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芳,陳小霞,羅 潔
(宜昌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婦科,湖北 宜昌 443000)
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我們近3年對入住我院腹部婦科手術患者進行了認真研究,通過對不同厚度皮膚脂肪腹部手術患者進行分類處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收集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腹部婦科手術病人251例。了解病人一般情況,統(tǒng)計每個腹部婦科手術病人下腹部脂肪厚度和是否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和住院時間,按入院順序隨機選擇125例常規(guī)處理的腹部婦科手術病例作為對照組,126例腹部婦科手術病人采取規(guī)范分類處置措施作為觀察組。
①多發(fā)生在術后5~7d。大部分患者除訴切口有較多滲液外,無其它自覺癥狀,部分患者于常規(guī)檢查切口時發(fā)現(xiàn)敷料上有黃色滲液,按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像。④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右腹部臍旁1cm,可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皮膚皺壁,再用尺子測量皺壁上下緣的厚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膚皺壁厚度為12~20mm,大于20mm 為肥胖,小于12mm 為消瘦。
全部腹部婦科手術均采用電刀切開脂肪層,對照組患者按常規(guī)進行處理。觀察組患者采取以下規(guī)范處置措施:術前對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病人要進行對應處理,對不同厚度皮膚脂肪腹部手術患者術中處理措施不同,對腹部脂肪厚度在12mm 以內的患者,用抗生素(如慶大霉素8 萬U)生理鹽水沖洗紗布擦拭切口表面,用縫合線縫合脂肪層,不留死腔,再縫合皮層;對腹部脂肪厚度在12~20mm 以內的患者,用抗生素生理鹽水沖洗紗布擦拭切口表面,“8”字縫合脂肪層,不留死腔,再縫合皮層;對腹部脂肪厚度在20mm 以上的患者,用抗生素生理鹽水沖洗切口表面并用紗布擦拭,“8”字縫合脂肪層前,在腹直肌筋膜前置放一段縱向剖開的輸液管作引流用,自切口下端引出,24h 后撥除。腹部脂肪厚度在20mm 以上患者術后一定要用腹帶加壓包扎5~7d。
用SPSS17.0 軟件對收集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或χ2檢驗。
2010~2012年在我科進行各類腹部Ⅰ~Ⅱ類切口手術患者資料共251例。其中,子宮肌瘤105例,子宮腺肌病49例,惡性腫瘤41例,輸卵管卵巢病變45例,異位妊娠11例?;颊吣挲g23~76歲,平均45.3歲,合并糖尿病15例,高血壓12例,低蛋白血癥9例,中重度貧血8例。兩組病人年齡結構、手術病種構成、患糖尿病和高血壓比例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發(fā)生脂肪液化所有患者在術后3~8d 出現(xiàn)切口針眼滲液或換藥時出現(xiàn)局部皮下空虛,切口邊緣無紅、腫、熱痛,滲出液內混有少許脂肪滴,中晚期甚至有大量積液時可及波動感。常有不同程度疼痛,患者體溫正?;虻蜔?。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正常,切口滲液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對照組共發(fā)生脂肪液化18例,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14.40%,隨著病人腹部脂肪厚度的增加,腹部脂肪液化發(fā)生率明顯增加,腹部脂肪大于20mm的病人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21.28%(10/47),腹部脂肪小于12mm 的病人脂肪液化發(fā)生率僅為2.94%(1/34),125例病人平均住院時間為16.77d。觀察組采取分類處置后,共發(fā)生脂肪液化6例,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4.76%,與對照組相比脂肪液化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僅為14.13d,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病人腹部脂肪厚度大于20mm 的病人,平均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脂肪液化率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分析
對照組內50歲前后患者脂肪液化發(fā)生率差異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內50歲前后患者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對照組與觀察組小于50歲手術患者脂肪液化發(fā)生率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大于50歲病人對照組與觀察組脂肪液化發(fā)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腹部婦科手術50歲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分析,對照組與觀察組相比,平均住院時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對照組50歲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觀察組50歲前后病人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2 腹部婦科手術50歲前后病人脂肪液化率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分析
婦科腹部手術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是我們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如何預防其發(fā)生,雖然有較多的作者進行了多方面研究[1],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綜合防治角度進行探討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總結前期各地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一套綜合處置方案,在實際應用中效果較好,我們認為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應分別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配合處理應可大大減少患者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通過對比研究,我們認為:①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過20mm 以上的患者,切口發(fā)生脂肪液化的機率明顯增高[2],本文觀察病例表明,隨著皮下脂肪厚度增加,病人脂肪液化發(fā)生率逐漸增高,主要原因可能是術中對較厚脂肪組織的損傷面大,使脂肪組織發(fā)生缺血、無菌性壞死,產(chǎn)生脂肪液化所致。②年齡較大如50歲以上患者發(fā)生脂肪液化的比例明顯要高。年齡在50歲以上的病人發(fā)生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比率較高,末梢循環(huán)較差,脂肪組織易發(fā)生缺血壞死。③沖洗擦拭高頻電刀因熱損傷而發(fā)生變性、壞死脂肪組織對防止脂肪液化有較好預防效果。高頻電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電凝導致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淺表燒傷以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而發(fā)生變性、壞死,術后形成較多滲液[3]。同時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由于熱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供應障礙進一步加重[4],清除變性、壞死脂肪有利于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fā)生,減輕病人的痛苦。④“8”縫合脂肪層時騎跨組織雖然較多,但切割組織較少,縫線稀,可保護脂肪組織不致于缺血發(fā)生無菌性壞死,導致液化。⑤引流和加壓包扎有利于脂肪組織自溶或破裂,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的物質流出,增強脂肪組織密切接觸而相互粘連。此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本身末梢循環(huán)差、組織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也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之一。感染、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及合并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均延長切口愈合時間,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險性。因此術前我們要做好防范,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至10mmol/L以下,最好能達到8mmol/L 以下[5]。對于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在控制血壓、糾正心肌缺血時有必要采用改善微循環(huán)的藥物,增加組織的抵抗力。
本研究結果表明:分類處置防治脂肪液化,有利于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fā)生,減輕病人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但手術中操作應精細輕柔,止血徹底,保護切口,縫合不留死腔,縫線打結松緊適宜。用紗布擦拭傷口并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將已脫落壞死的組織沖洗掉,減少術后壞死的可能性,若皮下脂肪組織過厚,可分層縫合,縫線不可過多,不留死腔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栗予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及預防[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6):97
[2]朱建昌,張波.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與防治[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2):35
[3]紀偉光,吳達志,王旭.高頻電刀對腹部切口愈合影響實驗和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2,17(6):1199
[4]紀光偉,祁志,王旭,等.高頻電刀致腹部切口感染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1,18:326
[5]張義才.腹部切口裂開的防治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12(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