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臺位于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瑯琊鎮(zhèn)臺東村,為齊國及秦漢時的著名文化遺址,是我國著名的秦漢遺址和海洋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樼鹋_在瑯琊山上,三面臨海,一面接陸,海拔183.4米,山頂平敞,周長150余米,因山形如臺并位于瑯琊山而得名,《山海經》記曰:“海邊有山,形如臺,在瑯琊?!惫?19年秦始皇東巡郡縣,曾南登瑯琊,徙民3萬戶修筑瑯琊臺,并立石頌德,秦始皇又兩次登游,并遣方士徐福入海求仙藥。嗣后,秦二世登臨,漢武帝兩次涉足,瑯琊臺名聲張揚,載著史籍。現(xiàn)秦始皇刻石已毀,秦二世刻石尚存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是中國現(xiàn)在最早的刻石之一。臺北5km為秦漢時期瑯琊臺郡城遺址,在古郡遺址南1km就是被譽為古代中國良港的瑯琊古港,瑯琊臺現(xiàn)已重新修建,有登山甬路、亭閣、碑石等,成為著名旅游景點。
秦漢時期大規(guī)模的航海求仙活動是中國航海史上第一個高潮,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主要源頭,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開端。徐福航?;顒訉τ谥型馕幕涣骱腿祟愄角笪粗澜缱龀隽酥卮筘暙I,而這一重大事件即發(fā)源于瑯琊,僅此一點,瑯琊的歷史文化地位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瑯琊臺地處海濱,海光山色,秀美無比,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保存完好的瑯琊臺古臺及地下豐富的文物、以及人文景觀更具重要價值??梢哉f瑯琊臺既是秦漢人文資源寶庫,又是地文資源佳地,二者有機結合珠聯(lián)璧合,實為旅游勝地。
瑯琊古城遺址
瑯琊臺古城位于瑯琊臺西北5km處,現(xiàn)部分遺址為瑯琊鎮(zhèn)所在地。鎮(zhèn)南平臺地即為古城址,現(xiàn)地面建筑無存,地下常有銅環(huán)、銅鏡及兵器發(fā)現(xiàn),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明初,在舊城址北部修建夏河寨千戶所,固又稱夏河城。城周2km,4門,現(xiàn)城北、城西仍保留部分土城墻,墻外護城河遺址猶存。
在城西北2km有村莊,名甸王家,全村皆王姓,自言為秦時土著,當地時代流傳“先有甸王家,后有瑯琊臺”,據說當年修筑瑯琊臺時,該村為民工赴臺和運送建筑材料的必經之地,故又名“店王家”。這是瑯琊臺一帶唯一的土著村莊,其他村莊皆是明初從海州遷來,因此,該村莊在當地頗為有名。
鎮(zhèn)西、鎮(zhèn)南舊有大片竹林,今仍存多處,均為毛竹,與嶗山竹不同,有一定觀賞和開發(fā)價值。
1、瑯琊臺
瑯琊臺自西漢末年被毀后,一直未再恢復,直到明朝萬歷年間,諸城知縣(瑯琊后屬諸城)顏悅道在臺上修海神廟,建禮日亭,當時曾挖出大方磚、石窗欞等,后禮日亭毀于清代,海神廟毀于建國前,臺上再度蕩然無存。建國后有部隊駐防,但在臺頂無大型建筑。1993年以來,在臺上重新刊立了秦始皇刻石,刻修了石雕群像、半璧亭和望越樓等。在臺下修建了徐福殿,并開辟了兩條登山階路,初步形成了新旅游景區(qū)。
瑯琊山是石山,當年依山勢而筑臺,依黃土夯筑,四周包以磚石,自山腰至山頂,共分三層臺基,每層臺基高約10m,其臺基呈扇面向東、南方向輻射,正對大海。每層夯土厚約6cm,極其堅固。臺頂現(xiàn)在面積2500平方米,總計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
遺址中磚瓦器物極多,幾乎俯拾即是,前幾年在土中發(fā)掘出用于鋪地的黃板塊。并發(fā)現(xiàn)了被列為一級文物的上有“千秋萬歲”字樣的秦代瓦當;在臺北坡發(fā)掘出護坡墻和類似金字塔狀的磚墻,在臺東南、臺北和臺西發(fā)現(xiàn)了制作精美、設計合理的陶制水管,充分證明當時排水系統(tǒng)的完善。
2、瑯琊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碑,以宣揚他的統(tǒng)一業(yè)績。李斯為之書《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淌癁闃藴鼠w,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們視為“小篆極則”。王澍評其書法“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不許人以輕心掉之。”清楊守敬跋《瑯琊臺刻石》說:“嬴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惫暑H為世重。
3、港灣
瑯琊臺系半島,其東北、東南、西南三面環(huán)海,唯西北陸路可通,臺下海濱有大量文物遺跡,如被認為是祭海或演武之臺前土臺,至今仍有遺存。海邊土層中有豐富的磚瓦陶片,當系當年筑臺黔首居住生活之地。臺前海港中有傳說是徐福造船試航的“老灣子”、“哭墳”等遺址,在“哭墳”(實為一大礁石群)處曾發(fā)現(xiàn)造船用的銅釘,臺南海灣沙灘平坦,海闊波平,自古以來就是漁民造船泊船的場所,徐福造船出海之傳說亦增加其神秘感。
4、龍灣
