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 濱商業(yè)大學法學院 吳 曉明
人類使用仲裁行為解決國際商業(yè)糾紛的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仲裁早已經成為解決商事糾紛的一種慣用手段,與司法程序比較它有很多不可替代的優(yōu)點。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由于仲裁具有較強的自主性,當事人在仲裁方面的自治權利得到了充分肯定,因而得到眾多商業(yè)交易主體的青睞。但利之所在,弊亦存之:一方面,各方當事人不僅在國際商事仲裁程序解決爭端中起到主導作用,還可以使仲裁的靈活度得到延展,將仲裁的作用發(fā)揮到最佳;與此同時,各方特別是被申請人由于種種原因濫用權利,發(fā)生程序侵權,但對于這些情況,仲裁機構卻很難采取強有力的手段解決。對此就需要作為代表國家意志的法院憑借其國家強制力進行適當司法干預,但賦予法院進行司法干預的原因一直都沒有論述清晰。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需要對此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
仲裁是解決國際民商事爭議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有關仲裁的本質一直存有爭議,并且理論上尚未成為普遍接受的學說。概括說來,主要有以下觀點:即合同說、司法權說、司法合同混合說和自治說。
合同說仲裁的創(chuàng)立基于當事人的意志和合同,仲裁員是當事人直接或間接地選擇,而不是像法官一樣由該國來進行任命,而且仲裁員是當事人的代理人;由仲裁員作出的仲裁裁決是基于當事人訂立的協議,這份協議像任何其他合同一樣對進行裁決的各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該學說認識到仲裁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本質區(qū)別,但將當事人擬定的仲裁協議的作用與影響推向了極致,夸大雙方之間協議的作用。司法權說不否認來自各方當事人的協議,但是主張仲裁無論實體問題還是程序問題,都應該納入國家法律調整的范圍。此觀點又太過片面地強調司法對仲裁的干預,忽視了二者的差別?;旌险摰膶W者們主張同時具有司法和合同雙重性質的仲裁,只片面地強調其司法或合同的性質是不會有助于我們對仲裁特性的把握的。要想正確地解釋仲裁的本質,需要同時抓住仲裁的兩種特性。自治說的看法是:仲裁是一種有別于其他制度的系統,它不從仲裁的合同特性以及司法特性出發(fā),是一種超國家的具有自治特點的體系。據自治的理論仲裁已經具有超國家性質的,當事人有在仲裁方面無限的自主權能完全掌控仲裁是過于理想化的。對于上述四種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述學說均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仲裁制度的本質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合理的,只是都存在著片面強調國際商事仲裁某方面的特征,而忽略、否定仲裁的整體作用,這種做法并非是合乎科學的要求的。
因此本文認為應該肯定混合說的學說。從某種角度而言,仲裁制度存在的基礎確實是國際商事仲裁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契約;但換個角度看,仲裁協議要想合法、有效仍然離不開各國的國內法(兩種特性時而重合,時而分開)確定、支持和保證。這兩點性質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仲裁員必須要能夠妥善處理各方主體的意思表示與司法干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仲裁的兩方面特質在實踐中是有所側重的。
仲裁同其他制度相比最獨特的特點就是這一制度同時尊重了當事人的主觀意愿和對于解決爭議方式的選擇權要求,使仲裁制度的基礎建立于仲裁主體的合意選擇的基礎上,并非來源于國家的最高主權的要求,這就使其獨立于司法制度。因而,仲裁庭對仲裁的全部過程的控制,既不是使用強制性的仲裁程序,來確保仲裁順利進行也沒有為執(zhí)行它所作出的裁決所應具有的權力。另外,或因為由仲裁庭仲裁協議授予的各項權力的國際商業(yè)仲裁協議的嚴格性造成的結果,無論仲裁庭的裁決或決定,唯一能具有約束力的是仲裁各方當事人,在涉及爭端由第三方控制舉行的有關財產或證據,需要采取臨時保護措施時,假如仲裁庭需要使用臨時性的救濟手段,仲裁庭便沒有能力靠自身來完成這些行為了,所以法院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使用更加具有執(zhí)行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因此,以確保仲裁可以順利進行,保證在國際商業(yè)仲裁程序和仲裁裁決終于可以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法院的支持和援助是一個必要條件。每個國家在進行制定仲裁方面的法規(guī)、加入相關的國際條約或者常設仲裁機構制定自己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時,均會加上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進行支持與協助的內容。而且從各國立法與司法實踐角度來觀察,會發(fā)現法院始終對國際商事仲裁進行的整個進程中一直持續(xù)地給予支持與協助。就這些情況而言,由法院充當國家的代表對仲裁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和控制,是最適當的選擇。
