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俊 毛湛文
(作者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戰(zhàn)略研究”(項目批準號09?ZD012)的階段性成果)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1.91億)和國土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均居世界第五位。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巴西位居世界前列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吸引了世界各國注視的目光。與此同時,日益強大的巴西的新聞業(yè)也開始積極加快國際傳播發(fā)展、融入全球化進程。從2014年世界杯主辦國到2016年奧運會主辦國,近年來,巴西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實務中,國際影響力逐漸提升。巴西的國際傳播,也成為值得關注的話題。
巴西十分重視國際新聞的報道。隨著巴西逐步進入世界交往體系,巴西人渴望對國門外的世界有更多了解,希望知曉巴西的國際形象以及與巴西利益相關的國家情況,這些需求無形中推動了國際新聞報道的繁榮。
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受眾,巴西媒體越來越重視國際新聞報道。在遇到國際重大新聞事件或出現(xiàn)國際熱點問題時,巴西各家報紙總是多方調動新聞資源,主動增加版面予以報道或解讀。為獲取一手信息,電視媒體經常派出記者直接前往國際新聞事件的發(fā)生地采訪,搶先在第一時間播發(fā)現(xiàn)場新聞。①
例如,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一國際事件,巴西的主要媒體就紛紛派出報道團隊前往北京。他們不僅報道奧運賽事,而且介紹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情況。②作為擁有北京奧運會獨家轉播權的巴西體育電視臺ESPN,早在2007年年初就派攝制組到中國采訪,從中國風土人情入手,圍繞奧運展開多側面的先期拍攝。后又派出團隊拍攝奧運場館建設情況。拍攝素材被制作成專門介紹中國的節(jié)目,從2007年11月開始播放,一直持續(xù)到2008年奧運賽事開始前。
在奧運會期間,巴西對中國的國際報道更加多樣。巴西通訊社開辟“中國2008”專欄,報道“奧運之外的中國”,內容涉及中國老年人晨練、北京798藝術區(qū)等;《圣保羅州報》開辟“中國制造”專欄,介紹中國的城市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情況;環(huán)球電視臺推出“今日北京”播送奧運動態(tài),并專設時段播放特派記者走上北京街頭、采訪中國人生活的節(jié)目。巴西傳媒在對國際大事進行報道時,都積極創(chuàng)新,力圖通過自己的視角,近距離、全方位地觀察其他國家(尤其是和巴西一樣的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為受眾提供豐富、獨家的國際新聞報道。
葡萄牙語是巴西的官方語言,也是葡萄牙的官方語言。葡萄牙作為巴西曾經的宗主國,目前與巴西仍有著重要往來。而除了巴西、葡萄牙兩國民眾(相加達2.1億人口)之外,全球各大洲居住的講葡萄牙語的人口有超過500萬,這同樣是一個較大的收視市場。③因此,在巴西的國際傳播中,尤其重視葡萄牙語的對外傳播。為此,巴西各主要電視臺(網)都建立了面向葡語世界的國際頻道。
1999年6月,環(huán)球電視網就率先開辦環(huán)球國際有線電視頻道(Global International Cable TV),利用衛(wèi)星或IPTV向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傳輸節(jié)目,為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區(qū)的講葡萄牙語的人們提供新聞信息和娛樂節(jié)目。這一頻道每天24小時直播,節(jié)目來自整個電視網的電視劇、體育、兒童節(jié)目以及新聞,視角更具全球化,是向葡語世界觀眾呈現(xiàn)巴西的窗口,也是形成全球公民的媒介渠道。比如,每天上午就有三檔配合教育計劃的、面向全球公民的技能培訓節(jié)目。同時,該頻道也設計了多檔風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新聞節(jié)目貫穿了全天的節(jié)目單(見下表),成為頻道內容的亮點。④
環(huán)球電視網國際頻道主要新聞節(jié)目
除了環(huán)球電視網這樣私營所有的電視公司打造國際電視頻道外,巴西的官方電視及公共電視也開設了國際頻道。官方的國際頻道(International TV Brazil)于2010年5月推出,時任巴西總統(tǒng)的盧拉宣布這一消息,稱巴西電視巨頭環(huán)球網并不能真實準確呈現(xiàn)巴西政府的真實面貌,因此政府才組建了新的國際頻道以傳遞來自官方的聲音。該頻道旨在宣傳巴西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文化,先期向非洲49個葡萄牙語國家播出,未來將逐步擴展到其他國家。⑤
巴西國產電視劇是巴西出口國外一大文化產品,以風格獨特的劇情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喜愛。電視劇全球化傳播的過程中,也將巴西的社會文化讓全世界的人們在觀影中得以體會,成為其國際傳播的又一重要載體。如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中國流行的《女奴》就是巴西電視劇的代表。