龍灣在臺北坡下,長5000多米,沙灘平坦,海水碧藍,有“碧波、銀浪、金沙灘”之美譽。沙灘中段有一水道,接通沙灘后 湖,俗稱龍王溜。龍灣的名字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秦始皇為求神仙,用驅山鐸(鞭)移山填海,龍王派其小女兒登陸,在瑯琊臺下與秦始皇相遇,二人發(fā)生愛情,共同生活了3年。后伺機偷走驅山神鞭逃回龍宮,行至臺北龍王溜生下一子。后人遂稱該水道為龍王溜,海灣為龍灣。該海灣南連瑯琊臺,北接大珠山,背依瑯琊古城址,鹽田、蝦池、蘆葦、綠葉點綴其間,風光秀麗異常,是開發(fā)旅游度假的佳地。
由于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瑯琊臺上空的云經常變幻成龍的形狀,出現(xiàn)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瑯琊臺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著卷來,而是縱著奔騰,呈“龍”狀。每道波浪都龍頭高昂、龍須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xiàn),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瑯琊臺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的磅礴氣勢。
此外,還有胡家山、鴨島、凹凹石、潮灣、楊家灣、古瑯琊港灣等景觀,目前均未開發(fā)。
5、齋堂島
從瑯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瑯琊時,侍從齋戒于此”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1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接。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yè)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里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huán)島山巖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致,也有多處適宜執(zhí)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
6、沐官島
臺西南海中,與傳說中沉沒的石河縣同出一海灣,小于齋堂島,平坦多沙,上多藥材,舊有神像,傳始皇從官在島上沐浴齋戒,故名沐官島。島上有傳說的始皇洗澡處和神泉遺址。
觀日出與看海市
日出與海市是瑯琊臺的兩大氣象景觀。徐福當年苦苦尋覓的三神仙,后人認為實際上就是海市蜃樓,古人不懂海市成因,故與神話傳說混為一談。瑯琊臺觀日出亦是奇觀,古人對此曾深加贊美。筆者在瑯琊臺調查時,親眼目睹了秋天日出的美景勝況,至今難以忘懷。由于地理與氣候原因,瑯琊臺地區(qū)常常有海市出現(xiàn),漁民對此恬不為意。筆者曾多次聽人講過海市發(fā)生的故事,并在臺上見過海市。近年來,瑯琊臺曾發(fā)生數次海市,吸引了眾多游客。此宣傳得法,將產生重大吸引力和廣告效應。
大鮫魚與海洋生產資源
瑯琊臺海區(qū)生物資源豐富,水質良好,有較高開發(fā)價值。齋堂島海區(qū)礁石林立,面積廣大,盛產海參、鮑魚、紅加吉魚、海菜等,是著名的海上牧場。現(xiàn)已經劃為海洋生物保護區(qū)?,樼鹋_海區(qū)還是鯨魚出沒的地方,當年秦始皇親手“射殺”的被認為是海神派來阻礙求仙的“大鮫魚”其實就是藍鯨。60年代以前長年有鯨在龍灣一帶活動,1962年駐軍曾用火槍擊斃一條,此后便再無鯨群在此越冬停留,但仍時有鯨魚出沒。1976年,在臺前海區(qū)捕獲過一條抹魚鯨,現(xiàn)存青島海產博物館。1996年,在瑯琊臺前曾發(fā)現(xiàn)一鯨尸,現(xiàn)存臺下海產博物館并展出。
上述自然風光、天象奇觀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有機結合,構成了瑯琊臺旅游資源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旅游景觀,成為青島乃至山東省的重要旅游資源?!?/p>
參考文獻
①孫文昌:《現(xiàn)代旅游開發(fā)學》,青島出版社,2001
②保繼剛等:《旅游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陳傳康旅游文集》,青島出版社,2003
④山東省膠南市“瑯琊臺志編撰委員會”:《瑯琊臺志》,齊魯書社,1997
⑤司馬遷:《史記》,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
⑥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⑦山東膠南瑯琊暨徐福研究會:《瑯琊與徐福研究論文集》,華夏出版社,1996
⑧青島大學旅游學院等,《青島膠南市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十五計劃至2020年總體規(guī)劃》,2001
⑨孫宏霞等,《瑯琊文化與瑯琊臺景區(qū)開發(fā)》,《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3,(13)
(作者單位: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責編:姚少寶