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東
榮成市人民醫(yī)院,山東榮成 264300
潰瘍性結腸炎(US)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彌漫性非特異性大腸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乙狀結腸,嚴重者可累及全結腸。臨床上以腹瀉、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隨著我國人們生活的快速變化,目前發(fā)病率有顯著增高的趨勢,已成為多發(fā)病、常見病。該院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采用針灸治療與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進行對比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全部94例病例來源于榮成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門診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平均年齡(38.0±6.0)歲;平均病程(1.5±2.0)年,對照組 27 例,其中男 16 例,女 11 例;平均年齡(36.0±4.0)歲;平均病程(3.0±1.0)年。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1]。(1)根據臨床表現(xiàn)結合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①黏膜有多發(fā)性淺潰瘍,伴充血水腫。②黏膜粗糙呈顆粒狀,脆而易出血,附有膿性物。③結腸袋變鈍,可見多個假性息肉。臨床癥狀加上①②③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該病。(2)根據臨床表現(xiàn)結合鋇劑灌腸。鋇劑灌腸檢查:①結腸腸管短縮,結腸袋消失。②多發(fā)性潰瘍或多發(fā)性假性息肉。③結腸黏膜粗糙、紊亂、細胞顆粒樣變化。臨床表現(xiàn)加上①②③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該病。(3)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而有典型的結腸鏡或鋇劑灌腸表現(xiàn),可診斷為該病。(4)臨床表現(xiàn)有典型癥狀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結腸鏡或鋇劑檢查并無典型改變者,應列為疑診隨訪。
1.3.1 治療組 采用曲氏動態(tài)取穴法[2]分別在中脘、天樞、足三里、太白、太沖穴周圍按壓,在上巨虛穴及其上下(約2寸范圍)循足陽明經按壓,尋找敏感點施針刺治療。針刺1次/d,留針40 min,中間每10 min行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中間休息5 d。清艾條懸灸神闕穴,灸60 min/次,1次/d,10次為1療程,中間休息5 d。治療3個月觀察治療效果。
1.3.2 對照組 采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纖(直徑600 um),末端輸出功率15 mW,光斑直徑0.2 cm,功率密度 478 mW/cm2,照射中脘、神闕、雙側天樞、雙側大腸俞穴,10 min/次,1 次/d,10 次為1療程。療程中間休息5 d。治療3個月觀察治療效果。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粘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腸粘膜癥狀較前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腸鏡檢查無明顯改善。
使用PEMS3.1統(tǒng)計軟件,組間療效比較采用列聯(lián)表交叉分析中的χ2檢驗。
兩組病例3個月治療效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的臨床治愈率分別為67.2%和44.4%,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χ2=4.162,P=0.041。愈顯率分別為92.5%和70.4%,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χ2=7.935,P=0.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效果[n(%)]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性腸病。其原因不明,病變主要發(fā)生在直腸、結腸的粘膜及粘膜下層[3]。該病常呈慢性遷延過程,病情緩解與間歇發(fā)作反復交替,病程冗長,預后較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對其發(fā)病因素與相關治療的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的重視[4]。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5],US的發(fā)病多與感染、免疫、遺傳、細菌變態(tài)反應、腸道酶失調、保護物質缺乏、環(huán)境精神應激等因素有關,但與自身免疫關系最為密切??筛爬榄h(huán)境精神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在腸道菌叢的參與下,導致腸道免疫系統(tǒng)異常免疫調節(jié)紊亂,腸粘膜組織損傷,發(fā)生炎癥反應。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yī)“泄瀉”、“腸風”、“腹痛”等病范疇。多因素體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加之飲食失節(jié)、感受寒濕等以致飲食積滯、濕濁困脾。脾胃虛弱是該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該病的主要癥狀是腹瀉、腹痛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因此該病本虛標實或虛中夾濕者居多。其虛在脾為本,其實在胃為標。脾胃同屬中焦,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胃為人體氣機樞紐。肝主疏泄,主司一身氣機升降出入,脾胃與肝,三者一氣相通,則升降有度,納化有常,共同協(xié)調完成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運化、輸布功能,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元氣之本。又腎為先天之本,腎主真陰真陽,脾陽根于腎陽,胃陰亦源于腎陰,脾胃虛弱影響腎之陰陽。腎為臟腑陰陽之本,腎陰陽不足臟腑功能低下,機體機能衰退。根據“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和“合治六腑”、“從陽引陰”、“腑病取募”的原則針刺取胃募穴中脘、大腸募穴天樞、胃下合穴足三里、大腸下合穴上巨虛、脾原穴太白、肝原穴太沖,及重灸回陽救逆要穴神闕。通過經絡傳導,調節(jié)臟腑陰陽,振奮元氣,達到健脾和胃疏肝的目的。特別動態(tài)取上巨虛、足三里穴針刺,更充分體現(xiàn)中醫(y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高度個體化的特點,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分寸取穴針刺法[5]。重灸神闕穴,通過溫熱刺激,經絡感傳,達到溫陽補虛、補腎散寒化濕的作用。并且大量實驗已證明針灸可以調節(jié)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調節(jié)相關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表達,防治結腸組織纖維化,對結腸粘膜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6]。
[1]王新志,李松燕.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497-501.
[2]曲生健.經腧一體論-曲衍海取穴法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5):5-6.
[3]武忠弼.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292-293.
[4]中國炎癥腸病協(xié)作組.3100例潰瘍性結腸炎病例回顧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6):368-372.
[5]曲生健.曲衍海動態(tài)取穴法治療胃脘痛療效的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6):13-15.
[6]王艷珍.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實驗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yī)藥咨詢,2011,3(8):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