第一,公正。毋庸置疑,作為一項法律制度,仲裁也要具有法律精神,長久以來“公正”始終是法律的至高追求,也是國際商事仲裁的基本價值核心要求。把仲裁機制的使用分為靜態(tài)的法律適用過程和動態(tài)的程序運用過程,就會認識到公正的要求在兩方面均有體現。在仲裁時各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仲裁庭居于中立的地位,平等對待仲裁的各方主體;仲裁時有利害關系的仲裁員要回避等等。
第二,效益。仲裁制度的價值追求應該在獲得公正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效益的要求。但相對于法院審理而言,仲裁程序更加迅捷:一般采用一裁終局制,有簡易仲裁程序、程序靈活等特點,造成在追求效益方面,仲裁具有了其他解決糾紛的機制所不能比擬的優(yōu)越性。仲裁對效益的追求還表現在能夠大量地節(jié)省國家的訴訟資源,把法院、法官都從堆積如山的案件中解脫出來,大量地節(jié)省國家的司法資源。而且,仲裁還能夠使經濟運行速度加快許多。為了解決經濟爭端,仲裁主體不但要花費極大的精力,還要浪費很多的金錢與時間。增加對仲裁制度的使用,能夠使相關主體從爭端解決的困擾中掙脫出來;從宏觀角度看,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與質量,必將產生極大的幫助。
首先,法院可能會在一定范圍內依法控制仲裁庭的管轄權,而且會在需要時更換相關仲裁員,避免仲裁員濫用職權的情況出現,改正在仲裁過程中的問題,對仲裁裁決審查,并根據審查的結果來撤銷錯誤的仲裁裁決等手段的采用來保證與維護仲裁各方主體的權益,達到仲裁公平追求的實現。
其次,在國際商事仲裁中,國家強制力通過法院的行為得到實現,法院通過對仲裁協議強制承認與執(zhí)行等措施的采取,避免仲裁程序被拖延使用,使相關主體的經濟爭端得到迅速地解決,必將促進仲裁效率的提高,對仲裁的價值追求的實現有所助益。
國際司法里的公共秩序保留(reservation of public order)在英美法系被稱為公共政策,在拉丁法系國家又稱為公共秩序(public order)或排除條款,是指一國法院按沖突規(guī)范的指引應該適用某外國法時,因為這種適用、承認及執(zhí)行行為將會與該國家或社會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或相抵觸因而排除與拒絕的保留制度。公共秩序保留的內容對嚴重影響相關國家的法律制度是否完善統一,對本國公共秩序的違背會對本國的公序良俗產生極大的損壞。因而,沒有一個國家會同意當事人的請求背離公共秩序,并且要求對于當事人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強制適用。
當代社會的總的發(fā)展趨勢不斷加強對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約束,國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擴大強制性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來約束各種主體的行為,來實現加強對本國社會秩序進行控制的目的讓各種主體遵守。但從另一層面探討,由于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經濟,以增加其對外貿易,加強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外國經濟競爭力的每個國家都采取了較為寬松的自由政策。不同的利益,造成大量的公共秩序保留規(guī)則的應用領域被限制在一個國家的主權范圍之內。由此造成公共秩序保留的內容被分為國內與國際兩種。國際公共秩序保留是涵蓋在該國的社會和道義上的公共秩序保留的重要價值,表現為調整涉外法律關系中的強行法內容。綜合分析,國際公共秩序保留比對國內的相關法律制度,保留了更廣闊的適用范圍。
當事人意思自治是國際商事仲裁的基本原則。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法律適用標準實現了從個人利益為本位到以追求社會公益為目標的變革。任何一種合同自由都是相對的,因此各方的自主權必將受到法律的限制。而在社會管理中一直充當對內國制度護衛(wèi)角色的法院,就必須要對國際商事仲裁進行必要限度的司法干預,來保證仲裁裁決能夠與本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并且對該國的基本道德概念、基本政策等內容進行維護。也就是說,仲裁不會違反該國的公共秩序保留。人民法院對公共秩序保留的干預內容既包含著對程序要件,也包含實體要件的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60條第2款明確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定執(zhí)行該(仲裁)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執(zhí)行?!睆纳鲜鰞热菔强梢钥闯龇ㄔ旱乃痉ǜ深A是涵蓋仲裁裁決的實體方面要件的。然而,由于內國公共秩序適用的范圍和國際私法上保留范圍對比而言狹窄很多,由此造成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審查的范圍比對國內仲裁的審查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情況。
[1]徐琳.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承認與執(zhí)行中的公共政策[J].河北法學,2009(7).
[2]門華.論法院對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撤銷[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3]王貴庭.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相關問題分析[J].理論月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