在巴西人眼中,巴西的電視劇其實是“電視小說”(Telenovelas),因為劇本多是改編自小說故事。后來,巴西的電視劇制作不斷發(fā)展,形成產業(yè)化規(guī)模后,又逐漸有了連續(xù)劇、系列短劇、舞臺劇、喜劇、兒童劇等多種劇目形態(tài)。
從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的30年時間里,巴西電視劇從拉美走向北美,再擴展至全球。以環(huán)球電視臺為例,即在130多個國家售出了300多部電視小說。為了拓展電視劇的海外市場,在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電視公司正逐漸考慮將電視劇的推廣平臺向網站延伸,擴大影響。如環(huán)球電視集團就建立了Globo TV International的英語付費網站,⑥匯聚了公司出品的各類電視劇視頻,供全球各地喜愛巴西電視劇的觀眾點播觀看。
新聞學在巴西并不是獨立的學科,而是隸屬于社會公共關系專業(yè),目前巴西也沒有一所高校開設專門的國際新聞傳播專業(yè)。在此情況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并非通過高校完成,只能由各個媒體自行組織培養(yǎng)。事實上,出于對國際新聞報道的重視,巴西的各大媒體還是很重視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通常做法是,媒體通過派記者或編輯到國外擔任常駐記者,由有國際報道經歷的資深記者在實踐中向年輕記者傳遞經驗,類似“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在業(yè)務實踐中完成教育和培訓。但派駐的前提條件有兩個,一是候選的記者必須熟練掌握一到兩門外語,并且有國際關系或國際政治的知識儲備,二是記者需有長期從事國內某個領域報道的豐富經驗。
近年來,有一些年輕記者在進入報社前、尚在學校學習時,會申請到國外留學或交換,增加國外學習生活經歷,以盡早滿足國際新聞報道的要求。留學經歷有助于他們進入媒體后迅速適應國際新聞報道業(yè)務,加快個人成長。目前,巴西高校的力量正在逐漸在和業(yè)界的力量融合,開始合作培養(yǎng)國際傳播人才。如圣保羅大學和巴西利亞大學已設立了新聞和國際關系研究生班,通過傳授國際關系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熟悉某個特定國家情況,為將來從事國際新聞報道打下基礎。⑦
除了圍繞媒介平臺建設、媒介產品營銷、媒介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推進國際傳播外,巴西政府近兩年來還積極推出新的舉措,重視對外傳播的網站建設及公共外交。
例如,巴西政府在2010年3月設立了專門負責對外傳播的門戶網站Portal Brasil,供世界各地的網民了解巴西。這個網站花費三年籌建,全面介紹了巴西的發(fā)展歷史與狀況,目的在于塑造一個積極陽光、蓬勃發(fā)展的巴西形象。網站有英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三種不同語言版本。首頁設有分類導航,可以直接點擊訪問,了解關于巴西文化、經濟、教育、能源、地理、歷史、環(huán)境、健康、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匯聚了巴西媒體與國際媒體對巴西的新聞報道,滾動呈現(xiàn);以及巴西政府在環(huán)保、海防、民生、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宣傳短片。同時,網站也為跨過企業(yè)公司在對巴西進行投資提供了便利,在英語版本的顯著位置直接鏈接了另一個介紹巴西產業(yè)現(xiàn)狀與投資環(huán)境的網站“Apex Brasil”。網頁上包含呈現(xiàn)了巴西經濟發(fā)展的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世界各國專家對巴西的評價,供投資者、游客、留學生直接點擊查看,滿足不同受眾多樣的信息需求。
巴西在公共外交方面近年來也有出色的表現(xiàn),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巴西場館就是一例。展館以“動感都市、活力巴西”為主題,館內設有170平米的城市風情隧道、以及由192塊不同尺寸的液晶顯示器組成的大型液晶電視墻。這些多媒體技術和應用遍布巴西館各個展示空間,令人目不暇接。展館還著力推介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通過液晶電視墻展示2014世界杯的12個主辦城市,輔以每周的專題推介,表現(xiàn)主辦城市的區(qū)域文化和風貌。在這些場館及活動中,巴西利用先進的技術、精彩的視覺設計、多視角的文化展示以及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在上海世博會的平臺上完成了又一次國家形象的傳播。
【注釋】
① 參見http∶//www.qstheory.cn/dd/2011/gjcbnl/201103/t20110308_71286.htm。
② 趙焱:《巴西媒體借北京奧運會全面介紹中國》,《中華新聞報》,2008年8月22日。
③ 廖亮:《當代世界電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90頁。
④ 參見http∶//tvglobointernacional.globo.com/grade.aspx。
⑤ 參見http∶//www.brazzil.com/articles/221-june-2010/10399.htm。
⑥ 參見http∶//www.globotvinternational.com/home.asp。
⑦ 參見http∶//www.qstheory.cn/dd/2011/gjcbnl/201103/t20110308_71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