲家將整個旋律移高了八度,在演奏情緒上要激動高漲,因此,氣顫音的頻率要適當?shù)募涌欤枰棵腩?次;幅度則要適當?shù)臏p小。在演奏華彩樂段時,氣顫音的頻率和幅度則不能一成不變,要隨著氣息和速度的變化跟隨著變化,這樣才能起到美化音色、表情達意的作用。華彩樂段氣顫音的頻率和振幅隨著樂句氣息和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是中國民族音樂元素長笛演奏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恰當?shù)倪\用,是《幽思》中民族氣息進一步的表達和體現(xiàn)。
在長笛演奏中,運指對作品的完美表達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演奏《幽思》時,手指要放松,不能抬得太高,基本上貼著鍵子;按鍵力度要適中,不能用力迅猛地去擊打鍵子,否則會破壞整個作品的意境。運指時手指上要帶有一種氣息的感覺,配合氣息和速度的變化,力度適中,速度不能太快,但也不能拖泥帶水。在演奏結尾樂句時更是如此。見譜例:
該樂句旋律往高音發(fā)展,而力度卻是漸弱,這對運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時運指要隨著氣息的漸弱,將速度和力度慢慢進行變化:速度越來越慢,按鍵力度越來越小,運指的感覺是手指越來越難以按下去,而又要恰到好處!
在演奏兩段華彩樂段時,要充分運用運指的技巧,展現(xiàn)長笛高超的技藝。演奏時,手指要靈活富有彈性,放松而不松弛,特別是演奏三十二分音符這幾句時,手指快而不亂,給人一種“炫”手指技術的感覺,將人帶入一種出神入化的長笛技藝當中去,進而達到渲染氣氛,并感染聽眾的效果!
吐音與連音是長笛演奏中常用的基本演奏方法,都屬于運舌發(fā)音法的范圍。運舌發(fā)音法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部分,沒有好的運舌發(fā)音,無論有多么強烈的音樂情緒,都無法與聽眾溝通。[3]
吐音一般分為單吐、雙吐和三吐幾種。一般來說,標記連線的第一個音和沒有任何標記的音,都用單吐。這種演奏方法在《幽思》中隨處可見。在該首作品中,這種“單吐”是非常講究的:既不能吐得太重,給人一個“大頭”的感覺,也不能太弱化舌頭的動作,吐音的動作要與聲音出來的粗細一致,動作大了則過之,小了又不夠。在這首作品中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單吐,即在音符上方標記有“.”的單吐,這種單吐準確說是跳奏,要求吹標記音符的三分之一時值或是一半時值,剩下的時值則休止。這種演奏方法主要出現(xiàn)在華彩樂段中。如下譜例:
華彩一:
在上述譜例中,由于演奏時該樂句的速度要進行一個由慢漸快再漸慢的變化,所以跳奏的運用變得非常靈活多樣,絕不能像跳奏的定義那樣處理跳音的時值。具體要求是:剛進來時要將音的時值吹得長一點,但千萬不能吹滿,音與音之間只要稍留空隙即可;隨著速度的加快,跳音則要吹得非常有顆粒性,時值變短,聲音干凈,絕不拖泥帶水;之后,伴隨著漸慢,每一個跳音的時值由短逐漸變長,最后保持在該句結尾的低音“re”上。華彩樂段跳音的運用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元素在《幽思》中的具體表現(xiàn)。
連線的運用在該曲中也是隨處可見,總的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兩連一吐和多連一吐。吐的要求在前面已經(jīng)論述了,在此不再贅述。
兩連一吐:演奏時,舌頭類似發(fā)“吐、烏”的動作,連音要連貫,圓潤,且連的這個音不能斷開,一定要將時值吹滿。
多連一吐:
這種連線要吹奏得自然、流暢、完整,吹奏出來的音要連貫、圓潤,音與音的連接不能有棱角,且音與音之間一定要有流動感。
我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長笛作品,多是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元素,結合西洋作曲技巧創(chuàng)作而成的。這類作品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如何將此類作品在中國乃至世界舞臺上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進而傳播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則顯得愈發(fā)重要!本文筆者僅結合長笛的一些常用技巧,以《幽思》為例進行闡述,希望為眾多的演奏者演奏此類作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傳播中國的民族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1]樂新.中國長笛曲選[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5:158.
[2]冷雪峰.試論長笛演奏的音色變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 (3): 52-53.
[3]崔佛·懷.長笛實用手冊第四冊: 音準和顫音[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