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羅志澤
(1.長沙醫(yī)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2.四川省涼山州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西昌 615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腰椎退變性病變明顯增多,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常見的退變性疾病為腰椎間盤突出椎體失穩(wěn)并椎管狹窄、增生性腰椎管狹窄及神經根管狹窄。治療方法較多,傳統的藥物及物理治療,在不同階段也有些效果,但癥狀較重、病變發(fā)展到一定程度者,就必須手術治療。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四川省涼山州第一人民醫(yī)院應用脊柱后路手術減壓、椎間盤摘除、椎弓根固定、前后柱融合,治療腰椎退變性病變患者31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1例患者中腰椎間盤突出癥17例,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齡52歲;腰椎失穩(wěn)、椎管狹窄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年齡56歲。所有患者均有腰椎退變較典型的脊髓及神經根受壓表現,包括腰部疼痛、活動受限,間歇性跛行,伴有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疼痛或伴有會陰部麻木、痛覺減退,排尿不暢等癥狀;腰背部可有壓痛或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加強試驗陽性,有下肢肌肉萎縮或足趾背伸肌肌力下降或踝反射減弱等體征。
1.2 手術方法 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分離兩側椎旁肌,顯露雙側橫突,根據患者影像資料,進行準確定位,安放椎弓根螺釘,經影像證實準確無誤后,安放釘棒。對滑脫的椎體進行復位,鎖緊螺釘。進行后路減壓,顯露椎管及硬膜囊,并牽向一側切除突出之間盤,用專用工具充分去除相鄰椎體的終板,顯露終板下骨質為止。測量其深度,選用相應大小的椎間融合器(金屬、碳纖維的Cage)部份患者使用自體骨塊,注意植入融合器應低于椎體后緣4~6 mm,以免椎體后緣增生造成對后緣判斷不準,使融合器突入椎管,處理完前路融合后,進行后路植骨融合,主要位于小關節(jié)突及椎板的外側部份。植骨時,要充分去除植骨面的軟組織,用磨鉆打磨椎板呈槽狀粗糙面,然后用自體骨及人工骨混合植骨,完成手術。
1.3 療效評價及觀察項目 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評分,腰腿痛癥狀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分,分別在手術前和隨訪時進行評價,臨床療效采用Whitecloud TS等H’推薦方法,根據腰腿痛情況、用藥情況、日常生活、工作狀況評價,分為優(yōu)、良、差[1]?;颊叩陌Y狀進行評估,術后定期對腰椎間盤CT平掃進行對比測量,平均隨訪16個月。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后29例感腰痛消失,下肢的麻木、疼痛,逐漸好轉,腰部穩(wěn)定有力;2例患者術后患肢麻木感仍存在,殘留有疼痛,影響行走功能。臨床療效評價:優(yōu)74.2%(23/31),良 22.6%(7/31),差 3.2%(1/31)。術后隨訪腰椎間盤CT平掃,見椎體間相對運動消失,椎間隙較術前平均增高,椎間融合器與上下椎體融合,滑脫的椎體較術前復位明顯,無移位并發(fā)癥,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腰椎間盤CT平掃測量結果(mm)
脊柱融合在脊柱不穩(wěn)定的治療中變得越來越普遍,融合的方法也由單純的后路向前路過渡,許多新的手術方法,內固定器材的發(fā)明及生物材料的改進,使融合技術得到快速發(fā)展,提高了融合效果,在過去的幾十年,為了改善融合率和臨床效果,在融合方法上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其中包括:①內固定的使用(彈性、剛性);②植骨材料的選擇,包括自體的、異體的、混合的、人工合成的材料;③融合方法的選擇,包括前路椎間融合術、后路椎間融合術、后外側融合術、前后聯合融合術。對以上方法,目前仍存有爭議,但作者認為,根據脊柱的三柱穩(wěn)定原理,采用前后路(二柱融合技術)融合,較符合脊柱的生理要求,因為脊柱的椎體及間盤部分承擔80%的負重,如果僅采用單純后外側脊柱融合技術,即使在有內固定的情況下,由于力學杠桿的力臂較長,加上椎間不穩(wěn)定的因素,椎體的負重所致椎間的微動等均可使融合困難,因為脊柱后部結構只承擔20%的負重,但小關節(jié)是脊柱的穩(wěn)定結構,在設計單點前路融合的情況下,兩側后方退行性變的小關節(jié)病變使脊柱不穩(wěn)定,影響前路的融合[2,3]。在前路植入填滿碎骨的Cage可以恢復椎間隙的生理高度,粗糙骨面與植入的Cage相融,短期內在椎弓根螺釘的穩(wěn)定下,后側方植骨融合,達到恢復椎體高度,穩(wěn)定失穩(wěn)椎體,使椎管與硬膜囊,椎間孔與神經根恢復正常解剖關系,手術目的是通過椎管減壓和脊柱融合穩(wěn)定脊柱減輕腰痛以達到臨床治療效果[4],解除患者的痛苦。腰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現已經成為骨科常見疾病之一,通常發(fā)生于老年人,臨床可表現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不穩(wěn),椎管狹窄等椎間盤源性腰痛,其種類多,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而治療方法多樣,其中前后路脊柱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是一種可靠的方法[5,6],本方法只需后方切口,創(chuàng)傷小,操作相對簡單,通過這種方法的治療能減輕患者腰椎間盤退變所致腰痛,且臨床療效滿意。術后遠期隨訪正在繼續(xù)進行中。
[1]劉洋,石永常,林欣,等,后路減壓內固定治療腰椎管狹窄57例遠期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0,7(4):140-142.
[2]Christensen FB.Lumbar fusion:outcome in relation to surgical methods,choice of implant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J].Acta orthop Scant Suppl,2004,75:42-43.
[3]王萬明,莊顏峰,李杰,等.下腰椎后外側融合的解剖學研究和臨床應用[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3,11(9):988-989.
[4]Fritzell P,Hagg O,Wessberg P,et al.Lumbar fusiversus 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mult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m the Swedish Lumbar Spine Study Group[J].Spine,2001,26:2521-2532.
[5]吳建煌,周江南,廖前德,等.腰椎滑脫融合術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710-711.
[6]詹世強,周良安,陳之白,等.前路與后路Steffee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癥術式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7,4(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