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柴嵐綺
我每天都坐單位通勤車上下班,從南到北,穿越整座城市,檢閱著我從未離開過的家鄉(xiāng),我的合肥。
每到周一,這座城市的交通會出現(xiàn)照例的小擁堵。司機端住大方向盤,鐵青著四方臉,陷在兵荒馬亂的人海車流中。
在黃山路短暫??繒r,會看到另一個單位的一群人。有個顯眼的外國姑娘站在其中,一邊翹首張望,一邊抽空低頭咬一口雙手攥著的早飯。隔著玻璃窗,我看見她有時拿的是燒餅油條,有時捏一張油乎乎的蛋餅,完全入鄉(xiāng)隨俗。
外界都評價合肥節(jié)奏慢、宜居。然而這里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路上匆忙解決掉早飯的。到處看得見起早經(jīng)營的露天飲食小攤,提著幾兩鍋貼和豆?jié){的年輕人哎哎叫著追趕公交車。本地論壇常冒出這樣的帖子——能不在公交車里吃煮雞蛋嗎?一股熱烘烘的雞屎味。
合肥被稱做南方,但這里的冬天,比北方更冷。有一年,雪后的清晨,剛下班車碰到問路的,穿薄棉襖,縮著脖子,說話時不時吸一下鼻子,拼命把凍出來的清鼻涕禮貌地吸溜回去。她們來自哈爾濱。我領(lǐng)著她們朝單位辦公樓走去,聽到她們顫抖地問,你們這里咋這么冷?。慷?,屋里頭比外面還要冷。
淮河以南地區(qū)沒有裝暖氣的習慣。那些格子襯衫外直接披一件及膝羽絨服就興沖沖來合肥出差的北方人哀傷而夸張地點評,說凍得骨頭都疼。這時,他們似乎有點懂得,時尚人士不屑的秋褲為什么在我們這里永不落幕。
每年大約霜降過后,我娘就開始操心我孩子過冬的毛線褲——買那種最粗的全毛毛線,求人織那種最厚實的元寶針。等手工成品出爐,拿在手上,毛茸茸沉甸甸。然而小孩大了,開始愛美,怎么也不肯穿,眼圈一紅,說穿上以后——跳繩時根本抬不動腿!小孩說,最冷的時候,大家顧不上紀律了,教室里只要有一個帶頭,就會集體跺腳。每每講到這里,她快活地大笑,對冬天滿懷期待。
本地有腌制肉食的習俗。從11月開始,飯店就搶先掛出通紅的香腸——豬腸衣里裝著拌好作料的碎豬肉,用繩子系成一小段一小段,歷經(jīng)十幾天暴曬,把鮮紅色曬成蔫蔫的玫瑰紅時,便可蒸食了。本地飯店常備“咸拼”,就是咸貨拼盤。咸豬肉、香腸、咸鴨、咸肫,通通切上一點,碼在一個盤子里,是白米飯的天敵。
到了12月,坐在班車上,便可帶著一種富足心情,愉悅巡視這座城市的陽臺——無論新起的高層還是畫著大大“拆”字的紅磚舊樓,家家戶戶陽臺上都毫不含糊地掛著咸貨。雞鴨鵝,豬牛羊,都可以用一樣的手法腌制,那時本地人最愛做的事,就是每日在陽臺上孜孜不倦勤勞翻曬咸貨,笑瞇瞇看著它們由最初的豐滿風干成瘦骨伶仃。
合肥人嗓門大,尤其結(jié)過婚的女人,音量隨婚齡飆升。班車上也不例外,愛看《非誠勿擾》的中年女同事喜歡把上一集場景用方言繪聲繪色復(fù)述一遍。而隔著班車的玻璃窗,你也總能看到一幕幕拉扯個沒完的街景——無非一個鐵了心要送,一個必定不收,伴著震天響的嗓門。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個女的非要給另一個女的帶著的小孩紅包,出其不意大力塞過去一張紅色鈔票,然后很有經(jīng)驗地轉(zhuǎn)身就跑。那個攥著錢的哇哇叫著拔腳奮起直追。路人均駐足目送,只剩下那被撇在原地的小孩,茫然了兩秒,號啕起來。
外地人表示很難聽懂合肥話,聽起來像性格剛烈的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光聽到響。我們自己說時不覺得奇怪,然而一旦打開電視,看到本地社會新聞里,某群眾大媽正接受記者采訪:“介個熱斗毒,表好熱,突然聽到俠們靠門……”翻譯一下吧,“介個”是今天,“熱斗”是太陽,“表”是不曉得,“俠們”是小孩子,“靠門”就是敲門。我的湖北女友干瞪著眼,孤獨而憤慨地看著我們笑倒下去。
另外,很多人特別喜歡在每句話后面加上“死掉了”三個字,不拿這三個字狠狠收梢,嘴巴和心情都嫌不過癮。
同事嫁了個北方人。她說她第一次去他家過年,驚艷于飯桌上的一道菜,忍不住夸贊——好吃死掉了!完全沒在意他爹娘表情里掠過的異樣。大過年的,連續(xù)說了無數(shù)個“死掉了”,友邦驚詫到惶恐。據(jù)說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夸張和到位的“合肥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