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沐
作 者: 巫鴻 編著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 2011年4月
《物盡其用》說的是北京的一個叫趙湘源的普通婦女收藏的故事;說的也是一個叫宋冬的藝術(shù)家大型的當代藝術(shù)裝置作品。這件被稱作老百姓的當代藝術(shù)作品的作者就是趙湘源和宋冬,前者是母親,后者是兒子。作品的獨特處和沖擊力就在于它由一萬余件破舊、殘損的物品組成??梢哉f在任何其他情況下,這些經(jīng)年累月的積攢和收藏的物件中的絕大多數(shù)會被當作垃圾處理,但就在2005年,這個帶有鮮明個人印跡的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并先后在韓國、德國和英國展出。2009年,它又作為現(xiàn)身紐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的第一件大型中國當代藝術(shù)作品,在該館的中央大廳,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人在它面前默默地流下了眼淚,好像是突然見到或想起了過世已久的親人和朋友。
《物盡其用》如此強大的普世性遠遠超出了策展者的想像:這個如此不加雕飾,如此具有文化和歷史特殊性的作品,能夠直截了當?shù)赜|動成千上萬不同國界的陌生人的心,看來物的背后承載的真實人性是相通的。
今天,我們身處以浪費和拋棄為特征的消費社會里,很難解讀明白趙湘源那一代人對于“物盡其用”的執(zhí)著。趙湘源像中國千千萬萬個傳統(tǒng)的勤儉持家的婦女一樣,保存了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們的玩具,堆積如山的瓶瓶罐罐,繩頭線腦,碎布舊衣,初衷就是為“物盡其用”,這已是趙湘源那一代人的生活準則。雖然這個龐大方陣里的物什已不再有實用與使用價值,但是恰恰就因為這些東西和自己最親近的人有過密切的聯(lián)系,和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時刻有關(guān),它不僅承載了物質(zhì)匱乏時代對生活的理解與敬重,更承載了親人間相濡以沫的痕跡與溫暖。所以,他們所蘊含的情感價值才成為了老百姓當代藝術(shù)的靈魂。
但不管怎么說,這些東西最后都成了記憶的場所,它們承載的記憶功能最終會超越取代他們的實用功能。正因為這樣,雖然“物盡其用”始終是趙湘源一生積攢東西的基本原因,但為了保存家庭記憶似乎變得越來越強烈。那情況就像是她用自己收藏這些承載他們家庭記憶的東西,給自己造了一個繭,在里面可以找到繼續(xù)生活的理由。就像趙湘源本人在回憶錄里說的:“這許多物品不是標本,而是活過的生命。歲月給我們留下了這許多痕跡,但歲月也帶去了許多東西。我千方百計地留下這些東西,為的是要延續(xù)他們的生命。”
因為消費品的極大豐富,因為空間的原因,因為我們更看重“快餐”速度,因為我們更擅長網(wǎng)絡(luò)文化,所以我們更容易做的是隨時隨地的清理整頓?,F(xiàn)代人似乎真的沒有時間和空間再做那種看似無謂的收藏,所有的有形記憶都可以打包壓縮到一個移動硬盤里儲存為無形信息。人,就在無形的簡約里漸漸變得空洞,物也很難再承載更多的可記憶的溫度。
想起電影《up in the air》中Ryan的“背包理論”,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人對生活的解讀方式不一樣,沒有孰對孰錯。但對比之下,我更崇尚這種帶有日常生活印痕的方式去記憶生命流年。很欣賞書中的一句話:“當我們的世界被愈演愈烈的商業(yè)化和全球化所控制時,當越來越迅速的置換和丟棄已成為我們的時代對物品的基本態(tài)度時,怎么可能還有這樣一個人默默地、無休止地收集和保存?”我想這個收藏故事真正感動我們的,不應(yīng)該是簡單的“睹物思人“的懷舊情結(jié),更應(yīng)該是一幅心靈的全景圖,讓你更清晰地觀照自己。
《物盡其用》今天看一定不是美在其用,趙湘源活在收集物品的長長歲月里,這個過程帶來的回望,或許是無用之美的大美所在,也是人性最質(zhì)樸、本真的所在。
所以《物盡其用》是一本可以溫暖歲月的好書。或者你可以通過這樣一本書,一個展覽,一段線頭,一塊布料,看到曾經(jīng)逝去歲月的一點影子,一種親情的回歸,或者一段老時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